早期教育有必要吗?

04-08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早期教育有必要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曾经有一个妇女领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去请教博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我的小孩才三岁,我想对他进行早期教育,是否太早了呢?”达尔文遗憾地说:“最少迟了三年。”可见,早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始于零岁。

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从孩子啼哭一声来到世间开始,就必须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地教育,开始往孩子的小脑袋输送不同成分的知识养料。因此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研究范围重新审视定位在0—3岁的婴幼儿阶段。”据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婴幼儿散居在家中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甚至出现有些家长盲目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造成“揠苗助长”的现象。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随之而然的小小班便孕育而生。但是我们应该用理智的目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权衡出一个适合小小班创建的先决条件:

一、引导家长走出幼教的误区

当今的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胜一筹,早日成才这种望子成才的心态早已扎根在每一位家长的心中。尤其在人才辈出、科技知识时代,这种心态正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家长们加快对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

与此同时也让家长们无形中跌入教育的误区:

①家庭成员中几代人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歧。

婴幼儿的教养对象从父母本身转移到长辈,再从长辈转移到保姆。一连串的教养对象的变更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年轻的父母对外界的新教育观念能及时洞察和吸收,从而对婴幼儿施展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的缘故又让她们在教育婴幼儿的同时缺乏持续性;作为婴幼儿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来说,她们完全依照自己一代人的教育态度和观念去影响婴幼儿,容易产生溺爱孩子的心理;相比之下的保姆而言,由于其本身内在素质的欠缺,以及只管安全不顾孩子发展的前提下,容易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此可见,三种不同的教养对象所运用的教育手段同时用在一个婴幼儿身上,所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观,又怎能谈得上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呢?

②家长对教育材料的盲目性。

早期智力开发成为家长们的重中之重,教育材料也就自然成为家长们关注的对象。由于家长们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认识,在选择婴幼儿的教育材料是否美观、安全的同时忽视了其是否适合该年龄阶段,引发“货不对板”的现象,在婴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并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家长对婴幼儿自然成长认识的误区,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态度让孩子“放任自流”。

无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担当任重道远的作用,这样也就无形中错过0——3岁孩子发展的黄金期,直接影响孩子内在潜能的早期开发。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二、关注0—3岁是儿童大脑发展的高峰期

研究发现,3岁前的儿童的脑的发展比成人活跃两倍。正如整合课程中加德纳在对多元智能阐述中所言:每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八种以上潜能,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其大脑飞速发展阶段给予有效地刺激,促进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和发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打破传统,推动小小班的形成

纵观当前教育机构,尤其是0—6岁孩子的教育机构大体上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主,彼此间各为一个群体机构。就因地制宜而言,本地区的托儿所机构大部分属于私人管理状态,师资队伍缺乏正确的管理观念和教育理念。因此也给婴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婴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教育呢?

家长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托儿所至少能照顾好孩子,从而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如果不送到托儿所那么又该往哪儿呢?又有人认为如果有专门负责刚出生的婴幼儿教育的管理机构,从小有专人培养,“一对一”的教育观念带来的教育成果必然是可喜的。面对本地区教育周边环境而言,在幼儿园开设小小班无形中整合了家长们的意见,满足了家长们的请求,也为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信婴幼儿在专门为其创设的教育环境中,在具备正确教育理念的教师的引导下一定能茁壮成长,呈现“百花齐鸣”的现象。小小班的创建也为幼儿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幼儿园顺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创设适合小小班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于小小班的环境创设,有人是盲目的、直观的,并不是客观地从婴幼儿年龄特点去考虑,经常会出现“环境与人不相协调”的局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创建小小班的环境呢?

