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效应”与幼儿园班级管理

05-06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木桶效应”与幼儿园班级管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常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对该理论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适用性有所怀疑,原因有其三:

一、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的反思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而“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幼儿教育之中,似乎是把孩子作为容器,视孩子为工具,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忽视。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和班级制度的强制执行。而现在的班级管理,提倡的是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同时,孩子的知识、能力也不是水,水放于桶中会有溢出效应;而知识、能力是无形的,并不具有溢出效应,一种知识、能力的短缺也不必然导致其他能力的不可增长。

二、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焦点的反思

“木桶效应”说的关注焦点在于“补缺”,而不在于“拔高”。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如用“木桶效应”说来说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决定孩子发展的不应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当然,孩子如果是全面发展的,那是最好。倘若不是,教师也该明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智能的欠缺并不一定成为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障碍。孩子智能的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弱势智能的差异,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不平衡,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不平衡。

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关注点更在于对孩子的“补短”,毫无疑问,关注薄弱环节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但这种关注往往伴随着对其优势项目投入的减少。这样一来,可能孩子会是平衡发展,但各方面又都无所长,实际上是一种“抑长补短”,不利于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现在的班级管理中,教师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如果有一个孩子,他的各方面能力一般,尤其是计算极差,但是他的绘画能力却很强,按照传统的做法是花费大量精力去练习计算,可能他经过努力,计算能力跟上了,但也有可能是他从此对计算失去了兴趣,越来越讨厌计算,而且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然而,如果我们发挥优势,培养他的绘画才能,帮助他找到成功的基点,提升对学习的信心,长大后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三、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者的反思

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现在的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首先,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完善。管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主体之一。因为,没有教师的学习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确地运作,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其次,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每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看”,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遇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最后,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在认识、观念调整之后,管理行为过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纲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么样?”“班级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关键,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教师就会逐渐地充实和能干起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驾驶“四部曲”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驾驶“四部曲”一个班级的管理运行和发展,就好比一部汽车的驾驶一样,要经历“启动——挂档——定向——加油”四部曲。一、启动——班级管理运行的前提驾驶汽车首先要启动预热,班级管理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的方法也许多种多样,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美国一位幼儿园老师上的《人生第一课》——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定能写出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一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及“出版”的日期。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种教育不是抽象的,它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这种教育又是潜移默化而持久的,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给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班级管理工作“启动”阶段,不也应该像这位老师这样吗?班主任刚接手一个班级,往往有一个磨合期,“性能”好的,磨合期就会短一点,“性能”差一点,可能磨合期就会长一些。作为班主任要启动好班级这辆“大奔”,首先得进行预热,或调查摸底了解“性能”,或走访家庭沟通情感,或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或共同讨论制定制度……切不可“新官上任三把火”,否则肯定会拉坏“缸筒”。二、挂挡——班级管理运行的基础汽车启动预热后,接着就是挂挡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起步前不能挂高档。班级管理运行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刚开始就给班级学生定下太高的要求。这里我又想到了林清玄先生的一则散文,读了这篇散文一定会让你产生许多联想。内容如下: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40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40个学生。”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不会落到第41名呀!”我说。妇人听后展颜而笑。我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惟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过了不久,妇人打电话给我,向我道谢,她的孩子果然成绩不断往上升。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这一问题给我的启示在于:究竟与谁比?是与他人比还是与自己比?教师应关注横向激励还是纵向发展?新车跟旧车不一样,名牌车跟一般车不一样。班级管理同样如此。班级运行和发展的起点要切合实际。如果是好的班级,目标就要高一点,向更好的班级学习,要进行横向比较;如果是差的班级,挂的挡位就不能太高,而且只能跟自己比,特别要注重纵向发展。三、定向——班级管理运行的目标驾驶汽车肯定有明确的方向,班级管理运行和发展更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读了下面这则寓言故事,你一定会明白应该怎么去设立目标。教育家李维斯编著的寓言故事中有这么一则笑话: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开一所学校,学校开设跑步、游泳等课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好。鸭子是游泳能手,可跑步对它来说就太难了,它磨破了脚掌,勉强过关,可自己的游泳强项也因此变得平庸;兔子是跑步冠军,可是游泳对它来说,却是难上加难,由于心理压力大,兔子终于精神崩溃了;鹰由于活泼好动一开始就受到了老师们的严格管制,在爬行课上的一次测试中,他战胜了所有同学,第一个到达树的顶端,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师教的那种方式,因此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学期结束时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他作为全体学员的惟一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初读这篇童话时,我感到有趣好笑,再读一遍后,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有很多问题在我的脑海中的浮现:究竟是谁扼杀了鸭子的游泳天赋?为什么兔子的精神会崩溃?为什么第一个到达树的顶端的鹰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把一个班级当作一个工厂,从“工厂生产产品”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成为同一个人。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来培养学生。班级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可以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跨班学习,学生在哪方面有特长,就引导他朝哪方面发展,在其他方面降低要求甚至可以不作要求,要把学生引向他们应该发展的方向。四、加油——班级管理运行的关键汽车行驶中,要不停地加油。班级管理过程中更需要班主任给学生不断地“加油”。说到加油,我又联想到一位农民曾讲过的一段他自己的故事: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来了一个热心的过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他利落地卷起袖子,摆开了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靠的全是你自己。”将车拉上的坡的不是别人,正是拉车人自己,我似乎从中悟出了点什么东西。班级管理运行中,班主任要适时地给学生注入新的力量,不断地给学生加油鼓劲,要坚持不懈地给学生备足精神食粮,这是班级管理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在学生骄傲自满时,教师要中肯地批评;在学生沮丧不前时,教师要热情地夸奖;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要诚挚地鼓励……让学生感到教师在真心诚意地帮助自己,有了教师不断地加油激励,学生进步才会更快。改变班级面貌,解决班级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是学生自己。

