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行: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

04-29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美国之行: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导读:在旧金山的海滩上,我们曾遇到夫妻两个带了三个子女去玩,停车以后,两个大人拿了自己的东西就兀自坐下来晒太阳聊天了,孩子们跟在后面,每个人都抱了一个箱子,里面大概是自己收拾的东西,因为人小,东西一次拿不了,他们来来回回地跑着,最小的一个也就三四岁的样子。

以前总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这次美国之行的亲眼所见,让我不得不发出一些感慨。

一、心态

白领。身处发达国家的他们,似乎已经不用再拼命工作,对于工作和生活,美国人分得很清楚,工作的时候不做无关的事,下班以后决不再考虑工作。一周的五天过后,他们想的大概全是怎样去休闲,出个海啦,冲个浪啦,跑步、骑自行车、一家人出行,去迪斯尼、去拉斯维加斯……他们的休闲方式特别多。

驾驶。美国人开车简直就不是一般的规矩,他们不争不抢,只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不会因为另一车道上车少了就插过去,必须要并道的时候会早早地打开转向灯,等到后面的车让了再并过去,而后面的车如果看到前面的车打灯了,多数是会让开的。所以说在美国开车真是超级简单啊。另外有好多路口并没有信号灯,只是树个“STOP”的牌子,每辆车开到这里都要停一下,谁先到的谁就先通行,根本不会有人抢路,更不会堵车。

老人。在我们国家,退休年龄六十岁,女性五十五、五十,现在好多单位搞内部退养,大部分五十岁左右就已经退居二线了,甚至有些四十多岁就呆在家里。所以人们普遍在五十岁左右就成了“老人”。美国因为人工少,法定退休年龄比我们要晚得多,可能也没有内退、二线这些说法。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我们定义的“老年人”仍在工作,比如说飞机上的空姐,甚至看起来和我母亲的年龄差不多,还有一些公园、高速路的指挥、收费、营业员这些岗位,也经常不是年轻人。但是有一点,这些人看起来工作得都非常认真,非常敬业。

乞丐和无家可归者。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虽然这些年提所有制形式提得少了,但是我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抹不去。这样的国家里,贫富差距肯定是非常大的,有那么多的富人,当然会有更多的穷人,加之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率升高,乞丐和无家可归者的队伍就扩大了很多。象旧金山这样四季如春的地方,肯定会汇聚众多的无家可归者,他们大概都是因为还不了银行贷款而被收掉房子的,但是从他们脸上,似乎看不到焦虑。而在旧金山街头遇到的一个乞丐,更让人生出一点敬佩之情来,他站在一个橱窗前,摆了一个机器人坏掉的动作,身体前倾,一只手抬高,另一只手握着一个纸杯,一动也不动,开始我们以为是个假人,再仔细看,发现他眨了眨眼睛,这才意识到他在乞讨,妹夫给他两美元,他又模仿机器人跳舞的样子活动了一会儿,然后再停到原来的动作上,继续乞讨。那天天特别冷,但一直到我们返回的时候,看到他还站在那里,饱经苍桑的脸上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鼻尖上还挂着一丝清鼻涕。我觉得那不是在作秀,而是对于不劳而获的一种反抗,挺佩服他这种心态的。

二、教育

美国人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是很正常的,而且年龄也比较接近,当然这是我们看到的,至于那些丁克家庭,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旅途中,经常看到一对夫妻带着几个孩子,孩子们很独立,大一点的自己背着小行李袋,自己走路,自己吃东西,一两岁的躺在婴儿车里,只有尚不会走路的小婴儿才会在父母的怀抱中。

在旧金山的海滩上,我们曾遇到夫妻两个带了三个子女去玩,停车以后,两个大人拿了自己的东西就兀自坐下来晒太阳聊天了,孩子们跟在后面,每个人都抱了一个箱子,里面大概是自己收拾的东西,因为人小,东西一次拿不了,他们来来回回地跑着,最小的一个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这种情形在中国大概是不可能见到的吧?

再看看我们这一行人,五个大人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她跑的时候怕她摔倒,她闹的时候怕她碰到,她不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跟着着急,她耍小脾气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哄一下,她想做项目的时候大人替她排队,她脱下来的外套总不在自己手上……惭愧啊!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什么现在八O后、九O后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因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你无法不让家长去宠溺孩子,因为一家总是要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大人面对一个孩子,即使再开明的家长,与美国的父母相比,也不敢称不溺爱孩子。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我感觉美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的父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以来,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对个性方面压制得也多。自己为人母之后,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操劳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学特长,能为孩子做的几乎都想到、都做到,孩子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和国外的孩子竞争呢?

