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向六种妈妈说“NO”

04-30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加拿大:向六种妈妈说“NO””,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1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不好玩的妈妈

孩子大多活蹦乱跳,爱好广泛。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也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负面影响。

对此,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好玩”的。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尽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对母亲的爱却可能带有种种“私心杂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母亲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向孩子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他增加“妈妈确实最爱他”的自信。同时爸爸也应大度地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孩子的心灵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见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净得多。故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

太肥胖的妈妈

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自然更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妈妈最好还是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适当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

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说到底,“说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故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理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妈妈们要避免六种牢骚


随着宝宝的出生,换尿布、啼哭……一系列繁琐的事情,开始把妈妈弄得筋疲力尽,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也或多或少会对宝宝出言不逊。然而,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在宝宝心中却可能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妈妈出口前一定要三思。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6种最常见的牢骚:

*否定宝宝人格

“烦!”妈妈正在做家务或手上有活的时候,宝宝还是缠着不放,妈妈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妈妈可能没在意,宝宝却“哇”地一声哭出来了。“笨!”“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没用!”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需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影响小孩对妈妈的信赖

“我才不要你!”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地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

“把你送给别人!”“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他(她)。

“不用再回来了!”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就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会产生心理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妈妈是否爱自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吓唬宝宝,导致他不安

叫医生来打针!”“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必然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告诉老师!”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的老师,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被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妈妈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宝宝做错事情,妈妈应及时帮助他纠正,并对纠错行为表示赞赏。

*不顾小孩的能力,过分要求

“快一点!”“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他的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再做好一点!”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妈妈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连这个也不会!”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见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与兄弟姐妹、同龄朋友进行比较

“某某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宝宝是妈妈的希望,也是妈妈的荣耀。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

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根据宝宝的特点培养他的能力。

*不顾宝宝需求下命令

“不准!”“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也许同样的问题换个方式解决,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马上停止!”“哭,还哭,马上给我停止。”“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导致宝宝认为妈妈野蛮。

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孩子最需要妈妈给予的六种礼物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妈妈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一位专家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东西,一共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希望能给妈妈们一些参考。

1.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2.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妈妈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这位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3.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4.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5.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6.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加拿大的早教新模式


一、互动中学

Dixion教授认为,北美的早期育儿模式应该关注个体学习、玩伴游戏和小组项目,强调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取各种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并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得到发展,而不是教师通过“说课”使幼儿发展。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创设环境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获得经验,从而以他们自己的眼光来理解有关的知识(尽管幼儿的理解有可能是错的)。Wayne指出:“成人追求结果,而孩子追求的是理解”。Karen博士也指出:“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孩子必须记住一些事实知识而剥夺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与执着”。

早期幼儿教育的观念是使每个幼儿往前进,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一刀切。教师更多的是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提供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教育材料,使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心。

二、选择中学

专家主张,早期幼儿教育模式既适宜幼儿个体的发展,又适宜幼儿年龄的发展。幼儿来到幼儿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区,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Nerren说:“选择中学”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选择,而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

某幼儿园某班的一角,布置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冠名为“春桃的一家”。原来班上有个中国小女孩名字叫春桃,不会说英语,只会讲汉语,不合群。于是教师特意认真地学习中文,为春桃布置了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图片,以减少春桃的压力,使她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就是关注个体发展的典型例子。

三、研究中学

儿童形成研究小组,在一个工作坊里,共同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这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又一重要模式。例如,教师经常做的工作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对事物的好奇心。Dobbie说,我们不怕孩子犯错,相反还鼓励幼儿多碰到问题,多走些弯路,多犯些错误,经常做错事的孩子,他们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师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的是理解和鼓励继续探索的态度,这样孩子就越发有探索的愿望,他们也就因为多次的不成功而失去信心。

加拿大的家庭教育:平等


采访人物档案:

田庄、章昕荷、马亦尘,南开中学学生,今年2月份学访加拿大,在温哥华的chilliwack镇生活学习20天,在他们交换的寄宿家庭中,通过和同龄孩子以及“爸爸”“妈妈”的相处,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平等氛围。