幼儿园管理:以管理自己来感召他人


如果评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最影响中国的企业家,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必然是最热门的人选之一。

为什么柳传志能赢获商界的集体尊崇?

品评、言说柳传志,我们试图从其人性深处寻觅答案。迄今为止,柳传志的商业贡献可以用如是概括:产权厘清、驭人育人、交接权杖、战略分拆、跨界并购、资本再造。这些,既是企业的终极挑战,又是企业家的关键使命,任何一桩事项的推进殊非易事,无不彰显着柳传志本人高超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

很快,便有了这样的说法——柳传志就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身为联想控股总裁的柳传志是基准于超然的立场,以冷静平和的视角,远观联想、审慎建言,用思想而非行动去推促联想“又好又快”的升级。

笔者曾经询问过柳传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局外之人总会被柳总的个人魅力吸引、感佩,在你看来,柳总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自律、自持”

到现在为止,笔者都认为,这四个字是对柳传志其人最为精当的评说。每每此时,也会回想起冯仑对柳传志的评价:“伟大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回想我们那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更多是缘于商业环境的制约与约束。那时候经营企业既需要经营智慧,也需要政治智慧,需要懂得忍让。我自己领悟出的道理有两个:不在改革中成为牺牲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柳传志说。

至今,笔者仍清楚地记得,那是2004年夏天,北京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10层,在柳传志办公室,笔者就联想国际化的问题求教于他。其时,中国电子信息百强最新排名出笼,京东方、TCL双双超越联想控股,柳传志一笑付之、不为所动。“不把长跑当短跑跑”的柳传志顽强地坚守着他的“爬坡理论”:企业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通向技术巅峰的道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华为爬的是北坡,联想爬的是南坡。南坡比较安全、平缓,北坡艰险陡直。华为成功了,联想也会成功。

笔者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责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地热泪盈眶……

这就是柳传志,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时至今日,“说到做到”可谓联想企业文化的精髓要义。

一个月之内,总会有那么两三天,柳传志强迫自己安静下来,退出喧嚣想问题,既想当下,更想未来,因为“思想越艰苦、观点才新鲜、决断才有力”。

谈谈我是怎样进行班级管理的


导读: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具备了对幼儿广博的爱心,对琐事有足够的细心,对班级事务做到处处用心,就能创造出和谐,使教师、幼儿、家长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我们这个集团化管理的幼儿园里,一个班级无疑就是一个“器官”,班级组织与管理的成效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幼儿园这个大系统的运作与发展。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有这样三种不容忽视的人员结构:保教人员、幼儿、幼儿家长。而此三种人员之间是否能够和谐发展并具凝聚力,直接展示了班级的管理是否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因此,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力求探索一种和谐管理的模式,尽量使班级始终运行在良性循环状态下。要追求这种和谐,管理者必须做到三个有心:

一、以对幼儿广博的爱心,创造教师与幼儿间的和谐。

教师与幼儿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二者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成与败,只有在二者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方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并能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的身心健康,而建立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状况,信任和理解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幼儿,防止情绪和行为偏激,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交流互动的平等关系,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格,更重要的要有一颗广博的爱心。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容易,爱别人的孩子难;爱漂亮的孩子容易,爱丑陋的孩子难;爱聪明的孩子容易,爱愚笨的孩子难。”要做到对每一位孩子平等施爱,确非易事,但要达到教师与幼儿间的和谐,我们必须做到博爱。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的身影,始终让我挥之不去,她是一个瘦小、不美又不聪明的女孩,性格孤僻、内向又胆怯,从不回答老师的提问,偶尔叫到她回答问题,她也总是答非所问,乱说一句,引得其他幼儿哄堂大笑。自由活动时,她总是自已拿一件玩具躲到一个角落里偷偷地玩,没有人主动去找她,有的男孩子还经常暗中欺负她,有时抢走她的玩具,有时故意揪她的衣服,或者站队时故意将她挤到队外……,这些奇怪的现象发生后,我隐约感到一种不和谐的因素正在扩大,孩子的母亲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她已经在以一种不放心的眼光留意她的女儿了。为了使这个孤独、怯懦的孩子建立起自信,也为了使班级能够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我首先走近她,做了她的朋友,我和她起玩玩具,做游戏,我们的快乐,很快吸引了其他幼儿,起初他们只是好奇地看看我们,后来就有一些幼儿一起参加我们的游戏了,在我的带动下,另两名保教人员也走近了她,经常陪她玩,我又及时召开了班务会,探讨如何培养该幼儿在班级中的自尊和自信,建议老师多多走近她,在课堂上尽量以最简单的问题向她发问,答对了及时表扬,让其他幼儿知道,老师们很欣赏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朋友们能主动找她玩了,男孩子也不再欺负她了,女孩儿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她的母亲也对女孩的变化感到很高兴,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了。所以,教师只有具有广博无私的爱,才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平等互爱,健康向上的班级风貌。

二、以对琐事足够的细心,创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

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保教质量。设想一位对你冷眼相视尽找毛病的家长肯定会使你反感和不快,也会影响到你对其孩子的教育。要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创造和谐,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对待他的孩子,二是不要忽视家长向你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建议,不要因为都是一些琐事而不认真对待。最好建立一个记事本,将每一天家长的交代都记录下来,然后逐条解决。

曾经有一位家长,送孩子时面色不悦,将孩子送到老师手中转身就走,开始我们很纳闷,马上反思自己的工作,想来想去问题找到了:前几天,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爱破鼻子,让我们提醒孩子多喝水,我们当时答应下来,因为没有记录,就忘记了家长的提醒,家长一定认为我们根本不关心他的孩子,所以不高兴。我们便及时约这位家长沟通、道歉,说明原因,家长这才释然,表示理解。答应的事没有做到,显得教师没有责任心,容易失去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为了把家长的嘱咐能随时挂在心上,我们便建立了记事本。所以在家长交代的琐事上一定要细心,才能赢得家长的心,从而创造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

三、以对班级事务的处处用心,创造班级保教人员之间的和谐。

保教人员之间是否和谐,是班级一切工作能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班级事务杂而乱,仅凭一个人孤军奋战,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只有三个人既分工明确,又团结互助,方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首先必须建立班级成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安排班级的各项任务,协调三位保教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班长要处处用心,以身作则,凡事身先士卒。要使别人爱“家”,自己首先做一个爱“家”的人,对“家”中的一切(如:近阶段保教任务,班级物资管理,成员间的关系,每个人的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等等)都要了如指掌,要在精神上创造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氛围,在生活上时时处处关心班级成员,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好,要及时找她谈心,使其消除忧虑和不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班长还必须做一个教学上的有心人,不断探索发现好的教学方法,积累好的教学经验,带动班级教师搞好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育目标。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具备了对幼儿广博的爱心,对琐事有足够的细心,对班级事务做到处处用心,就能创造出和谐,使教师、幼儿、家长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班级工作才能在和中求稳,稳中求胜,从而把班级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

内容简介:

