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04-2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让幼儿亲近自然,许多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尽情地玩耍中增长见识。然而,我国许多幼儿园由于担心孩子在参加户外活动时出现安全等问题,害怕承担舆论和经济压力,因此户外活动能不组织就不组织。

不可否认,幼儿园不组织户外活动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据媒体报道,很多幼儿园因此取消了孩子春游、秋游,幼儿一旦出了点儿什么事情,由于法律上对于校园安全事故缺少明晰的责任分工,家长和社会往往会把并不属于幼儿园的责任推到幼儿园身上,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使幼儿园在保护自己的权益时显得软弱无力——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都难脱干系。而户外活动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大大地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理想的办法似乎莫过于画地为牢,让幼儿们静静地呆在相对安全的狭小范围之内,不准越雷池半步。如此这般,安全是安全了,但幼儿们却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以及拓展自身创造力与思想活力的机会。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如果以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所谓“纪律”剥夺了儿童活动的自由,不仅会扼杀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还会窒息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除此之外,由于长时间地缺少运动,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里曾说:“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唯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

放养的动物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走出“圈养”的误区,尽量拓展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范围,而不能用“安全”等借口剥夺他们活动的自由。当然,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或户外活动出了安全事故,社会与家长也不应将责任一味地推向学校,更不应无理取闹,而应明晰幼儿园与自己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据理索赔。此外,为所有的幼儿购买“幼儿人身伤害校方责任险”及“幼儿意外伤害险”也是以降低幼儿园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的风险,减少幼儿园“圈养”动机的有效途径,幼儿家长应积极配合有关教育部门尽早采取这一措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之星”的新闻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间接受了我的情绪刺激,还好他说完没多一会儿就睡着了。

世界不总是美好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到底需不需要对孩子屏蔽“负面”、“伤感”、“残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守护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个方法》,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丽贝卡·贝利和精神病护理资格护士伊丽莎白·贝利,她们在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场景,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的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长以为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与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但是最终他们将无比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封锁了纽约世贸大楼遭攻击的事情。他们家里没有电视,但依旧小心翼翼,从来不在家中讨论这则恐怖新闻。

一天下午,有架飞机飞过他们的房屋上空,孩子就问飞机上是好人还是坏人,显然,孩子从别的地方听说过飞机恐怖事件,这时孩子的父母才认识到应当与孩子认真讨论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帮他理清思路……

家长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儿童绑架这样的新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不适感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这类事件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家长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担心,或者觉得很难开口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所以,这两位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要以为可以让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同时作为家长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看到这类比较伤感、恐怖的新闻时,应该如何回应,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访了宋庆龄幼儿园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师,徐老师同时也是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用刻意回避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事实上父母没有办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许不会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儿园听别的孩子提起,就像“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儿园有新闻播报环节,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和你说起这个话题,父母回应的原则是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但要点到为止,不要再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当孩子说“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应,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很伤心。”但不用再和孩子深入讨论了,毕竟学龄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表现出他的担心、害怕,家长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比如,遇到飞机失事的新闻,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飞机起飞、降落,发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飞机会推迟起飞,这就是飞机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飞行的安全,飞机起飞前都有叔叔会检查飞机的状况。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要通过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在地震中受灾的人;再比如在这次翻沉事件中,有几个叔叔得救了,那么学会游泳就比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收看此类新闻也要适度,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被家长的恐惧感传染。

那么具体到孩子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这样的问题,徐老师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活得时间长,可以多点时间实现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员,又想做消防员,你就可以做几年的消防员,再努力做宇航员,那是多棒的事情!”选择孩子喜欢的,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说。当然,有时候也只是孩子一时的感叹,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伤,还是要具体看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妈妈大条点也没有关系,不用担心是不是要回应孩子的每句话,因为孩子已经内心很敏感,如果妈妈亦步亦趋,反而强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没有回应,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后续表现,这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持续,如果持续就要帮助孩子疏导、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没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旧话重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徐老师还是建议“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坏的事情在发生,往往坏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负面新闻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关掉电视。或者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这个小世界,当谈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想一想:

“我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励孩子以更宽阔的视角去认识当前发生的事情”?

