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勇敢的人——由体检引发的议论

05-11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是勇敢的人——由体检引发的议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引言]:每次幼儿体检,特别是需要抽血时,我们都要在之前进行一番教育,企图让孩子了解坚强、勇敢和无畏的含义,这一次也不例外。可是两个孩子的笑谈却引起了一场议论,议论的背后让我感到了解孩子其实并不是太难……

[案例描述]:

今天又要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很多孩子一来就开始问:“老师,今天要不要抽血啊?”看来心里存在着惧怕和紧张。

开始要体检了,我又依照惯例,开始了以鼓励和诱惑(争得勇敢小红花)为主要攻势的教育战略。崔一宸还没等我说完,就勇敢的表态说:“章老师,我一定不会哭,我已经打过很多预防针了,都没有哭,爸爸妈妈都说我是男子汉。”一贯喜欢发表自己意见的王家桢听了说:“可是我爸爸告诉我男人有时也可以哭的。”我听了直想笑,心想:天哪,真是人小鬼大,你懂什么叫男人啊?没容我张嘴说话,王家桢居然大声的唱起来:“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孩子们听了顿时笑翻了天,而我却有了一些想法。

于是我问全体孩子:“你们觉得体检抽血会哭的孩子勇敢吗?”所有的孩子包括每次都哭的孩子异口同声的都说不勇敢。我说:“那请勇敢的孩子举手。”大部分孩子很快举起了手,有几个迟疑了一下,但看了看别人,最终还是缓缓地举起手来。我想这个结果肯定不是真实的,于是我又问:“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哭吗?”“胆子小呗!”有孩子抢着说。我看了看几个以前哭过的孩子,慢慢地说:“我很想听听他们自己的解释。”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孩子说出了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夏江昀延:我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我只要一看见血就忍不住要哭。

徐歆吉力:我抽血的时候,很害怕,我一害怕就忍不住要哭。

宋佳璇:针刺进肉里很疼的,我就会哭。

武恒宇:每次我去医院的时候,好多小朋友看到医生就哭,我也是这样的。

听了孩子们对自己不“勇敢”的解释,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不勇敢吗?”

王家桢:我觉得他们不是不勇敢,只是他们有点害怕。

许博睿:害怕就是不勇敢。

杨靖轩:有的小朋友就是胆子小,其实有时候他们还是很勇敢的。

宋佳璇:我只是打针的时候会哭,但是我去植物园桥世界去玩,敢走很多的桥,妈妈说我很勇敢。

“是啊,又不是打针不哭才叫勇敢,”“对啊,不怕困难也叫勇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想法,我用手势示意他们安静,然后开始对今天的讨论进行小结:打针哭并不说明你不勇敢,但是如果你能坚强一些,忍住自己的眼泪,能战胜自己心里那个叫“害怕”的小魔鬼,就一定是个勇敢的人。

“同意!”所有的孩子都欢呼起来,孩子笑了,我也笑了,那个时刻我才发现和孩子的心是那么的靠近。

[案例评析]:

每一个孩子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重视孩子具有个性的发展。而事实上,成人在对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判断上,仍然带有主观的色彩或是用自己的认识去影响孩子。

孩子从产生自我认识开始,成人就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认识,随着认识的丰富,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就会对一切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身心愉悦的、坦然的面对生活和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深入地了解孩子,和他们真诚的谈心,多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们。就拿打针这样的事情来说,成人总是喜欢用勇敢来鼓励孩子,我们经常能听到“你怎么一点也不勇敢”或是“你看,这个小朋友多勇敢等等”,而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其他的孩子“矮”。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如“你已经很勇敢了,但是如果你能在打针的时候忍住不哭就更好了“等等这样激励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希望,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从这件小事上,我明白了:孩子的引导总是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不要忽视任何一件你自认为小的事情。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是最棒的,也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由小车引发的[故事]


