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

04-27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几年前,我到北欧四国旅行,对那里的儿童无所不在的“公共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排队安检去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圣诞节的前夕,大量的芬兰家庭举家前往南欧,准备在相对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度过他们宝贵的假期,因此,安检通道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和团友开始在队伍中低声聊天。过了一会儿,团友开始不停地朝着我背后挥手微笑,我转身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跟上了一个芬兰家庭,身材高大的父母带着3个孩子静静地排在我们身后,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的年龄大约一个是8、9岁,一个7岁的样子,男孩只有4岁左右,令我惊异的,不仅仅是这3个孩子每人都背着旅行背囊,最大的那个女孩还拉着拉杆箱,还有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整肃和礼貌:他们排在我们身后起码有一刻钟了,但我却没觉得后面有孩子。在中国,类似的场景却大相径庭,孩子在公共空间里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纵情嬉闹,家人在一旁看着,不以为然,如果有人去建议父母“让孩子安静点”,周围的人和孩子的父母会认为:“这个提意见的人‘刁难’,孩子天生是吵闹的嘛。”

在西方,父母从孩子刚刚喃喃学语开始,就反复跟他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如果比较年幼的孩子还没有这个意识,家庭中年龄稍大的孩子也会参与到言传身教中来。我在斯德哥尔摩下榻的饭店,每一层都有一个公共客厅,相当于楼层大厅,大厅有热咖啡和免费书刊,可以看电视和上网,这也是旅途中偶然相逢的人们增进了解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大厅里,我目睹了一个北欧家庭对孩子“公共意识”的熏陶产生的影响:电梯门开了,刚才还在说笑的父母,立刻返过头去,对后出来的两个孩子做了手势——将食指竖放在嘴唇上,意思是:看,这里有别人,大家都需要安静。两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约5、6岁,小的才两岁多,还不明白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依然在哭闹。于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那个男孩迅速走过去,一手牵起妹妹的手,一手的食指竖放在妹妹的嘴唇上,我和团友惊羡于小男孩在公共意识方面表现的素养:我来到有许多陌生人的地方了,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妨碍了别人。

在公共领域,个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剧烈程度,都要缩小,这是一个必须要从小灌输的常识,也是文明程度的表现,不要认为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去约束他,忽视孩子在肯德基餐厅和医院候诊室满场飞奔,尖叫笑闹。小时忽略了对孩子“公共意识”的培训与诱导,而指望他长大自然变成一个公共场合的“文明人”是不现实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公共场所如何防范孩子被拐?


儿童被拐卖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疏忽了对儿童的照顾或者对于陌生人疏于防范。我们做提高警惕性的同时,更要了解哪些是儿童被拐高发地以及做这些场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儿童被拐高发地及应对方法

1.小区、公园、绿地、医院

公园、小区、商场、超市、医院门口经常有样子和蔼的中年妇女,上前搭讪,夸孩子长得聪明漂亮,伸手要抱孩子,抱起孩子就跑。

有的则几人合作,有人负责故意引孩子走开家长的视线,另一人则趁家长和别人说话不注意,抱着孩子消失在人群中或跳上路边同伙的汽车逃走,大多数家长不能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及时反应,等清醒过来,孩子和人贩子已不见踪影。

在遇到问路之类的搭讪时,一定要牵好自己的小孩。

在医院不要把新生儿交给不认识的医护人员,人贩子有时装扮成医护人员,从产妇或其家人手中接过孩子很快消失。

2.大商场、超市、菜市场

在商场、超市等地方,混在人群中装做购物的人贩子会以极快的速度,趁家长挑选商品的时候,抱起手推车中的孩子消失在人群中。

购物时,家长可以用带子将孩子的衣服系牢在手推车上,给人贩子增加难度,没那么容易带走孩子。在商场不要让孩子走离自己的视线范围,发现陌生人抱孩子,不要犹豫,马上呼救,冲上去抢过孩子并请周围的人扭住人贩子,打110报警。

