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外国父母却热衷于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父母干家务活。德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工厂”。里面有工作台及各种规格的螺丝、钉子、垫圈、管件、电子元件等材料,从简易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工工具到钳工、焊工工具应有尽有。孩子对这些材料和工具充满了好奇,大人则会教给孩子做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譬如,家里简单的刷墙、铺地板、拉电线、家用电器的维修、上下水管道问题的解决等,孩子会积极参与到父母中来,一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日本很多家庭都建有自己的家庭实验室。父母亲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把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通过做实验来教给孩子知识,孩子们会睁着大眼睛,露出惊喜的神色,从而增加了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美国有个“手工制作日”。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建材城,领取大人们为他们准备的原材料,然后按照图纸一步一步地加工。制作完毕,活动组织者会给孩子发一张认定书,上面有孩子的名字和成绩,每个孩子还能领到一枚建材城特制的纪念章。
荷兰设有“儿童木工营”。每年暑假,会有几百个5岁至12岁的男孩女孩,每人手持制作工具,涌进奈梅根市杜根伯贺区儿童木工营。孩子们在进入木工营后,会选择自己的伙伴,共同商讨,然后在5天之内搭盖出共同设计的房屋。虽然只是一些废弃的木料,但是凭借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盖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屋。有的建成了平房、有的建成了二层楼,有楼梯可以上下,房间里用野花、野草、树木枝叶装饰点缀着,房屋的造型也是各式各样: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漂亮极了,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国外孩子在手工实践中娱乐,在娱乐中不断创新,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主创业的基础。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借鉴和学习。
一.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身边动手能力差的孩子比较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氛围:由于动手能力偏弱,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中感受到不足,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
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天然比别人差,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
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会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二.动手能力的好处
我们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人有完整的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是与生活中的语言、动手行为的促进全然分不开。
让小孩子从小动作灵活,为其长大后在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中提供有利条件。
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就刻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家务上,玩具手工上都能亲力亲为,小孩子就会变得灵巧,思维更加活跃,日后在面对庞大的体制教育中增加解决问题能力的优势。
三.培养动手能力从哪下手
小丫认为,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也是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发展的。
家长可以利用在户外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多途径、多方式的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当然,如果你身处城市之中,平时工作比较忙,陪孩子时间比较少的家长,小丫建议家长可以带小朋友到巧手丫益智手工乐园进行益智玩乐。
巧手丫益智手工乐园专业为3—12岁少儿开设课余健康休闲娱乐场所,致力于为小朋友们打造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艺术天赋!
一直以来,芬兰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因为连续多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遥遥领先而受到全球的热烈追捧,芬兰俨然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样板。老实说,芬兰人不是很在乎这些指数排名,反正芬兰一直是全球各项评比的优等生。芬兰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由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芬兰政府认为原来这套备受追捧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芬兰迎来了彻底的教育改革。而新推行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
简单来说,横贯能力不等同于通过传统学科进行学习知识,属于综合素养的范畴。横贯能力是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
而这七个横贯能力包括: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老师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与文化 、尊重人权 、并以尊重为前提 ,在多元环境中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3. 照顾自己、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通过生活相关的健康、安全、人际关系、理财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生活时的积极心态。
4. 多元识读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道德和审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5. 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芬兰并不设置单独的计算机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或学校的活动之中。
6.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通过项目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创业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能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7. 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
深入贯彻新理念,主动适应新阶段
努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新目标!
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是成人教育的结果,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配合幼儿园和学校开展注意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智力。 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是成人教育的结果,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配合幼儿园和学校开展注意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智力。
注意力,就是人们在一个时刻内集中地反映某些事物的心理活动能力。发展孩子的注意力与发展智力有密切关系。如果孩子学习、观察时精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不注意思考,不注意记忆……就什么也学不会。所以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境的东西,都要通过它,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
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教育起着很大作用。当孩子认真看图书、绘画、做事情的时候,成人们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不宜把电视或音响的声音放大,更不宜在孩子旁边打麻将、大吵大闹,或者发出其他噪音,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家长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提高孩子的注意能力,养成孩子生活的规律性,这对提高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是相当重要的。在家里,无论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种劳动工具,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并且给予具体指导,使他做事有始有终。例如开饭,家长教孩子搬好桌椅,再派碗筷,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分散精神而扣烂碗碟,倒掉饭菜,或者没有做完就走开。
家长要结合自己孩子的表现,选择一些教育孩子专心学习、做事的故事,促使孩子注意力的发展。例如故事《小熊进步了》,内容讲述的是一只小熊不专心上课,没有掌握区别蜜蜂和苍蝇的知识,错把蜜蜂当苍蝇拍,结果被蜜蜂刺肿了脸。《小猫钓鱼》写大猫、小猫一同去钓鱼,大猫专心钓鱼,不一会便钓了一条大鱼。小猫不专心,见蝴蝶、蜻蜒飞来了,都去捉,结果连条小鱼也没有钓到。后来,小猫经过大猫耐心地教育、帮助,专心钓鱼,不一会儿就钓了一条大鱼。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出孩子要专心做事、学习,就可以使他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学习和其他活动,不可能完全符合他们的兴趣,但是,又要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家长必须向孩子具体地讲清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明确的要求,并要做到循序渐进,由集中注意较短时间到较长时间,才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加强意志的控制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