关系平等环境宽松

谈到在加拿大家庭的生活,田庄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平等:“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加拿大家长教育孩子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而且与我们相处,他们感觉很平常,反而是我们会紧张,感到拘谨。他们明显比我们要单纯。此外,父母和朋友的孩子交流也不会有那种辈分的概念,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马亦尘也告诉记者,自己所住的家庭,孩子叫Alex,和自己年龄相仿。“我觉得她的妈妈会比较清楚地和她说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然后具体的做法会让她自己决定。”

小孩子就开始打工

田庄告诉记者,南开中学和加拿大chilliwack镇中学的学访活动是交换性质的,但让他感到有些惭愧的是,他们到加拿大学访的一些费用都是家长们出的,但加拿大孩子到中国来回访用的基本都是自己赚的钱。

“那边,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打工了。其实,只要有能力,年龄多小都可以,许多小孩子很小就有送报纸赚钱的了。大部分的孩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丰富的打工经验了。”田庄说,不过小孩太小的话,家长可能也会不放心。

加拿大小学的每月素质训练主题


女儿的二年级生活就快结束了,这一年来每个月的第一天学校都会发给学生一封NewsLetter,信上写明一个月内的学校活动安排。除此之外,信中还会有一个专题叫做CultureofCharacter,我称之为“每月素质训练主题”。全校的学生在这个月中都将参与与此主题相关的活动,从学校到家里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例如,2008年9月的训练主题为RespectandResponsibility(尊重与责任)。信中以简洁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何为“尊重与责任”,为什么“尊重与责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品格,以及如何训练自己的“尊重与责任”。

关于如何训练“尊重与责任”的能力,信中列出几个重要的训练内容──

1.尊重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自重,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伤害。

2.亲切和蔼地对待他人。

3.如果你想使用他人的东西,请先征得同意,并妥善保管他人的物品。

4.以平和的态度来表达你的各种感受。

5.信守自己的承诺,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帮父母照顾弟妹。

6.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7.做错了事情,要从错误中学习经验教训。

整个9月,学校会提供各种机会训练孩子们的相关能力,比如,女儿的写作练习中,尊重和责任的主题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学校里随处可以看到各班级以此为主题创作的张贴画。

学校的素质训练主题涉及到生活及学习的很多方面,比如:Creativity(创造力),Friendiness(友爱),Forgiveness(谅解),Understanding(理解),Commitment(承诺),Services(服务),Diligence(努力)等。

这些主题看似通俗简单,但仔细阅读学校提供的信息才发现我们在平日生活中依然忽视了一些重要内容。像Forgiveness,我们都知道是谅解,体谅他人的难处,原谅他人的错误,让自己具有包容心。然而据学校的指点,这并非Forgiveness的全部内容,它还包括孩子在懂得宽容的同时,也要懂得原谅自己。这并不等同于在犯错的时候为自己找借口,而是说,原谅自己可以适时地调整心态,不至于陷入悲观无望甚至自卑的情绪;原谅自己,也是警醒自己避免重复错误的过程。

还有,从一年级开始小学生就通过对Services(服务)的学习渐渐懂得为人提供服务是一种社会责任。要主动地提供他人需要的服务,而不是被动等待他人请求帮助,这对于个体感受来说是截然不同的。Services的训练被特意安排在12月,临近圣诞和新年,这时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们: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家庭捐献食品和衣物,鼓励大一些的孩子为邻居老人铲雪,等等。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孩子们会渐渐懂得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玩具和图书,还有许多许多人为生存而忧。我们的滴水之助,对于他们也许就是一眼生命之泉。在孩子们渐渐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会从中获益良多,他们将主动视自己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知道奉献也是自己的责任。

如女儿这般大的孩子还不太可能全然了解这些素质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但此时却是孩子接受此类训练的最佳年龄。以前,女儿不会对自己说过的话太在意,而如今她会说,“承诺就是承诺,我会履行。”以前女儿不了解为什么用过的东西不可以直接丢掉,而是要回收,如今她会主动提醒我保留可回收的物品,说这是在保护地球,是我们为地球做的services。

