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

04-27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低龄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推崇,如果选择德国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在德国教育体制里,没有“重点学校”,没有“择校费”,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这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定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德国小学教育不存在重点

出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中国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千军万马”从小学开始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

首先,德国师资培训体制非常严格。

要成为教师必须在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后再参加起码7个学期的实习学习,然后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其后更有具体的培训。此外,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拥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权,各州间的互相竞争与交流保证了教师待遇的基本平衡。而强大的教育工作者行业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的提高。

其次,德国是一个各区域发展较平衡的国家。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11个大都市圈分布于德国各地,其发展水平相近,而城乡之间的基础建设、收入等水平差异也不大。因此,许多德国人会选择当地就业。这也为优质师资力量的平均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

在小学阶段之后,德国学生将面临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官方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分数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在4年的小学中,通常每个班都会由一位主科老师担任4年的班主任,例如德语或数学老师。每位学生的教师建议都由班主任结合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来写。学生分数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表示家长可以根据小孩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更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邀请例如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课程,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此外,家长更可以带孩子去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够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拥有官方许可。而且,入学决定的最重要原则不是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学校,而是最合适的学校。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守每个州的学校法的相关规定,不存在用钱“解决问题”的余地。

德累斯顿市的心理学家芭芭拉·舍普夫专门为青少年做官方认可的智力水平等测试。她对记者说,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也遇到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但这些愿望并不能左右科学测试的结果。钱从来没有影响过她的鉴定结果,她也从来没有听到同行间有出现这种“有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择校费”在德国是违法的,对她来说不可想象。

他们的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学校。她举例说,她前段时间才将一名16岁的有精神障碍和暴力倾向的普通家庭孩子送到了波恩一家着名的“赫博”私立中学。这所中学以优秀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着称,但每月的学费高达2000欧元。要进入这所中学不仅家长要有较高收入,孩子的成绩也必须优秀才行,靠钱买进学校的做法是违背学校法的。但这所学校同时也拥有特殊的师资力量照顾“问题学生”,只要通过鉴定证明其拥有例如高智商、数学等特殊天赋,就有条件入学。在这一案例上,这个孩子的家长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经过鉴定后由当地青年局承担。

舍普夫说,除了这种“问题”青少年外,她也为不少正常的孩子做过各种测试,其中的一些测试结果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入学选择。毕竟在10岁左右就要决定孩子的前途还为时过早。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联系。而且德国的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种学校的学生基本各占1/3,分配也较为平均。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都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在社会中树立了基本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而且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m.YJS21.COM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择校时,都基本不存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德国教育专家:7岁孩子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


一个7岁的孩子应该明白些什么东西?德国教育专家和同伴用了33年,调查走访了15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整理出了这份7岁孩子应该具备的社会认知经验清单。宝爸宝妈们,不妨作为参考,从孩子小年龄段就开始逐渐培养起来哦。

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大人能顺应孩子自发的兴趣,依此提供机会和资源,那么这些事情多半会自然遇到。

一条一条看下来,不得不佩服德国教育的缜密和丰富!

从大到小,从巨到细,从内而外,从灵魂的架构到细微的观察,从宇宙的浩淼到玻璃杯里的空气……这69条,让我们看到了理论知识之外的可以触摸可以比较的真正属于儿童的教育准则。这是多么丰富多么生动多么温暖的教育啊,这才是从尊重孩子天性出发,作为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应该从小得到的培养的方向。

而现今的中国,又有多少父母,愿意毫无原则的顺从孩子的意愿的事。

父母对孩子的一求百应,甚至不求都百得,父母的行为意识就是需要一个有着自己血统可以繁衍后代的可以没有任何能力的“宠物”。

因为,父母以为给孩子已经准备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自己的孩子可以安然享乐了。真的可以安然享乐了吗?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你迟早要离开孩子,到那时候,极有可能一碗粥她都喝不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看看德国的教育


看看德国的教育

低龄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推崇,如果选择德国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在德国教育体制里,没有“重点学校”,没有“择校费”,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这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 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定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德国小学教育不存在重点

出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中国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千军万马”从小学开始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

首先,德国师资培训体制非常严格。

要成为教师必须在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后再参加起码7个学期的实习学习,然后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其后更有具体的培训。此外,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拥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权,各州间的互相竞争与交流保证了教师待遇的基本平衡。而强大的教育工作者行业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的提高。

其次,德国是一个各区域发展较平衡的国家。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11个大都市圈分布于德国各地,其发展水平相近,而城乡之间的基础建设、收入等水平差异也不大。因此,许多德国人会选择当地就业。这也为优质师资力量的平均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

