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电话那头传来小侄女的声音:“姑姑,老师要我学二胡,晚上去她家补课。”这就是六岁小侄女的课余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班,武术班、美术班、英语班,刚刚取消了舞蹈班,今天又来了个学二胡,我不禁问了一句:“贝贝,学这么多,感觉累吗?”“不累!我可喜欢学了,可我妈妈要给我停了武术班…….”还没等小侄女告完状,在一旁的弟妹把电话接了起来“她不累,可把我累坏了,放学后,收拾好学习用的物品,饭也来不及吃,就得送她去学习,星期天比上学的日子还要忙,我打算先给她停了武术的学习,可贝贝就是不愿意,一个劲的说,可喜欢武术了。”我接着问“前几天不是给贝贝停了武术班了吗?怎么又要去啊?”“是呀,这不今天武术老师在学校里,发了好多的宣传单,正面就是贝贝在舞剑的照片,这不回来就跟我唠叨,说是小朋友都知道她在学武术,不能停的,整天跟我商量这事呢?”
我知道,平时小侄女最听我的话,对我多少有点“怕”,(呵呵,当老师的威严吧。)还别说,我“治过”她几次,贝贝多少知道了我的一些厉害,所以什么事我一劝,还管用。因此,我就摊开学习与兴趣班的道理着手,跟孩子摆出简单的道理,一层层的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孩子知道,在兴趣的基础上去学习,是好事,值得提倡,可是也要看到学习的时间与休息的问题,如果一味的把所有休息的时间都用到报兴趣班上,有时候真的会得不偿失的,再说学习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情,是通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听着电话里小侄女“恩恩恩”的应允声,我知道孩子在认真的听,最后跟小侄女达成协议,尊重孩子选择权力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权衡,留下值得学、感兴趣的学科,而后进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由爸妈再进行调整。
就这样,总算暂时解决了小侄女学习班的问题,放下电话,我就在想,何时兴趣班会跟我们的平时学习一样,多少给孩子一些压力,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认知,让孩子从中懂得学习的来之不易以及家人的辛苦!“孩子懂什么,一天报多少学习班她也愿意,又累不着她。”——但愿这样的话语在以后的日子里,弟妹不会再唠叨。也希望所有父母与孩子正确对待兴趣班的问题。
到遇到这样的小朋友时不能使用强行的来解决问题,需要老师讲究一定的方法,才可以让孩子对于老师的这个决定不会有什么异议及反对的一面,这样也不会消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问题。
幼儿园里的老师怎样看待孩子的较真问题呢,遇到有较真的小朋友老师们又会用怎样的方式呢,只有老师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孩子的问题,才可以尽量减少孩子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小例子,来看下吧!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幼儿入园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几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
明明不是固执,也不是贪心。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让我们共同来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强大、信仰真理的人!
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
在一个初级中学里,不少学生聚集在布告板前,望着刚贴出来的一张布告,小声地议论着。"张珍珍记大过了,啧,啧!""交交朋友嘛,有什么了不得,要这么小题大作?""老师说她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呢!""我真不明白,她前两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怎么一下子变得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了?"
这是一个初中女生因为"谈恋爱"而受处分的状况以及学生们的一些议论。这种状况在目前一些中学里时有发生,老师和家长一般都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坏事,不学好,思想落后,父母亲对孩子实行打骂,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学校严厉处分孩子,甚至开除出校。这种看法和做法对不对呢?不对,很不对。这样做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每个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的。
早恋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事,决不能把早恋和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划等号。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是早恋的。普希金给异性写情书、歌德开始被异性弄得神魂颠倒的时候也只有十四、五岁。马克思十八岁和燕妮订婚,他们谈恋爱当然更早,聂耳在中学时代就谈恋爱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闹"三角恋爱"时也只有十四、五岁。这难道都是"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吗?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提倡早恋,也不意味着应该从这方面效仿名人,因为时代和社会的条件是不同的。前面说过,性首先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它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性行为不能不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社会对性行为不能不施加控制。
青少年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产生了性需要,但在这个时候社会要求他们集中精力长知识、长身体,不要为恋爱分散精力。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因此社会必须引导孩子们集中精力于学习进步,不要过早地恋爱,不要在春天浪费自己的夏天,不要在果实还远远没有成熟的时候急于把果子摘下来。
在这方面,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要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一般说来,志趣高远、学习努力的学生早恋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对青少年加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道德文明教育,使他们破除性神秘感,保持正常的两性交往。有人曾经调查了三个中学的十一个班级,其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班级早恋人数只有男女同学互不来往的班级早恋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教师、家长也要破除神秘感,不要看到孩子与异性常在一起,就斥之为"早恋"。有个学校初中三年级班长(男生)和学习委员(女生)学习成绩都很优异,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兴趣,经常在一起互考难题。可是,老师竟斥责他们是"早恋"。他们对此十分反感,反而抱成一团,真的早恋了。
四、要注意孩子的动向。早恋是有"苗头"的,例如: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了;突然地过于注意修饰了;下课后经常不在家;有时若有所思、说话少了;经常收到来信,信封上又不注明单位和姓名;喜欢一个人写写信、记日记,千方百计地不让别人看到……如果发现以上这些情况,就要更关心孩子,和他谈心,加以引导。
五、要充实和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如文娱体育活动等,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个发泄的正确途径。孩子爱看小说和电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爱情的情节,对此要启发他们有正确认识,而不要盲目模仿。
六、如果孩子真的陷入了早恋,决不能对他们采取粗暴的态度,否则是十分有害的。有个初中女学生,由于和男学生互递小纸条,被教师发现了,记了大过。她回家后,被父母痛骂、痛打。并被赶出家门。她在马路上又冷又饿,有个流氓引诱她,叫她在人家家中暂住,过一天等父母怒气平息后再回家。小姑娘受骗了,当夜就被流氓奸污,她很快地堕落了,变成了一个女流氓。这是谁之过呢?流氓当然罪大恶极,父母、教师就不该负责吗?社会没有普及性教育,使孩子们在性愚味中徘徊,不也该负责吗?
