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孩子的感受

04-14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亲身体验孩子的感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案例回放:午饭前,孩子们在听我讲故事。讲着讲着,我发现佳佳的椅子越来越往前移。我有些生气地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在认真听,就你把椅子挪来挪去的,快,挪回去。”佳佳很不情愿地把椅子挪回原位,我接着讲故事。可一转眼,趁我不注意,他又把椅子一点点往前挪。我忍不住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要挪椅子”?她看了看我,好半天才说:“我想看到屠老师”。佳佳的话让我在发怔的瞬间涌起一种感动。坐在她的座位上,我这才发现她只能看到小朋友的头,根本看不到我。那一刻,我理解了她刚才的行为。于是,我把全班小朋友的座位做了调整,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我。此后,他们听得特别专注。

教师感言:我很庆幸,我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孩子的感受。倘若我主观地认为佳佳不守纪律而指责她,不给他解释机会,不仅会丧失孩子对我的热爱和尊重,更严重的是孩子的心灵之门从此将向我关闭。通过这件事后,无论组织什么活动,我都会让每个孩子处于我能看到的位置,因为我要把眼睛当成我和孩子交流的工具,走进他们纯真美好的心灵世界。yjs21.Com

专家观点:孩子的心灵是美好和纯真的。成人有时候可能会无法理解,但是当你发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有多么纯净无邪之后,你一定会感到吃惊和喜悦。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更好地认识可爱的孩子们!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会表现出与别人一起分享的行为,如会把玩具给同伴玩。可是孩子到了二、三岁时,这种分享的行为反而会越来越少,甚至不会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二、三岁的儿童尽管对同伴表现出一些友好,但他们并不热衷于真正做出自我的牺牲,如和同伴分享一个心爱的玩具。只有当父母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人需要的时候,或者当一个同伴主动要求甚至强迫他们做出分享行为(如如果你不给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时,分享和其它友善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如何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全来源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诱导教育。

研究表明,儿童能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自身也非常善于去分享,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孩子很善于模仿,在观察到榜样的友善和分享行为之后,特别是在儿童与榜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榜样能够为其提供有说服力的分享理由并给以行动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加具有这种分享性,不断加强并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正如前面所述,儿童并不能自发地去做出分享的行为,除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外,还需要父母的诱导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乐于分享的,而且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让孩子能体验到父母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去体验分享的行为。其次使用情感定向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如当孩子不愿意跟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会使同伴不开心的,会导致他们也不愿意和你一起分享他们的玩具,会失去很多很好的朋友。这样做也会让孩子去体会不能和别人分享时的不愉快的心情,从而会主动地跟同伴一起分享,感受其中的快乐。

在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时,也要防止孩子仅仅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奖赏而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因为这些儿童的分享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得奖赏而不是真正地去感受分享的内在意义,一旦停止奖赏,他们也就会停止这样的分享行为。另外,经常使用强制和惩罚的处理方式,也会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并会促进孩子的自我中心价值观的发展。

当孩子偶尔自发出现这样的分享行为时,父母应该要引起重视,不断去强化这种行为,并让孩子从内心里去体验分享带给他的真正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上周六xx爸爸单位组织义务植树,跟xx一说去植树,xx高兴的又蹦又跳,嘴里直说:“耶!终于可以去植树咯,我要叫上我的好伙伴--**。”

我:“宝贝xx,叫上奕斐去,那你们俩会好好团结合作吗?”

xx:“当然会,巧虎里面说过的合作力量大!”

早上9点如约到达目的地--天户峪。下车后看到一片不规则的荒地,xx爸给我们讲解植树的要求:“有白色标记的地方才能挖坑,坑的深度及宽度约50公分,因为种的是香椿树,所以坑不用太大。”

xx和奕斐两人举着一把大铁锹,有模有样的比划着,自行分工很明确:挖坑的,提水的,挖不动了两人一起使劲;两孩子忙的不亦乐乎。虽然动作幅度相当大,但两人干的很卖力,满头大汗,在我和两位小宝贝共同努力下,终于挖好了1个树坑。

可以种树啦,只见xx和奕斐轻轻的把小树苗放进坑里,把树苗扶正后,添上土,再用脚踩实后浇水。为了日后好分辨是自己种的树,又专门搬来小石块围起,两人专心致志的在石块上刻上自己名字,并给小树起名叫“小肉卷”。问其原因,xx说:“因为他爱吃肉。”

