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有一项功课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注意力大“练兵”。
案例:课才上了5分钟,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开始坐不住了,有的小朋友开始说悄悄话,有的小朋友低着头,开始做起了小动作……开学已经一个半月了,我们采访了在小学工作的邹老师。邹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了,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在采访中,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上述无奈的事例。邹老师谈到,小朋友对小学学习不适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从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转化到小学分科的课堂学习,确实跨度很大,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很高。如果小朋友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威胁。因此,爸爸妈妈不妨从大班下学期开始给小朋友的注意力来个大练兵。
下面就介绍几种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方法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拼图的难度要逐渐增加。拼图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在拼图时,很容易投入,不知不觉中,能坐定的时间就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长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时,要积极鼓励孩子将图拼完整,家长还可以把孩子拼好的图表框挂在家中,让孩子体验一下成就感。
方法2:爸爸妈妈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前,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故事后让孩子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听故事,孩子会比较集中注意力,听故事会格外仔细。
方法3: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请孩子一次性完成。比如 :“请你帮我拿一个梨、水果刀,还要纸巾和一些牙签。”还可以经常让孩子向其他长辈传话,“告诉你妈妈,记得上楼的时候去拿报纸。” 语句可以从简短的过渡到长一些的。
方法4:给孩子准备一些CD和图书画面内容相配套的图书,这种图书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将来的小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让孩子做事专心致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爸爸妈妈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工作。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对待孩子,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他们。同时,爸爸妈妈在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 鼓励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 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有时间概念,不要给孩子太充裕的时间。
★ 给孩子一个固定且安静学习的地点,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他们。
★ 帮助孩子获得自控能力,避免各种干扰。比如,尽量避免在孩子的书桌上放零食和玩具。
★ 避免跟孩子说话一再重复。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他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幼小衔接培养三个好习惯
“孩子就快读小学了,他不急,反倒急死我们这些家长了”、“孩子上小学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呢”……众所周知,在幼小衔接阶段,部分家长会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如此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会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校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该如何做呢?“训子千遍,不如培养孩子一个习惯”家长应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入学情绪:当小学生的愿望
一般来说,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大班幼儿会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少数家长类似这样一些话题,如“现在让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学就不能玩了”、“这么不听话,,以后小学老师一定不会喜欢你的”。
孩子进入小学前,家长首先要让他们拥有“我要做小学生”愿望,但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把小学生活妖魔化;而是过度渲染小学生活。家长要让孩子有上学读书的愿望,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生活习惯:时间观念走在前
幼儿园的孩子自理能力薄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大。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就容易影响学习。
家长先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做起,除了教会孩子辨别整点时间、半点时间外、再延伸到几点几分,最后让孩子感知五分钟、十分钟大概有多长,在这样的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这样孩子上小学后,才会明白课间十分钟到底能做什么事。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应该从生活中的没一件小事做起,如,指导他学会整理房间、扫地等。
学习习惯:任务意识很重要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系统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只是性较强。
“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很重要”,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家长从大班下学期开始要加强孩子的“承担”意识,可从游戏中让孩子懂得角色承担的任务,从做家务中懂得值日生的任务,进入小学的学习后,孩子也才会适应学习的任务。
有意注意的习惯:多倾听会质疑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产生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大班幼儿的家长要重视有意注意的培养——让孩子学会更多地倾听他人的话,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与孩子彼此交流感受,让孩子学会思考、观察、质疑、以此提高注意的稳定性,以期适应小学生活的学习特点。
游戏名称:皮皮的一天
目标:符号认识能力的培养,掌握时间的表达法
活动材料:钟表卡片若干、钟表一个
内容:告诉孩子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皮皮,了解他一天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每一个小钟表图的观察,让孩子说出什么时间皮皮在做什么,在自己的钟表上拨出相应的时间,通过这个环节告诉孩子,分针走下一步就是1分钟,走一格就是5分钟走两格就是10分钟,分钟的读法是“几点几分”。同时学会时间的比较,是早了还是晚了。
通过对时钟的认识和时间概念的引入,家长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做每件事用了多长时间。比如与幼儿一起计算每天起床后穿衣,洗漱,吃饭都用了多长时间,并做相应的记录,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游戏名称:找规律
目标:图形评价能力的培养,根据图案的排列规律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出合适的答案
活动材料:有规律图形若干
内容:比如以上图片,引导孩子逐一观察自己的卡片,找出每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并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出合适的图案,用彩笔标明。例如上图的飞机卡片,引导孩子先从横向进行观察,发现飞机从左到右也是由小到大,再从纵向进行观察,发现飞机从上到下也使由小到大的,按照这种规律孩子就能很快选择出答案。当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后,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出正确答案。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来说,找规律这一游戏的难度已经上升到数字、颜色、大小三维的阶段,可以借此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链接
关于思维训练的误区
思维是什么概念,到底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对此不仅很多家长不了解,甚至还存有误区,为此,我们采访了沪上首家思维训练中心东方之星思维训练馆的许静校长。
误区一:思维训练不可捉摸
分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能力纳入了智力结构的范畴中,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同时,他认为,思维能力是可以在儿童时期培养的,不过思维作为人类很潜在的一种心理品质,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也是有培训方法的。
误区二: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
分析:很多家长都认为思维培训就是开发想象力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概念。在教育中,思维是一种考虑问题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好比是手上的工具,这种能力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误区三:优秀的孩子思维能力一定强
分析: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琴棋书画样样齐全,而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家长往往会忽视的地方。除了拥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孩子是否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也很关键,特长并不是优秀的代名词。也只有会思考的人才是主宰未来的人。
家有幼升小的孩子的家长,很多都想趁着暑期帮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帮助孩子能够顺利的进行幼小衔接。其实,除了学习知识,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下面有培养孩子多向思维的三道题可供参考。一、一张四方形的桌子,如果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是想迷惑解答者回答“3个”。而他提供的标准答案是“5个”。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一个答案呢?
剩3个角也是可能的。沿着对角线锯开,同样符合题目条件。
剩4个角也是可能的。沿某顶角和其一条对边上的某一点锯开,剩下的是一个梯形平面。
二、晚上,一个房间里点了5支蜡烛,吹灭了1支,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
问者的标准答案是1支,即被吹灭了的那支蜡烛。可是,如果是大蜡烛,到第二天还在燃烧呢?如果5支蜡烛都很大,那么剩下的应是5支蜡烛。如果燃烧的4支中有1支较大,到早上仍然燃烧,那么答案就是2支。
同样类推,3支4支也是可能的。
三、一棵树上有5只鸟,有人开了一枪,打死1只鸟,问树上还剩几只鸟?
简单的答案是树上没有一只鸟,因为其他的鸟被枪声吓跑了。
可是如果打死的鸟挂在树上呢?如果树上有一只鸟,尚不会飞呢?同样,雏鸟如果是2只、3只、4只呢?如果是无声手枪呢?
这些“如果”,都是不违反题目条件的,答案也都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许多“如果”来培养孩子的多向思维能力。开始也许孩子不会去“想”,家长可先举一例,再出下一题让孩子学着“想”。
要想让你的孩子更聪明,千万不要忽视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喜欢《幼小衔接培养孩子数学思维》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幼小衔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