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是否有个好习惯,跟爸爸妈妈有关,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是相信这句话的,一个家庭之中爸爸妈妈有着良好的各种习惯,那么他们的孩子身上肯定也有着良好的习惯;相反,孩子身上就会有坏习惯。
1.对人有礼貌
在文明礼貌方面,孩子远不如早些年那一群孩子好,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现代人都住在商品房里,周围的邻居一个都不认识,孩子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一起玩,见人就会打招呼,所以在礼貌上方面缺少强化意识。
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借口,爸爸妈妈有礼貌,孩子肯定也会见人微笑,打招呼,有礼貌。
2.要尊重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暂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不过大人都知道,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随意插嘴。
爸爸妈妈平时就要对孩子有所要求,爸爸妈妈讲话时,孩子要好好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再说话,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这其实就是在尊重别人。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孩子肯定也能够慢慢学会,并不需要过多地对孩子严格要求,好的习惯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
3.要懂得感恩
如今很多孩子没有学会感恩,总是觉得爸爸妈妈的付出是应该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家庭大多孩子少,孩子是全家人的焦点,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所以就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懂得感恩。
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如何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辛苦,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会感恩。
4.爸爸妈妈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样,而不是坏榜样: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效仿呢。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习惯的好与坏和孩子以后的人生宽度是有关系的,有一个好习惯的孩子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爸爸妈妈不仅要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还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他。尤其是下面的五个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1.慷概给予,懂得分享
如果孩子性格非常霸道,不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话,会少很多的朋友。孩子拓宽自己人际圈,拥有一些好朋友的秘诀是学会分享。学会分享一来能够让孩子交到朋友,二来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会互帮互助的能力与精神。
2.建立自尊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与陌生人的交际能力。在孩子有了自信心之后,孩子在大家面前就不会羞涩胆怯,可以和大人们进行交谈,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会因为自信而变得更加勇敢。
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才艺与特长时,家长要及时鼓励与赞美孩子,给孩子增长自信心。
3.谦逊有礼
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一个孩子是不是礼貌能够判断出孩子家庭素质教育的高低。孩子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是否会主动并善于运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礼貌口语用语。平时经常使用一些礼貌用语的话一来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来可以让大家的心靠的更近。
4.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让孩子自己整理衣物与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果去朋友家做客了,可以让孩子主动帮忙做一点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乐于劳动与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帮助孩子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重视起孩子的性格教育,要通过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从做父亲的那一天起,这就是一个终身职业,一个好爸爸,会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学习怎样爱孩子,用浓浓的父爱,为孩子撑起澄澈的蓝天,让孩子拥有灿烂的人生。
1.父亲的力量
也许爸爸们工作繁忙,照顾孩子的总是妈妈;也许爸爸们应酬太多,陪孩子玩耍的大多是妈妈;也许爸爸们总在加班,孩子一天都跟爸爸碰不着面……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爸爸口袋里的钞票。除了物质之外,父亲对孩子究竟还有多少影响力?
2.对孩子智能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则更佳。一个智慧型的父亲,能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一生。
3.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更大。少时患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4.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
随着宝宝一点点长大,他的独立性和生活处理能力逐步加强,已不再满足于母亲所在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圈子。这时,父亲就会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会从中学到许多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所以,那些过分忙于工作的父亲,那些认为"照料孩子与父亲无关"的父亲,那些抱怨没时间教孩子的父亲,请抽出和孩子游戏的时间吧。
5.爸爸是男孩模仿的对象
我们常说:“这孩子跟他爸爸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举手投足都一模一样。”爸爸往往是力量、权威、智慧的化身,爸爸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他能从爸爸的身上学到男性的一些行为特征。曾经有一个男孩子,他爸爸一周回家一次,平时都是温柔体贴的妈妈照顾,孩子上学后,不敢和男孩玩,总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甚至笑的时候都捂着嘴。如果生活中缺少爸爸的关心,男孩也会女孩化,胆小、懦弱,没有阳刚之气。可见没有爸爸,男孩的男性行为特征就弱化了。
6.爸爸是女孩依赖的港湾
我们常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女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爸爸的高大伟岸会给女儿带来安全感,是女儿的骄傲,也会成为女儿将来择偶的参照标准。但如果爸爸们总没时间陪女儿、和女儿交流、及时了解女儿的内心,恐怕这小棉袄就没法贴心了。尤其是女儿到了青春期,有些束手无策的爸爸就从女儿的生活中撤了出来,把女儿完全交给妈妈,这对女儿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中父亲如果缺席,实在是不称职。作为父亲,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你是否见证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分享了他的喜怒哀乐?当孩子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你是否足够耐心地和他讨论了?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否都及时出现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请尽快回归!
