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孩子的幽默创意

04-25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法国孩子的幽默创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C从法国捎来电邮,附上她七岁儿子YY写的一首诗,是为了父亲节,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写给爸爸的。YY的诗,题目是:我的小爸爸。

“我的小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没有你我不能活了/你是那么地重要/你真是个好爸爸/我什么都可以给你/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我最爱的小爸爸”

C嫁到法国去有八年了。八年中,她总有些关于YY的故事和我们分享。YY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很多时候,他说的话往往让我们这群阿姨无比惊讶。我们都说他有法国式的幽默,法华混血儿的英俊,长大后必定“为害人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一封电邮。C说当时他们一家三口正开着车在巴黎街上。等候绿灯的时候,突然传来“噗”的一声,是法国爸爸放了个屁。

YY明知故问:“喔,爸爸!那是什么呀?”

法国爸爸回答:“哦,儿子,那是一只苍蝇。”

新加坡妈妈忍笑别过头去,没想到YY竟回了一句:“我还从没听过苍蝇放屁呢,爸爸!”全家哄堂。

去年C到北京来找我,临走时我送了她一张张洪量的光盘。C说她回去巴黎以后常播来听。一天,YY就问她:“妈妈,他唱得真不错,他在唱些什么呀?”

C便给YY翻译了几句歌词,然后乘机问他愿不愿意学中文:“学会中文,你就可以自己听他的歌啦?”C高兴地建议。

“噢不,妈妈!”YY一脸严肃:“那他就会用他的生平故事来烦我,我宁可只听音乐呀!”

YY那些机智的反应好象特别成熟,但他却充满了可爱的童真。像许多法国孩子一样,他相信只要把自己脱落的乳牙放在枕头底下,睡觉的时候,老鼠嬷嬷就会把乳牙搬走,还会赏一个铜钱。

因此当他在学校把掉下来的乳牙给弄丢后,回到家里便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边,忙着给老鼠嬷嬷写信。信中说自己丢了乳牙,希望老鼠嬷嬷还能赏个铜钱。当然,老鼠嬷嬷圆了他的梦……

我们都喜欢YY,我们都喜欢他的幽默创意,他的童趣,他的单纯和无忧无虑。在YY身上,我们似乎看到许多新加坡孩子没有的东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法国:尊重幼儿人格,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幼儿食品)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

感触:法国孩子是这样学习的


随丈夫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触最深的是法国孩子的学习状态。法国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与中国人如出一辙,但对孩子的培养,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让孩子走进博物馆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历史、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和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重的。但与此同时,法国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视。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体育场上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疾跑,博物馆简直成了学生专场。

在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享誉世界的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

位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中心。科学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引起我注意的是“科学城”为12岁以下儿童开设的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也属欧洲之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好奇。法国中小学校常组织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

培养孩子的财商统计显示,法国的6岁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在高中学习时,获取的年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比起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都要高出一截。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家长还大多在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即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一般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家长之所以热衷为孩子开专门的银行账户,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对于孩子的财务状况,负责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来,孩子在学会量入为出的同时还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辨证的得失观。

法国孩子也报业余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国很多家长都会付出金钱和精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法国的家长也像中国家长一样,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使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因此而加重。丈夫的一位法国同事6岁的儿子每周要上3次业余课:星期一学舞蹈,星期三学体操,周末学滑冰。为什么让孩子学这么多?他耸耸肩膀,说是孩子有兴趣,为什么不鼓励呢?与我们不同的是,法国家长在孩子报什么班的问题上非常民主,对学习的安排,父母一般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法国人怎样教孩子吃健康食物


法国人怎样教孩子吃健康食物

在法国南部小城市圣洛朗?德拉卡布勒里斯的拉米玛罗拉,午餐呈现出一派美好的景象,我甚至无法相信孩子们会接受这样的食物。头盘是放在色彩斑斓的盘子里的新鲜的半熟豌豆,浇了橄榄油和醋,拌上盐和胡椒。两三岁的小家伙们都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满头金色小卷毛的埃斯泰邦大声宣布: “Je vais manger tout!”(我要把它们都吃光!)他的伙伴们都笑起来,豆子在他们嘴里打滚,在餐桌上跳舞。站在桌旁的一个成年人温和地提醒大家吃东西时要用银色的叉子。查比?卡拉不想吃豆子,但是小朱利安提醒她,在拉米玛罗拉幼儿园,吃饭的基本规则是:每个人至少要每样东西尝两次。

