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

04-30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点评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点评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

不久前,日本儿童教育研究机构Bennese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台北、东京和首尔5城市进行的儿童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重视艺术培养,日本妈妈注重身体素质,而韩国母亲着重智力开发。本版特从中日韩三国进行了对比,希望能给家长以启示。

日本孩子练身体m.yJS21.Com

中日之间在对儿童教育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在两国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上体现明显。虽然两国家长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但上海、北京的家长有60%以上都是将孩子送去学钢琴或外语,而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则是游泳等体育项目,其次才是钢琴等乐器。

在平常生活中,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体育课,他们还是穿着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平时也尽量穿得薄些。

长跑是所有学校冬季早上的活动。记者曾经去一所小学参观冬季长跑比赛,参加运动的孩子们都穿着短袖运动服,他们不管跑得快慢,都很卖力,尤其是最后一两个小胖子气喘吁吁跑着的时候,一旁的老师和同学全都会鼓掌喊加油,直到全体同学都跑完了规定的距离。

通常来说,在中国的学校里,多数是成绩好的孩子最受人喜爱,但在日本,则是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全体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日本式育儿的一大特点。

韩国家长重智力

韩国国民大学金淑英教授表示,日本的调查结果确实反映出了韩国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愿望和做法,他们习惯于从小就在家教小孩学习语言、数学,开发智力。

韩国大城市中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创造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去适应韩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尤其是要体现出对儿童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记者曾参观过首尔的一家幼儿园,那里的环境布置很家庭化、生活化。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此外,教室里还设有不同的活动区域,供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内容,可以到数学区去学习,到美术区画画,还可以在娃娃家、建构区玩,或是到自然角、科学发现角去探索。各个活动区域的布置,完全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特别有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韩国一位儿科大夫申宜真写了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进行慢速培养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内心世界、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并且,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许多韩国家长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即把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中国宝宝多才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期曾做过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0—6岁孩子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比例高达10.6%,而智力开发的比例则只有8.9%。这与日本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以上海为例,大大小小的才艺培训班非常多,调查显示,基本每个学龄前孩子都会学习至少一门才艺,有的更是多达四五门。目前,仅上海就有钢琴琴童10万,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记者周末到上海的几大少年宫转了转,发现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好几个班,而且不在同一个地方,上午在徐家汇学绘画,可能饭都来不及吃就要赶到静安区去上舞蹈课。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没什么区别,但家长却在暗暗较劲,参加两三个培训班的比比皆是。

事实上,不仅上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有条件的家长还会花大把的钱,将老师请到家里进行单独辅导。一到假期更是夸张,有报道显示,为了给孩子报个班,家长甚至可以通宵排队。问起家长为何会如此“卖命”,一位母亲的回答应该能够代表众多家长的心声:“我送孩子学钢琴,一方面是想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以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包蕾萍分析说,中国家长重视幼儿才艺培养,不是纯粹为了培养艺术修养,而是更多地考虑了可以量化的价值。或许刚开始,家长的动机是好的,但喜欢用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的习惯,使才艺学习慢慢陷入了考级的怪圈。升学的加分,择校的优先考虑,也助长了家长对孩子才艺培养的热情。这实在让孩子的才艺学习变了味儿。

专家点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包蕾萍博士:中日韩三国妈妈培养孩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是与其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背景相联系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竞争激烈,单单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在一些大城市已经行不通了,于是家长们开始进入素质教育比拼的新战场,很多孩子也就因此深陷重重的培训班之中。

不过,相一致的是,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韩国,儿童的成长都是社会问题的折现,显示了东方文化的共性,即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虽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压力却是一样大,这与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个人快乐的发展是有所区别的。

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成长应该抱有轻松的态度,在生活中发掘出孩子的天分,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中日韩父母分别教孩子什么


日本孩子练身体

中日之间在对儿童教育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在两国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上体现明显。虽然两国家长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但上海、北京的家长有60%以上都是将孩子送去学钢琴或外语,而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则是游泳等体育项目,其次才是钢琴等乐器。

在平常生活中,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体育课,他们还是穿着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平时也尽量穿得薄些。