莎莉任何事都喜欢是一!在学校排队要一,课间要头一个冲出教室。她甚至要头一个吃完奶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讨厌输,而这些让她性子火爆还伤了感情。她的同学在学校甚至给她起了“输不起的莎莉”的外号。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莎莉学会了体育精神的规则。她可以学会对自己说“玩得开心就是赢!”教导孩子具有“体育精神”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体育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们从小就需要学习如何分享、遵守规则、控制情绪、努力,学习无论输赢都互相尊重、体贴、宽容。当孩子们学着对待失利,我们可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改变或者重新评估目标,在逆境中坚持不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2月1日)

外文书名: Sally Sore Loser a Story about Winning and Losing

丛书名: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

平装: 36页

读者对象: 7-10岁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0

ISBN: 9787122188069, 712218806X

条形码: 9787122188069

商品尺寸: 22 x 20.8 x 0.4 cm

商品重量: 181 g

品牌: 化学工业出版社

ASIN: B00HNQNWOA

编辑推荐: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输不起的莎莉:教孩子如何面对输赢》编辑推荐:专业性——美国心理学会资深儿童心理学家撰写,专业插画家绘图,心理学背景和翻译水平兼备的妈妈们担任翻译。书后附有“写给父母的话”,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种种表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指导孩子克服种种情绪障碍,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实用性——给父母们补充相关儿童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

趣味性——绘本故事的表现形式容易被孩子接受,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将成长的道理蕴涵其中。亲子共读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阅读。

安全环保——采用FSC森林认证环保纸,大豆油墨环保印刷,亚光铜保护孩子视力,圆角设计翻页不伤手。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少儿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

《输不起的莎莉》获美国“妈妈的选择奖”儿童绘本类金奖Mom's Choice Award for Children's Picture Books(Gold)。

“输不起”是绝大多数孩子都容易出现的心理现象,即使成年人也有不少存在“输不起”的心理。如何让孩子从容面对竞争和输赢呢?《输不起的莎莉》给我们诸多的启发和实用的方法,这项技能将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简介:

(美国)弗兰克?希洛(Frank J. Sileo)

译者:袁蕾 插图者:(美国)卡里?派罗(Cary Pillo)

弗兰克?希洛(Frank J. Sileo)博士,是新泽西州的注册心理学家,同时兼任新泽西州心理提升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希洛博士在纽约福特姆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写了其他三本孩子的书,分别是《手纸花:给克罗恩氏病孩子的故事》(Toilet Paper Flowers: A Story for Children About Crohn's Disease),《别动奶酪:给乳糖不耐症孩子的故事》(Hold the Cheese Please! A Story for Children About Lactose Intolerance),以及《臭虫和营火:一个想家的故事》(Bug Bites and Campfire: A Story for Kids About Homesickness)。希洛博士是个活跃的公众演讲家,他经常在全国巡回给父母和孩子演讲。他活跃在心理学专刊、新闻、杂志、网络、广播、直播网站和电视上。你可以访问他的个人网站drfranksileo.com以了解更多有关他的信息。

卡里?派罗(Cary Pillo),在华盛顿州喀斯克特山脉脚下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现在跟她的丈夫和狗居住在阿特拉斯。她为很多童书做插图,包括《可怕的事情发生了》(A Terrible Thing Happened),《温柔的柳树》(Gentle Willow),《条纹衬衫花裤子》(Striped Shirts and Howered Pants),以及《蒂比试一试》(Tibby Tried It)。

美国管理幼儿园的形式


美国管理幼儿园的形式

大多数美国父母并不期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多少文化课或艺术课,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小孩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鼓励语言发展,并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但近年来,优质幼儿园也开始教接近入学年龄的孩子读书、写字、算术、外语等,同时安排游泳、跳舞、空手道、体操等室外活动,试图在学与玩之间保持平衡,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

社区设园,按年龄收费

美国各个社区都有幼儿园,但由于幼儿园接收儿童的数量有限,幼儿园的资源也相对紧张,家长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要选定住家或工作单位附近的幼儿园后,需要提前6个月登记,才有可能拾遗补阙。

美国幼儿园以私立为主,公立仅限于部队各军种为方便官兵在国内外安心服役而设立的幼儿园,此外还有一些由教会和社区组织设立的非盈利幼儿园。和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免费不同,幼儿园无论性质如何一律收费,私立幼儿园收费最高。