孩子暑假“圈养”or“放养”


放暑假了,妈妈们是怎么安排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的呢?辅导班似乎成了他们大部份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而妈妈们又苦恼了,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吗?无论“圈养”还是“放养”,应以孩子自身为主,理性制定假期计划。

“圈养”理由:用课程填满孩子暑假生活

暑期刚到,各类暑期班已异常火爆。纳思书院的老师告诉笔者,今年报班主要集中在衔接班和拓展夏令营等方面,有的班供不应求,重现火爆场面。

然而在现场还是可以听到孩子无精打采抱怨,“这个假期我可能比上学还要累。”“我也很想让孩子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可我们夫妻二人都要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只好把他们交给辅导班了。”妈妈无奈地对笔者说,“孩子暑假里参加培训班,总比让他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玩游戏、上网好吧。”

“放养”理由:让孩子享受自由玩乐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孩子,而报辅导班孩子又觉得玩的时间少了,左思右想,反正难得的假期,索性“放养”孩子,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被繁重的学习压力打垮,过个自在的暑假吧。

但是这样一来,孩子要么没命地玩;要么该睡不睡,该起不起,饮食无节制,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暑假作业马马虎虎,常常完不成。一个假期下来,不但没有什么收获,还可能影响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精神。

家长陪同 学乐两不误

教育专家建议,一味的“圈养”或者“放养”都不合适,家长在暑期要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不能一味地“放养”孩子,使孩子处于一种完全放任的“无监护”状态,或者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圈养”起来,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家长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充当孩子暑期活动的向导和亲密伙伴。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从而丰富孩子的阅历。适龄青少年还可以参加一些适度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使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圈养”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每到寒暑假,许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用不准外出的“理由”将孩子锁在家中“圈养”起来,孩子亦变成了“留守”儿童,使他们满怀憧憬的假期生活变得单调而寂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圈养”使孩子失去了同伴和乐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喜群不喜单,相似的年龄,相似的思维,相似的兴趣和爱好,能让他们玩到一块去,也容易玩出乐趣来。可是“圈养”在家,生生地把伙伴拆开,即使家庭条件再好,纵有再高级的玩具,一个人孤零零的也玩不起劲儿来。日子既是这么枯燥无味,孩子们对假期由期盼走向厌烦也就可想而知了。

“圈养”容易使孩子失去个性。成天把孩子锁在家里,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长时间待在家庭这个窄小的笼子里,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慢慢地就会变得老实听话了。这如同被圈养的动物,经过了起初的挣扎、反抗到无可奈何以致最后驯顺,直至圈养成为它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再想让它出去闯也不愿意了。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容易养成逆来顺受、循规蹈矩的性格,宝贵的创造力和思想的火花也会跟随着消失殆尽。

“圈养”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意识和人格。为人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孩子能够独立,这种独立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精神上的独立,也包括人格上的独立。比尔·盖茨的父亲曾说过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说,是他(比尔·盖茨)自己培养了自己。自己如何培养自己?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依赖别人来扶。而生活在“圈养”环境中的孩子,大都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而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比掌握多少知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父母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走出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娱乐,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可以给孩子找游泳教练让孩子学游泳,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主题性的旅游和夏令营活动。而且孩子的父母要安排好工作的节奏,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做一些野外活动。此外,社会也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可以发挥社区的作用,依托社区建立起孩子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或者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和野外活动,这样既能有效监护孩子,又能使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个人育儿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马,我要散养,绝不圈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娇气,吃饭说不吃就不吃,要东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着就发脾气。这些习惯当然也有家长的责任,因为家长没有用到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们,反而一直在惯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良的习惯。现在的孩子们聪明着呢!他们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饭大人们就会哄自己说:“你把饭吃了,我给你买什么什么的。”反正说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种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会哭闹,最后还是大人妥协,这样一来而去的孩子们就知道这样的方式好用,就会一直用下去。可是大人们这样迁就依从孩子们,真的只会出现“恃宠生娇”的坏习惯的效果,并没有教会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习惯。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宠生娇”的习惯,所以没有办法的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最起码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吃饭是时候我帮他盛好饭菜,然后喊他吃饭,如果他说不吃那我就会故意用激将法我说:“你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觉得吃饭没有我快啊!所以你不吃,(哈哈哈)”这时候他内心肯定动摇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厉的说:“(语气放缓点,表情无辜点)你就和妈妈比比看嘛”这时候他会来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软的一方便感觉被挑战了不服气,还有一方面感觉估计舍不得妈妈吧(装的可怜样子骗了他)!如果他已经答应来吃饭了别高兴的太早,因为吃饭才开始并不是吃完了。边吃边和他聊下,说一说吃饭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个好法。比如:会变聪明啊,会长高,长的很帅。大人也喜欢,别的小朋友也喜欢你!中间偶尔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啊!你一口饭吃的真多,妈妈都没有你吃的快,妈妈没有你聪明妈妈好笨对吧?”依这样的进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饭的,吃完了心情好还可以问问要不要加点汤喝喝,80%都会答应喝点的。以后吃饭按这类方式培养习惯估计会好点,千万不要有条件的答应孩子们吃饭。