尽量使用婴儿专用背带,将孩子挂在胸前。坐手推车的孩子要系好安全带。

孩子能说话时,就训练孩子背家庭电话号码、所住城市和小区名、父母名字,教育孩子一旦在商场、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与父母走失,马上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背出电话号码。不要哭,以免引起潜伏在周围的人贩子的注意,不要跟任何没穿制服“好心帮助”的人走。

3.学校门口、上学途中

学龄儿童最好有家人接送上学放学,否则应该和同学结伴上学放学。走路时最好走与机车道逆向的人行道,尽量靠里走,防止人贩子利用摩托车、面包车飞车绑架。

4.公园厕所门口

在公园厕所外这样的地方,常常会有人贩子“蹲点”。专门装作好心为你“搭把手”抱孩子。然后就一去不复返。所以,不要把孩子交给任何陌生人看管,包括自称老乡的人,以及自称是某个家人或亲朋的朋友和同事,人贩子很善于伪装,不要以为抢夺孩子的人一定是恶狠狠的,有些人贩子是笑脸相对披着羊皮的。

5.自己家中

近年来,儿童被保姆拐走的案例屡见不鲜。不少人贩子放长线,以保姆或者钟点工身份潜伏进雇主家中,再实行拐带。

因此,一定要在正规保姆介绍所聘请保姆,保留好保姆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清晰的生活近照,证实其家庭电话、地址、家人等信息,留意经常与保姆来往的人员,一旦发生保姆拐卖孩子,警方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尽快找到犯罪人,解救孩子。

隔辈带孩子防拐tips

在城市生活,一些家长感到压力很大,有了孩子还是照样拼命工作,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照看,假如在老家,除了老人,还有邻里乡亲照顾,孩子倒很安全。但在大城市,老人本来就不熟悉,还让他们去照顾小孩子,被拐卖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专家提醒家长:有了孩子,在搞好工作与照看孩子之间,应该将照看孩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假如老人无能力照顾孩子,应聘请保姆照顾小孩,或者自己照顾小孩。选择保姆照顾小孩,也要到正规中介机构去挑选,或者经熟人介绍。

老人带孩子,须注意:

1.一定要先带老人熟悉周围的环境,告诉他们哪些地方可能不安全,尽量少带孩子去;

2.给老人佩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同时给他们的手机预存家庭最近警局的报警电话,教会他们用电话报警,一旦出事就能及时报警或者及时通知家长;

3.让老人不要单独带孩子到偏僻的地方,防止被坏人强抢孩子。

假日防拐tips

寒暑假和平时放学是容易发生诱拐事故的高发期。如果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孩子单独留在家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有陌生人敲门不要开,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即使陌生人说是父母的朋友也是如此。同时,家长最好与学校的老师说好,除了你和指定的人外,不要让其他人接送你的孩子,并告诉老师你的联系方法,有情况及时沟通。

培养孩子“学习好”的意识


在孩子10岁之前,要让他萌发“自己是学习好的”这种意识,这样,他就会为了避免从“学习好孩子”的队伍中掉出来,从而自己越发努力。

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调查的题目是,在哪个阶段成为学习好的学生。通过进行对“学习好的孩子”的研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学习好的孩子,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产生“学习好的意识”的。

产生“学习好”的意识的孩子,是不是就非常喜欢学习呢?大家一定都以为学习好的优秀孩子一定是喜欢学习的。但是,调查的结果显示,学习好的孩子并非都喜欢学习。

那么,为什么这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却能够成为学习好的优秀孩子呢?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被牢牢地定在了“学习好的孩子”的位置上。

学习好的孩子,自己当然也认为自己很优秀。同样,他的妈妈、其他家人,还有朋友、老师,他周围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学习好的优秀儿童。

这时候,你想象一下这孩子最苦恼的事会是什么呢?他最害怕的事,就是此前建立起来的“学习好的优秀学生”的形象倒塌。这关系到自己的自尊心问题,所以他非常害怕自己的定位被改写。

所以,尽管孩子不喜欢学习,他却想一直保持“学习好的孩子”的好形象。由此他会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那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还能够学习好呢?一定是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强迫他学习的。是谁呢?就是他的教练——妈妈。

其实,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好的优秀孩子呢?希望是希望,但是总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不够好的孩子之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到底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优秀儿童的执着之心。

