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有时候并不需要谦让

04-27

毋庸置疑,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那么,优秀的教育笔记模板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察记录:有时候并不需要谦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背景描述:

高**小朋友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平时老师讲的话都能认真听,而且有事情也能与老师交流,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好孩子,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每次集体活动中,你总是最后几个。

时间段

观察情况描述YJS21.Com

厕所小便时

当高**走进厕所的时候,明明有位置空着,你总是安安静静的站在旁边,让后面的小朋友先上,等着人家都上完了,你再去小便。

玩攀爬游戏时

教室门口新装了新的攀爬墙,小朋友们都跑去玩了,只有你一直站在旁边,有小朋友要爬的,你就走到旁边让人家爬。等老师说活动结束时,你跑来说:“老师,我还没有玩呢!”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去玩,你回答说:“人太多了,我就让他们先玩了。”

起床时

下午起床了,大家都坐起来穿衣服,高**小朋友也开始穿起了衣服。可是你左看看,右看看一件衣服穿了好久,看到过道上人差不多了,才起来穿鞋子。

我的分析

高**小朋友是一个谦让的孩子,但是这份谦让应该是用在平时和朋友相处上,而不是事事都要谦让,像上厕所、玩游戏、起床等活动中,要知道有时间限制的。有时候并不需要谦让。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有时候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一次识字游戏,我教小朋友认识“尖、闪、写、粮、数、刚”六个生字,也许是活动设计得不够生动,活动中,小朋友们的兴趣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和旁边的小朋友打闹起来。我看了,很生气,把那几个打闹的小朋友站到边上,想让他们“反思”一下,然后又继续我的活动。站到边上的小朋友却没有丝毫“反思”的意思,趁老师不注意时,继续着他们的打闹。看到这些,轮到我自己“反思”了——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合适吗?想了想,我改变了方式:先不理那几个打闹的孩子,而是在别的小朋友当中找到表现好的,我说:“噢,我现在发现程宇轩、黄振锋两个小朋友表现特别好,我要给他俩贴上最漂亮的贴贴纸。听我这么一说,其他的小朋友都一下子来劲了,争先恐后地来认我手上的字卡。虽然我“牺牲”了几张贴贴纸,但小朋友活动中的兴趣却特别的高。幼儿教育是一门探索不完的艺术,我们应随着周围的环境和状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一种最适合,也最能让孩子接受的。真的,有时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有时候惩罚也是一种爱


自从孩子们升入大班之后,班里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多,仿佛从小班给他们顺好的常规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退化了。

孩子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包括吃饭和做工作时。

教室里时不时看到这个在跑,那个在闹,老师的话只能起到三分钟的震慑作用,三分钟之后的混乱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也已经从小班的“逆来顺受”变成了“敢于创新”,我们在欣慰孩子们有主见的同时也不得不头疼孩子们个人情感的毫无限制的释放。

叛逆期的经典表现就是所谓的“反着干”,他们越来越敢说、能说了。

而且有时也特别喜欢做一些出格,会伤及自己甚至是同伴的事情。

所以,小班的教育方式——细声细语,娓娓道来已经严重激发不起孩子们倾听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总是给他们呈现好的一面,应该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情是要经受一定的惩罚的,强制他们去遵守很多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所以,有时惩罚也是一种爱。

记得曾经有一位外婆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老师怎样去教育他的外孙,“他就是一只顺毛驴,我们都是顺着他的。

”我们曾经无数次的采用这种所谓的“顺着他”的教育方式,但是事过之后我们发现造成的结果就是他的变本加厉。

从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这样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词,而且这个词也被广泛的应用着。

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比如:班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小,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需要循循善诱,而不是厉声呵斥。

而有些孩子就是班里的强者,什么都不在乎,在尝试过种种的说服教育之后,他仍然会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霸气,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只能通过惩罚来挫挫他们的锐气了。

当然,我们所谓的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本着爱孩子的心理,我们只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但是却并不至于要用身体上的惩罚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比如:做工作不专心,喜欢交头接耳,我们只能让他停止工作;上课不专心,不听讲,而且还捣乱课堂秩序,我们就只能将肇事者喊到前面,脱离开让他喋喋不休的小环境,进入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专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干裂了,家长心急如焚,我们只好责令他在别人喝一杯的时候他需要喝两杯;当有些孩子吃饭时贪图玩耍,将粮食浪费的惨不忍睹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适当的尝试一下饥饿的滋味;当别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关心用玩具来打闹的时候,我们就要让他到一边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究竟是什么…………和孩子们相处了两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我们真的很欣慰,但是大班毕业之后孩子们将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这个环境不再如幼儿园这般,他们要逐渐学会认真听讲,端坐整齐,懂得注意力集中的含义,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能够以后的路走的更加宽敞平坦,我们希望他们上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班内的佼佼者,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良心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教育好他们,我们的教育生涯才不会有遗憾,所以,有时难免会严厉,有时难免对使用惩罚,但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最主要的是从每次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要做的重点工作,宠爱、溺爱不要发生在孩子们身上,让我们的爱变得更加理智。