我个人认为小小班的环境创设用三个字来概括“小人国”。每一处环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在婴幼儿的眼中每一处都是卡通小天地,色彩斑斓。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审视。就拿小小的水龙头来说吧,小小班的水龙头控制处设在靠近使用者处,而且是按钮式停止控制按钮,高度和长度与孩子所能触摸的位置恰好一致。对于小不点的她们使用起来是那么方便自由。从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到餐具、玩具的选择,再到每一个角落的环境创设。

作为构建者来说,要多蹲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是否合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婴幼儿,减少婴幼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俗话说:“环境是人为的,但环境又时刻在影响着人。”

五、科学选择小小班教师

未育教师、“小妈妈”、“大妈妈”这三者作为小小班的候选人来说,我选择第二者作为更适合带小小班的教师。所谓“小妈妈”,就是指已有两岁孩子的教师。这一类教师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育儿经验都具有绝对优势,由于“小妈妈”教师自己的孩子和小小班的孩子相仿,她们对幼儿的行为非常了解,能够洞悉幼儿内部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她们对幼儿的爱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这种爱的包容下,孩子的畏惧心理明显减弱,情绪也易于稳定。

在教育过程中,“小妈妈”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处处为幼儿着想。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从小事学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婴幼儿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是“小妈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交流空间的互动,彼此进行经验共享。由此可见,“小妈妈”在小小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这一角色错位,也直接影响小小班的“质量问题”。假如我们选择前者:未育教师,由于她们缺乏育儿经验,面对婴幼儿的异常行为感到不知所措,一副茫然的样子。如果我们选择后者:“大妈妈“。由于她们的孩子已超越幼儿年龄范围,容易拿老一套的育儿观或者当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手段去对待婴幼儿,可想是行不通的。三者相比之下,第二者明显优势于其它两者。

在幼儿园开设小小班,形成婴幼一体化地教育服务体系。它的形成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为家长们的早期教育提供了牢固的平台。我相信,它的创建一定能为孩子的成长舞台写下光辉的一页,为我们的强大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新起之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幼儿英语启蒙真的有必要吗


现代父母对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和热情越来越高,英语的启蒙年龄也越来越早。在这种大环境下,多父母有疑惑:到底多少岁开始英语启蒙比较合适?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那么请看这段来自TED的著名演讲:《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

演讲者帕特里夏·库尔(Patricia Kuhl),是华盛顿大学认知与大脑科学研究所副主任、言语听觉学教授,主攻语言神经机制和大脑发展。在这个视频里,Patricia Kuhl提到了几个有关婴幼儿语言学习的观点:

01

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Patricia Kuhl认为0-7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7岁以前的宝宝完全有能力同时习得两种语言,7岁后语言学习的效率开始急剧下降。

在关键时期以前主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无意识的影响,最终演变成可以自如使用的语言。而关键时期以后的语言是主动学习的,比如我们学英语的过程就是通过背单词、记语法等等来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7岁之后,语言学习的效率开始下降;等到17岁后,语言的学习效率变得很低,基本失去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天赋。

02

婴儿能区分所有语言的所有发音

对于婴儿来说,第8-10个月是他们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会默默的专心听大人说话,并在大脑里对语言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建立语言数据库。

我们都知道,日语和英语的发音是非常不同的。比如ra和la,这两个发音在英文里很重要,在日语里却没有。在测试中我们看到:一岁之前的日本宝宝能辨认出ra和la的发音区别,而一岁以后就不太行了,原因是日本人无法区分ra和la的发音。也就是说每个小婴儿原本都是世界公民,具备掌握任意语言的潜能,但他在出生的第一年里根据自己生活环境的语言输入,摒弃了一部分用不着的语言能力。

这足以证明,8-10个月的婴儿在听到一门与母语不同的外语的时候,会自动地搜集、统计数据。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在听到别人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再去搜集这些数据了。换句话说,1岁以下的婴儿接触的语言,将局限他日后的语言发展。

03

婴儿具有多语言同时学习的能力

Patricia Kuhl研究小组发现婴儿对语言的数据统计不仅限于单种语言,而是你对他说什么语言他就统计什么语言。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巴黎第五大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七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两种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的语言,并开始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双语环境中的婴儿会根据音高(pitch)与发音时间长短(duration)来区分两种具有不同词序的语言。小宝宝的大脑的运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许多,能自动区分、建立好几套语言系统,对婴儿会混淆多种语言的担心是多余的。