“C’est bon!”(挺好吃的!)朱利安强调说。其他人也纷纷表达了同样的赞美。在同龄人这种热情的压力下,卡拉最终妥协了,勉勉强强地往嘴里塞了一个豆子,皱了皱眉头,开始吃别的。下一道菜是土豆块烤鸡,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还想要更多。再下一道菜是奶酪,切成块的布里奶酪由大厨亲自用推车送上来。孩子们用法棍面包蘸着奶酪吃。最后是甜点,和以往一样是水果。那天是周一,水果是整只的熟得刚刚好的香蕉。

在拉米玛罗拉,每顿饭都是一次精心安排的盛宴,由专职营养师和专业的厨师策划。使用的蔬菜和水果通常来自学校自己的菜园、当地的农贸市场或者临近的农场。我们来看看他们 2月里的一周菜单:周一,午餐的头盘是油醋汁韭葱,主菜是整只烤鸡配土豆,奶酪和煮熟的梨;周二,孩子们喝蔬菜汤、原味酸奶,吃烤鱼泥、玉米芦笋沙拉和糖渍苹果;周三是烤甜菜沙拉和番茄肉酱意大利面;周四是普罗旺斯烤西红柿,纸包鲑鱼和白豆;周五供应蘑菇蔬菜乳蛋饼、胡萝卜泥、牛肉馅、酸奶和时令水果。下午的点心通常是新鲜的水果和全脂酸奶。孩子们喝白开水,有时候餐间也提供新鲜的果汁。

食物,是这所学校办学理论的核心。这套理论的创始人,校长德尔菲娜?勒杜阿雷克希望学校里的 30个孩子都能吃到健康的学校自制的食物,可以品尝各种各样的口味,并且对食物的体验不仅仅在吃饭时才能得到。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劳作和玩耍,用蔬果和植物进行艺术创作。生日的时候,厨师会欢迎小寿星到学校厨房里帮忙烤制生日蛋糕,然后分给同学们。希望这些小事能激励孩子们认同法国人(尤其是这个地区的法国人)生活的核心价值:吃的乐趣。

圣洛朗是一个只有 685人的小村庄,坐落于朗格多克区,在里昂湾以西约 12英里,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边界以北 50英里处。村庄的名字来自 12世纪的一位牧羊人。如今,在绵延的葡萄园、松林和地中海灌木丛之间,人们放羊、种植甜瓜和土豆。典型的地中海灌木林间回响着狂野的节奏和迷迭香的气息。这里的居民会在自家后院的小花园里种植蔬菜和水果。在开阔的市场购物,每天都要去小小的烘焙坊买法棍面包。每年 3月,当地人会砍掉附近的树木,以留出空地供野生芦笋生长。而到了 11月,这些空地会长出牛肝菌。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慢条斯理地花费好几个小时准备食物,然后细细品尝。每顿饭都有好几道菜,大家边吃边聊各自的生活,也讨论食物和饮料。

“家人和食物,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玛丽?贝内迪克特?维纳尔告诉我。她有 3个女儿,养了 50只山羊。她的邻居莱纳?拉加德是个美国妈妈,和她的法国丈夫一起在法国生活了 7年了。她告诉我:“在这里,即便刚吃过午饭或者晚饭,人们互相问候的时候也常常说‘祝你好胃口’。吃饭时间绝对是非常神圣的时间。我的法国邻居们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每天都要去采购。人们很愿意互相分享菜谱。他们很少会问及你的工作或者钱,但是常常会问:

‘今天晚上你做什么菜?’”维纳尔告诉我,她能为丈夫和女儿们做的最充满爱意的事,就是烹制健康、丰富、好味道的菜肴。她的女儿们最爱的早餐是羊奶干酪,配以蜂蜜和自制的草莓酱,用新鲜的法棍面包而不是勺子蘸着吃。女儿们午餐也在家吃。

许多法国的中小学,至少是郊区学校,都有 2小时的午餐时间。维纳尔一家人偶尔吃肉,但他们吃得最多的还是自家花园里种的蔬菜,配以米饭和意大利面。冬天他们会做汤,夏天则用新鲜水果拌的沙拉做甜品。自家种的菜花拌以白奶油酱汁和黄油汁,是他们家最常见的菜。至于点心,女孩们喜欢法棍面包和奶酪—不仅仅是她们的妈妈亲手做的羊奶酪,还有松软的牛奶干酪、巴斯克地区 (欧洲比利牛斯山西部地区 )的大块奶酪以及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的一种黏糊糊的甜奶酪。