拓展阅读: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从小开始
前几个月至关重要,特别是第5个月的时候,这时是宝宝熟悉面孔识别力发展的阶段,爸爸一定要经常在宝宝的身边,成为熟悉面孔,这样就建立了以后能跟宝宝很好互动的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就需要多花些时间跟心思在宝宝的身上以弥补那些错过的时光。
多和孩子的互动
宝宝渐渐长大后,如开始学走路了、会跑会跳了的时候,爸爸要多跟宝宝做些互动,一般来说,这是父亲的强项,不妨多和孩子进行跑、跳、爬、攀等活动性游戏以及智能游戏。如果父亲能多参与孩子猜谜语、讲故事、走迷宫、搭积木等启智性活动,那么孩子的收获就更多。还有竞争性活动也不错,
下列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你已为父多年,请回忆一下当你遭遇同景时,曾经如何选择;如果你初为人父或是将为人父,请认真学习,不要让孩子看到“坏”爸爸的一面。
场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孩子边上焦急地唠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业还没完成。”
“坏”爸爸甲:
把孩子训一顿,再责备妈妈“只顾看电视剧,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坏”爸爸乙:
拉开妈妈,急什么,我小时候作业都不做,现在不好好的吗?
好爸爸:
好好宽慰一下妈妈,孩子贪玩是正常的行为。然后亲自陪孩子一起做几道题,同时会有几句夸在点子上的鼓励,让孩子快乐地继续面对作业。
点评:妈妈很容易因为孩子眼前的问题而焦虑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现不够合理的言行,在这时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观该发挥作用。相对妈妈而言,好爸爸更能从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理智地面对问题,找到更理想的方式来处理眼前难题。
场景2:爸爸吝啬拥抱吗?
孩子把小朋友的贵重玩具弄坏了,哭着回家。
“坏”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过来,大骂一顿,甚至还会动手打。
“坏”爸爸乙:
无所谓的样子,“多少钱?买个赔人家不就得了吗?”
好爸爸:
把孩子拥抱在自己怀里,听他倾诉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然后一起讨论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不少爸爸十分吝啬自己的拥抱,在保持所谓严父形象的同时,错失了最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仅在自己想拥抱孩子的时候拥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展开自己宽厚的胸怀。
场景3:爸爸有没有童心?
孩子绕着爸爸,恳请爸爸能陪着玩。
“坏”爸爸:
拿着报纸不耐烦地说:找你妈妈去,小孩子的游戏爸爸可不会。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啊,咱们来玩什么呢?”
点评:很多爸爸说,“我说过多少遍了,他听过就忘”。想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给予引导。在游戏中,与妈妈的爱心不同,爸爸的“童心”会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为爸爸往往会在游戏中更投入、更当真,更像一个优秀的玩伴。
场景4:爸爸舍得花时间吗?
周末,爸爸又要出门加班了,面对望着自己的孩子——
“坏”爸爸:
“爸爸要去赚钱了,让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
好爸爸:
“爸爸会尽快回来陪你的,还会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诉你,好吗?”