04

幼儿英语启蒙,从听开始

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亲子阅读

父母可在每天特定的时间:比如:睡前,午睡之后,给孩子阅读1-2本孩子喜欢的英语绘本。给婴幼儿选择英语启蒙绘本时一定要挑选情节简单,色彩艳艳,比如:颜色,动物,衣服、食物等和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绘本。这样可以给孩子熟悉英语启蒙词汇的机会。

阅读绘本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理解能力而一遍英文,一遍中文的给孩子讲解。父母可以在讲绘本之前,先用中文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然后读的过程中用全英文的方式,必要的时候用手指指着想对应的画面来让孩子理解英文的说法。

看英语视频和动画

父母可以给2岁以上的孩子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短小的,经典英语原版动画片,建立家庭英语视频和动画片库。父母每天设定一个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2岁以上,每天观看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否则对孩子的眼睛有伤害;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看动画,小幼儿的视力容易受到伤害)。父母在看的时候,可以重复动画片中简单的单词,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模仿。(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发出这些音,或者不想说,父母不要强迫,因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集有关水果的视频,那么妈妈可以拿出香蕉,苹果等视频中出现的水果演示给孩子:apple, This is an apple。然后妈妈可以用很慢的语速重复:apple。孩子刚接触英语时,可能会听不懂,所以父母不要心急,但只要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述说,并伴有相应的动作,孩子慢慢会把父母所说的话并和行动联系起来,同时在大脑中处理这些信息。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输出,转化成自己的话语而最终能够毫不费力,自然地讲出来了。

合理的进行重复性训练

只要孩子乐意,父母就应该耐心,给孩子重复听英语歌曲和童谣,看英语视频,阅读英语绘本等。经过不断的重复,孩子才能培养英语的语感,韵律,语调。父母在给孩子大声朗读英文绘本时,还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比如说到cat的时候,可以模仿猫的叫声“喵喵”等来重复cat,然后让孩子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记住故事,他会模仿着“读”给父母听。

要有持之以恒的心

每天给孩子固定的时间学习英语,以下是按孩子年龄,父母每天让孩子通过听英文绘本、英语儿歌,各种押韵的童谣,互动游戏而达到英语启蒙的时间,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加以调整。现供父母参考:

婴儿( 周岁内)= 10分钟

幼儿(1-3岁)= 20分钟

学龄前儿童(4-5岁)= 30分钟

小学生 (6-9岁)= 45 +分钟

创造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听英文儿童歌曲和童谣英文儿歌是任何一个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好手段之一。父母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许多简单的,韵律感强的儿童歌曲和童谣的视频或音频,国外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听儿歌和各种押韵的童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父母在和孩子唱歌、念童谣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动作,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英文的魅力,从而培养孩子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语感。比如,the wheels on the bus这首儿歌,父母在唱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模仿司机开车的模样等。

父母的陪伴、积极参与、鼓励和支持是幼儿英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应该避免让孩子独自坐在电视机或者电脑前学英语,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观看英语视频/动画片,听孩子喜欢的英文歌曲和童谣,同时陪孩子一起玩一些英文小游戏。父母和孩子的互动,让孩子从小就在熟悉的儿歌和童谣中领会英语的语感,语音,语调,和基本词汇;在英语的氛围中,愉快,快乐的学习。

总之,给孩子英语启蒙,父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依据孩子语言敏感期的发展,抽出时间去陪伴与引导孩子,千万不要错过最佳启蒙时期哦~

幼儿园陪餐,有必要吗?


幼儿园陪餐,有必要吗?

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在幼儿园,孩子们每天会吃三餐,上下午还有加餐,幼儿生长发育的80%以上营养素需要在幼儿园摄入。可见,幼儿园的营养餐对于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全面且严格的陪餐制度,明确了陪餐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陪餐,增强了老师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陪餐,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常常,但内涵丰富,大有学问。因为陪餐中有安全、有规范、有质量、有教育、有大爱、有监督。

Part. 1 陪餐中有安全

1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从食品进货到验货,从储存到制作加工,从分餐到进餐,从验餐到陪餐,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责任到人。

每一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制度,做到人人监督,事事落实,关关紧扣,餐餐安全。通过陪餐,强化老师的责任心,让孩子们吃着开心,也让家长们放心!

