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床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现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几岁才能自愈。
国外有关专家通过系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于正常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迟缓,长大后身高、体重平均低于正常人,容易出现泌尿、生殖等诸多生理问题,且多数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内疚、胆怯、紧张等。家长对孩子尿床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由于部分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尿床,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结果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加重尿床,于事无补。
正确的办法是应当帮孩子分析原因,想办法克服。如果是吃饭吃得过饱引起的,应当提醒孩子睡前节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应当注意不让孩子玩耍过度;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原因,应当多方开导孩子;另外,家长应详细观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时间前,及时叫醒孩子上厕所,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
由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肝肾功能不完善,一些有副作用的内服药物不易长期过量服用。家长可以考虑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起居,结合适当的治疗,可以使小孩早日结束尿床历史,树立自信心。
这是大班幼儿的一次科学活动,老师让小朋友将老师为其准备的一小箩活动材料分别投进水里,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
现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两只浮在水面上。
现象二: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两只沉入水底。
面对来自孩子的发现,老师显然心里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没有马上表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老师快看,会浮的雪花片中间没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老师和小朋友过去一看,果然如此。
“明明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立即表扬。小朋友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投去羡慕的目光。明明抿着嘴巴,心里乐滋滋的。
“这只会沉下去的木头夹子跟别的木头夹子有什么不一样吗?”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谁知道,这只木夹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再次启发。
“我知道我知道,木头和铁丝。”红红抢着回答。她俩的话让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孩子把两只木夹拆散了,用手掂量木头和铁丝的轻重;有的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用“天平”称重比较两只看似一样的木夹重量是否也相同……
分析:
南京大学教育系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曾写道“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幼儿科学
活动又叫科学探索活动。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主动探索,无疑是遇到难题时。本案中,孩子之所以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雪花片和木头夹子,显然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幼儿教育学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而且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生在对“是非”“正误”的辨别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来自对教师的观察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来验证,要通过实验、数据去验证。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试想想,假如老师一味地拘泥于预成的教案,对生成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为“息事宁人”而直接将原因告知幼儿,或许能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但是必将剥夺孩子亲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由此可见,当面对反常现象时,教师选择怎样应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还是正视问题、耐心等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并加以积极引导?值得深思。
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家长的却往往喜欢看到孩子笑,不愿看到孩子哭。
一天去亲戚家做客,就见到这样一幕情景:孩子嚷着要穿鞋,奶奶赶紧过去给他穿上,他却硬要让妈妈穿。爸爸刚要开口,奶奶赶紧阻拦:“他还是孩子,别惹得孩子哭。”直到他妈妈过来给脱下又重穿了一遍才罢休。
这本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然而想一想,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却不少见。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以满足孩子,能让孩子高兴为出发点。有时候孩子“无理”地要求,不少长辈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有的还很乐意受孩子“欺负”。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在家长的无意识之中,自己的孩子又是最好的,所以常常觉不出他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使有时候觉得不合理也不忍心拒绝,而是用好言相劝,劝说不成只好照办。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正需要家长不断的教导、培养,如同小树需要不断修剪扶正才能成材一样。事实上,孩子的要求哪些是该满足的,哪些是该拒绝的,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好像总觉得拒绝了会委屈孩子。其实,该“狠心”的时候就“狠”下“心”越发对孩子有好处。总以“他还是孩子”为借口网开一面,只能会纵容不良习性。
笑,自然好,孩子高兴,大人也高兴;哭,让孩子不高兴,大人也着急。可是事情本身的意义不在这里。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爱孩子,不妨将依顺变为耐心,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原因。必要时别“怕”孩子哭——要知道适时地“哭”一“哭”并非坏事,他会从中认识到做事情应该讲道理,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
导读: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并不是任凭孩子哭闹而不去管他。这种现象不太常见。
但是,它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的问题。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还不到半岁的时候,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学会了执拗地拒绝上床。第二种发生在大一点儿的孩子身上,特点是,半夜醒来以后拒绝再次回床睡觉。这通常发生在6个月往后到1岁零几个月的孩子身上。这两类孩子拒绝上床睡觉的习惯都是由心地善良、顺从的父母给惯的。他们—次又一次地试图把孩子放到床上,但是,当孩子哭闹着拒绝的时候,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打消自己的念头。因此,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但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要求,一次比一次更加霸道。
虽然我一直主张要善待孩子和父母,但是经验告诉我,要成功地纠正这种抗拒睡觉的习惯,就要说服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屈服。要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理智的,并且要坚决地按照理智的想法去做。我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肯定,虽然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可能在几个星期里,甚至在几个月里变得更加严重,但是只要父母坚持让孩子到了晚上就睡觉,而且半夜醒来以后还必须继续睡觉,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就能被解决。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气愤地哭闹20分钟,然后慢慢地减少到10分钟,再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就不会再哭了。
另外,父母也不要回到孩子的房间里,不要打开灯,更不要把孩抱起来。这些信号将使孩子误认为家长又要让步了,从而再次引发孩子哭闹的决心,一直闹得父母把他抱起来在房间里走动为止。
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
二期课改给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确立为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追随幼儿的发展,去创造更宽泛的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个幼儿的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因此,在学期初我们就开始记录幼儿的寻常时刻,希望以此寻找教育的契机。
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那么教师此时做好记录,就能随时捕捉一日活动中的闪光点,这点点滴滴的也就形成了教育的契机,也就有了幼儿生成、教师预设这样一个过程的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记录好幼儿的寻常时刻呢?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教师必须真实的记录幼儿的寻常时刻,通过反思来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升教育的意义。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
相信《关注幼儿孤独现象》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