希望这次的植树活动让孩子们能真正的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同时也看到两个孩子很好的发挥了互相帮助、团结和作的精神。

让孩子了解身体的秘密-身体上的洞


让孩子了解身体的秘密-身体上的洞挖鼻孔是很多大人和小孩都会有的坏毛病,家长为此苦恼不已,如何和孩子一起认识挖鼻孔呢,这期的科学小超人就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身体的秘密,了解身体上的洞。

这期读本通过堆身体上各种洞的介绍,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之后介绍了电视是如何拍摄的,通过对电视工作者的工作和使用工具的介绍,让幼儿了解电视节目形成的过程。除此还包括自然放大镜、大眼睛、中国万花镜、厨房科学、故事剧场、小超人大探险等几个环节。

首先我们来一起分享这期的主题,身体上的洞。

小光喜欢用手指去挖鼻孔,因为他想知道鼻孔里面有什么,可以通到哪里。小超人看到了,着急地对他说:“不可以挖鼻孔!”为什么不能挖鼻孔呢,让小超人来告诉你:原来鼻孔是空气进出我们身体的“洞口”,里面有柔软的黏膜和鼻毛,如果常挖鼻孔,就会让鼻孔里的黏膜和皮肤受伤。通过这一段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了解到鼻粘膜的作用,鼻屎是如何形成的,和鼻子的作用。也让孩子意识到不但不能挖鼻孔,也不能把其他东西塞进鼻子里。除了鼻子,我们身体上的洞还有耳朵,耳朵是用来收集声音的,耳朵包括鼓膜、外耳道、耳廓,耳朵有时候会感觉到痒,因为耳朵里的鼓膜很重要,用手指或耳耙等尖细的东西挖耳朵,可能会破坏鼓膜。

除了鼻子、耳朵身体上的洞还有眼睛,眼睛中央也有一个小洞,这个小洞是瞳孔,可以让光线通过,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睛内的光线,瞳孔在黑暗的地方会变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以便看清东西,在明亮的地方会变小,避免强光伤害,以保护眼睛,不能经常揉眼睛以及看太多的电视,因为这些都是伤害眼睛的行为。吃进嘴巴这个大洞里的食物通过食道都被送进胃里消化!嘴巴除了用来吃东西,还要通过嘴巴说话和呼吸,食物经过食道、胃的消化、大小肠的吸收最后排泄出去。我们的鼻子、耳朵、眼睛、嘴巴和排泄的洞都很重要,要好好保护。除了这些洞,不能再有其他的洞了。如果不小心摔破身体,擦破皮流血了,身体里的卫兵会想办法修补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伤口就会愈合,伤口的洞也会消失。

通过这一段的介绍,你是不是非常了解了身体上的洞呢,通过这期的读本,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

这期的读本除了身体的洞,还给孩子介绍了电视节目是如何录制的,解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对不同的工作有了一个认识。

而对于自然界,孩子也是非常喜欢的,通过对螳螂的介绍,让孩子了解螳螂的生长发育,了解螳螂的习性,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寻找发现螳螂后,再进一步观察,就更完美了。

除了这些知识性的介绍,读本中还有好看的故事。学知识,读故事,让孩子觉得不枯燥。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很好的灌输。读读读本,玩玩配套的科学实验,真的是非常棒的一套产品。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 【分享】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一下子就到了放寒假的时刻了。小学生的寒假生活是让人开心的,小学生在写寒假的心得体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篇一)

生活是美丽的,不是因为有了美丽才有了生活,而是有了生活才有了美丽。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美丽的。

在寒假里,我的生活就是美丽的,因为妈妈让我和表弟去外公家。到了那里,前几天,我们在做作业,到了第五天,外公带我们去钓鱼,外婆去田地摘菜,我们到了鱼塘那里,外公在鱼钩上放了些鱼饵,然后抛出去,过了几分钟,外公把鱼杆拿上来,看鱼钩上的东西有没有被鱼吃掉,钩上的东西被鱼吃掉了,外公又挂了一些上去,又过了几分钟,鱼上钩了,这一条红鱼真大啊!我把它放在篮子里,外公让我先回家给外婆红烧,外公还要多钓几只回家养。

我和表弟到家后,把鱼给了外婆,外婆叫我们去把外公叫回来,去山上摘树枝回家烧火。只见外公带几根绳子和一把斧头,到了山上,外公用斧头砍树,我们负责捡拾树枝,放在一起,外公拿绳子把它们捆起来,我们来扛。

到了中午的吃饭时间,外婆把那条红烧的鱼拿出来给我们吃,天!太好吃了!吃完饭后,外公教我们钓鱼,我们到了鱼塘,外公一步一步的教我们钓鱼,过了一会儿,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啊!我们终于学会了!我们真的很高兴!