2

规范采购严格把关

采购员把住食品进货关,做到食品采购定点订购,追根溯源,有据可查。 各种食品做到进货渠道正规,票证齐全。不收、不存腐败变质、霉变、有异味、生虫、污浊不洁等食品。

定时进货。按照食谱需要进货,常用食品每周定量进货,不积压,先进先出,保质保量。

3

食材分类安全存储

定位储存。食品储存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 每种食材有标识,并注明保质日期。生食在冰箱内存放不得超过2周。

定期检查。定期清理库存,及时检查处理过期、腐烂及变质食物;清理过期食品或感观异常食品。

4

卫生消毒规范执行

餐具消毒。做好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严格按照除渣、洗涤、消毒、清洗、保洁等流程消毒餐具。

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备定期维护、清洗、消毒;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定期清洗、校验。

Part. 2 陪餐中有规范

1

把住食品制作关 

规范加工。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加工食品,做到食物生熟分开。定量制作,按照幼儿人数和摄入量,制作食物,不浪费。不制作野味、野菜、野蘑菇、四季豆、发芽土豆等食物。

定量留样。每餐提供的食品成品留样保存。留样食品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样品种留样量250g以满足检验需要,并做好记录。

2

严控食物质量关

炊事员品餐。食物制作人用专用的餐具品尝食物。重点试验主食的外观和口感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菜品是否蒸熟煮透、咸淡程度是否适中,食物色泽、馅料带量是否合适等。

Part. 3 陪餐中有质量

1

察“颜”观“色”

营养餐制作完成后,园长和保健医一起试吃,重点是了解营养餐的制作水平。

首先是察“颜”——整体外观外形是否饱满、漂亮,是否体现食材的新鲜和特性,是否能快速激发孩子们的食欲。

其次是观“色”——整体颜色是否丰富,色彩搭配是否靓丽,能否凸显食物的质感,能否快速调动孩子们的味蕾。

2

浅“尝”慢“品”

在品尝食物的过程中,对面食是否充分发酵,菜品是否符合标准,烹饪方法是否科学,火候是否到位,各种食材的带量是否精准和适宜等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意见和改进措施。

通过每日的验餐,园长和保健医能了解食谱合理搭配情况、炊事员的厨艺水平等,从而及时调整食谱,全面提高炊管人员的整体水平。

Part. 4 陪餐中有教育

1

学会感恩,珍惜食物

老师陪着孩子一起进餐,介绍食物营养,品尝各种味道,和孩子们一起体味食物的软、硬、黏、脆、酥等特性,感受美食中的营养味道。

在此过程中,还可积极有效地开展食育教育,感受炊事员老师的制作辛苦,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等健康的饮食习惯。

2

师幼同餐,文明进餐

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坐在老师的旁边,和老师一起进餐。老师吃饭时端正的坐姿、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一口饭一口菜的咀嚼方式、饭后收拾整理桌面等行为,都是孩子们应该学习和模仿的。教师用行动示范教育孩子文明进餐。

Part. 5 陪餐中有大爱

1

快乐进餐,健康成长

老师每天创设温馨、优雅、清洁的进餐环境,让孩子们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进餐。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按照营养需求量而合理分餐。

2

关注个体,覆盖全面

老师对班内特殊儿童给予特别的关注,如食物过敏儿童,会用同类食品替代以保证营养的摄入,如牛奶过敏,由豆浆替代;虾皮、虾仁等海鲜过敏,用鸡肉、牛肉替代;对待吃饭慢的孩子,个别指导,重点帮助,避免吃凉饭。

3

仔细观察,悉心引导

孩子身体不舒服时,老师会坐在他的旁边,精心地照顾他;肥胖的孩子吃饭太快,老师在他旁边,告诉他慢慢咀嚼,像老师一样细嚼慢咽。

4

共享美食,留住园味

毕业餐是最隆重的一次陪餐。在大班即将毕业的时候,盛大的毕业餐在等着他们。这里有他们平时喜欢吃的各种食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举杯碰盏,共同享受美食。充满浓浓爱意的幼儿园味道,将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珍贵回忆。

