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形式

05-04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形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4个月的小信躺在床上哭,妈妈抱起小信,将冲好的牛奶放入孩子口中,小信立刻停止哭闹,大口的吸吮起来……

我们把小信的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形式;

5岁的小信在外面和小伙伴玩。一段时间后跑回家,满头是汗,推开门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有什么吃的吗?”……

我们把这种行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形式;

7岁的小信下午放学回家,立刻打开冰箱取出果汁倒了一杯,一边喝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先喝杯果汁,还有吃的吗?”……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综合(肢体+语言)表现形式,这是人类社会应用更为广泛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

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

这两种逻辑思维基本外在表现方式在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同时,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动性,也就是一个结果行为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原因行为,而这个原因行为又是另一个原因行为的结果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往而不止,循而不休的。

我们将通过以下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8岁凯文在一次数学考试时抄袭。

考试时抄袭是“结果行为”

凯文不愿意得很低的分是“原因行为”又是“结果行为”;

得很低的分使凯文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无法忍受或者害怕父母伤心/责骂是原因行为。

人类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最初可能表现为各种为了生存需要而呈现的本能的条件反射,例如:“抓握”、“吸吮”、“哭”等等,而随着一天天的长大,信息的积累量因勤奋的采集而不断增加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着用更为具体的、细致的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训练孩子逻辑思维


一般地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过程,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在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其思维具有阶段特点。因而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充分注意孩子的思维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第一阶段:0~1岁。国外有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0~2岁孩子的思维是靠感觉运动来表现的(皮亚杰称之为感觉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他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初级行为模式。但笔者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认为,此阶段应当在一岁以内。此时孩子的思维训练应以动作思维训练为主,以丰富的语言对其进行刺激,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使其形成概念。比如:可与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手指游戏,顶手指、打拍子等;可有意识地使孩子形成事物语言对应或动作语言对应。如把奶瓶拿起来,嘴里则说“拿起来”;放下时,则说“放下”等。选择玩具时,要选那些有音乐的、会动的玩具。一般孩子在接触到这些丰富的动态概念后,配合语言刺激,就可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靠语言刺激,可将这些表象启动.从而产生初步的判断。如把苹果、奶瓶和其他一些玩具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用手指出哪个是什么,只要家长说出,孩子用手指出即可,这是较简单的训练。另外,在此阶段,孩子迫切地希望看到新鲜的外部世界,家长可在户外活动时,随时告诉孩子所看到的事物。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就能初步听懂家长与他交流的话语,到一岁时就能听懂大部分的日常语言。因此,在孩子一岁以前多设计一些动作特点强的游戏,辅以丰富的语言刺激,是此阶段训练的重要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对孩子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切莫失去良机。

第二阶段:1~3岁。这一阶段,孩子已逐渐能准确地表达,应以具体形象思维的训练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直观形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一般在孩子两岁前,应以促进其表达为主,延续一岁前的方式,但较前阶段稍微复杂。以判断(即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表达)为主要训练形式,如我爱书,书是好东西,糖吃多了不好等。确实让孩子明白这些简单判断的意思。训练语言的表达时,可采取空格的方式。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先会说两个字,再四个字,再到整个判断。因此,家长可在一句话中间留下“括弧”——意义空白,让孩子补出,共同完成这句话;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口型,纠正一些不对的发音,如把“辣”字发成“那”,家长各把这个音用慢动作示范,会起到明显的作用。还可以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以激发孩子的表象活动。在孩子两岁以后,训练应以游戏与故事为主。故事情节可以复杂些,并初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推理训练。推理训练在此阶段可安排三个方面的活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但都要设计成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的问题。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判断行为、说明事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孩子的认识过程也是先归纳后演绎的。例如,看了杨树、柳树、松树之后,再看柏树,孩子就能归纳得出:这也是树,但要问孩子这是什么树?因为柏树也有其他树的一些特点。孩子从各种树的认识中归纳形成了树的概念。在这一阶段,孩子通过归纳可形成许多(或深化)概念,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可有意识地设计归纳情景,让孩子做出判断。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目标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进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形式。它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这也是训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特点。如前面的例子中问这是什么树,就是由类比推理所得。知道是树,属于归纳推理,但杨树有杨树的特点,松树有松树的特点,这棵树又有新特点,因此也应有一个不同的名称。又如:高处的东西如果没有支撑就会掉下来,如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那么,如果告诉孩子地球是球状的,并在不停地转,孩子就可能问道:转到下面时,咱们为什么不掉下去呢?牛顿就是因为有此疑问,后来才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因此,设法创设类似情境,训练孩子的类比推理能力,是此阶段可着手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既有大前提(或常识),又有小前提的现象,让孩子做出判断,这是形成孩子理论思维的重要途径;或使用其简略形式“因为……所以……”。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是训练演绎的良好时机,也是教会孩子推理意识的良机。如因为没有水,所以不能做饭(隐含大前提是做饭要用水,也可把隐含大前提说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很多,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孩子使用演绎推理这种思维形式,以帮助其形成严密推理的习惯。

