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儿童”,有很多得类型,不爱读书、性格倔强、顶嘴父母、在学校课堂不能很好的遵守纪律、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这些问题让我们苦恼,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话变得越来越不管用,大吼大叫、棍棒、呵斥、温情,甚至苦情都不能改变孩子执拗的现状!要怎么办?从父母开始改变是唯一的方案,只要我们每天改变一点点呢,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能更顺畅一些。和问题儿童的沟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直面挑战的存在,这样的挑战让我们自己更好,孩子更好,最终我们能形成一个新的沟通平衡。尝试一下12条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看看孩子会不会改变。!改变问题儿童行动建议1:尝试一整天不对孩子大吼大叫,让自己平静。2: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做饭过程,只要我们对做饭保持一定的兴趣,开放姿态邀请孩子参与,这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很好的时机。3: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笑话,笑起来的时候大家沟通就容易多了。4:和孩子讨论一下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保持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度,不要忽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描述。5:给孩子留一些爱便签纸在他们的床头、书桌、书包里。6:带着孩子去户外,就算是和孩子一起散散步也极好的,表达我们有多爱她/他。7:和孩子一起组织和举办家庭的歌唱会/舞蹈派对,或者任何其他孩子有兴趣的派对,请一定一起组织和实施。8: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些家庭照片,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兴趣/成长对我们来说多么的重要。9:给孩子拥抱、无数多的拥抱!10: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他们有兴趣的事,一起的手工卡片、一起阅读、一起玩电子游戏、一起看电影……11:每天与孩子有一小会单独相处的时间,和孩子说说话,分享你的工作和心情(切记不要当怨妇,请传递正能量)。12:每天和孩子有一小时的角色交换时间,让孩子成为父母,看看他们会怎么办?调整和改变让生活变的更有意思,迎接每天新的挑战,难道我们对待孩子不应该比对待工作伙伴、客户、甲方更有耐心吗?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父母,自然就会有最好的孩子!
电脑游戏市场的“红红火火”,通常都会被家长们看作是种灾难。他们担心这些电脑游戏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因此往往要求他们与其划清界限。然而,英国《泰晤士报》日前的报道却称,电脑和网络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只要选择得当,掌握好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颇有好处。
美国软件专家普伦斯基认为,电脑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恒心,加强横向思维,而且能提高他们在压力下的有效决策能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现在的大多数游戏已经网络化,需要齐心协力,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它又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普伦斯基的一个企业家朋友透露,自己的管理经验就得益于当年远程指挥网络游戏伙伴的经验。
此外,纽约一名腹腔镜检查医师通过调查发现,玩电脑游戏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表现更佳;美国一些律师也在出庭前玩一种叫做“反对”的游戏,以强化自己的反驳能力。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心理系教授德金则认为,玩电脑游戏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手眼协调等能力。他还说:“研究显示,游戏并不会导致孩子孤僻。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喜欢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一起玩。”
但同时,德金教授也指出,并非所有游戏都是有教育性的,某些含有血腥、暴力内容的确实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研究所教授布什曼强调,选择内容,把握时间,趋利避害,不因噎废食,才是对待电脑游戏的理性态度。
那么,这个时间应该如何把握呢?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教授说,先要保证孩子们每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此外,玩游戏的目的也很重要,如果以学习为主,通常不会有不良影响;但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解除烦恼、痛苦和压力,就极易导致成瘾,需格外注意。
这时xx又问道:“妈妈,你说人为什么要死呢?”听到xx问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我有点小警惕,因去年我自己奶奶去世时,xx问了这个问题,还偷偷的哭湿了枕头,几天里闷闷不乐。但他的问题我若不回答,他又会追根问底。我想到自己小的时候,睿外婆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从此让我对死亡不再想的那么悲观。于是我想不如就拿这个故事,讲给xx听吧!说不定他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收获。
于是我对xx说:“人只因为会死,那也是后来才这样的,在很久很久前,人都不会死,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像蛇一样脱层皮就行了,并且还会变回年轻的模样。”xx听我这一说,很好奇,追问道,那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我说:“就是因为人不死,只要脱皮就行,所以地球上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多。食物慢慢就供应不上人们食用,人们就越来越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就只要见到可食用的东西,就都会弄回来吃。那时除了人就算蛇最多了,人们就天天捉蛇来煮着吃,蛇在人们疯狂的捕捉下,到最后就剩下蛇王和他的妻子了。蛇王看到自己的家簇马上就要灭亡了,很伤心,并痛恨这上天不公平的对待。于是蛇就来到天宫找玉皇大帝告人们的行为,在蛇的痛诉下,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到人间调查实情,二郎神来到人间,看到和人们关系亲密的牛,问它人们的状况,可牛伤心地哭着说:“我们现是为了人们能吃得上饭,没日没夜的干活,没有一天休息,但我们的劳果远远供不上人们需求。”二郎神把调查的结果回天宫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此事思想了三天三夜,为了削弱人们的繁育,最终他决定,人只可生活六十年时光,当人们听到这个决定时,不服上诉,问玉皇大帝,为何从长生不老,一下改到六十年,觉得时光太少.玉皇大帝最终判定,给人们一个机会,说只要人心向善,就可多生活几十年。另因蛇快灭亡,于是充许蛇可以像人之前一样脱皮繁生。就这样人和蛇的生存命运被玉皇大帝做了改变,也就有了现在人会死的原故。
xx很认真的听完这个故事,感憾的说:“是哦!若人一直不死,那地球都会装不下。那到现在可能见不到任何生物,因为被人吃光了,没有食物,还真有点可怕,玉皇大帝还真是英明.”是吧!不然他怎么会当上玉皇的呢!我回应着xx.就这样xx转移和我聊着天宫的事件.
对于死亡的话题,有时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都会很难做解释,因为孩子小,他们不明白,人为何会死,并且对死亡会存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因为我自己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后经xx外婆讲了这个故事,才消除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想通过这个故事,xx以后对死亡也不会再看得那么悲观,反会认为死亡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惧片;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你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带孩子参加祭拜;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类害虫;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死亡,但这个最好5岁以上;当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
需要注意的时候,真发生生活中的一个至亲离开了我们,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有几点需要注意:
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回答;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的禁忌;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和孩子讲死亡,并不可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给幼儿讲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