Part. 6 陪餐中有监督

1

证件公示共同监督

幼儿营养食谱、食堂卫生许可证、炊事员健康证等证照公示在橱窗里,方便家长监督,让家长放心。

2

明厨亮灶视频公开

食堂内各操作间安装视频,可以实时播放食品加工、切配、烹饪、餐具消毒等过程。家长可以随时看到各个操作间的食品制作过程、食品质量、留样食品展示,监督食品的质量和操作,让家长安心。

3

欢迎亲子共进午餐

定期开展亲子餐体验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进午餐,品尝食品,了解食物的色香味形、厨艺水平,了解孩子进餐的摄入量,让家长舒心。

4

家长代表走进食堂

我们组织家委会成员走进食堂,实地考察食品质量和食堂卫生,了解食物制作过程,让家长称心。

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让食品安全铭记于心,让爱与教育融进每顿餐。

幼儿园的美味让孩子们吃出了营养和健康,吃出了快乐和美好,更吃出了幸福和难忘的童年!

给孩子做智力测试有必要吗


我的孩子有多聪明?父母多么想知道。其实,孩子不需要依靠智力测试来鉴定聪明才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细心的父母就能观察到孩子的能力,这也是有科学方法的。

近来,市场上有些机构称可以用指纹检查推论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用脑电波检测,能测出孩子学习能力与人格,却因不负责的诊断错误而上新闻。但仍有许多父母想带孩子去做测查,四处打听能给孩子做智力测试的机构。

事实上,无论是指纹检查或脑电波检测,医学界或是心理学界都已经证实与大脑运作没有关系。但在商业目的和父母冲动之下,最后受伤害的将是孩子。

提示一:不要让孩子受父母认定影响

父母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龙是凤,或什么也不是。谁能告诉他们?

许多父母都这样想,若能通过指纹、脑电波或智力测试来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潜能,就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但是,父母想过没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自验预言”(即成人怎么认定,你的孩子就怎么成长),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其实,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永远是父母。在此,我们通过介绍一些观察孩子的方法,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和孩子,那么,就从“智力”这个问题开始探讨吧。

提示二:正确看待智力测试

正规的智力测试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但是,智商并非绝对。

首先,智力测试会有技术误差,若智商相差10分以内,可能不反映真实的智力差别。

其次,一个人的智商会随年龄而改变。有些孩子智商较低是因健康欠佳、环境不良、教育不当所致,改变这些因素,智商便有可能提高。即使智商正常的儿童,也会发生学习困难,比如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等。

因此,父母绝不能对智商高的孩子掉以轻心,对智商较低的孩子灰心丧气,应对孩子作全面的研究,找出影响智商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智力的提高。

提示三:日常生活中能看出孩子的能力

在一些咨询场合,许多家长在描述孩子阅读、计算、绘画或其他“特别”的能力后会问:“哪里能做智力测验?”“我的孩子想是多动症,做个智力测试也好放心呀!”对此,专业的回答是:“不必要。”因为,父母不需要依赖智力测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就已经可以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了。

我们来听听爸爸妈妈们聊天时常有的内容:“我家兵兵按照图示搭积木,我都吓一跳。这么复杂的图,他都弄得清,没想到他这么厉害。”

“我女儿才有趣,模仿张靓影,唱得有模有样,这么长的歌才听了几遍,就能不跑调。唉,叫她坐下看书就不行了。”

明白了吗?绝大多数孩子不需要“测验”鉴定。父母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也看得出孩子的能力。

提示四:父母该怎样理解聪明

我的孩子有多聪明,或聪明的孩子是怎样的?这是父母想知道的问题。心理学家是这样说的:“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有效率的反应,就算是聪明。”这里有两个条件:“领域”和“反应”。

“领域”,小到指不同的作业,大到指不同的学科。这里以父母熟悉的多元智能为例,多元智能按照定义,分为八个类别: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律动、自然观察、人际和内省。每个类别有不同的能力与表现。

“反应”则指面对不同领域(或类别)的处理行为,或是很专注、很快找到“解题诀窍”,或是熟视无睹,甚至愁眉不展,不知如何下手。

每个人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妈妈学说不同的方言很快,但是方向感很糟糕,是转个圈就迷路的人;爸爸可以很快在一堆数字中理清股市行情,但不善言谈,唱歌也总是跑调。