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进行特长教育,而且年龄越早越好,而且有的孩子还不止报一个班,如此大的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苦不堪言。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其实,“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一些兴趣、特长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时间,那就不妥当了。作为父母,应该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全才,绘画、音乐、书法、外语……恨不得全让孩子精通。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最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毁了孩子。

二、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

孩子天性爱玩,也许对一些特长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父母不管不问,自作主张地替孩子选择、逼孩子学习,也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三、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耐性和毅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也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了,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可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学习生厌时,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压制孩子去坚持,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四、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

许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或是学了什么特长,就不甘落后,让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班、学更多的东西去竞争,生怕落在后面。这样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时间,太多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功课的学习。

种种的误区让父母更忙,孩子更累,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不用提了。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幼儿时期的孩子去上特长班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该局限在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一种素质,必须依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发展。

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兴趣,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培养,就不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是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培养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松紧有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太过于看重特长教育,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兴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2020教育随笔:有时候老师哄没用,孩子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小冉今年3岁半,平常比较胆小。

今天轮滑课,学习踏步前行。穿好装备的小冉站在原地,却丝毫不敢前行。看着其他的小伙伴自如的滑行,心里很是着急,不由得两行泪珠滑落面颊。

燕子老师看到了委屈的小冉,来到她的身边鼓励帮助如何迈出第一步,小冉小心翼翼的尝试着挪动着左脚往前,但是却怎么也抬不起脚来。

在一旁协助其他小朋友的轮滑老师也来过来帮助小冉,告诉小冉说双手扶膝盖,屁股往后身体前倾。集中注意力缓慢的抬起右脚,小冉听了轮滑老师的讲解,深吸了一口气跟着要求照做了起来,哇!真的!脚竟然离地了呢!燕子老师在一旁给小冉加油鼓励着,可能是用力过猛了,刚抬起了一只脚身体就左右晃了起来,吓得小冉再也不敢尝试了,憋得小脸蛋红红的,眼睛也红红的。

尽管燕子老师和轮滑老师一直在旁边鼓励着小冉,但是由于刚才的尝试让胆小的她更加不敢前进了。这时候多多滑了过来,询问小冉怎么了?小冉嘟嘟自己的小嘴没有回答。

多多安慰她说你不要着急,慢慢来,你看我也是慢慢才滑好的。小冉听着多多的话语,竟然伤心的又哭了起来。

 多多看着泪眼汪汪的小冉,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燕子在旁边看着被小朋友们纯真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感动了,露出欣喜的笑容。

最后多多拉着小冉慢慢的往前滑动了起来,小冉在多多的帮助下慢慢的也大胆了起来,松开了多多的手,滑到了小伙伴的中间,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表情。

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燕子老师和轮滑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和尝试却不及多多的一句问候和一个拥抱?

其实小冉缺失的不是有关轮滑的技巧,而是来自心理的恐惧。当然也不可否认燕子老师和轮滑老师的功劳,只是孩子更懂孩子,来自伙伴之间的鼓励和安慰会让他们减少焦虑感,增加安全感。

在蒙台梭利的混龄班里,大孩子往往成为“老师”保护者、示范者,小孩子则成为“学生”学习者,欣赏者,在彼此的相互沟通、彼此模仿、互相学习合作中,形成一种自然的“心智渗透”。

在年长儿童与年幼儿童之间有一种沟通与和谐的状况,这是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很难见到的。年长儿童对于年幼儿童的需要以及要接受帮助的程度都比成人还要敏感。他们的互助行为与成人的做法不同。他们会尊重对方的努力,只在对方需要时才给予帮助。这一点非常具有启迪作用,所以有时候当成人对孩子的帮助达不到理想中效果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出马,因为孩子才是孩子做好的老师!

孩子有时需要夸奖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有时需要夸奖”!

“老师”雪洁边喊边坐到了地上,雪洁是一个聪明伶俐又特别的惹人喜欢的小女孩。

这几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会没事就喊“老师”而且说完就会往地板上一坐,做什么事情也不积极主动了,刚开始时,与家长沟通,她的妈妈说:“这几天在建大棚,雪洁跟着奶奶睡,可能是想我了,今天晚上让她跟着我睡”可是今天第五天了,雪洁的情绪还是不高,而且我发现她现在喜欢吸允自己的胳膊,把胳膊放在嘴巴里,把胳膊吸的红红的。

周六的时候我不放心,打电话给她妈妈,她妈妈说会不会是因为无聊或是觉得好玩呢?我联想到了育儿专家的话,宝宝在吸允期时如果没得到充分的吸允,儿童时期就会出现啃咬指甲或是吸允自己的小手,她妈妈说:“是啊,我们洁洁不到一岁我就给她断了奶,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啊?”看来有可能是因为在婴儿时期没得到充分的满足才会这样,晚上你搂搂她。