没有特别喜欢学习的孩子,他们为了不学习总是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一会儿再做。”“我还有别的事情呢!”“我就看一会儿电视。”“我想跟朋友去玩。”

这种时候,强迫心爱的孩子去做他讨厌的事情,对妈妈来说也是件痛苦的事。于是,妈妈就会说“还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吧”“让他成为一个自主思考的人吧”或者“让他自己作主吧”,觉得这样是为孩子着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借口。于是,无论妈妈还是孩子都觉得“明天开始也无所谓的”,其实,是自己选择了背离“学习好的优秀孩子”的轨道。

要想成为好教练,就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借口。要让孩子萌发自己是学习好的孩子的意识,妈妈就要在孩子还没有这种自觉意识的小学低年级时候,就自己把这些借口都封上封印。

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很薄弱的,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早期教育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通过上面的议论的话题,让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侧重于哪一点,可以方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的潜意识板块


关注孩子的潜意识板块(冯德全)

如果说母亲的十月怀胎是“一次孕育”,让宝宝脱离寄生生活,生理上依靠自身机能而成长,那么从宝宝出生到3岁,是造人的“二次孕育”,它塑造孩子的“心理雏形”——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地球科学称地壳运动为“板块运动”,地壳的板块巨大、结实、深厚且力量无穷。它的碰撞能制山造海,迁移大陆,引发火山和地震、海啸,改变大气环流,可见能量之大。把“板块”与人的潜意识连在一起,说明人的潜意识对人的思想、信念、情感、兴趣、行为、习惯、性格、气概等有非常大的驱动力,又有非常大的稳定性。潜意识能不知不觉地、顽固执著地支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这一现象超越人们常识的范围。人的潜意识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基本动力。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亲情结”?一生到老都爱母亲?真是“儿不嫌母丑”!有位80多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不省人事,但昏迷中仍大声呼唤“妈妈……”因为母亲的形象、母亲的慈爱、母亲的笑容和动作贮存在她生命潜意识的深层里。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语奇迹”,哪怕是傻子也能学好方言的每一细微?因为母语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像从不断流的小河水,日日夜夜地流进孩子的潜意识,构建了“板块”的钢筋。

为什么人人都有“性羞耻”,一谈到“性”立刻就脸红?其实“性”是普通的生理现象,而且孩子生下来也毫无性羞耻,他赤身裸体走来走去,从来不需要“遮羞布”。但因为三岁之前宝宝敏锐地觉察到成年人对“性”讳莫如深,当孩子裸露时还神秘地羞辱他:“丑,丑,快把短裤穿上!”这样,“性羞耻”很快进入他的潜意识,像岩浆凝固在板块之中……

种种现象说明,在“二次孕育”期间,孩子吸收的信息其能量之大,稳定性之坚实,可以塑造个体性格、民族性格,乃至人类共有的性格,它的“心理能”是任何“显意识”的认知和理智所无法匹敌的。

内容简介

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工作做好,第一个步骤就是教育家长,使他们懂得他们的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就是把儿童教育好,因此就要像关心儿童身体健康那样关心儿童的智力发展,认真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快乐成长》这本书以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各位家长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竞争意识应该怎样培养?


面对孩子的成长,太过争强好胜,不能轻松体会童年的快乐。但是,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为此,很多父母很矛盾,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1.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3.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国外如何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


教育孩子淡化贫富意识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贫富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孩子来说,或贫或富,几乎是与生俱来,因而也无从选择的。要是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时,成人社会就有意无意地加深他们的贫富意识,那么对穷孩子和富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都可能起到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对穷孩子来说,强烈的贫富意识往往会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雪上加霜;而对富孩子来说,由此而生的盲目优越感往往导致他们成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

庆幸的是,许多国家都在为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而格外作出巨大努力。

日本的中小学都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严格、具体的限定。据调查,此举也得到了高占9成的富裕家庭的父母的欢迎。此外,直至今日,日本仍有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为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光头至少让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谁是富家子弟,谁出身于贫寒之家。