小时候(没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个头疼啊!进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数量也不在计算范围内,心里确定要了哪有心思听我讲话啊!软硬兼施什么方式都用了(凶、骗、哄)根本就没办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着他的。那时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这么难带啊!更不就无法沟通,(家里老人太惯了,教育理念不一样)后来孩子上学了(小班)上学后的他感觉长大了好多,画画、折纸、手工作业,还可以给自己穿外套、裤子、鞋子,擦桌子,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业,他现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这些都是老师教的小本领,现在已经是他的好习惯了,放学回来只有老师有作业布置,他就会第一时间喊我教他作业,没有的情况下他也告诉我今天没有作业,意外的是他会问我要不要给他画画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学真的学了很多小本领。现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样,进去之后他依然会这要那的,我觉得他没有辨别能力,所以我不会答应他买一些不适合他的。通常他只会哭闹非要,听不进我说话。现在我会跟他沟通他不会像之前那样无视我的。我跟他讲的不会太复杂的,我是把自己当个孩子一样,用幼稚点的语调跟他说:“这东西今天我们不能要的,再说妈妈没有钱,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说(注:"它"指的是某种物品)我们下次再来买你回家哦!”孩子听我这样说一定觉得有点意思,每当我说完我就会跟他互动下让他也参加我我跟孩子说:“你跟它再见吧!(微笑)”这时候他会摆手说再见的。他觉得这个像个游戏挺好的,有点交朋友的感觉!

其实孩子内心很有爱的,跟谁都想当好朋友,我就是利用这点来引导他的。现在只要去超市我没有答应他想买的东西,他就会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说:“你在这里等我哦!我下次来找你。”看了这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不给他买呢?有不是买不起,其实不是那样的。其实我在间接性的引导他,钱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乱花的,他要买玩具,要买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种东西的时候,我就先跟他说好,钱少不一定能买到,如果可以我们只能买一个,这样一说他就会知道,妈妈没有说不买。因为他估计只会记一个关键词“就买一个”所以他知道妈妈会买的,后面他买了一个就不会接着买第二个了,因为之前跟他说了,钱少就能买个了。时间长了就会从买物品的数量上减少,以后不会乱要。时间长了,看见贵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说钱不多,你换个小点的便宜点的吧!按这样下去,他以后会知道个大概,钱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买的。这样做不是因为让他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是什么数值(10块、20块、50块、100块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个少的简单分别能力,孩子毕竟还小不想他脑子里记一些复杂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会硬去教的。就像现在在学校老师会教诗词儿歌,他也记的蛮好的,有时候嘴里还念叨着一些诗:《静夜思》、《咏鹅》、《悯农》,还会来几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诗歌里面蕴含的意思吗?所以我都会用简单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一些基本的好习惯孩子,记忆什么的问题就让他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潜能吧!

育儿心得: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育儿心得: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的治家格言: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行为习惯来自家长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抓起.