多陪陪她,睡觉前跟她讲讲她喜欢的事情,看看有没有作用,然后我再帮忙查查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洁洁跟妈妈一起来了,一见到我,洁洁就跑过来高兴地喊:“老师”,洁洁妈妈说:“真管用,昨天一天没吸自己的小胳膊了,今天也是高高兴兴起的床,有可能就是这段时间我跟她爸爸忙着建棚,忽略了她,她觉得不安全才会那样,星期六我就陪她玩了一下午,晚上给她讲开心的故事,然后昨天就没再吸,看来以后得多陪她,看到雪洁“重新归来”的可爱暖心的笑,听到雪洁妈妈的话,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也希望所有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在忙碌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我们的最爱的宝贝们……

不知道本文“孩子有时需要夸奖”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观察记录:错怪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凡凡、玲玲

观察记录:

连续几天早晨,我都看见玲玲手上拿着两份牛奶,在那边说笑着。可能是她平时的表现让我心想:这孩子怎么老拿凡凡的牛奶啊。太欺负人了。也没有问她原因,上前就批评她:让她不要拿别人的东西。这个早晨,我仍看到她拿着凡凡的牛奶,我忍不住就去问她:“你有牛奶,为什么还要拿别人的啊?”她很无辜的看着我,旁边的小朋友说道:“老师,是吴亦凡不会咬牛奶袋子,他让冒林玲帮他咬的。”听完,我看着玲玲,问她:“是吗?”她点点头。我连忙道歉:“不好意思,老师错怪你了。把牛奶给吴亦凡,让他自己想办法。”我问凡凡“你真的不会咬吗?”他只点头,然后我就教他,其实他还是会的,只是自己依赖惯了。

分析: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讯息,现在孩子都太依赖别人,即使自己会,只要有人帮忙,他就不会去做。基本是独生子女,都宠着爱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能是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隔代惯么,舍不得孩子做,什么都弄好了给他。可是仔细想想,都大班了,明年就上小学了,还这么依赖,而且这位小朋友甚至在课外随地大便,甚至到现在鞋子都会穿反。我们应该要多跟家长们沟通,共同来解决。除了学校引导外,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育。要让他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对别人的依赖,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

观察记录:玩耍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实录: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洗好手,排着队伍来到前面来端着自己的饭菜,其他孩子都来到了前面,可乐却还是坐在位置上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便大声叫他过来,他却扭着身子走过来,大家都端好了饭后便大口大口地吃着,他却拿着勺子边玩边吃,老师轻声告诉他吃饭的时间不要玩了,听了老师的提醒,他的速度就有点快了起来。

分析:

可乐的用餐习惯一直很差,通过前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好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据他现在的情况来分析还是家庭教育制约着他的发展,首先是妈妈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不喂就不吃,其次是妈妈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很少,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措施:

对于可乐的表现家园之间多加强了互动,同时父母会及时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我们也同样那样做。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家也同在学校一样来教育孩子了,会督促孩子的用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的餐桌礼仪习惯。

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陆续进入区域。在美工区内毅毅很快发现了新添置的材料——印台。他随手拿出一张纸,用右手的大拇指蘸足印泥,然后印在纸上。随即,他哈哈的笑起来“指纹,我的指纹”。毅毅的发现和情绪很快感染了角内其他小朋友,顿时,一场摁手印比赛就开始了。你印一个,我印一个,很快,一张纸就印满了。再拿一张纸,又认真地在纸上印着,个个脸上一幅得意,满足的样子。我静观事态的发展。果然,在他们印到第三张时,浩浩首先有了突破,“看,旋涡(螺形纹),呜……”边说边用手使劲地在空中绕着。超超接着说“我变的大风,好大的风……龙卷风”。“我这是花朵……”。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渲染着自己的作品。于是我紧接着引入活动,提出要求:让指纹娃娃变魔术。接着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很快我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纸上大气地摁上一通手印后,就不知所措,有的拿起勾线笔就在指纹印上涂起颜色来、飞飞小朋友更好,就用手指蘸着印油在纸上一笔一笔画起来。于是我启发到:好好看看,你们的指纹娃娃像什么,如果添上几笔就会更像的,如果像蜗牛,那还差哪个部分呢?大胆的试一试,你们一定能行。虽然这样,我还是感觉到大部分孩子很茫然的样子,只有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能添画几条光线画成太阳和小花。

思考与分析活动的开始可以看出,小朋友是非常有兴趣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却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乏想象,没有生气?”我觉得非常的沮丧。于是我坐下来寻找问题的症结。通过分析,我意识到:也就是在“想表现”与“实际的表现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此时迫切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指南》指出:在活动中孩子之所以失去表达兴趣,之所以作品平淡缺少生气,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对活动缺乏了解。策略与措施在幼儿初次接触这个活动,老师应及时进行适宜的“出手”,对幼儿进行手印想象画的相关经验进行启发和诱导,可以通过提供图片引导观察和概括,引发幼儿思索:怎样印画出更多的东西?这些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帮助,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避免孩子表现出的茫然、无措。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观察记录:有时候并不需要谦让》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观察记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