付雅婷和张朴涵两个小朋友玩“娃娃家”。付雅婷要带着娃娃上儿研所去“看病”,她告诉张朴涵留在家里做饭,自己手里拉着老师用万能积塑制作的小车转来转去。我问付雅婷:“你干什么去?”她说:“我带娃娃上儿研所看病。”我问她为什么带小车,她说:“儿研所太远了,我得打车去。”于是,她将娃娃放在小车上拉着走了。过了一会儿,她又带着娃娃回来了,付雅婷请张朴涵给娃娃喂药并说:“医生让多给她喝水。多喝点水,娃娃的咳嗽就好了。”

点评

2~3岁幼儿好模仿,通过这辆自制小车,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去逛街,一会儿上公园,一会儿去看病,他们对推小车的动作非常感兴趣,反复重复并乐在其中。由此可见,老师投放适宜的玩具,既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增添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又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案例:由擦脚印引发的……


一次点心后自由活动时,许多小朋友在走廊里玩游戏,玩得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了起来,我顺口提醒了一句:“小心,别踢到了墙,看看,墙角已经有了脏脚印了。”随后,我继续巡视着,视线转到了走廊的另一边。正在这时,刚才手舞足蹈的一群人一溜烟全窜进了活动室,我正在纳闷呢:“这些小家伙上哪去了?去干什么呀?怎么全不见了?”这时,就瞧见他们每人手里提溜着一块抹布乐呵呵地跑出来,来到了墙角边擦起了脚印。他们边擦边笑一边还交流着经验哪!有的说:“喂,你使点劲儿,要不然擦不干净。”有的说:“要看准了,擦脏的地方,别擦到边上干净的地方,不然干净的地方也弄脏了。”还有的说:“抹布脏了得弄点肥皂搓搓干净,不然墙会越擦越脏的。”看着,听着,心里一份暖暖的感动和深深的欣慰油然而生,这些小家伙,真的长大了!

集中游戏的音乐响了,我笑眯眯地走到活动室,正想好好地夸奖一番哪,我们班的保育员板着脸走出来:“是谁干的坏事?肥皂扔的盆里都是,抹布都甩在了池子里,地上都是水,而且把擦桌子的干净抹布都弄地黑乎乎的,怎么擦桌子呀?”我听了心里明白了大概:这些小家伙事前抢着做好事没考虑周全,事后听见集中音乐急着回座,留着好多后患哪。这时,我冲保育员使了个眼色,让她先坐下听听。我仍然笑眯眯地对着全班小朋友说:“今天,有一些小朋友很能干,玩的时候发现墙角脏了,他们比老师先想到用抹布去擦干净,都是谁呢?”“我!”“是我!”“还有我!”……站起了十几个人,“你们真棒!我还看见你们有很多把墙擦干净的好方法,轮着来介绍一下,好吗?”这下他们更有成就感了,在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很兴奋地交流着。等他们说完了,我依然笑着,“真佩服你们,偷学了这么多好方法。那你们听了保育员老师的话,有什么想法呢?”孩子们有的吐吐舌,有的扮个鬼脸,有的脸红了,我继续问:“下一次,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做法吗?”“我们会先问一下保育员老师用什么抹布合适。”“用肥皂搓完抹布,我们会放好肥皂,挂好抹布。”“我们要小心不让水滴的地上到处都是。”……我与保育员老师对视一笑,我对着孩子们,翘起了大拇指……

又一次自由活动,我又听到窗外有小朋友说要擦还没擦干净的脚印,不一会儿,我听到了盥洗室响起了这样的问话:“阿姨,我们想擦墙,用什么抹布呀?”我的脸上又漾出了笑容,会心的……

当孩子不小心把好事搞糟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珍惜和助长他们的那份主动、善良、爱心,让他们体会到主动、善良、爱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满足和成功感,同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找出搞糟的原因,想出避免搞糟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几句或讲些教条式的道理。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更主动、更善良、更有爱心,也让他们自己悟出了、懂得了怎样去寻找更多的快乐、满足和成功感!