私立幼儿园收费高低取决于所在州经济水平,同一地区则与儿童年龄、在园时间和幼儿园条件有关。婴儿和蹒跚学步儿童收费最高,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老师照顾。3岁到5岁阶段相对便宜。儿童在园时间有长有短,但最长不超过12小时,平均每月费用从四五百美元到近二千美元不等。记者所在的弗吉尼亚州,人均收入排在美国前列,条件相对好的幼儿园都在1500美元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昂贵的托儿费成了不少中产家庭的一大负担。这是奥巴马总统日前提出的救助美国中产阶级措施中包括向年收入低于8.5万美元的家庭提供育儿补贴的背景。

严格标准,许可证管理

美国幼儿园实行许可证制度,由各州社会事务部负责管理,具体规定因州而异。在弗吉尼亚州,开办幼儿园要向州社会事务部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满足诸多条件,如所有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如大学初级教育或护理等方面的学位以及6个月的实践训练等,用作幼儿园的房屋必须符合严格的安全规定,如所在区消防、卫生部门的安全证明,墙皮不能剥落,设备不能破损,不能有突出的钉子,空调系统安置在孩子不能接触到的地方,儿童所在的室内温度应在68至80华氏度(20至27摄氏度)之间,在房屋出入口外面,日出前和日落后都必须有灯光照明,室内必须装有免费电话等;幼儿园的清洁用具、洗涤剂、杀虫剂等都必须放置在有锁的空间内,电源插口必须有保护性遮盖物,且大小不得让孩子吞咽下去。儿童专用的洗手间内必须有洗手池,热水温度不得高于120华氏度(49摄氏度)。儿童室外活动区域,地面必须铺设保护儿童不受伤的弹性物质,六七八月间,还必须保证这些室外活动区域有树荫蔽日等。

接受申请后,州社会事务部的官员将到幼儿园作现场考察,同时对幼儿园开办人的资金、个人道德情况进行审查。检查后,该官员与开办人、设计人员进行讨论,指出改进地方,再次检查合格后才发给营业执照。在执照有效期内,为了保证幼儿园严格执行各项标准,社会事务部的官员会以预先通知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其中至少一到二次是未预先通知的检查,合格的续发营业执照,发现问题而不及时改进,则会被吊销执照。

正是因为有明确的安全规定和严格的监管,美国家长认为幼儿园是寄放儿童的很可靠的地方,也比在家请保姆要相对便宜。美国幼儿园不分级,但全美有 6000家由全美儿童教育学会认证的幼儿园则是公认的优质幼儿园。全美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专家丽兹·杰格认为,判断一个幼儿园好坏的关键因素,要看老师与孩子间的互动,因此老师与孩子的数量比最重要。

为了保证每个孩子受到老师足够的关爱,弗吉尼亚州对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比例及儿童活动空间有严格规定。如16个月以下幼儿,比例为1比4,16个月到两岁为1比5,2岁为1比8,3岁到5岁为1比10。从2008年6月起,平均每个小孩拥有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空间分别不得小于35平方英尺和75平方英尺。这实际上是限定了一个幼儿园所能接收儿童的最大数量。

幼儿园计划管理的程序


幼儿园计划管理的程序

幼儿园各类计划期权是不是就完全体现了计划管理了呢?管理活动有一定程序,它包括计划、组织、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阶段。其中,计划是起始环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着统帅作用;组织是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检查是对计划的检验;总结是对计划情况的评价。有计划且形成了体系,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一步。要使计划变成现实,园长须按管理活动的程序,下大力气抓计划的落实,否则计划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实施计划

为使计划转化为实际工作,园长应做好组织工作、指导工作、协调工作与思想工作。

组织工作。园长要统筹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科学的安排好时间,以保证完成计划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

指导工作。计划下达后,园长应通过观察、信息反馈等途径,随时掌握计划落实情况,对执行过程中有问题、有困难的个人及部门给予指导。

协调工作。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机构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园长应了解工作人员的困难及问题,除帮助解决外,对执行效果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检查计划

检查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有计划无检查,计划就会流于形式,工作就会放任自流。

1、检查的形式

检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取决于检查的目的及内容。如果了解某项工作的情况可进行专题检查;要了解全面工作情况可开展全面工作大检查;为使计划能案所设计的进程落实,可在学期中、学期末、学年末进行理性的常规性检查;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可进行临时性抽查。

2、检查的方法

除领导检查外,也可采用工作人员自查、互查等方式。领导检查用观察方法外,还可用谈话、听取汇报、召开会议、检查各种文字材料等方法。

3、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检查。要根据计划中的内容、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检查,而不是一般的、泛泛的遇到什么看什么。

