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

05-14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背景资料

林子,男,五岁。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林子平时少有人管,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在幼儿园里行为习惯很差,是全园有名的‘‘调皮大王”。因此,老师建议他在小班再读一年。就这样,这个“调皮大王”就留到了我班上。

入园实录

记得他第一天刚进班那会儿就让你有点招架不住。在短暂的来园十分钟内,林子机灵得如泥鳅般穿梭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似乎对什么都不陌生,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真是无可奈何。

也许是对这一特殊孩子特别关注的缘故,每天,林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做操时,他会以小便为由偷偷地溜回教室玩一会儿玩具;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林子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很庆幸,后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我找到了帮助林子的办法。

案例一:卖菜喽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问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林子也不例外,选择了他喜欢玩的“菜场”游戏,当起了“营业员”。游戏一开始,他就忙活起来,将各种蔬菜摆放出来,还细心地整理着篮子中的蔬菜。准备工作完毕后,他便开始叫卖:“快来买呀,我的蔬菜又多又新鲜,好好吃呀。”他响亮的叫卖声吸引了好多“顾客”前来购买。

“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林子主动地向顾客问好。

“我要买萝卜。”

“哦,萝卜很好吃的,吃了还不咳嗽呢。你要买几个呀?”

“两个。”

“好,马上给你。”林子说完,麻利地拿过两个萝卜放到了“顾客”的小篮子中,还微笑着对“顾客”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分析与思考

别看林子平时吵吵闹闹,在游戏中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与同伴交往。那热情的招呼,那熟练的动作,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感动。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与调皮捣乱联系在一起呢?细细分析,这与他好动、自控能力差有关,而以前总是要求他安静地做一些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难怪他要捣乱呢。看来,只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分地表现出出色的一面。我想,要让林子尽快地融人到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在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里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案例二:我是鸡宝宝

今天的音乐活动是学习歌曲《鸡宝宝的摇篮》,歌曲中“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象孩子们很喜欢,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兴趣盎然。一向调皮的林子也显得更为活泼和兴奋,只见他在椅子前来回走动,还时不时地插嘴、做鬼脸,逗小朋友发笑。对他的故意起哄,尽管我不停地用眼神、动作、语言暗示他,但他丝毫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就要开始表演了,为了增强表演的兴趣,我从表演区中拿出一条黄色的纱巾围在头上,并让孩子们猜一猜“我是谁”。头脑灵活的林子脱口而出:“啊,是鸡妈妈,鸡妈妈。”说完,跑

上前一把抱住了我的腰。看他如此喜欢和兴奋,我灵机一动,煞有介事地说:“是呀,今天鸡妈妈要找乖巧听话的鸡宝宝,然后带着他一起出去玩呢。”听我这么一说,林子显得异常听话,马上乖乖地坐回椅子上,、一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一边积极地做模仿动作。看到林子这么乖巧,我便学着“鸡妈妈”的样子拥抱他,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亲说:“你真是我的好宝宝,鸡妈妈可喜欢你了。”林子一听更开心了,用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腰,粘在我的身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鸡妈妈、鸡妈妈”。就这样,林子完全融进了“鸡宝宝”的角色中,先前的调皮和不守规则早已无影无踪。在接下来的表演中,林子表现得更投入了。

分析与思考

“鸡妈妈”和“鸡宝宝”是小班孩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形象,音乐活动本身的氛围也是宽松和愉快的。林子是一个很感性的孩子,情绪的外露和冲动使他沉湎于游戏中,当我用纱巾围住头扮成“鸡妈妈”时,林子顿时进入到了游戏情节,他的顺从、乖巧、投入在游戏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因为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做一个听话的“鸡宝宝”,得到“鸡妈妈”的喜欢,同样也是林子的愿望和渴求,在这一表演游戏中,他的这种愿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游戏让林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和转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呀。

案例三:卖面包喽

今天的午点是奶油包,香喷喷的,孩子们可喜欢吃了。由于班内人数多,孩子们需要按组轮流洗手,然后到餐车前去拿点心吃。可心急的林子早已按捺不住,在餐车前转来转去,盯着奶油包直流口水。当林子的小手不由自主地碰到餐车上的奶油包时,同伴不满的声音出现了:“你还没有洗手呢!”“你插队!”……原本安静有序的队伍也乱了开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故作惊讶地说:“咦?今天的面包店怎么没有营业员呀?怪不得闹哄哄的,谁来做营业员卖面包呢?”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林子也大声喊着“我,我,我……”我故意左看右,然后一把抓住林子的小手,说:“嗯,林子现在站得最神气,就由林子来卖面包吧,不过你要先去把小手洗干净。”被选中后的林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洗完手回来得意地站在餐车前叫卖起来。