长跑是所有学校冬季早上的活动。记者曾经去一所小学参观冬季长跑比赛,参加运动的孩子们都穿着短袖运动服,他们不管跑得快慢,都很卖力,尤其是最后一两个小胖子气喘吁吁跑着的时候,一旁的老师和同学全都会鼓掌喊加油,直到全体同学都跑完了规定的距离。

通常来说,在中国的学校里,多数是成绩好的孩子最受人喜爱,但在日本,则是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全体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日本式育儿的一大特点。

韩国家长重智力

韩国国民大学金淑英教授表示,日本的调查结果确实反映出了韩国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愿望和做法,他们习惯于从小就在家教小孩学习语言、数学,开发智力。

韩国大城市中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创造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去适应韩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尤其是要体现出对儿童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记者曾参观过首尔的一家幼儿园,那里的环境布置很家庭化、生活化。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好孩子”的家庭教育点评


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有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想回家了。最初她还凭着激情和热情独自处理问题,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

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终竟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现在,就连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儿。她活泼开朗,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开心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谁曾想,这位“开心果”和“好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

“好孩子”的心灵画像

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解释。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采用大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对手段,尤其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一定是出现了心理失调。

其实学校中有许多像莹莹这样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学习优秀,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比如,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好孩子”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

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他们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些学生如果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

“好孩子”的家庭画像

一种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相似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

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父母们“很讲理”,冷静理性,善于分析和处理问题,每每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便运用他们的智慧与人生经验为孩子做出条条框框的分析,让孩子不必绕弯路就可以一路坦途地走下去,快速成长。孩子也为父母的“高见”折服,遇到任何问题就会找到父母作为决策的“拐棍”。

长此以往,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复杂性增加,原有的“拐棍”无法奏效时,他们就无法自己招架,只能用儿童阶段的手法来应对或逃避了。

“好孩子”家庭教育点评:严格的教育固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父母教育十大常见问题与点评


很多父母一厢情愿的好心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以下10件事不受孩子的欢迎,你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1.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2.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蓓蓓刚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回话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出门了。”

点评:大人经常会无意中说谎,比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里和孩子玩,却告诉对方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对方打搅……大人的谎言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有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说谎的时候,大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态?

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4.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

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5.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6.“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7.不尊重小孩的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8.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9.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10.“付酬”家务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妈妈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帮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对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扬,但切勿说:“你天天这样做,妈妈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或者用物质引诱的方法:“乖乖,将自己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因为说到底,物质奖励不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的品德。

中日幼儿园教育差异有多大?


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识字,绘画,音乐,等等。而在日本,这些并不是幼儿园的学习重点,下面来看看一位妈妈眼中中日幼儿园的十大差异吧。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搞不懂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这么多复杂的名堂出来。据说,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如今,我们对此已驾轻就熟,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收拾衣物。我常想,京都人可以精细分类处理垃圾而不觉烦,是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2、大人空着手,孩子拿包

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上面所说的那些少说也有二三个大包外加书包都由那些“花朵们”肩背手拿,而且还都跑得飞快。我们呢,自然还是咱国内的传统,田田空手,我拿包。过了两天,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田田妈,Tina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惯于只说半句话,后面的让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问家里的情形了,看我还在想,老师接着就说了:“比方说上学时拿包吧……”这就是委婉的提醒。从此,我们只好让田田拿自己的那些包了。等开家长恳谈会时,我和大家说:“在中国幼儿园,习惯家长拿东西。”这回轮到日本妈妈目瞪口呆了,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

3、反复脱换的行头

田田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去幼儿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贝雷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开学时老师要求拿一套替换的衣服,我们以为孩子玩耍时弄脏了好换的,其实是孩子们午觉起床后要换的一套。到田田在外边宿泊一个晚上的时候,准备的替换衣服就要好多套,真够麻烦的。

刚开始每天早上送田田,看她换衣实在慢,我就不免代劳。不久发现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慢慢体会到,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4、大冬天穿短裤

冬天无论多冷,日本幼儿园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不用说,刚入园时,田田三天两头就冻病了。和日本妈妈说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看看一个个像小炮弹一样冲到我面前说“你好”的孩子,那个结实劲儿,我觉得我们是不能太金贵孩子了。

5、0岁参加运动会

刚到幼儿园,就看见很多老师怀里都抱着个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几个月大吧,一问,是0岁。田田幼儿园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曾经是菊花,然后变成百合,现在已经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风范的紫罗兰了。而0岁的小宝宝,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汉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这些0岁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还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方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看这些0岁的毛毛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的。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大家都知道早教的重要性,有些孩子相当顽皮,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习惯,如何教育儿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呢?