可是没上幼儿园几天,许多坏习惯都带回来了,比如说地上随便座,咬手指甲等。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在想事的时候喜欢咬手指甲,开始只是偶尔咬,可时间一长,不仅是想事情的时候,就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咬指甲。虽然我经常提醒宝宝,但是宝宝每次都记不住。
我知道想要宝宝改掉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种方法,让她知道咬指甲是不好的。
周末,我准备了一下资料,打算给宝宝“上课"。
“宝宝,你看看这个"。
我吧图片递给宝宝,上面的东西让宝宝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呀,看着真恶心。"
“这是妈妈从医生阿姨那里拿的",我指着图片上的东西说,“你看这些东西就是放大的细菌,是不是很吓人。"
宝宝点点头。
"你知道吗,这些细菌都是你指甲里面的。"
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是吗,我怎么看不到呀。"
"细菌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眼睛是当然看不到的,不过你看,"我指着宝宝的指甲,"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黑色的东西?"
"这就是细菌?"
"这些是脏东西,里面就有这样很多的细菌,你想想看,你咬指甲的时候,这些细菌都跑到你的嘴里,然后跑到你的肚子里,是不是很可怕。"
"真的好吓人哦",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
"是呀,所以你以后不能在咬手指甲了"。
经过我这样一讲,宝宝开始注意不在咬指甲啦,慢慢的改掉这个坏毛病。
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时,一味地指责或者打骂都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他觉得是无所谓的行为,强行阻止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耐心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习惯是错误的,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然后**爸跟我说,他有一同事,家里有个小男孩,今年五岁,特别调皮,这次他同事回家了直接用皮带给那小孩抽了一顿。我说,这哪像做父亲的啊,孩子调皮是很正常,大人一时生气打小孩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样太过了,多大的小孩,竟然用皮带去打小孩。**爸说,你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皮,他家小区里面停满了车,他就用脚去踹,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就往车上划。这样家里有多少钱来给他赔啊!不打才怪
这样的孩子确实是很皮,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不过很多时候在大人的教导下会慢慢改变。我于是跟**爸说,其实这样的也很多,男孩子不比女孩,女孩再皮还是好点,男孩总是会对车啊机器啊什么的感兴趣一些,所以他们会变着法子去了解,虽然他是去踢车,去滑,一个是作乐的心态,一个也是想看看他做了这些车子会有什么反应,还有家人有什么反应而已。如果这个时候家人不是好好的去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去打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屈于大人的淫威而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心里会非常的不服气。一旦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还有一种就是再接再厉,你越是打他,他就越是喜欢这样做,然后你再打的恶性循环中,这样会造成孩子也容易暴力。
**爸说:可不是吗,那孩子家里的人比较惯着那孩子,现在那孩子天天打她妈妈,这么小的孩子,经常打的他妈妈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他妈妈根本就管不到。只有他回去拿皮带抽才有用。我对这话非常的无语,好孩子五岁就能把妈妈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不光家里有暴力倾向,而且还没有道理的去宠孩子,孩子五岁,再怎么大的力气能这样吗?有的人可能认为孩子在家里能打人,出去了就不会吃亏。只是不知道这孩子如果继续下去会是怎么样呢????等到无法挽救的那天这对父母又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较差,但已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就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对于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可设法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对不正当的要求也不与他(她)讨论“你这样作对吗?”,因为这时小儿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态度。
如果小儿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会重复这些行为。总之,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制止,经常无原则地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
对2岁以上较任性的小儿,家长及时的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小儿正确的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的要求则要明确的回绝。
家长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如自己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兴时又一切听之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态度对小儿的是非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及正确的态度使小儿明事理,能控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为今后适应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