点评: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会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阳刚的气质、更宽阔的视野,是妈妈很难替代的。爸爸们,请给孩子你的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来你认为更有用的金钱。
分析点评:专家共话奶爸
某幼儿园园长何敬红:胆和力有绝对优势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养育至少在4个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
一是运动机能。比如跑步,母亲总是喜欢站在原地等孩子跑过来,而父亲会和孩子比赛谁跑得快,显然更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母亲大多谨慎,担心孩子爬得太高,动作太大,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大动作,调动他全身的运动细胞。
二是胆量。父亲比母亲更善于培养孩子的胆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语言的简练性。男性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敏锐,说话会抓重点,言简意赅,而母亲经常让孩子觉得“啰嗦”。父亲经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发展阅读表达能力。
四是“干脆”。父亲不大会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对某一位家长(多半是妈妈)的情感依赖。一直粘着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变得太“嗲”。
父亲既然重要,那么他具体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议是:1、每天挤出15-3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2、双休日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3、经常陪孩子一起登楼,培养体力和毅力;4、小孩进入小学阶段后,父亲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谈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父爱如山”是误导
我们曾经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在被问到“你认为孩子在家中最乐于接受谁的教育”时,十有八九的父亲竟然都回答“母亲”。即便那些自认为陪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也大多是带孩子去看电影、吃饭,很少参与孩子自身的游戏活动。不难看出,我们身边很多做爸爸的,主动放弃了养育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经过了解后发现,父亲们不是不爱小孩,而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有些爸爸会认为一直在家带孩子有损“男人的尊严”;又比如“父爱如山”。很多家长认为做父亲就应该像“高仓健一样冷峻”,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背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不适合幼儿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亲的亲近和肢体接触,所以这一阶段的父亲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背景下,父亲更应该主动表示父爱。因为家庭教育的5分钟,往往等同于学校教育的45分钟。
汽车和浴室最适合亲子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一生的榜样。如果父亲和小孩关系太疏远,孩子便会找到另一个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为自己的成长榜样。那么父亲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好父亲往往会成为自己将来择偶的标准。因此做父亲丝毫马虎不得。
父亲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鹰,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带回家,“哺育”羽翼未丰的孩子;父亲又像是一个家庭公关,靠父亲来协调孩子、母亲、祖辈之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的最佳场所,我经过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备车,父亲单独开车接送孩子时,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孩子说很多话;二是浴室(仅限父子)。这两个空间有一个共同点:相对封闭,没有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说出平时不愿吐露的真心话。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上一年级,总是会把学校的东西拿回家,比方说拿同学的本子、橡皮等等。为了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在家里使用东西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
孩子其实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但孩子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改正,有的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却还会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有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拿。爸爸妈妈要怎样教育和处理呢?赶紧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严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算是捡到一件小东西也会上交给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但是一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想着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规,让孩子有一个好习惯。
2.喜欢的东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会有欲望,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们在饿了之后就会寻找东西吃,在渴了以后就会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无法获得的话就会哭泣。
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心理欲望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偷东西等行为。比方说,孩子某一天回到家会带回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告诉孩子这样子做是不对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人家。
3.及时纠正
孩子如果出现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如果爸爸妈妈默许孩子可以乱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4.提前跟孩子说明
爸爸妈妈要提前和孩子说明,一些东西是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到了幼儿园或者别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事先和别人打声招呼,在得到允许或是不允许的情况之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拿别人东西这个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小偷小摸,这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要帮他纠正过来。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1.我认为爸爸妈妈说孩子“顶嘴”绝对不公平,“顶嘴”都是有原因的。有一次,爸爸答应我,作业做好了,就可以带我出去玩。等我做好了,他又改口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试考好,考不好,就别想玩。这么点小事都言而无信,我很生气,当然要“顶嘴”了。
2.我顶嘴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比如爸爸妈妈老要我看书,我呢,又想玩一下,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发生顶嘴的事了。
3.我“顶嘴”都是因为爸爸妈妈老让我觉得没面子。其实,有时候爸爸妈妈说得有理,可他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没面子。有一次,我练琴时弹错了,他们就骂人,要求这要求那,我一赌气,就和他们“顶嘴”了。
4.只有在妈妈冤枉我时,我才会顶嘴。一次,我搞定所有作业后打开电视,妈妈突然发现电冰箱的门没有关紧,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你看你,又忘记关紧冰箱门!”我随口回答了一声“不是我”就接着看我的电视,妈妈看我还在看电视,更加生气:“不是你,还有谁?谁整天忙着看电视,什么也不顾?”我觉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妈妈争起来:“你凭什么说是我干的?你看到我没有关吗?今天我根本就没有开过冰箱!我看电视就是没有关冰箱门吗?再说,我写完了作业,看电视也没有影响谁,你冲我吼什么?”