在这个寒假,我过得很有意思,特别是我好高兴能学到钓鱼的方法,但愿以后的每个寒假我都能过得这么开心!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篇二)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一个美妙的寒假已从我们的眼前悄悄溜走,新的学期也即将降临。回首遥望,这个寒假,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这个假期是我小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寒假,所以我非常珍惜它,因此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因此感受颇多。春节的前十几天,我亲眼看见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天都在为春节做着精心和万全的准备,收拾房间、炸带鱼、炸花生、蒸馒头、买鞭炮等等,有时候还忙到深夜,但他们却乐此不疲,为了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我也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玻璃、收拾房间、贴对联、挂灯笼。虽然牺牲了我许多玩的时间,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大人的艰辛和不容易,我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要感谢国家,正是有了国家的强大和富强,才有我们现在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妈妈告诉我,如今的春节与她小时候的春节简直是天壤之别,要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要好好珍惜!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的这几天,我和家人走街串巷,把我最真挚的祝福带给了亲朋好友们。当然了,在放松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学习,我也还是会继续写作业,不会的题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有时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我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新的学期到了,这学期我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目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希望自己可以取得更好的进步。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篇三)

假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可以做许多平常因为某些原因不做不了却一直想做的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然而这个假期,却让我内心受到了触动,我不再感到轻松。我一下子有了一些学习的沉重感。

那是回到老家的一周以后。那天,我和往常一样与暂住在奶奶家的表姐一起看电视。表姐突然跟我说她今天晚上有事,会晚点回来,让我和奶奶先吃饭,不用等他了。我听了,心不在焉的“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到了晚上,表姐果然没有回来。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不免有些沉闷。吃着吃着,我忽然一抬头,看到奶奶面前的饭和菜竟一口没动,想了想。以前没吃吃饭的时候也是,奶奶总是看着我吃。自己则是等我吃完以后才动筷子,以前一直没注意,今天便觉得很奇怪,就问到:“奶奶。你怎么不吃呀?看我干吗?”奶奶听了。先是一愣,才回答我说:“我还不饿,大孙女先吃。”“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再吃。这回我不吃了,你先吃。吃完我再吃。”我那股钻牛角尖的劲上来了,稍有些不服气的说道。“快点吃。听话,等会菜就凉了。

大孙女吃饱了,就有力气学习了。到时候考上一个好大学,我就高兴!”听了奶奶这些话,我有些不屑,就不再说话,埋头吃起饭来。而奶奶仍然和原来一样,等我离开饭桌后。才吃起饭来,饭后我坐在桌子前学习,奶奶坐在我旁边,看着我,说了一句:“这些字我都不认识了。上学好啊。大孙女要是能考上大学,呵呵,我就高兴啊。”我听了这句和吃饭时一模一样的话。却没有多不在意。反而想起了我爸爸和大姑,他们小时候家穷,上到高中就不上学了,奶奶刚刚那话,不仅仅是单纯的希望我考上大学。而是对后辈的一种希望啊。

就在那一刻,我心里不再反感奶奶让我好好学习的话,我从那句话中读出了奶奶的爱,读出了奶奶的期盼,我觉得我的身上有了一种对奶奶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以前从未有过,它让我更加勤奋,更加努力。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篇四)

伴随着春节接近尾声,一个寒假很快就结束了,我也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总结。

先说说学习。写作业对我来说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寒假我制定了一个计划。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并不多,每天轻松的就把小部分作业搞定,这样每天都有自己的任务量来督促自己,这样就可以提高写作业的效率了,质量也有了保障。经过了这一个方法,我觉得我的作业完成了不错,还抽空练习了技能。都说寒假是个“扭转乾坤”的好机会,我实验了一下,很对。当然这是在有计划又有实际行动的情况下。