女儿在二年级学习的书本知识很简单,简单到让我心里惴惴的,不踏实,但她却接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不是“知识”二字所能囊括的内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总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育人的过程中,这与素质教育相比,也许只能是独木较于树林了。

加拿大人通过游戏教孩子理财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几乎个个年轻人都借贷,人人是“月光女神”和“月光男士”,并以此为荣,直到借贷失衡,他们才发现,他们背负的债有多重,一些人不得不申请破产,失去了快乐的生活。但约翰是特殊的一个,他不但待人礼貌做事踏实,而且把自己的账户管理得井井有条。我问他为何能做到这样,他说是小时候的影响,他说:“我最难忘的是爸爸妈妈通过玩游戏教给我们如何理财。有一次游戏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10岁。”

他说,那时,我们在房间里的不同地方立起几个不同的标志,上面写着“银行”、“商店”、“信用卡公司”和“慈善团体”等字样。然后,爸爸妈妈给我们每个孩子一件东西,用来代表他们可以从中挣钱的工作。我8岁的妹妹得到了一块毛巾-她可以用毛巾擦桌椅。我得到了一把可以用来扫地的笤帚。所有人都有工作可做,从中有钱可挣。

游戏开始时,所有人都开始工作。过了几分钟,爸爸妈妈按铃,所有人都“拿到了工资”。爸爸妈妈给了我们每个人20美分的工钱。然后,由我们决定用这笔钱来干什么。我们可以把钱存进银行,也可以捐一些钱给慈善机构。也可以在“商店”里买东西-爸爸妈妈在那儿摆了许多颜色鲜艳的气球,上面写着各种玩具的名称和价格。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非常想要商店里的某种东西,却又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我们可以到信用卡公司去借足够的钱。

我们按这个顺序重复了几次:工作、挣钱、花钱;工作、挣钱、花钱。然后,爸爸妈妈吹哨子。他们说:“该付利息了!”在银行里存钱的哥哥得到了更多的钱。从信用卡公司“借贷”的妹妹必须支付利息。几轮之后,我们很快就开始深信,赚利息比支付利息聪明得多。

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我们还意识到,如果选择向慈善团体捐款,就能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基本必需品,而且可以减免税收。当“付利息”的哨音吹响时,爸爸妈妈把一些气球弄破,于是,我们同时意识到,我们辛勤工作甚至背负债务所换取的许多物质性的东西是不持久的。

当我们长大成人、收到装有“先买后付款”的空洞许诺的邮件时,这个游戏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们5个已婚的兄弟姐妹当中,没有一个背负着需要支付利息的信用卡债务。我们只为住房、交通和教育借贷。

最后,约翰说,想想看,在家里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财原则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多么强有力的影响。

溺爱孩子的六种恶果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最大小升初辅导机构八人教育吴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直接会导致以下6中结果,让家长追悔莫及。

一、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都必须听他的,他不肯为别人着想,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宠坏了的孩子们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未来的学业事业甚至婚姻都可能变得比较困难。

二、孩子性格骄横

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骄横乖张。由于家长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无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会目中无人,敢于骑在长辈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宽容,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

三、孩子懒散唯我独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代办,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这样下去必然会变得懒散。而且在家谁也管不了他,唯我独尊,他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试想,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四、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长期被家长的宠溺包围,这些孩子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本想不到还需要为别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会上,也许自私能谋得一时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业迟早会遭遇失败,感情也是一样。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五、不能经受挫折

家长给予孩子的溺爱,把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护和宠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离开温室,遭受一点小小的困难便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无法行大事。

六、知礼节为何物

家长对孩子过度宠溺,一般会对孩子做各种让步,更不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礼貌,没有做人最基本的礼节,坏习惯会慢慢发展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家园共育《加拿大:向六种妈妈说“NO”》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说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