案例:由倒胶水引发的思考


一、背景: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教育契机,而幼儿接触最多、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是各种材料。但材料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幼儿需要在用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认识它们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性质及简单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游戏、生活和学习。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契机,成为一个有心人,捕捉材料瞬间的变化,支持幼儿主动发起对材料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本案例中的明明是一个大班的男孩子,他很爱帮助别人,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每次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时,他总会问为什么,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在这次的区角活动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二、案例描述:

随着进行曲的响起,孩子们陆续收起了玩具。走到美术角时,我忽然发现放胶水的碗没有像往日那样叠在一起,而是一个一个摆开,每碗中还有一些胶水。“这是谁干的呢,收玩具了,怎么胶水还倒得每碗都是,过一会儿会干的,这多浪费呀!”皱着眉头的我这样想,就喊了一声:“这些胶水都是谁放的呀?”随着问话声,明明不声不想地站到了我的身边,刚想埋怨他几句,然而转念一想,平时明明鬼点子最多,也许他有什么理由呢,不妨问问。“明明,你为什么把胶水倒得每碗都是呀?”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柔声问道。明明斜眼看了看我,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想每碗都倒上胶水,让小朋友用完一个再用一个,不用经常倒了。”多么善良美好的一颗童心呀!原来他是要帮助小朋友,为小朋友制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因为,在以往的制作活动中老师往往怕孩子们把胶水洒得到处都是,常帮助他们倒好胶水。若胶水用完了,就需要教师再次帮忙,这样显得不太方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明明想出了这一“招”。我为孩子的好心所感动,也为他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而高兴。同时,我也注意到明明只考虑到小朋友用着方便,并不知道胶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蒸发的道理。若强行命令他把胶水倒回去,他虽然可以做到,但他仍不理解其中的原由。同时也束缚了孩子观察事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压抑了他关心小朋友的情感,丧失了一次好的教育契机,那么何不利用胶水事件让他自己发现胶水的特性呢?一举两得,就这么办。于是,我一方面表扬了明明为小朋友着想的行为,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向他及全班幼儿提出了观察的任务:“我们看看,一两天后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呢?”一天后,明明欣喜地拿着胶水碗跑来告诉我:“孙老师胶水干了,不能用了,还是应该把它装到瓶子里去。”“胶水为什么会变干了呢?”我听了他的话后进一步提问道。明明挠了挠脑袋认真地说道:“胶水中的水份蒸发了,慢慢就变干了。”“真会动脑筋。”我高兴地表扬道。经过他的发现与提议,现在班级里的美工角多了些小瓶子,孩子们经常自己倒着用胶水,用剩的就会倒回瓶中。

三、案例分析

孩子是爱“玩”的,而且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正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物。

像倒胶水这样的小事,本是孩子的自发行为,但却真实地反映着幼儿身上已经具有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帮助和方便同伴的爱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认识胶水会干的特性。如果我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不仅孩子们做好事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而且他将失去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果多次这样的活动不被发现,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也许只会甘于受成人摆布,而缺乏主见。然而教师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通过有效指导让明明获得了想办法解决问题、认识胶水特性等相关的经验。

四、反思:

上述事件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并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尊重幼儿、耐心倾听是实施教育的前提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幼儿的兴趣与集体的制度相冲突。这时,我们首先要把幼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是一个有生长力和生命力的自动的小孩,儿童不是‘小人’。我们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分析孩子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同时,教师可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向幼儿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引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如案例中若教师发现问题采取批评解决的话,就会抑制活动中产生的教育因素,使明明失去了一次尝试、探究的机会,同时也抹杀了明明美好的心意。反之,则使明明既增长了新的知识,又保护了他爱思考、爱探究的心理。作为教师,要做到尊重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2、调整教师行为,满足幼儿需要是实施教育的先导