再说说玩的时间。春节一到,各家各户都高高兴兴地过年,自己也长了一岁。走亲访友或者家中来客人的日子还真是不少,远在他处的兄弟姐妹们也难得在寒假里聚一聚。小孩子们在外面放起了烟花,大人们则热热闹闹的打起了麻将。快到十二点时,所有人都到电视前开始倒计时。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响起,烟花鞭炮也在各处开始响起。同时,作为孩子的我们还利用一些压岁钱来给自己增添新的学习用品或是生活用品,为学习做好准备。

虽说这个寒假并不长,但是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我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跨进新的学期。为自己的学习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新学期的目标。我到前进的方向,才能收获更大的成绩。寒假一过却不能松懈学习,主要还是把学习放在首位,尽早的融入学习状态。提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它提高并争取优秀。我知道这个十分困难,需要一定的努力与坚持。我现在说着努力,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我一定要克服这个毛病。当然,劳逸结合,玩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一味地沉浸在游戏中,上课的效率最高,所以一定不能开小差。

没有天才,只有努力。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小学生寒假锻炼身体的收获和感受(篇五)

转眼这个暑假就要过去了,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我感觉有必要对我的整个暑假生活和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以便对以后有所帮助。总结分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 生活方面。我已经上了五年小学了,自己也是住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已经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假期里,当妈妈看到我自己洗衣服时,很是高兴,说我长大了。我也十分高兴,自己通过在小学的学习,不但学习了书本知识,还提高了自理能力。还有,我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每天下午跑跑步、打打球,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为开学后的繁重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也为了后面阶段更艰苦的升学;学习我也没有耽误, 在学习方面,我把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对那些以前掌握的不是很扎实的知识点做了深入的学习。

虽然在假期里,爸爸妈妈都劝我要多休息,但是,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做出了以前没有搞懂的题目,感觉很是舒服。如果我每天不学习几个小时,我都会感觉到空虚。当然,我也有玩的时候。 有时我会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网络现在发展很迅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做很多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我上了百度知道,提了我做作业时搞不明白的问题,马上就有人回答,比请家庭教师方便多了,还不花钱。

新的学期即将出来,为自己加油!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内心


儿子已经4岁了,在幼儿园表现出非常胆小的个性,我们想改变,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怕教育不好耽误了孩子。因为这个,我和老婆都非常焦虑。

去年8月,我和老婆偶然之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绘画心理教育的文章,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全方面的发展能力,调节情绪状态。于是,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了一次绘画心理体验课,从此就开始了儿子开心的心灵之旅。

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儿子每周上一次课。之前也不是没给儿子报过普通的创意绘画班,但从来没有一次,儿子像如今这样喜欢去上课,每次总是很早就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上画画班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在逐渐浓厚起来,感受到了孩子愉悦的心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

以前由于工作很忙,照顾和陪伴儿子的事情,总是他妈妈做的比较多一些。虽然每天工作之余,我也会抽出时间陪他玩,和老婆讨论儿子的事情,但说真的,心里从来没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已经需要去认真教育了。当发现儿子有些行为上的问题,如比较胆小,有点任性,在外人面前比较依赖父母等,也觉得是因为孩子太小,和人接触比较少的缘故,慢慢长大就会好的。

在绘画心理乐园和绘画心理老师了解儿子的表现情况后,才得知到这些表现是因为获得父母的关注比较少,内心安全感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寻求帮助。我尝试转变自己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才发现他是一个内心多么丰满的人,他一直那么渴望父母的陪伴。当他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时,内心既好奇又害怕的,当我不耐烦地把他推给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照顾时,他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惶恐,甚至还有一点点愤怒。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天老师拿着儿子的一幅画来告诉我,这是孩子画的一幅题为《一家三口》的作品。里面画了三个小人,他和妈妈都是有着鲜艳的颜色,生动的表情,并且手拉着手,只有爸爸一个人站在旁边,且没有涂色的,脸部画着僵硬的微笑。我已经不记得老师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了,但是那个没有色彩,表情僵硬的爸爸形象到现在还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一直以来儿子对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儿子的改变,带给我的感悟和悸动