5.我从上幼儿园就开始顶嘴了。那时爸爸老要我练电子琴,想玩他也不让,于是我就和他顶嘴。现在仍是如此,当我想玩,而父母又要我学习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顶嘴。
6.爸爸妈妈要求小孩子做的事情,可自己却没有做到。天天要我早起床锻炼,可他们总是睡懒觉;不让我挑食,可妈妈也不吃鱼。我心里有意见,当然就不服气了。
7.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这话也叫讲理嘛?
8.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不免顶嘴。
9.对于同一个问题,当我们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实际上,大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我希望大人不要太固执己见,有时也该认真听我们把话说完。
10.父母也会犯错误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听我们的意见,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然总是十分被动。
11.我不算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我只会选择性地听取大人的意见,哪怕公然违背家长的意愿。每次跟父母争吵完,心里都挺后悔的,后来想想,大多数时候还是父母说得对。不过我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他们不需要管得那么细。
12.父母对我不信任,从来也看不到我的进步,就知道打击我,而且还总是对我大喊大叫,搞得我心里挺烦的。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这样也许我会少顶一些嘴。
以前小宝每次从幼儿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一直看到吃完晚饭。扬爸一直反对这种习惯不好:一、马上进入大班的小宝应该要逐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二、这样看电视严重影响视力。三、不能专心吃饭。
本周开始,严格要求,促进小宝形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周一放学接到小宝,在路上就问他,回家做事的顺序,他的计划安排:第一、做作业(6点半前做完),二、看电视,三、吃饭(8点前吃完),四、与小朋友一起玩(9点前),五、洗澡,六、睡觉,七、妈妈检查有没睡着。
哈哈。既然小宝自己有这么详细的步骤,我就不愁如何要求了。
在路上制订的计划,回到家小宝就有点想打折扣了,商量着:妈妈,能不能先看儿电视,再做作业,(往常心软我可能就同意了),但这次我坚决否决了,且强调这是宝宝自己订的时间哦。小宝无语了,只得拿着书包去房间做作业了,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写字的时候他会写得不规范(笔划错误),不工整,我在旁边及时指正与鼓励,收效还是蛮不错的。写完一大半,小宝又商量着看会儿电视再写剩余的作业,我还是一口否决了。他只得坚持着写完作业。写完作业后兴奋的大喊道:亲爱的电视,我来了。
如果没有前面的要求必须坚持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也不会有他后来看电视的兴奋与渴望了。故透过这件事,我发现小孩子要东西的时候不能轻易地就给了,我们大人也得有条件,让小孩自己努力争取做完哪些事或达到怎样的一个目标才能给予他要的东西,这样得来的东西他会更珍惜与喜爱,因为来之不易啊。
第一天支持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到周二,他就只会商量一次缓后做作业了,在我又否定了以后就不再商量了。周三到家我只要说先做作业,小宝马上就会拿着书包去房间了。周三、周四不管是做完了学校的作业,还做了少量我自己布置的作业,小宝也愉快的完成了。
通过近一周的坚持与陪读,我发现教育小孩子真的需要发精力与心力,还有耐力,还有得学会忍心拒绝他的一些小请求,这样才能逐渐从小培养好小孩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