在游戏中,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准备好一切材料,教师应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自己决定游戏中的一切。游戏中的材料应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为出发点。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看到了孩子有自己倒胶水的需求,就改变了以前由老师倒胶水的一贯做法,为了方便孩子自己倒,就把胶水碗改成了瓶子。由此可见,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有益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3、抓住教育契机,生成教育内容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时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种教育艺术——捕捉教育契机,并能依据即时即景果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在胶水这一事件中,教师发现幼儿渴望多点胶水的需求和自己倒胶水的行为中已经具有了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认识胶水会干的特性,于是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并将其扩展,实现幼儿预期的发展。从这例子中说明教师应具有随时开发和生成的意识,“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不断地在幼儿的需求、兴趣点和行为基础上开发可能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生成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4、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究,体验发现乐趣是实施教育的重心

在《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要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尽管孩子一开始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但教师要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幼儿在亲身观察中发现材料的细微变化。如教师明知道一次倒很多胶水会导致其蒸发,但却提供给了明明尝试错误的机会,这种尝试让明明体验到自己原有经验的局限性,并为他理解蒸发现象打下了初步的感性基础,促使其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让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教师要在他们有危机、有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时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只有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次胶水事件,不仅促进了班内美工角更好地开展,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观念,用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案例:由擦脚印引发的反思


一次点心后自由活动时,许多小朋友在走廊里玩游戏,玩得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了起来,我顺口提醒了一句:“小心,别踢到了墙,看看,墙角已经有了脏脚印了。”随后,我继续巡视着,视线转到了走廊的另一边。正在这时,刚才手舞足蹈的一群人一溜烟全窜进了活动室,我正在纳闷呢:“这些小家伙上哪去了?去干什么呀?怎么全不见了?”这时,就瞧见他们每人手里提溜着一块抹布乐呵呵地跑出来,来到了墙角边擦起了脚印。他们边擦边笑一边还交流着经验哪!有的说:“喂,你使点劲儿,要不然擦不干净。”有的说:“要看准了,擦脏的地方,别擦到边上干净的地方,不然干净的地方也弄脏了。”还有的说:“抹布脏了得弄点肥皂搓搓干净,不然墙会越擦越脏的。”看着,听着,心里一份暖暖的感动和深深的欣慰油然而生,这些小家伙,真的长大了!

集中游戏的音乐响了,我笑眯眯地走到活动室,正想好好地夸奖一番哪,我们班的保育员板着脸走出来:“是谁干的坏事?肥皂扔的盆里都是,抹布都甩在了池子里,地上都是水,而且把擦桌子的干净抹布都弄地黑乎乎的,怎么擦桌子呀?”我听了心里明白了大概:这些小家伙事前抢着做好事没考虑周全,事后听见集中音乐急着回座,留着好多后患哪。这时,我冲保育员使了个眼色,让她先坐下听听。我仍然笑眯眯地对着全班小朋友说:“今天,有一些小朋友很能干,玩的时候发现墙角脏了,他们比老师先想到用抹布去擦干净,都是谁呢?”“我!”“是我!”“还有我!”……站起了十几个人,“你们真棒!我还看见你们有很多把墙擦干净的好方法,轮着来介绍一下,好吗?”这下他们更有成就感了,在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很兴奋地交流着。等他们说完了,我依然笑着,“真佩服你们,偷学了这么多好方法。那你们听了保育员老师的话,有什么想法呢?”孩子们有的吐吐舌,有的扮个鬼脸,有的脸红了,我继续问:“下一次,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做法吗?”“我们会先问一下保育员老师用什么抹布合适。”“用肥皂搓完抹布,我们会放好肥皂,挂好抹布。”“我们要小心不让水滴的地上到处都是。”……我与保育员老师对视一笑,我对着孩子们,翘起了大拇指……

又一次自由活动,我又听到窗外有小朋友说要擦还没擦干净的脚印,不一会儿,我听到了盥洗室响起了这样的问话:“阿姨,我们想擦墙,用什么抹布呀?”我的脸上又漾出了笑容,会心的……

当孩子不小心把好事搞糟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珍惜和助长他们的那份主动、善良、爱心,让他们体会到主动、善良、爱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满足和成功感,同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找出搞糟的原因,想出避免搞糟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几句或讲些教条式的道理。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更主动、更善良、更有爱心,也让他们自己悟出了、懂得了怎样去寻找更多的快乐、满足和成功感!