在和老师沟通过后,我开始注意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尽量让孩子感觉到我对他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我每天的喜怒哀乐。让他清楚地感觉到,当他开心的时候我更加开心,当他委屈悲伤的时候,我也很难过,当他犯了错误后,我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仍然十分爱他。渐渐地,孩子经常会主动过来找我玩,开心的时候会手舞足蹈,还会逗我乐。儿子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和我一起出门,居然可以主动地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声音也变得很大。

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意识到爸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孩子之前的那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后果会怎样?我不能确定。年幼的孩子内心有那么多积压的负面情绪,内心有一个苍白的爸爸,他成长的力量从哪里获得?他还会不会发现他自己有一个可以让他引以为傲的爸爸?那种状态下,希望是渺茫的,因为在这之前,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孩子的状态是因为爸爸的忽视造成的。

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绘画心理教育对家长也有课程安排:心理育儿、心理咨询和协调夫妻关系的课程,我和孩子妈妈受益是最大的。我在家长课堂中思考孩子的变化时,不由得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严肃而不善言辞的人,我从小就比较怕他,常常犯了错误就不敢回家,一个人藏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独自忍受饥饿的煎熬,直到被父亲找到并迎来一顿胖揍为止。但越是如此,我反而越是调皮捣蛋到处惹祸,按照绘画心理老师的说法,正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忽视,才会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寻求关注,哪怕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在本质上和小时候父亲对待我的方法并无区别。从童年活泼的我到而今喜怒不表的我,其中的变化,虽可说是成熟的表现,但是,在和自己的亲人相处时,这样的我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状态。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此,要感谢李凌云老师的凌云绘画心理教育,改变了我们一家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绘画心理教育受益。其实,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最爱的宝贝儿子,是他的变化给了我进步的契机!看着他在阳光下灿烂的笑脸,我相信,我一定还可以和他一起继续成长,成为一个让儿子喜欢的爸爸。

早教丰富孩子的体验最重要


大多数家长认知到的早教是诸如提高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更注重在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丰富幼儿体验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丰富他(她)对父母的体验格外重要。目前在武汉,很多家庭因为夫妻双方都很忙从而把孩子托付给长辈、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给托儿所或幼儿园。虽然在吃、穿、住上尽量给予最好的条件,在物质上给予了最大的爱,但其实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那一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赖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他丰富对父母的体验,也就是说,让孩子熟悉父母的声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让他辨别的因素。

0~3岁是幼儿大脑发展的黄金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阶段,付出时间与爱去尽量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多感官吸收,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表达。

专家讲授:丰富宝宝的体验

为什么有的宝宝很早就能清晰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宝宝发育正常却迟迟开不了口?对于现场家长的困扰,黄艳萍说,说多说少并不代表哪个孩子就聪明些,这与后天的刺激和体验关系密切。人的大脑里蕴含有具备各种潜能的“突触”,这些“突触”如果经常受到刺激,就能慢慢变成大脑的稳定结构,让人受益终身。如果得不到好的开发和重复使用,就会被大脑慢慢“删除”,这种潜能就等于关闭了。

多给宝宝洗澡

给宝宝洗澡,就是一个建立亲情很好的办法。因为在洗澡的过程中,家长是处于一个充满亲情和充满爱的状态下,在触碰孩子肌肤的时候,连眼神、声音都会变得非常温柔。除了一起洗澡外,建议家长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即使时间不多。

少对宝宝说“你错了”

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要责备他。比如当你叫宝宝拿小鸭时,他拿来了小鸡,此时,不要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一只小鸡过来,现在去拿小鸭过来”。

当他又拿了一只小鸡时,你还是应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次小鸡过来,真厉害!”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作为家长的你千万不要打骂他,因为他没有错。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而在玩中,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还有体验的过程,那是他在学习。

互动问答:两岁宝宝喜欢说不

一位父亲:孩子刚满两岁,变得不听话起来,常常跟我们针锋相对,你让他干什么,他总喜欢用“不”来回应。总不能由着他的性子去,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教?

我们常说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家长不要命令孩子,也不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这会令孩子变得不自信。不如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如果是安全、健康、卫生的,请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比如叫宝宝吃饭,家长不要用发号施令的语气喊“宝宝,快点过来吃饭”,通常这个时候宝宝会说“不”。家长不妨换个说法:“宝宝,这里有面条和饭菜,你想吃什么?”相信宝宝会做出你期待的选择。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父母的苦恼在于:我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父母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年龄越大,参与意识越强。《儿童权利公约》就强调:要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去听取他的合理意见。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容易冲动,他一定要做的事如果不可行的,怎么能让他去做呢?