检查工作要实事求是,检查后要分析并进行指导。检查时要根据被检查人的实际情况、检查时的各管情况,实事求是地与被检查人一起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要通过检查确实起到指导作用。

保证检查工作时间。园长深入实际检查工作每周不少于8小时,副园长不少于16小时。

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是园长积累资料、做好总结以及改进工作的基本保障。检查记录不仅应扼要地记录被检查者工作的全过程,还应记录检查者的意见和建议。

检查后,对某一专题或一段时间内工作进行质量分析。从大量积累的材料中分析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找出改进措施。

总结

总结是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价。通过回顾计划执行过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上阶段计划中的工作,得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电提高工作质量。

总结又是制定下阶段计划的依据。下阶段计划要一上阶段的总结为起点,总结中肯定的经验,下个阶段计划要巩固和继续发扬;总结中提出的缺点和问题,下阶段计划就要克服和改进。

总结在上下两个阶段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总结在计划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园长必须重视并做好总结。为此,园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应对照计划写总结。总结既然是对工作全过程的回顾,作总结时就要必须对照计划,分析完成计划中任务的情况、完成的程度、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脱离计划写总结,总结就成为一种孤立的管理活动,失去总结的作用。

总结应有重点。虽然应对照计划写总结,但不能把总结写成流水账,罗列现象、就事论事对工作起步到指导作用。总结要在大量事实及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概括,找到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改进和提高。

应在平时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作总结。平时积累大量资料,总结才有事实根据,才有说服力。资料贫乏,也就无从概括和提炼。

总结中必须明确地提出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总结时不仅要总结成绩、经验、优点,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今后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为做好下一个计划打下基础。有的幼儿园在总结中只有成绩、经验,没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园找出的问题很笼统,针对性不强,对今后的工作指导意义不大,也不能很好的发挥总结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我园存在着旧观念,新观念要在实践中建立”,旧观念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什么新观念要在实践中建立,都不具体不明确,这样找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计划确定后,院长还要做有关计划落实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说是进行了计划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 激发孩子情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批评的后果: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欣赏的奇迹: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心理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的疗效: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冷漠的伤痛: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点评: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 (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标签效应与孩子个性培养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说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予以标注时,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注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那就将导致此人在行动上向这个方向努力,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

有一个女同事,她的孩子三岁时,把家中切开的的西瓜全都咬上一口,以示这些西瓜全部归他所有。于是这位同事逢人便“夸”她的孩子“自私”。以后,几乎在所有的场合,孩子“自私”便成了她的口头禅,还列举出孩子“自私”的依据:“和他爸一个德性”。在她“自私”标签的指引下,其孩子也总是做出许多让人无法击掌的行动来。孩子六岁时,有一次聚会,孩子把他最爱吃的虾全都夹到自己的盘里,然后示威般地对其欲言未发的母亲宣战:“你又要说我自私了吧!对,我就是自私,怎么样?我自私,所以我吃到了全部的虾!”……真不知其母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自私全是其母亲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和他爸一个德性”,还暗示了这种自私是天生的,给孩子自私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化了孩子的自私性格。

班上有个女生,胆子特小。去她家家访时,她的母亲说:“这孩子随我,生性胆小,我小时候就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你不知道,她晚上睡觉必须开着灯,她怕黑。”然后要求教师照顾云云。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胆小的原因:从小她妈妈就给她贴上了标签:“胆小”!从而使她认为自己天性如此,以至于做什么都缩手缩脚,上课都失去了举手的勇气。

我的外甥5岁时,领他出去玩。他跑得快,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上擦了皮,还出了血。我赶过去问他:“疼吗?”“不疼!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我很坚强,疼也不怕!”我听着这小大人的话,不禁为姐姐的标签教育叫好。姐姐还给外甥贴了很多标签,诸如,懂礼貌,乐助人,勤奋,好学,有创造性……外甥现在读高三,这些标签已成为他性格的写真,懂礼貌,乐助人……很受师生的欢迎,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

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但要且记,不要因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上黑暗的标签。要收获金色的太阳,就给孩子贴上光明的标签!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聪明的、自信的、乐观的、勇敢的、勤奋的、勇于进取的……具有你所期望的所有高尚品格的人!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园共育《“木桶效应”与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