第三阶段:3岁~学前期。此阶段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综合培养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除延续之前的训练方式以外,还可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直觉判断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因包括求异、辐射、逆向、侧向、多向等形式,所以富有极大的创造性。因此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家长可结合讲故事,给孩子出一些有关的题目,并帮助孩子分析,使其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问孩子五减一等于几;那么,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咻”一声飞走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如前面所提问题“三根木头锯三下,能变成多少块”都属此类问题。家长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或丰富的资料,给孩子提出各种问题,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判断,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它可看做是被压缩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应充分注意培养孩子的直觉思维能力。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借助归纳、类比或已有经验快速做出决断的习惯;同时要注意有自己独到的判断,避免盲从。对孩子的独到见解应表示鼓励,以强化这种习惯。例如,在某幼儿园大班的测试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两个外形完全一样的卡片盒,一个里面有卡片,另一个没有,你怎么区分?一个同学说:“放在水里。”这时有几个孩子都跟着说:“放在水里。”但另外一个小朋友没有盲从,他说:“用两只手摇摇盒子。”老师说:“这个小朋友的方法不错,加一分。”回家后,父母说:“你能想出这个主意,爸爸妈妈真高兴,以后要多独立思考,不要盲从别人。”在实际生活中,只要留意,这种训练和强化机会是很多的。在讲故事时多留伏笔,让孩子去判断和推论,也是一种重要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此就不重述了。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它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一个重要能力。上学以后,这些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尤其是学前期教育,则是这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家长只要记住一句谚语:“脑袋越用越活”,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思维训练,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开发儿童的逻辑思维


据调查,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成绩80-90%是良好的、接近的。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拉开了距离,20-40%的儿童出现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成绩落后等学习困难问题,在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让家长苦恼:孩子怎么越大越差劲呢?

其实,儿童的学习能力强弱并非到了高年级才出现分化,而是在学龄前期就已经奠下基础。在一般的教学中,用书本、用语言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大量的习题练习并不能使儿童的数概念得到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及束缚其创造性思维发展。8岁前是儿童数概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就是紧紧地捕捉儿童发展的这一敏感时期,以“儿童是通过动作产生认知”为原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物化,通过分类、排序、配对等方法刺激儿童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发展,学会在操作中辨别物的特征、量的等级性,建立个、十、百、千、平方、立方、四则运算、等分、倍数、多项式、立体几何等概念,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性思维的发展,预防上述学习困难的出现,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两岁的天天在房间里忙活着,过了一会儿,他非常兴奋叫着妈妈,向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飞奔过去:“妈妈……”

妈妈正在看电视,听见天天的叫声,妈妈扭转头,刚要说话,忽然发现天天光着脚没穿鞋袜。于是没等孩子继续说话,就大声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着脚不穿袜子就满处跑呀,你的袜子呢?”妈妈说着立即起身,找来袜子,开始给天天穿袜子,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听自己话;“地上多凉呀!感冒了怎么办?上次就是光脚,打针住了医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画了一个非常意思的动物,他想立刻见到妈妈,他对妈妈有很多话说,然而……

也就是说,在孩子自主地编织一个逻辑思维,想要尝试实现的时候,妈妈却出于:“光脚”危害孩子健康;“光脚”违背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这两个理由,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的阻断。载体培育称这种现象为“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我们说,父母在这个主观强势的趋势下发生的不当的培育行为失去了:

一个孩子主动想和妈妈进行沟通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拓展其逻辑思维延伸的机会,通俗的说,就是使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强心的培育机会;

幼儿初期逻辑思维的创建


初为人父人母,你们了解孩子吗?了解多少?从那里了解到的?作为小家伙最亲近的人,你们有信心培育好他/她吗?哈哈,不要紧,在完全相信你们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先从了解自己和这个小家伙开始,进行我们这次愉快的沟通吧!

如果天气好,父母会选择带孩子去室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候你怀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他一定是调动一切可以支配的感官,在一刻不停的“奔忙”着,他左顾右盼的眼睛、舞动着的小手、蹬蹬揣揣的小脚……他在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们说,生命伊始我们的孩子就开始一刻不停的通过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迅速而大量的采集、整理、储存信息了。

人类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逻辑思维从创建时期、丰富成长时期、到使用时期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自0岁开始进入逻辑思维创建期。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积极、尽可能大而丰富的收集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的工作,这个过程持续到孩子3岁基本结束,这个时期孩子会具备一定的信息量和自我编织逻辑思维的最初能力。

随即,孩子的逻辑思维进入丰富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在持续采集信息的同时,开始尝试自我编织逻辑思维并用以实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储备和交换;当孩子成长到15岁的时候,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基本结束,这个时期的结束预示着孩子逻辑思维的使用时期开始了。

因此,0-3岁是逻辑思维的创建时期,3-6岁是逻辑思维丰富成长初始期,学前阶段的培育应该围绕着这两个时期的规律来合理地进行。

幼儿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一谈到“被动成长”,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被动成长状态。然而“被动”就像普罗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经意中,父母就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个境地--“被动成长”中。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普罗克汝斯特斯是一个臭名卓著的妖怪,他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友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汝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而死。

父母导致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

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

妈妈:不要把玩具放在嘴巴里,多脏呀!我们不玩了,宝贝过来,妈妈抱抱……

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的躺着……

妈妈:宝贝,来!我们现在练习爬,好的,再来一次。孩子爸爸!你看宝贝会爬了,宝宝再爬一次,给爸爸看看。

妈妈带孩子参加早教课程……

妈妈:宝贝坐好,你看老师在干什么呢?我们也学老师一起穿珠子吧!来妈妈教你。你要是不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在专注着开着周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妈妈给孩子指着天空)

妈妈:宝贝,看,那里有只鸟。快看快看,那边的树开花了,多漂亮呀!看,天上飞过去一架飞机。好了,宝贝渴了,喝点水吧!

请父母仔细想想,其实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会非常非常的普遍。父母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其出发点不外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就是让他们多看看、多了解了解、让他们多学学。

一切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卫生为前提。

我们说,父母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帮助孩子的方法上。因为上述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没有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主观的教授而已,促使孩子在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信息采集过程,从而有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信息采集习惯。

家园共育《幼儿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形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思维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