案例:由禽流感引发的讨论


星期一早上的“小小说新闻”活动中,孩子们说到浙江一个9岁的孩子患了禽流感,病情危急。

“老师,什么是禽流感?”本学期刚转学来的洋洋问我。

“什么是禽流感?”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

“禽流感就是鸡呀、鸭呀生病了,它们身上的病毒会传染给人的。”

“鸟类也有禽流感的。”

“我知道,禽流感就是动物中的禽类患了流行性感冒。”小博士张意如说。

“猫是禽类吗?”……我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到班中的资料库去看看书,查找一些资料(主题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各种动物的书籍和网上下载的资料),等会儿接着讨论。

讨论活动开始了。

“你觉得动物中哪些是禽类?”-----小鸟、燕子、天鹅、仙鹤、鸡、鸭、鸵鸟、孔雀……老师把孩子们说到的动物卡片一一贴在黑板上。

天天的手举得最高,不知他有什么想法?“我觉得有翅膀的会飞的都是禽类。”

“有翅膀的、会飞的动物都是禽类?”我把这句话放慢速度重复了一遍,“你们同意天天的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把“球”抛给孩子,并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有的说同意,更多的是不同意。

我先让表示同意的亦唯先发表她的意见:“小鸟、燕子……都是有翅膀的。”她数着黑板上的动物卡片说。

“不对,蜻蜓、蜜蜂、还有蝴蝶也有翅膀,也会飞,它们不是禽类,是昆虫。”

“我有个问题,”说话彬彬有礼的诚诚说:“鸡,鸭不会飞的,它们也是禽类。”

“以前会飞的,现在只能飞一点点。”微微说。

好几次,孩子们争论得顾不上举手,有几个甚至站起来说了。

“我把天天的话稍微变了变,你们仔细听——禽类都是有翅膀的、会飞的,这样说还有问题吗?”老师的话语暂停了孩子们的争论。

“老师,为什么鸡和鸭现在只能飞一点点?”佳陆问道。

“它们的翅膀退化了,飞不远了。”微微回答。

“为什么会退化呢?”

“它不用飞得远就能找到吃的,一直不飞翅膀就变短了,飞不动了。”

“我妈妈说,这样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几百年才能变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慢慢从猴子变来的。”刘马龙突然冒出这样一句。

“对呀,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我们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先是四肢行走,慢慢直立行走……”我及时回应了他。

-------既然孩子提到了,我觉得该让他们了解有关进化的粗浅知识,所以及时作了回应。

“那么,青蛙也是由小蝌蚪进化来的吗?”佳陆这样说。

----------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动了脑筋

很多孩子觉得佳陆说得挺有道理。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回答,小博士张意如站起来了,

“我觉得不对,如果——”张意如停顿了一下,清清嗓子:“这样也是进化的话,那么,一粒种子,种在泥土里,慢慢长成小树,再长成大树,也是进化了。”

------------真不能小看了这些孩子,我觉得这是最好不过的解释了。

老师对孩子的讨论作了简单小结;“对,小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不是进化,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有些动物小时侯的样子和长大后是不一样的,我们回去找找。还有,我们说禽类都有翅膀,都会飞,禽类还有什么秘密呢?”

反思: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回应便成为孩子的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展开、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禽流感是当前比较敏感和重视的话题,在说新闻的环节中,我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困惑,进行了有效的回应,做了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孩子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我觉得这一特点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孩子争执辩论的过程中,我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充足的机会,让想说的孩子说个够,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孩子有这方面的经验、知识,讨论起来才热烈。作为老师,要捕捉孩子讨论过程中的“亮点”或者说是有价值的东西,及时提升,使活动更有价值。

相信《谁是勇敢的人——由体检引发的议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体检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