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子 之 间
亲子之间,有句人人皆知的俗语:“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不过是缘于一个事实:父母总有“护犊”之情。
因为如此,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可给予“最大的宽容”,不要说是孩子犯下的小小错误或者是偶尔的失误。如果听到认得的、认不得的人夸奖自己的孩子一两句,便像是得到“圣旨”一样的欢喜也不足为怪。
面对孩子犯下的过错,我们可以无限地给予孩子“下一次”;面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慨然允之,不合理的,找个理由也要满足他们;面对孩子的保证,我们是心疼有加,信任有余;甚至面对孩子的谎言,我们也可能会自作聪明地帮孩子圆起来……
孩子跌个跟头,我们会立即凑上前去,揉啊呵呀,问啊嘘呀,无有旁顾地关注他的伤情和疼痛,而不知道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去分析为什么跌了跟头,怎样可以避免再发生同样的悲剧。
孩子在外与人争执,我们愿意倾听孩子的一面之辞,然后顺着孩子的情绪开始寻找对方的不是,至于当事另一方的辩解,我们都习惯地斥之为狡辩、蛮横。不知道要在情绪平静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剖析争执发生的起因,寻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尽力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当时的心态,为今后避免发生类似的争执而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在这样共同分析的过程中,教给孩子宽容的思想与方法。
孩子在学校或老师的安排下参加校外活动,我们总担心孩子在活动中的安全,担心会要孩子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担心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和接触中吃亏。有防范之心不是错误,错误的是甚至因此而用反面的思想去教唆孩子如何耍小聪明,占小便宜。
对于身边的人或事,我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与认识,我们也急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不管孩子在不在场。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孩子。你贪玩,他就钻你贪玩的空子;你懒惰,你懒惰的种子,会继续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然后茁壮成长;你世故,他会跟着你圆滑;你势利,他会比你更会钻钱眼儿;你阿谀,他会从你开始拍起来……
我们当然要关心、呵护、疼爱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为孩子的成长尽自己的力量,应该心可能地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平顺一些。但是,我们所有为孩子的考虑是不是应该立足于“为之计久远”些?
再高大的身材,再美丽的外表,都是当不得饭的,要吃、要穿、要过得好,必须要有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真正的本领和良好的品行。真正的本领,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认真地、一步一个台阶甚至一步半个台阶地去学;良好的品行,也要我们做家长的持一颗“公”心、一颗“素”心,伴一身正气去影响和熏陶他们。
你爱读书,孩子才会感受到书的魅力;你有爱心,孩子才有爱心,他才会被人喜爱;你尊重他人,孩子才懂尊重他人,他也才会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你活得有尊严,他才会知道怎样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情绪&空间
每一位孩子都是妈妈爸爸们的宝贝,所以妈妈爸爸们总会对宝宝们进行过度的关注,有时候甚至让宝宝们觉得没有自己的空间了呢。
1、私人空间要尊重
容纳家庭成员不同的喜好、长处和朋友网络,容许多一点个人的选择,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成长,家庭的生活也会更多姿彩。
举例说,母亲热爱古典音乐,女儿也不一定要学弹钢琴;哥哥学业成绩优异,弟弟美术设计有创意,家长也无须互作比较或认定哪一种成就较为理想和重要。
尊重孩子的私隐,年幼孩子也不例外。就算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也不要随便公开讨论,未得孩子的同意,不要翻看他的私人物品,如记事簿和信件等。孩子感觉意愿受到尊重,才会慢慢学懂尊重他人的意愿。
2、共同追求心更近
在尊重个人空间之余,家人也要追求共同的兴趣和信念,把心拉近。大家的兴趣相近、信念相同,便会有更多的沟通、更好的默契,更能享受共处的时间。
在家庭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渐建立与家人相同的兴趣,例如家人都有睡前阅读的习惯,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间拿本小书上床阅读。
3、情绪管理要得宜
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习适当时候逃离「情绪爆炸」的现场,平息心中的怒火。大家只有在心平气和时,才会听得懂对方的说话,替对方设想。与孩子冲突时,家长可尝试换转一个想法,可能会豁然开朗起来。
如孩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母亲的问题,与其生气地想:「我不能忍受你这副样子,为何你跟父亲一样,事事隐瞒我。」不如试试平静地想:「刚才我的样子是否吓怕了他?他不相信我会支持他,我要想办法让他明白才是。」
家庭是一个安全的场所,让成员自由表达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家长该认同孩子的感受,但要引导和鼓励他们用一种更为人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例如,与孩子讨论:「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使你非常生气,你觉得除了打他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去处理?」