提示五:生活中观察孩子的智能强项

在多元智能的8个类别中,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节奏这3项,常常被直接等同于语文、数学和音乐三个学科,这种认定窄化了多元智能的定义。

通过附表,我们针对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节奏,做一些行为上的描述,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然表现。

当然,这些行为是比较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同年龄儿重比较,这个孩子在此行为上会显出更多的兴趣、表现更专注或是反应较快。父母不妨一起讨论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强项、特点。

例如,妈妈告诉爸爸:“晶晶向奶奶道谢时说,‘谢谢!切、切’;‘谢谢!捏、捏’,边说身体还依节奏摆动。她好像知道‘谢’和‘切’‘捏’都有‘ie’音,可以压韵哎!”这表示晶晶有表格中的语文的(2)和音乐/节奏的(1)方面的能力。

提示六:认识孩子的多元

对照附表,父母可能发现,孩子不一定在每一类中的四项都反应快或有兴趣。以语言为例,其中分语音的敏锐、叙述的精致与详细及对文字的兴趣。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可能语音敏锐,但不一定喜欢阅读。因此,笼统称他“语言智能”高,并不准确。而语文成绩好也不一定表示有语言方面的智能。这就是所谓的多元。

早期教育:1岁以内宝宝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1岁以内宝宝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我们常说三岁看到老,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和智力的开发最重要的的就是这个时间短了。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岁之前加紧早教能够帮助宝宝今后的智力成长,因此,希望家长们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我们一下就为大家介绍了几种1岁以内的宝宝早期教育的方法,家长们可以学一学,然后按照我们的方法教育宝宝,同时这也是很好的亲子教育,希望家长们能够采纳。

0—6个月:建立安全与依恋

家长在抚养这个月龄阶段的宝宝时,首先要满足其生理需要,这是最急促的任务,与此同时也要关注宝宝的心理、智力发展。面对新生儿,家长们首先要为宝宝创造安全稳定的抚养环境,提供较好的抚养条件。其次要与宝宝建立起安全与依恋的关系,这也是这个月龄阶段的宝宝最需要的。

长期以来,宝宝的教育一直是以母亲为主体而父亲经常是缺失的,因此需要提醒家长,在与宝宝建立起安全与依恋关系的过程中,父亲也要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样宝宝长大以后会更勇敢。

7—9个月:好奇心萌发

这个月龄阶段的宝宝开始对外部事物表现出好奇,他们要开始学习爬行了。从这个月龄起,家长可以开始对宝宝进行认知、语言、运动、交往、艺术这五项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爬行是这个阶段的重要工作。它能促进宝宝大动作的发展,为学习站立和行走打基础,也能满足宝宝探索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同时宝宝的食指也开始分化了,家长可以对其进行精细的手部动作训练。

其次,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初步觉醒,家长可以教宝宝勇敢地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介绍、表达自己,从而让宝宝认识自我,学会与人交往。因此,良好的亲子阅读习惯,也需要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家长可选择一些以图画为主、色彩鲜亮、纸质较硬不容易被宝宝撕破的读物,用轻柔的语气为宝宝讲述书中的故事,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10—12个月:激发探索精神进

宝宝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了进一步提高。家长可以借助一些漂亮的玩具,教宝宝理解大小、里外等逻辑概念。

宝宝的语言天赋也即将觉醒。7至9个月期间还只会说单音节,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从双音节发起进攻了。一岁以后宝宝就将进入语言能力的爆发期,在这个阶段家长应多多跟宝宝进行交流,为其语言的发展打好基础。家长要多观察宝宝,从宝宝的各类反应中寻找规律,学会从宝宝的哭闹、翻转等各类反应中读懂宝宝的需要;其次要帮助宝宝形成稳定的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宝宝的身体健康和教育是最为家长们所担忧的了,我们在前几期中具体给家长们介绍了宝宝身体健康应该注意的事情,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了宝宝的早期教育问题,在一岁的不同周期内,介绍了不同的早教实施方法,能够详细的指导家长们给自己的宝宝开展早教活动,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幼儿从出生之日起所实行的适合年龄特点的教育。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刺激引起孩子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幼儿的早期学习。