我的好家风小故事:

列举几点来谈谈我的育儿心得:我对小孩从小就比较讲信用,答应的事一定给他办到,从不糊弄,不允许的事绝对明确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对其心软,所以小孩一般也不会对我耍赖,同时也在他的潜意识中埋下诚实守信的根源。从小孩会走路开始每逢碰到有行乞的老者,我都会把钱送到孩子的手里给他去送,这样他长大了也定会富有同情心、爱心。我们邻里之间有好吃的东西总会共同分享,每次我都会让小孩送过去,让他从小意识到与人共享、互助的快乐与温暖,因此孩子就不会是个吝啬、唯利是图的人。碰到他特别喜欢吃的东西时我会让他留出一些给其它家庭成员,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一种习惯,现在有好东西他总会先给家人再给自己,这样他就不会是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人了。现在孩子已进入初中了,我会经常跟他聊天、深谈,从中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与价值观,及时纠正一些负面的思维模式,引导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待人接物。也会跟他讲一些我的困境,让他出主意帮忙解决,把他当成一个小大人平等相待之后发觉他真能为我解决不少困扰。孩子说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很乐意跟我交谈,最喜欢听我讲一些为人处事之道。孩子是家长一项最保值的投资,也是一笔潜在的财富,对孩子作出再大的付出我们都是心甘情愿、无悔无怨,所以用对方法才是关键。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经历,可就是迟迟未下笔,这次是学校给我的作业—《我的冶家格言及好家风小故事》限字500以内。因此我只提到了个人认为比较可行性方面,待有空再续写我曾经较为错误方面的教育经历,让大家引以为介。朋友们,有空可多交流各自的育儿经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育儿心得:不要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子文我们小班的一个小女孩,性格特别的内向,只喜欢跟两三个小朋友玩耍,小班马上就要结束,她马上也是要成为中班的大姐姐了,但是我最近发现子文这段时间又像她刚上幼儿园时的样子了。早上她来到幼儿园就站在教室里一动也不动,这时候,子恩跟子妍跑过来拉着她,给她搬来小椅子让她坐下,她才去坐,如果这两个小朋友来晚了,她就会站在那里一直等,我们让她自己去搬小椅子她也不去,就等老师给她搬椅子她才坐。又如早上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找到自己的月亮标志站好队形了,只有子文找不到位置,这时她就会走到老师跟前也不说话,就牵着老师的手(意思是让老师帮她找位置)。

其实刚上幼儿园时子文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我们了解到,由于妈妈要二胎,强制性的把子文放到姥姥家,让她跟姥姥一起住,从那时起活泼开朗的子文就变得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别人交往,在老师和家长配合努力下子文慢慢也改变了,有一段时间也特别活泼开朗,但是最近也不知道啥原因子文又像从前一样了,我们先跟子文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我们希望子文妈妈多给子文一些关爱,多陪她玩耍,对于这种特别敏感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应该加倍关注关心她,我们要多多鼓励她引导她,多给她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她慢慢打开心扉,也要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随着二胎的放开,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情况,他们欢天喜地忙着老二的到来,往往忽略了对老大的关爱,对于心思细腻的孩子来说,很难接受弟弟或妹妹的到来,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所以还需要家长在照顾老二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老大,不要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这样孩子更多的关爱。

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总是处在孩子默默地关注中,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孩子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潜意识会认同自己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举动真实地复印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三点:

1、正面管教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抨击孩子,更不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特别是应该避免使用类似“你总是……”“你从来不……”等措辞,因为在这些说法里,父母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到底错在哪里,而只是一味地暗示孩子整个人都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记得用纸巾把嘴擦干净哦”,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恶心的邋遢鬼”!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培养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

2、做好榜样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相信任的幸福画面;让孩子看到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工作的努力身影;让孩子看到我们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生动形象;让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团结亲友的美好场景……

如此,不管将来我们的孩子身在何处,无论他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会受到存储在自己心智中的这些美好记忆的激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勇敢地走出困境,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3、及时反省

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口不择言时,你应该警醒: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自己身上。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忘记,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既拥有大部分的权利,当然也就必须肩负大部分的责任,要想解决互相抨击的问题,关键还在大人身上。孩子难免会犯错,需要大人的教导,可他们毕竟还年幼,对于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知半解,他们的错误更可能来自对父母的模仿。

喜欢《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njiaoan/">《雪孩子》大班教案
  • 家长教育孩子心得
  • 孩子满月祝福句子
  • 孩子教育问题
  •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 童话故事雪孩子
  • 孩子中考家长祝福句子
  • 陪伴孩子成长唯美句子
  • 孩子的教育问题
  •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 怎么给孩子扎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