父母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我的经验是:父母的生活经验丰富,知道做某事的后果是什么,但不要用简单的命令去制止,而是要把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孩子,建议他不要做。但有的孩子还是坚持要去做,那么如果不是很危险,就可以让孩子去做或是有限度的同意。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摘自《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看到这一段,我深有体会,讲几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吧。

故事一:前几天带着三周岁的儿子到同事家去吃晚饭,吃过饭,儿子提出要上厕所,因为地形不熟悉,我带他去了卫生间。完了之后就不肯出来了,因为有机会可以和“水朋友”亲密接触了,这个机会他是决不会错过的。他说,我要洗手。我就一个人出来了,但叮嘱他:(1)水最好不要溅到地上,因为弄湿了人要滑倒的;(2)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手要起褶皱的。哦,儿子答应的很爽快!过了三分钟,儿子还是不肯出来,孩子他爸不高兴了,在客厅里大叫,好了,洗好了就出来,否则打屁股了。儿子应都没应。我走进一看,儿子拿着他们的牙刷在擦洗手盆。我耐心的问:儿子,你在干吗?儿子说,我在洗洗手盆。我又问,那洗好了吗,呦,真干净呀!我们把东西整理好到外面去吧。受到了妈妈的表扬,儿子抬起头来,得意地朝我笑了笑,一会儿就乖乖地跟我出去了。

故事二:吃晚饭的时候,同事家的客厅里开着空调,把暖气排在了阳台上,我想看看外面是否下雨时去了阳台,那可真像在锅炉里蒸呀,连气都喘不过来。儿子本来赤着脚板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忽然看见玻璃门外的阳台上有几双拖鞋。儿子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要穿拖鞋,阳台上有的。我的第一反应是马上告诉儿子我的经验:外面很烫,你不要出去了。我的同事更绝,说:这门打不开!对于这两个建议儿子一个都不采纳,还是要去。我说,那去吧,看看阳台上热不热?儿子屁颠屁颠的去了,打开了门,连弯腰拿拖鞋都不愿意,就退回来了,嘴里还在说,好热,好热。后来我问他还去吗。儿子说不去了,太热了。

故事三:史迪文满一个月了,我是他父母的媒婆,理所当然的被邀请到酒店喝满月酒。小孩子就是这样,吃了一会儿,就下桌了。瞧,小孩子的相处能力强吧!五六个孩子已经玩在一起了,其中有我儿子,还有比我儿子大四个月的李易哥哥。本来他们就已熟悉,他们追赶着,笑着,摔倒了笑着再爬起来,有时候他们的摔倒还是故意的呢!看着他们玩的开心,我和李易的妈妈也在一旁乐。但这时出现了一幕:一个老奶奶也跟在这些孩子后面跑。原来是奶奶心疼孙子了!累不累呀,不要跑了,要摔倒的!你怎么能跟着他们跑呀,你要小,他们要大。(据我目测,这孩子可能比我儿子小六个月)但这孩子不听,还是照跑。他奶奶一开始跟着跑,后来发动了孩子的妈妈,把他架了回去。这孩子离开这块小小的属于孩子们的娱乐场地的时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老大的不乐意。

讲这些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或周围的事情,其实我想说的是,留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生活吧!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孩子们会更健康茁壮地成长的!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母亲看到17岁的拉尔夫衣服上沾有血迹,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拉尔夫那双疲惫的眼睛和沉默的神态,她忍住了,只是把儿子喜欢吃的东西端上了餐桌。吃过晚饭后,拉尔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母亲端着一杯热奶走了进来。

母亲把杯子放在拉尔夫手中,慈爱而诚恳地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拉尔夫选择了沉默,在那一刻他考虑着到底怎样告诉母亲,是直言不讳还是撒谎。