早期教育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事实证明,早期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婴儿出生时大脑皮层的发育已达到可能形成条件反射的程度,就是说能接受来自各种感官的刺激。如辨别味道,感受音乐,用眼睛跟踪物体。但这种能力只有在外界不同刺激下才能发展起来,更早的给予刺激

,可以加速先天潜在能力的早期表现。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不给予刺激和训练,有的细胞活动能力就会降低,已形成的反射还会消失。儿童两岁神经纤维已发育很好,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联系,三岁已形成网络联系,神经纤维已髓鞘化。两岁脑重已达成人三分之一,三岁达成人的四分之三,七岁达成人的百分之九十。这些都说明,早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三大重要意义:

(1)早期教育可以促进脑的发育,开发智力。

(2)早期教育能对小儿心理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尤其在出生后头几年,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能使小儿的早期生活得到丰富多采的训练,从而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社群活动、语言反应、脑力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良好的影响。

(3)振兴中华,实现四化需要众多身心健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早期教育就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超常儿童,更为实用的是可以使普通儿童更聪明。教育家们认为,凡是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可以增加几十分。有人曾对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那些儿童的家庭情况作过分析,结果是,得最高分的那些孩子的家长,一般比较重视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即使孩子进了幼儿园,也不放任自流。可是得分最低的那些儿童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即接受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有些能力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学到,以后再想学是比较困难的。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做一项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一批新生儿置于暗室,只给他们机械式的援助以保证存活,不给予任何社会刺激。实验中发现,起初,这些被试者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差不多,随后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地步。由于社会舆论的谴责,此实验停止了。但被试孩子只有少数恢复了正常,大多数虽经多方努力,仍没恢复人类的天性,造成终生痴傻。

人脑生理学研究表明,脑的发育是惊人的。新生儿脑重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但到了6、7岁时他的重量已接近成人。3岁时,人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完成了70%~80%,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若以17岁达到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其余是以后达到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美国早期教育的内容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是美国幼儿教育的权威机构,为了指导教育者对婴幼儿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他们制定了若干早期教育的指导原则。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儿童日后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于他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当前的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大脑和认知发展有着短期或长期的影响。从婴儿期一直到10岁,脑细胞不只是形成了联结,而且在这段时期它们有着最大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积极的大脑刺激改变大脑的结构。同时在人生早期,对孩子积极的养育过程,似乎不仅是对于认知发展,而且对于健康的情绪发展和社会性能力都非常重要。此外,入学前的这段时间是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语言技能以及其他终生受益技能的最佳时期。

著名早教专家Barnett认为,儿童早期的护理和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儿童日后在学校中的成功机会,参与到高质量学前教育方案中的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留级、弃学、犯罪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不过,根据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研究表明,由于早期教育方案良莠不齐,美国只有15%的早期教育方案属于高质量的项目,而那些低质量的方案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反而对他们的健康、安全、发展造成了威胁。处于这种方案下的婴幼儿占总数的30~40%。

目前,全球幼儿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中,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善于交流,尊重他人,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

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有较强的接收信息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

能够灵活使用已经发展成熟的复杂工具和技术,如 :计算机;

当条件和要求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学习新的方法、技能和知识。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认为,在今后几十年中,很多人可能会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读写和运算技能,这些技能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在历史和地理的社会研究,音乐和视觉艺术,体育和健康这些学科中,儿童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体现出来。除了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能力之外,儿童还必须形成自信的态度和性格。他们需要理解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一个好的教育方案应该是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和营养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身体、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不同家庭的个别需要。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的内容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而许多家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将早期教育做单一的理解。比如: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是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为12个方面:

1.大脑与五官刺激;

2.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

3.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

4.语言能力;

5.良好个性与人格;

6.良好生活习惯;

7.社会性能力;

8.求知欲开发与保护;

9.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读写算);

10.审美趣味与能力;

11.特殊才能发现;

12.特殊技能培养。

喜欢《早期教育有必要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婴儿早期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