4、转化冲突为力量
家长与孩子常持不同的观点,冲突是自然不过的事,问题是冲突不一定要出现你输我赢的局面,双方可以沟通和妥协,然后合力寻找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法,造到双赢的效果。
例如:家长担心孩子的成绩和自我管束能力,孩子却十分抗拒补习老师。与其怀疑孩子的能力,倒不如借此机会认同孩子的信心和责任感,鼓励他为自己订下初步目标,然后再与他商讨有效的温习方法。
5、乐观积极迎未来
家长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相信现存很多担心的问题,只是大家暂时做不好,只要双方继续努力和合作,一定可以解决,而明天一定会更好。
不要以为品性难移,认定这孩子教不了,试乐观地想:「她只有六岁,可能未能太集中,多鼓励她,等她年长一点,相信便会做得好。」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爱在点滴间
家里的书柜上立着一尊一幼校庆的纪念碑,这是我和老公认识前的唯一交集——我们都是一幼的毕业生。尽管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但是无忧无虑、快快乐乐、老师们甜甜的笑容和温婉的声音便是我们对幼儿园共同的印象。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机缘巧合,我们的孩子也走进了这所外表年轻,内在成熟的校园。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对孩子的衣食起居都是格外小心,加上三代人对她的疼爱,有时真觉得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我们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长成了人们常说得娇滴滴的“小公主”。再加上年龄偏小,孩子入园前,全家人都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直到8月末,突然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要来家访。还未上学,先来家访,同为教师的我,感到十分意外。忐忑中迎来了两位老师。一位高高瘦瘦,青春但恬静;一位相对年长,温柔而睿智。或许是缘分,孩子看到两位老师时没有害羞和拘束。老师们并没有只顾着与家长聊天或是拉着孩子问东问西,而是看着孩子玩耍,偶尔与她搭几句话,孩子也因而没有拘束感,和平时一样自由玩耍。走时,给了孩子一个拥抱。这样简单而和谐的家访过程中,孩子对老师有了第一印象,就是老师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人物,她们都很和蔼。
入学的第一天,我亲自送孩子去的学校。结果就是哭闹声中无奈地逃跑。然后一整天六神无主,几乎做不了任何事。直到下午老师发在QQ群里的照片中,孩子高兴地在跟着老师做体操,努力地自己吃饭,乖乖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我才放下心来。回到家,我看到孩子的小辫子也整齐地编过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上厕所时要求自己穿裤子,睡觉时要求自己脱衣服。不是夸大幼儿园的功劳,而这些确实是发生在孩子第一天上学的事。
没过多久,便迎来了孩子在学校的第一次尿床。我很害怕老师们会反感。然而接孩子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换掉的衣服放在哪里,明天需要带上干净地备用衣物。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但令我难为情的是,孩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连续尿床了。回到家我便时不时地提醒她,午睡前要好好上厕所,想尿尿时一定要喊老师等等,但效果甚微。那天,我特地去接孩子,想跟老师道声歉。老师却平静地告诉我,不要着急,我们总是告诉她不要尿床,她的压力也很大,睡不好觉,适得其反。她也很努力地不想尿床呢。听到老师的话,我放下心来,不再跟孩子提起尿床的事。之后,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也一直没有再尿床。
孩子很胆小。消防演练,点火的一瞬间,全场就她一人大哭起来,老师赶忙抱起她安慰;厕所的天花板上因为维修管道而开了一个洞,孩子就不敢去上厕所了,老师每次都陪着她进厕所。老师告诉我孩子确实是胆子小,并非故意装样子,所以要照顾到她的心理。
看到别的小朋友上课时给大家讲故事,孩子也很想讲,便举起了小手。可是一到前面才讲了一句,发现自己讲不下去,就哭了起来。老师为她圆了场,还鼓励她下次再上来讲。之后孩子回家很认真地学习讲故事。后来她告诉我,我又给小朋友讲故事了。我知道她不一定能讲清楚一个故事,但是她没有因为遭遇了那次挫折而放弃讲故事的念头,便让我很欣慰,因为老师保护了她的兴趣。
孩子在班级里算是年龄最靠后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都不及别人,这一点作为家长的我很是清楚。可是第一学期结束,孩子被评为了“爱心宝宝”,我又惊又喜。老师告诉我,孩子虽然很多能力不及别人,但是她有礼貌,有爱心,从不和别人争吵,总是把快乐带给别人,有着自己的童话世界,所以也值得鼓励表扬。我听了觉得莫大的安慰,原来在我眼里孩子的很多缺点,老师都把它看成了宝贵的优点。或许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这样善意的、捕捉优点的眼光,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吧。
或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孩子的两位老师以及阿姨,每天都在做着这些让我感动,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事情。
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爱,让孩子的心每天都沐浴着阳光。感谢你们!
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不足三岁的儿童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
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