行程的后一半开始,女儿做事增加了很多独立的成分,大概她也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下受到众多人的照顾很没有面子。而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无论如何,对孩子,要最大程度地放手才行。

另外,美国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经常看到小小的婴儿是趴在父亲宽大的怀抱里的,而中国的父亲们正在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个社会问题。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适合当作格言来鞭策自己的句子


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 。坚持是一种信仰,请一直坚信,任何一件事,只要反复去尝试和练习,成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你是否需要一些鞭策自己的励志句子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适合当作格言来鞭策自己的句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已经实现的小事,胜于计划中的大事。

2.把你的目标录在录音带上,每天不断地重复播放,来输入你的潜意识。

3.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4.我们能够不必理会别人奢侈的掌声,但应在乎自我在胜利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每一个脚印。

5.永远成功的秘密,就是每一天淘汰自我!

6.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构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7.像小强一样活着,只要不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8.是自我走出来的;机会是自我创造出来的。

9.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10.做人,最重要就是即要了解昨日的“我”,又要认识今日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

11.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自已瞧不起自已。

12.只要有勇气,整片蓝天便是你的。

13.谁比同类跑的快谁就能得到最终的胜利。

14.不愿迈开前行的脚步,就无法到达最美的远方。

15.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我,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16.人生总是奇妙的,一旦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结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那么老天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好的结果。

17.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我的方法破土而出。

18.不念过往,不为未来,珍惜此刻。

19.富有哲理,世界再大还是遇见了你,世界再小还是失去了你。

20.向好的方面学习,积极努力地奋斗,每一天都要进步。

如何对待孩子逆反?


导读: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们也越来越难管了,有时候他们还会反抗家长,家长让往东,他们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长作对。

李老师,我的儿子3岁多,是个很调皮但又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只是个性太强,而且逆反心理特别重,今天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向你讨教。

答:我想先请问您一个问题,你说的个性太强,是指对你顶嘴,还是指违背你的意志?

问:主要是他特别坚持自己的意志,对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能接受。

答:三岁的孩子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不同的意见,对他来说,他对不同是很难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过认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个时候不能接受,有时并非他理性的结果,而是他情绪的表现,如果上述情况不符合,你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问:不说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拦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上,他有时都会十分主观地下个判断,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见,如他说萤火虫的光除了绿色还有红色,我说萤火虫儿没有发红光的,他就会坚持说有,你再不同意,他就会大哭不止。

答:你说的恰恰是儿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现,这时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发言,他总认为自己想的也就是别人想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你孩子现在的表现,总之,你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问:我有时很疑惑,象他这种特别主观的倾向,我们是应该暂时容忍还是坚决纠正(即大人一定坚持正确的认识)。

答:我认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就无所谓容忍和纠正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上述情况就会自行有所改观。假如在没有改观前,强行进行纠正,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害无益。

孩子爱哭怎对待?


导读:哭好像是孩子的专利,作为家中的宝贝,哭又成为孩子的杀手锏,动不动就拿哭说事,对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

问:我的女儿两岁半了,特别的爱哭鼻子。说的不爱听了,哭,说话大声了,哭,穿衣服不对了,也哭,有一点不顺心就哭,还必须要‘毛巾’擦。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我们也没有谁这么对待她呀,孩子今天上幼儿园了,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这个毛病。出门也不爱说话和谁打招呼,请问老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望老师指点迷津!

答:我见过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玩具,妈妈说,玩具不能买,但我允许你哭,我是你的妈妈,所以无论你哭多久,我都会陪着你。这个孩子足足哭了三四个小时,然后跟妈妈回家了。后来,哭闹明显少了。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可取的。

哭是一种消极情绪,在成人那里表示痛苦、害怕、不安。可是在小年龄婴幼儿那里,哭除了表示不快乐、生气之外,还是一种交往方式。这个年龄虽然已会说很多话,但在着急的时候,他们就用哭来表示,好像他多么“痛苦”。只要你解决了他们的要求(比如斗橱顶上拿来他的小网球拍、帮他逮住从手里跑掉的蝴蝶、搭好倒了的积木高楼等),他们马上就不哭了。天性敏感的孩子就爱哭,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坏。对他们来说哭的“机会”非常之多,像上面说的,想要做一件事,说不清楚就哭;跌倒了也哭;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也哭;想多吃一块糖,不给,也哭。

怎样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呢?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根源,解决了,他就会停止哭。

(2)不要怕他哭,不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3)不要就哭论哭。注意力就在哄他不哭,只是一味地说着哭的事,比如:“别哭了,妈妈带你买糖去”;“别哭了,一会儿我们上街去玩”;“可不可以不哭啊!都是妈妈不好,没给你买那辆小汽车,待会儿就去买”等等。你愈说哭,就愈刺激他哭。

(4)不要惩罚哭。比如说:“别哭了,待会儿警察叔叔听见了,要把你带走了”;“再哭,爸爸就打你”;或者自己就打他。需知哭并不是错,用强力惩罚哭,或者恐吓他不哭,结果会遭来更长久的哭,更厉害的哭。

(5)帮助他用语言“换取”哭。比如他想要橱顶上的小网球拍,拿不到,而哭。可以教他说:“我要拍子,你给我拿下来”;又比如一个小朋友抢走了他手上的小熊,,帮他有礼貌地从那个小朋友那要回来。

(6)不要老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的哭。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你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7)最好是用平常心来对待,带他上街走一走、到邻居家串个门,买点小食品吃一吃,打开电视看一看,就像平时那样做,很自然的。

