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无需和孩子解释

04-12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无需和孩子解释”,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至亲会离开我们。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小孩不愉快,往往回避死亡的话题,转述成“去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的认识,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来讲,丧亲容易产生失落与悲伤的情绪,父母或照顾者应与其情绪“同步”,并帮助其从创伤事件中寻找动力,从消极走向积极的生活态度。

幼儿园不轻易谈死亡话题

“3岁以下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不明白什么是生死,而4-6岁的孩子,对死亡有一定的概念。广州众慧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当失去了自己情感依赖的亲人,自然会有悲伤、难过等情绪,这主要取决于丧亲儿童对死亡概念理解的程度、死者的死因和与死者间的亲密度等。”

死,是一个令人忌讳的字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极少和孩子谈及死亡的话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院长吴冬梅告诉记者,在幼儿园,老师不轻易和小朋友讲有关死亡的话题。因为每个小朋友的心理发育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所以其理解和承受能力有很大差异,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们讲死亡的话题,担心会影响到孩子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毕竟死亡总会让人联想起恐惧,有些孩子会怕黑,夜里不敢独自睡觉,有不安全感。

虽然不对全体小朋友讲死亡的话题,但对那些有疑问或者经历过丧亲的孩子,老师会加以个别指导。死亡在本质上让人难以回答,死亡的未知性也让人感觉很无助。吴冬梅说,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不直接谈及死亡,以免引发其恐惧的心理。

失去至亲,可用比喻解释yJs21.COM

大多数儿童对死亡并不了解,为避免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们往往回避死亡话题,采取扭转的策略,比如对孩子说“××去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实际上这种方式不可取,只能让孩子越来越糊涂,因为这是一个悬念,孩子只会纠缠在这个问题

如何解释死亡?中国NLP(神经语言编程)学院专家黄启团说,可以用引喻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比如爷爷去世了,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其实是和我们坐同一辆列车,只是爷爷比我们早上车,他的目的地到了,就下车了,而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把死亡说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孩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对于和孩子感情较深的亲人去世,黄启团认为,父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同其悲伤的情绪,陪着孩子一起哭,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

孩子第一次遭遇到死亡的话题,可能是孩子养的宠物突然死亡。黄启团说,不用跟孩子解释宠物为什么会死,更不能说“我再买个新的给你”,这些话显得很苍白无力,还会让人觉得很“冷血”。在这一刻,就只要“同步”孩子的情绪,和他一起因为失去宠物而伤心,并由孩子拿主意如何处理宠物的“后事”,让其了解生离死别的含义。

亲属重病期间,孩子不探视为好

濒临死亡时,人总是很留恋,更加舍不得放不下自己的亲人,尤其年幼的子孙。那么长辈患重病时,是否适合带年幼的孩子探病呢?黄家良说,从健康的角度讲,孩子应该少去病房,因为那里毕竟有很多细菌、病毒,容易传染。从心理的角度上讲,带孩子去探望重病号也不妥,因为重病患者被疾病长期折磨,其容貌、精神状况可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健康状态的样子相差甚远,如果让孩子看到患者的模样,会留下深刻的创伤性画面,孩子今后可能会怕黑、做恶梦。如果是自然死亡,孩子不需要回避与死者临终见面。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对重大疾病及死亡并不理解,他们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领会和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每年清明节时,孩子们随大人一起踏青扫墓,总是蹦蹦跳跳显得很开心很快乐。黄启团说,已故的先人看到后人开心的生活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和xx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垃圾桶旁,有位看样子有五十几岁的流浪汉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xx看到了就问我:“妈妈,他怎么捡垃圾桶里的东西吃呢?”我说:“看样子,这人应该是神经上有点问题,所以才流浪在外的吧!”xx:“那他的家人呢?他的爸爸妈妈呢?”我说:“他应该是找不回去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也应该不知道他在哪里.”xx听我这一说,纠正道:“妈妈,你看他都那么老了,他的爸爸妈妈可能都去世了吧!”我说:“都有可能,但真正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知道。”

这时xx又问道:“妈妈,你说人为什么要死呢?”听到xx问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我有点小警惕,因去年我自己奶奶去世时,xx问了这个问题,还偷偷的哭湿了枕头,几天里闷闷不乐。但他的问题我若不回答,他又会追根问底。我想到自己小的时候,睿外婆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从此让我对死亡不再想的那么悲观。于是我想不如就拿这个故事,讲给xx听吧!说不定他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收获。