一个愉快的周五晚上,维纳尔邀请拉加德一家一起吃晚餐。拉加德到早了,刚过 5点。维纳尔的 3个女儿正坐在干草棚里,一边啃着圆形的“半熟”的羊奶酪,一边看妈妈给一对孪生山羊接生。维纳尔一边对山羊妈妈喃喃地说着安抚的话,一边用戴着手套、涂过橄榄油的手把羊宝宝们接出来。接生完成后,维纳尔宣布做饭的时间到了,并且为每个女儿都分配了工作。拉加德和维纳尔最小的女儿—6岁的埃斯特一起去他们后院的花园里摘莴苣。

“它们都是喂羊尿长大的!”埃斯特一脚迈进花园,就自豪地说。与此同时,维纳尔最大的女儿 —10岁的埃莱娜在摘做汤用的荨麻,8岁的埃马纽埃尔则将堆成小山一样的土豆擦成丝,用来做薄饼。做沙拉用的菜叶被洗去了泥土,土豆薄饼在铁锅中嗞嗞作响,气氛是忙乱而欢乐的。

之后,拉加德的丈夫带着 3岁的女儿来了。他们带来了倒扣苹果塔。

大家在硕大的木头圆桌旁坐下,开始上菜了:先是浇着法式酸奶的土豆煎饼,然后是碧绿的香蒜荨麻汤配蒜蓉烤面包。再端上来烤红鳟鱼 —鱼是从河里抓的。最后是沙拉、新鲜的羊奶奶酪、水果干和核桃仁。大人边吃边谈论政治、食物和养羊的事,女孩们议论男孩和学校的事,还在桌子下面互相踢对方的脚。每个人都品尝了每样食物。

拉加德看着她的女儿吃掉了绿色的莴苣叶子,还把手上的酱舔得干干净净。

“我们想要自己种植食物,”维纳尔说,“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种。有时候我会在市场上与其他的小贩换一些蜂蜜、蛋和苹果。”她每月一次在隔壁小镇的一家大杂货店买面粉和其他主食。她要求女儿们不要浪费食物,但不会要求她们洗盘子。不过,多数时候,她们会主动这样做。

之后拉加德对我说:“自己采摘和获得食物的过程会让孩子们珍惜盘子里的菜。这个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这些食物并且更愿意吃掉它们。我 3岁的女儿也是这样。如果她自己挖了土豆或甜菜,或者自己剥了豆角,她就会觉得这些菜是她的,她愿意吃掉。”

美食和旅行作家莱阿娜说,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家庭的吃饭方式都是如此。即便他们吃得不够好,他们也“尊重他们的食物”。

法国“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在教育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幼儿园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小学男性教师所占的比例比母育学校(法国的幼教机构)高许多,所以应鼓励男性进入幼教机构担任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这样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以利于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以及教育顾问都需要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孩子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吗?


儿子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我以为我很了解他,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很多时候,常常出乎我的预料,感到意外之余,又不禁会心一笑。

昨天去幼儿园接嘟嘟,下着大雪,但不冷。路上,想着嘟嘟看见我,会不会高兴地扑过来呢?当我站在他们托班门口时,发现小朋友都整齐地坐在小板凳上玩呢。张老师看见了我,马上说,“嘟嘟,看看谁来了?”没有想象中的兴高采烈,嘟嘟下面的表现让我当时匪夷所思。

嘟嘟左右看了看,然后抓起旁边小朋友的手,拉着他走到我前面,说道,“你爸爸来了,去吧,去回家吧!”随后蹭蹭地跑了回去,坐到座位上。没等坐稳,才象刚见到我一样,张开双臂跑了过来。我把他抱起来,他在我怀里扭来扭去,很得意的“咦~咦~咦咦!”

回去的路上,嘟嘟望着片片飘落的雪花,问我。

“爸爸,这是什么啊?”

“嗯,今天下了大雪!”

“大雪?是什么意思呢?”

“大雪就是雪下的非常大啊!”

“爸爸!我要下去踩雪!!我把它睬小!!!”

到家,陪他看绘本,讲的小熊和他的爸爸的故事,他听的很仔细。讲到了小熊抓到鱼的时候,他也跟着高兴。用小手比划着抓鱼,然后捏着递到我嘴边,我吧嗒吧嗒嘴。

“好吃吗?爸爸?”嘟嘟问道。

“嗯,很好吃!嘟嘟,小熊爱吃鱼吗?”

“小熊不爱吃!”

“为什么呢?”

“都被爸爸吃了!”

临近晚饭时,外面劈里啪啦地响起了放鞭炮的声音。嘟嘟警惕地问我,

“什么声音?”

“你听听看!”

“放鞭炮的声音,爸爸,去看看!”

“你想看吗?”

“想看,我喜欢放鞭炮的声音!”

记得大年三十的时候,他一直说的是我害怕放鞭炮的声音呢!

不要跟孩子玩幽默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法国孩子的幽默创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