犹豫片刻,他低着头,告诉母亲自己参加了打群架,并请求母亲原谅。

母亲柔声说道:“孩子,年轻人血气方刚,偶尔冲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要再发生。不过你对我说了真心话,让我非常欣慰。”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什么也不对他们说,有些事情宁愿告诉好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不愿向父母吐露。父母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知道他们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究底是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父母总是比较独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血迹斑斑回家时,一般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质问,有的父母很铁不成钢,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甚至是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孩子自然不会对父母说真话。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去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呢?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说真话的榜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不撒谎,不作假,有什么说什么,说到做到。例如:父母经常口头承诺要奖励孩子,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孩子却放在了心上,当孩子完成父母要求的事情后,父母却拒绝履行承诺,或对做出的承诺打折扣,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的坏印象,从而使家庭教育失去基础,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没法教好孩子。

其次,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感受。父母是孩子最信得过的人,孩子听到或想到什么事情都会告诉父母,这时,父母要认真耐心地听孩子说完,即使孩子说错或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要心平静气的亲切的和孩子交流,不要应付、糊弄孩子。在弄清楚孩子真实感受后,和蔼的同孩子讲道理。

最后,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教育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孩子用单纯的眼光看世界,用天真的头脑想问题,难免不受限制。父母要有艺术地教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对孩子循循善诱,才能使他们认清方向、健康成长。

新入园孩子的独特感受


办公间歇,霖霖碎着小步走到了我的跟前,眼睛里噙着泪水,神态凝重地盯着我。我马上感觉到了孩子心中的担忧。

几点了?

9点10分。

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

下午4点半左右。

9点半干什么呀?

可以选择在教室玩,也可以选择在户外玩。

那11点半呢?

吃午餐。

12点?

午休时间。

2点半?

起床时间。

3点呢?

下午课时间。

4点呢?哦!4点是吃加餐的时间。

是的!。

此时,霖霖好像豁然醒悟,刹那间这个2岁9个月的小生命犹如雨后春笋般清新、充满生机。

又一日,我带着一位妈妈和奶奶参观教室。霖霖走过来问我:“几点了?”我说:“10点了。”霖霖非常清晰且确定地对我说:“奶奶下午4点半就来接我了。”我回答:“是的。”

我带着参观的家长来到接待室,孩子的奶奶带着极大的担忧连珠炮似地发出一串疑问。我正回答之际,霖霖走了进来,边走边注视着2位家长,然后坐在了我的身边。我和霖霖四目相对了几秒后都笑了。我继续解答着家长的问题,没等我说上几句,霖霖就有些坐不安席了。

现在几点了?

10点半。

10点半干什么呀?

自由活动。

那11点半呢?

吃午餐。

12点?

午休。

2点半?

起床。

3点呢?

上文化课。

4点呢?

吃加餐。

等我吃完加餐,在4点半的时候奶奶就来接我了。

是的。

一旁的两位家长一直在安静地关注着我俩的对话。等我们结束对话,孩子的妈妈对我说:“这孩子太可爱了”。然后转身对老人说:“妈,你看,这就是新入园的孩子,你就别担心了!”

一个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害怕是可想而知的。爸爸妈妈把他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他交到几个陌生人的手里……在如此强大的恐惧之下,孩子唯有在环境中找到一个让他觉得安全得人,跟他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依靠这种连接来帮助自己度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就像霖霖那样,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我的几句确定答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从我的回答中找到一份情感和心理的支持。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新入园的孩子。其中一个4岁9个月的栊栊说:“我要和你在一起,你去哪,我就去哪!”另一个3岁左右的雯雯说:“我要跟着你,我就想跟着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每一个新生都是如此得慎重:一个班一个月只进3个孩子,每周只进1个孩子,任何一个新生入园后都会有专门老师持续带一个月……

这就是新入园的孩子,他们总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感受环境、试探环境、了解环境从而适应环境、支配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以爱和自由。

点评:人类对陌生环境的担忧甚至恐惧,是一种本能。

儿童刚进幼儿园,他的安全感还在家人那里。家人走了,所以他反复追问时间以确定家人会来接他。

刚进园的儿童会找一个人来寄放安全感,一个老师,或一个小朋友,或一个员工,或一个好像在那里久待的家长,一个能依靠的人。但他还是一心等待家长的到来。

那么成人如何呢?成人由于有了理性,有了经验,有了理性和经验产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除了家庭,他可以信任一个可靠的朋友,信任一个可以信任的组织,信任一个文明的社会。这样,成人可以离开家庭去上学,去工作,去旅行,去移民,去结交新朋友。

喜欢《亲身体验孩子的感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