于是我对xx说:“人只因为会死,那也是后来才这样的,在很久很久前,人都不会死,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像蛇一样脱层皮就行了,并且还会变回年轻的模样。”xx听我这一说,很好奇,追问道,那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我说:“就是因为人不死,只要脱皮就行,所以地球上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多。食物慢慢就供应不上人们食用,人们就越来越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就只要见到可食用的东西,就都会弄回来吃。那时除了人就算蛇最多了,人们就天天捉蛇来煮着吃,蛇在人们疯狂的捕捉下,到最后就剩下蛇王和他的妻子了。蛇王看到自己的家簇马上就要灭亡了,很伤心,并痛恨这上天不公平的对待。于是蛇就来到天宫找玉皇大帝告人们的行为,在蛇的痛诉下,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到人间调查实情,二郎神来到人间,看到和人们关系亲密的牛,问它人们的状况,可牛伤心地哭着说:“我们现是为了人们能吃得上饭,没日没夜的干活,没有一天休息,但我们的劳果远远供不上人们需求。”二郎神把调查的结果回天宫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此事思想了三天三夜,为了削弱人们的繁育,最终他决定,人只可生活六十年时光,当人们听到这个决定时,不服上诉,问玉皇大帝,为何从长生不老,一下改到六十年,觉得时光太少.玉皇大帝最终判定,给人们一个机会,说只要人心向善,就可多生活几十年。另因蛇快灭亡,于是充许蛇可以像人之前一样脱皮繁生。就这样人和蛇的生存命运被玉皇大帝做了改变,也就有了现在人会死的原故。

xx很认真的听完这个故事,感憾的说:“是哦!若人一直不死,那地球都会装不下。那到现在可能见不到任何生物,因为被人吃光了,没有食物,还真有点可怕,玉皇大帝还真是英明.”是吧!不然他怎么会当上玉皇的呢!我回应着xx.就这样xx转移和我聊着天宫的事件.

对于死亡的话题,有时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都会很难做解释,因为孩子小,他们不明白,人为何会死,并且对死亡会存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因为我自己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后经xx外婆讲了这个故事,才消除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想通过这个故事,xx以后对死亡也不会再看得那么悲观,反会认为死亡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

和孩子讲死亡,并不可怕


女儿对死亡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经常会好奇地问:“妈妈,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时候死?”

禁忌问题背后的思索

在女儿的世界里,除了经历过和邻居哥哥养的灰兔死亡的经历之外,死亡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我知道,对于这种我们不得不面对却又害怕提及的话题,如果不能给她一些相对肯定的答案,类似这样的追问肯定还会继续下去。

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其实是来自于无知,也许和六岁的女儿讲死亡有些残忍,但这就跟给孩子讲风雨雷电等自然知识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每个人战胜恐惧和悲伤的方法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博弈,这种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或者预判,不如让孩子去理解,并更努力地生活来得实在一些。

为了给女儿关于死亡的答案,我带着她阅读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故事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再见了贝贝》的书很不错,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贤贤的男孩养的一只小鸡死亡后,奶奶跟他之间的一段对话。在经过一些阅读后,女儿大概感受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终结的过程。

当然,仅仅理解死亡的含义对孩子来说是不够的,当他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之后,我要做的是给女儿更多的引导,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的珍惜这一系列的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死亡的内涵。

生活经历中,自然而然认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养蝴蝶。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经历了毛毛虫到蛹,再到羽化成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多次近距离地接触了一只蝴蝶的死亡:被女儿不小心踩死的柑橘凤蝶的幼虫、没来得及羽化就彻底腐化的白带锯蛱蝶的蛹、那些没有羽化成功的蝴蝶,甚至是蝴蝶本身只有10天的短暂的一生……在每一次接触到蝴蝶死亡的过程中,我都下意识地给女儿讲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米小,你看蝴蝶很漂亮,可是他们的一生要经历那么复杂的过程,真不容易啊!我想蝴蝶也是因为知道这个过程的困难,才会将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每天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米小,毛毛虫好脆弱,其实不仅仅是毛毛虫,所有的生命都很脆弱,我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谁知道下一秒会是什么呢?所以每天都得开心才好!”

“米小,你看这么多的蛹没有全部羽化成蝶,很多蝴蝶的翅膀没有完全充血,无法张开,很多蝴蝶因为发育不良翅膀很小,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真不容易啊!”

……

在养蝴蝶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女儿一直在探讨关于蝴蝶的一生,以及他们脆弱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死亡的话题经常被提及、延伸。

“妈妈,我们要更加爱护蝴蝶,更加爱自然,爱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都不容易啊!”我想这应该就是女儿对死亡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发自肺腑的感慨。

在养蝴蝶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正常羽化成功的蝴蝶在经过10天左右短暂的生命之后死亡的个体,都被我拿来和女儿一起做成了蝴蝶的标本。

“妈妈,蝴蝶生前很美丽,死后我们做成的标本也一样美丽。”操作的过程中,女儿有着同样的感慨。

“是的,活着得有意义,死后得有价值。你看蝴蝶生前能给我们带来美丽、帮助花儿授粉,死后还能变成美丽的标本让我们观察、研究它,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我顺着女儿的话告诉她生命的意义。

“活要活得开心,死要死得有价值,这是自然规律,是达尔文爷爷说的,我妈妈也这样说。”这是女儿养蝴蝶一段时间之后的总结陈词,这句话也被她用在幼儿园的故事会上,故事中,她讲的就是一只美丽蝴蝶的一生。

Mamimate小结

就此,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话题结束了。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现在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足够了。不过,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让孩子心理更强大是每个母亲的责任,从孩子对死亡的兴趣点上展开相关的学习,我想这才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惧片;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你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带孩子参加祭拜;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类害虫;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死亡,但这个最好5岁以上;

当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

需要注意的时候,真发生生活中的一个至亲离开了我们,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有几点需要注意:

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回答;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的禁忌;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死亡无需和孩子解释》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