在美国,虽说有关学生是否应该着校服上学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坚持“校服制”,而且赢得了8成以上父母的支持。支持者们倒也不是像国人那样,认为身穿校服主要是为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爱惜学校荣誉,而是认定“千篇一律”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贫富孩子在服装上的优劣差别,从而也成功地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从这一点看,显然是利大于弊。

在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当然午餐的档次完全一样,因而孩子无论贫富,吃的完全相同。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孩子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论孩子是贫是富。有人有疑问:富家子弟也许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是一种浪费?而学校坚持认为,让大家尽可能都能领到一份,穷孩子便就会大大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而在澳大利亚,午餐一般由学生自带,但学校规定所带食品须“统一”为一个汉堡、一瓶可乐外加一个苹果。这种几乎是刻意地模糊贫富概念的做法在孩子们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平等意识!

至于在波兰,在实行类似我国“希望工程”的“扶贫”好事时,一律不公布受惠孩子的姓名、地址。原因很简单:免使穷孩子产生过分的自卑感。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孩子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论孩子是贫是富。有人对此有疑问:富家子弟也许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一种浪费?而学校坚持认为,让大家尽可能都能领到一份,穷孩子便就会大大减轻心理压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淡化贫富意识的做法无疑会使他们在涉世之初便学会一视同仁地待人接物,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全的人格。

3岁开始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袁立壮老师指出,现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现象,是因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师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袁老师认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无理取闹?公共场所如何管教孩子


1. 照顾好孩子的基本需要别带着又累又饿的小孩出门。就算你是要出门吃饭,也必须考虑到孩子可能在上餐之前就饿了,因此得先准备好点心。如果你在超市购物,先买些让小孩吃的食物。2. 让孩子知道今天的计划对小孩说明你的计划,即使是对小宝宝也一样。告诉他出门是要做什么,以及你希望他在外面时要怎么做,例如:“在奶奶家我们吃饭前要先祷告。”并示范给孩子看。3. 请孩子“帮忙”跟小孩一起认识新环境、一起想想他可以怎样“帮忙”。例如在餐厅等待上餐时,可以问孩子:“那些服务生端著盘子跑来跑去,他们怎样才不会让食物洒出来?”一起动脑,打发时间。4. 时时留意你的孩子如果小孩出门时特别爱作怪,那是因为他们觉得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不在他们身上,这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故意“表演”来引起注意。出门在外也要不时与孩子互动。5. 让孩子有参与感小小孩的天职就是要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这个世界,叫他安安静静地陪你逛街是不可能的。找机会让他触摸,问他问题,例如:“看看这些螺丝钉,你觉得它们可以用来干嘛?”6. 不要忽视躁动的孩子当小孩开始躁动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跟着焦躁,加快脚步,叫孩子“再忍耐一下”。但这对小小孩来说是没有用的。这时候,父母反而应该放慢脚步,抱抱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7. 疏导孩子的精力如果小孩非要在店里奔跑,就带他去外面跑几分钟,然后再带他回店里,告诉他“在这里要慢慢走”,并示范给他看。故意夸张地漫步,逗孩子笑,他也会乐意跟着慢慢走。8. 听孩子的解释,不急于解决问题当小孩开始闹时,试着问他:“你看起来很生气,怎么了?原来是这样,我们一起想想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感觉到被倾听、被理解的孩子,比较容易冷静下来。9. 即使孩子抗拒,也要坚守规定就算小孩躺在地上嚎叫“我要糖果!”你也不必买给他,除非你本来就打算买糖果。买其他你认为合这的点心来代替糖果。他可能会一路哭回家,但几次之后他就会学到规矩。10. 将孩子带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如果小孩在超市里崩溃大哭,要一边照顾他一边买菜是不可能的。先把他带离现场,也许回到车上,也许是超市里安静的角落,让孩子冷静下来。11. 父母自己要保持冷静小孩子行为幼稚是可以理解的,孩子胡闹,父母不必觉得难堪。12. 想好说词应付围观指点的人群或者干脆忽视他们,直接把孩子带离现场。13. 先关心孩子当小孩的尖叫招来路人的目光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孩、而非路人身上。14. 假设“观众”都是支持你的周围的人都是想帮忙,而不是指责你。这样想,能帮助你漂亮地解决危机!

相信《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