(8)对于哭得比较“伤心”,时间又比较长的孩子,不能不理睬(这也是一种惩罚〕,可以换个人去安慰他。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打电话给邻居阿姨,让他们来陪他一会儿,给他“台阶”下,有时往往奏效。

培养孩子独立性


独立能力是孩子以后适应学校生活,甚至将来走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这项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一时的事,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的结果。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原则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耐心,不厌其烦。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二,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顺利地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三,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孩子很有兴趣地学习洗脸的动作。

四,要做到要求一致,持之以恒。不能把幼儿园要求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由家长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对孩子晓之以理。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为了使家庭生活得更美好,使孩子生活得更舒适,爸爸妈妈除了每天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很多事情,父母是很辛苦的,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集体的一个成员,他应该为家庭做一些事情,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的幼教工作原则之一。在中国幼教改革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这一原则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重视把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为那些在集体中很放不开自己的孩子们提供能让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促进每一个孩子的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确定教育目标,注重差异

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每一个幼儿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先天素质、周围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决定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等都有所不同。面对这样一个“差异”相对较大的幼儿群体,如何才能完成《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又要做到“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这是摆在广大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差异。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以剪对称图“可爱的娃娃”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三种剪纸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为一般能力幼儿准备的常态对称图;第二种方案是为能力相对较低的幼儿准备的工艺简单的对称图;第三种方案是为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准备的工艺复杂的对称图,以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来操作。

其次,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差异。促进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户外体育活动为例: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户外体育用品。如:皮球、套圈、彩棒、木鞋、毽子、陀螺、跳绳、手推车、布质用具等等,为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孩子们开通了锻炼身体的渠道。好动的孩子们选择了皮球、跳绳等用品玩得满头大汗;文静一点的孩子们选择了他们喜欢的套圈、布质用具等也玩得兴高采烈;还有的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用品不感兴趣,他们也会快乐的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在地上写字“猜猜看”、捡几块小石子玩“五子棋”、挖一个土坑玩“虫子汽车过桥......”每当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会从不同性格的孩子口中听到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今天玩得真开心呀”!这是一种多么让老师高兴的声音呀。

二、尊重幼儿的选择,扬长避短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不能“将幼儿当作牛羊一样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对他们进行无视他们独特性的加工与塑造......”而应尊重幼儿的选择,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能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不同特点的幼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老师在准备诗歌“祖国到处是欢乐”的课程中,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差异,把老师教幼儿学诗歌,改为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学诗歌。当老师把诗歌中的角色介绍给幼儿的时候,喜欢朗诵的幼儿兴奋了,喜欢表演角色的幼儿也兴奋了老师则在幼儿最兴奋的时候,巧妙的“退居”在教学的“外围”。在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与诗歌内容的关系。如:小燕子说:“祖国有温暖的泥窝”、小山羊说:“祖国有青青的草坡”、小鸭子说,“祖国有可爱的小河”小朋友说:“祖国到处是欢乐......”从而促使每一个戴头饰的幼儿,都能把自己应该说的那一句诗的意思说明白。在学习中,幼儿如入“无师”之境,自主地去尝试、去体验活动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而那些没有参与朗诵和表演的幼儿,则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绪上的感染,也纷纷要求担当朗诵和表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达到了扬长避短的目的。

三、面向全体幼儿,因人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因人施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面积”的教学方法,既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幼儿,又要照顾那些“吃不了”的幼儿、既要满足各方面都发展“较好”的幼儿的求知欲,又要调动相对“较差”的幼儿的积极性,使不同情况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展......例如:在指导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注意引导幼儿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同时,还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扮演有利于自己受教育的角色,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辨别是非,了解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例如:一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小朋友通过扮演“小厨师”,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一个平时动作“粗野”、爱打架的小朋友,通过扮演“交通警察”,培养了他的自制力和助人为乐的情感;一个平时爱哭,不喜欢交往的小女孩,通过扮演展览馆里的“解说员”,大大地提高了她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也提高了参与做事的信心......而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雪糕棍、火柴、瓶盖、糖脂、布头、线绳等材料,粘贴、拼图、组装、搭建各种他们喜欢的“花园”、“高楼”、“娃娃”、“汽车”等。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各自都有不同的事情作,各自都有不同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除了不使“面向全个体,因人施教”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还很注重引导幼儿“缺什么,补什么。”鼓励幼儿做那些他们不喜欢做,但是,必须学会做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叠被子......促使幼儿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家园携手,共同教育

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们被捧为“小太阳”,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孩子要奔跑、要攀登,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要捉虫,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与同伴们一起玩耍,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包到底”,严重的束缚了孩子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导致了幼儿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一社会性问题,我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联系的力度。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开办《家教小园地》等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家庭的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一种“合力”,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了穿衣服、学会了叠被子、学会了系鞋带、学会了洗手绢......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学会了参与做事。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必须要依据《规程》和《纲要》的要求,更加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为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幼师资料《美国之行: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平等对待学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