在小学阶段之后,德国学生将面临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 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官方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分数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在4年的小学中,通常每个班都会由一位主科老师担任4年的班主任,例如德语或数学老师。每位学生的教师建议都由班主任结合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来写。学生分数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表示家长可以根据小孩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更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邀请例如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课程,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此外,家长更可以带孩子去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够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拥有官方许可。而且,入学决定的最重要原则不是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学校,而是最合适的学校。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守每个州的学校法的相关规定,不存在用钱“解决问题”的余地。

德累斯顿市的心理学家芭芭拉·舍普夫专门为青少年做官方认可的智力水平等测试。她对记者说,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也遇到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但这些愿望并不能左右科学测试的结果。钱从来没有影响过她的鉴定结果,她也从来没有听到同行间有出现这种“有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择校费”在德国是违法的,对她来说不可想象。

他们的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学校。她举例说,她前段时间才将一名16岁的有精神障碍和暴力倾向的普通家庭孩子送到了波恩一家着名的“赫博”私立中学。这所中学以优秀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着称,但每月的学费高达2000欧元。要进入这所中学不仅家长要有较高收入,孩子的成绩也必须优秀才行,靠钱买进学校的做法是违背学校法的。但这所学校同时也拥有特殊的师资力量照顾“问题学生”,只要通过鉴定证明其拥有例如高智商、数学等特殊天赋,就有条件入学。在这一案例上,这个孩子的家长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经过鉴定后由当地青年局承担。

舍普夫说,除了这种“问题”青少年外,她也为不少正常的孩子做过各种测试,其中的一些测试结果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入学选择。毕竟在10岁左右就要决定孩子的前途还为时过早。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联系。而且德国的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种学校的学生基本各占1/3,分配也较为平均。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都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在社会中树立了基本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而且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 “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择校时,都基本不存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

德国的幼儿教育


在德国,大部分幼儿园由教会、福利机构以及城市社团来管理,有些幼儿园也由企业和协会负责。幼教人员的中心任务是给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他们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幼儿园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帮助消除儿童发育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广泛的教育、发展和培训的机会。

政府对幼儿教育高投入

在德国,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所有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费时,考虑到了不同家庭的收入以及各家庭的幼儿人数情况。家长将个人收入的3%交给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送孩子入园。

德国法律规定,必须给3~6岁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德国3~6岁的幼儿入园率能够达到90%。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对幼儿园的设置予以规划、调控,对幼儿园的规模、招生数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予以监管。另外,他们还要提供幼儿园的经费预算上交议会,为议会下拨经费时提供依据。

幼儿园的环境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到了一个有一大群孩子的家庭里,安全卫生、舒适温馨而丰富多彩。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德国幼儿园的门面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幼儿园一般都是两层楼的建筑,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爬高上梯,一点也不含糊。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活动室内墙上贴的、挂的都是幼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乱,但对幼儿来讲很亲切。大盆大盆的绿色植物随意放在橱柜上。桌子上,给活动室带来不少绿意和生机。

幼儿园内的混龄编班

在德国,“幼儿园”这个概念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德国幼儿园招收0~10岁的儿童,包括0~3岁的婴幼儿。3~6岁的幼儿和6~10岁的小学生。一个班内,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他们一般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有不同的老师负责。。幼儿园里也招收上了小学的儿童,就像中国的“小饭桌”一样。中午小学生放学后,到幼儿园来用餐,下午放学后,到幼儿园来做作业,做完作业可以在幼儿园玩足球等游戏。通常幼儿园每个班墙上都有一张表格,记录着每位小学生放学时间、所在学校、联系电话等,便于班上老师对他们进行管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教育活动的组织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

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老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有的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老幼儿躺下去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

难道德国幼儿园老师就是天天带幼儿玩?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显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

(1)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2)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3)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如认识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认识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

(4)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训练幼儿四肢的技能。

(5)教幼儿认识厚薄,认识颜色,学认l~10的数字,认识具体的国家,认识不同材料制品。

(6)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学唱歌、跳舞、培养节奏感。

(7)培养幼儿熟悉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幼儿独立性似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通过玩来教会孩子。

德国如何进行“善良教育”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作——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作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唾弃暴力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是否能成为和平人士。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也许,还能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韩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众场合的迎宾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时候,一定是鞠躬后停留几秒钟,然后才直起上身。韩国人的问候无处不在,走在韩国,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你都能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声,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礼貌。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儿子初来韩国时刚满2周岁,对于韩国人的礼貌和语言一点不懂,但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后,我却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变化。以前看见大人无动于衷的他,看见熟人会主动上前鞠躬问候了,遇到不认识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问候,“爷爷好!”“奶奶好!”“老师好!”“小哥哥好!”……才2岁的小人给人家鞠躬也是腰弯得很低,头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兴又觉得好笑,不禁感叹幼儿园老师教育作用之大了。春节时小侄子小侄女见面,发现他们对长辈十分尊重,给他们礼物或者压岁钱时,他们一定是双手接过,鞠躬道谢的。