孩子如何教育,有以下几个要点:

1、称赞法。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坚持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不存在过分表扬的说法。如果你三岁的孩子向你展示了一幅他手绘的图画,你完全可以给他打个满分,告诉他这幅画简直棒极了。如果这幅画并不是他最出色的一张,你至少可以找出某个角度说一些鼓励的话:这种蓝色选择的非常好。

这样孩子听完会有一种动力和表现欲望。他会想下次表现的更加好。

2、批评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认为,批评会打击孩子培养起来的自信心。他们总是告诉父母:“如果你找不出任何鼓励的话,你最好就什么也别说。”曾在幼年时期受过父母严厉斥责的人,在为人父母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伤人自尊的批评与充满爱心的实话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新方法:用诚恳、关心的态度告诉孩子实情。

如果五岁的孩子把他写给奶奶的致谢信交给你看,你发现信上的字非常潦草,你不应该只说:“这是什么呀?拿回去重写一遍。”你可以委婉地告诉他:“这上面的字不是你写的最好看的字。我见过你写的更漂亮的字。为什么不写一张更漂亮的呢?”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你可以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实际情况能够鼓励孩子在做事时尽更大的努力。

3、传统方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据是:当你让孩子自己讲述他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时,他会为自己独立做决定而感到信心备增。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得意忘形。许多父母现在不得不耐心聆听孩子细数身边发生的每一件琐事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很多家长认为从小不让他学些特长,那么以后一定没有前途。就是因为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想法,剥夺了孩子周末的休息时间,而不得不去面临父母为她所安排的一切。其实,这对孩子并没有好处,现在他们还小,不会表达一些真实想法,到大点,他们就会出现厌学、叛逆等一些不良现象。

记得有次,我问班上一个孩子:“你周末到哪里玩了呀!”她摇着脑袋低声地说:“没有,我周末要学钢琴、画画、跳舞、还要去老师那学毛笔字”。从她眼神里,我能读懂她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不愿意的。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使得孩子童年要承受非同龄所承受的学习压力。

每个孩子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是从玩的过程中去学会一些本领,而不是所谓的“说教式”、“灌输式”、“代劳型”等模式来教育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之处,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要如何去挖掘这些潜能,这就要靠父母平时的观察、沟通和细心引导。如果家长盲目的决定孩子的一切,不尊重孩子不与孩子商量,这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独立自主性不强、没有自信心……

所以家长如果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呢?我认为在孩子的培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点:

1、要学会培养孩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应注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情绪要求,根据需要予以满足;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先是给予孩子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空间。在游戏中,只要他在规则之内,没有危险,父母就不要干预、不要过度保护、不要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根据他的年龄,分配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果孩子参与了简单的劳动,得到了点滴的成果,得到了大人的赞许,就会更加乐于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和接受任务。3、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的行为规则。在园里,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纷争。比如,在一起玩玩具时,小朋友会出现一些打闹、抢玩具、咬人等不良行为。这时,老师与家长应及时处理,并耐心地告诉孩子打人、咬人、抢玩具等是不对的行为,要让孩子学会以商量口吻与同伴交流,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还有些孩子在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能因为他的哭闹,马上就答应他的要求。因为这样

,会在无形中使孩子知道父母不答应他的要求,只要通过哭闹,父母就一定会答应的。还有在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多观察和参与每日的家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夸奖,当孩子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人注意和赞美时,自信心就开始得到发展。父母应肯定他们的成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过程,而不必为孩子的失败而懊恼,也不必为孩子的领先而欣喜异常,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经验,这对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5、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关系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中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着重培养。而不是盲目的为孩子报很多特长班,以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为孩子将来打好基础。

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点评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