韩国家长寒暑假送孩子到军营吃苦

每年寒暑假期间,韩国上千名学生会参加位于浦项的海军陆战队海滨训练营,以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自信和团队精神。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不少韩国家长认为,孩子在经济富足时代成长,已忘记了辛勤工作的观念。花费40美元让孩子参加训练营,有助于他们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这是考取大学的必要条件。

训练营内,孩子们在泥坑里打滚,从跳伞平台上跳下,匍匐着通过带倒钩的铁丝障碍,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与孩子们熟悉的那个充斥着电脑游戏和垃圾食品的世界截然不同,这里的纪律极端严格。他们必须上交手机,在海军陆战队的兵营里吃睡,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所有人一到这里便没了名字,只以代号区分。

金基谢的代号为第227号,他说:“父母把我送到这里,因为我老是打架,玩电脑游戏太多。他们说,我在这里训练时应学习家庭观念。”

一对来自首都首尔的双胞胎说,为了让他们改掉懒惰的毛病,母亲把他们送到这里来。

不仅是孩子,受训者中也包括办公室职员。一名建筑公司经理说:“我们行业目前不景气,所以公司派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到训练营培养耐心和坚毅的品质。我们的总裁以前是海军陆战队员,你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了吧?”

德国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小学学校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英国教育:强调启发兴趣


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

按英国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貌用语一套套的。小郑的女儿在英国读三年级,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着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老师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言行,受到歧视,一定向老师投诉,这是一种雏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训练。

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着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英国政府说,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国从中学开始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要系统掌握相当的基础知识,但仍然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进入初中,学生就可以选课,英国的初中生开课的面很宽,他们初中毕业时,最少要有6门课的考试成绩,多数人考8—10门。除少数几门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党政府抓学生的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便简化了与考试无关的欣赏课,立刻引起社会的批评,认为这是与知识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纠正。英国王储查尔斯连续3年亲自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办暑期班,请着名的文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开讲座,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近年选择数理化课程的学生人数锐减,一些科学家组织立刻就“学生为什么对科学的兴趣在减少”?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些学校减少科学实验课提出尖锐批评,称此作法损失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埋没了科学人才,并将此提到“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生活质量和它在21世纪的进步”的高度。最近《每日电讯报》从大学生普遍不会做饭发现,许多中学把烹饪课简化成了食品技术课。查尔斯王储很快发出呼吁,要求学校恢复传统的烹饪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做饭能力。

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外国引进中国教育文化


外国引进中国教育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小学引进了浸入式中文教育模式,即将中文作为教学语言,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在中文环境中学习,以便更熟练地掌握中文。2000年,接受浸入式中文教育的美国孩子约有5000名,今年这一数字接近6万人。

墙上不贴ABC贴中文

明尼苏达州的英华学院就是这样一所特许公立学校,它是美国中西部地区首家采用浸入式中文教育的小学。

在英华学院,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完全接受中文教育。进入二年级后,才开始英文教育。到了六年级,孩子们的课程一半用英文一半用中文,目的是同时提高两种语言能力。

在英华学院的课堂里,墙壁上贴着的并不是ABC这样的学字母的图画,而是中文的四季、气象和月份。在走廊里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上,明尼苏达州上用中文标注着:“我们住在美丽的明尼苏达州。”甚至在美国历史的课堂上,老师也在墙上挂出了中文写的拉什莫尔山(石刻山)、白宫和奥巴马总统。

家长为孩子学中文搬家

英华学院创办之初,亚裔学生占所有学生人数的70%,但现在则是一半亚裔,一半其他族裔,包括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创办四年来,学生人数已从最初的70人增加到300多人。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触一点中文教育,专门搬家到学校附近。保罗和苔丝·德基斯特就是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不久前把家从华盛顿特区搬回明尼阿波利斯市,他们希望女儿奥黛丽不再仅仅接受“纯美国教育”。

目前英华约有30名老师,他们都精通中英文。接受采访的老师称自己不授课,只负责管理工作,但她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谈及学生人数增加的原因时,她表示:“原本美国人学习西班牙语的更多,几乎每个人多少都会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认识到中文的重要性。”

不久前,英华学院的创始人路斯女士得到了美国教育部一笔8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开发浸入式教学的模式,同时她也在为美国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咨询。

路斯对《时代》杂志表示,中文有“辉煌的文化,也是一门越来越重要的语言”,美国的浸入式中文教育才刚刚起步。

喜欢《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爱国教育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