说来也怪,前来买面包的孩子一个个都自觉地排好队,还主动地与林子交流,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直到还剩最后一个面包时,林子高兴地喊:“老师,这最后一个面包是卖给我的。”我笑着点点头,林子呢,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面包吃开了。

分析与思考

看着林子津津有味地吃面包的情景,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多可爱的孩子呀!爱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在林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香喷喷的奶油包,林子原本是那么按捺不住,可是当进入“卖面包”的游戏后,他完全投入了,是那么认真专注,那么有始有终。看来,林子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是无人能比的,当他进入到游戏中时,会很快地与角色融为一体,从内心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我暗自庆幸,情急之下生成的“卖面包”游戏,不仅让孩子们产生了新鲜感,玩了一次好玩的游戏,还自然地约束了林子这样不守规则的孩子,使他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纠正。

作为教师,看着孩子能走出“无助的阴影”,享受童年的欢乐,真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通过对林子半年来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我的最大感触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发展。其实,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调皮"孩子的转变


一、案例现象

泉泉是我班这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身黝黑的健康肤色,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小运动选手,都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有些失望:

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见到门关着,他会“咚咚咚”的边踢门边喊“开门,开门!”;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泉泉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泉泉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二、案例分析:

1、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2、父母对孩子管束较严,并且缺少沟通。由于泉泉的父母都是个体经营者,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就将他暴打一顿,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孩子,太需要有人去关爱他、宽容他,需要有人去真诚地对待他了。

三、措施与效果:

针对泉泉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画画的时候,孩子绘画能力差,我就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泉泉对小汽车、手枪等等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根据他的特点,在区角活动时我为他准备了许多有关这样的图画,让他也学着画,他十分感兴趣。每次我都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表扬他画得越来越好了。另外,自由活动时,与他多交流,多讲道理,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

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泉泉在集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次,他回老家一星期没来,入园时他还将自己回老家的情景讲给我们听。

半年来,泉泉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案例: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

时间:2004年5月

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

时间:2004年6月21日下午4:25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弘弘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

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弘弘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弘弘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弘弘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2、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3、自我反应。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案例:调皮的涵涵个案分析


涵涵很聪明,记忆力非常好。老师讲过的故事,他只要听一遍就能复述;上课回答问题都能答到要点;他情感丰富,会时不时地过来亲一亲老师,表示对老师的喜欢……

◆镜头一:小朋友一起坐好等爸爸妈妈来接,可涵涵一会儿摸摸玩具架子,一会儿看看衣柜里的东西,一会摸摸小朋友的头发,一刻都闲不着。

◆镜头二:老师请他帮助扔一张废纸,涵涵嘴里说着“好吧”,然后像小鸟一样飞着在教室里绕个大圈跑到垃圾桶前,慢慢地把那张废纸撕扯一番,直到集体活动的音乐响了很久,才把废纸放进垃圾桶。

◆镜头三:户外活动时,涵涵跑到我身边,说有悄悄话要和我说。当我低下身子听他说悄悄话时,他却亲了我一下说:“我喜欢你。”然后就跑走了。

涵涵调皮的原因

1.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多运动,涵涵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运动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涵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

2.想得到老师的关注。调皮的孩子有时更想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为此,他就用调皮捣蛋或者恶作剧式的淘气行为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3.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涵涵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爱到处乱跑,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爱问为什么;看到同伴有些新奇的举动,也爱模仿。如、何对待调皮的涵涵

对策一:平等地对待

普林格尔探讨了个体在儿童期的需要,第一种就是爱及安全感的需要——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他人关心、爱护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安全有保障的物质环境与人际关系中。因此,在平等地把表扬和关注送给涵涵的基础上,每天集体晨谈后我都和他个别交谈几分钟,告诉他自己长大了,应该如何自己管好自己,让他感受到老师给予他的特殊的爱。

对策二:发现闪光点

涵涵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我们班的一灿因为身患白血病.不得不暂时离开我们去治疗。当我们向小朋友讲述了一灿的事情后,第二天涵涵就带着自己的压岁钱要我们转交给一灿.并告诉一灿希望他能坚强勇敢。

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及时发现涵涵的优点,放大他的优点,希望能打开他的心灵之门,与他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让他成为和谐集体中的一员。

对策三:呵护好奇心

从涵涵的故事中我们看出,涵涵的调皮行为在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有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涵涵妈妈经常说一架漂亮的玩具车到了他的手中,不到半小时,就变成一堆支离破碎的小零件。其实,这只是他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他希望知道玩具的“真相”罢了。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在平时的活动中,我有意让他多参与探索性比较强的活动,如自主游戏中的“探索屋”。在那里,他总是能发挥他的奇思妙想,成为大家追捧的“领袖”人物。

对策四:家园共携手

对于涵涵的教育,我注重从家庭人手,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不和谐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与家长坚持每天进行交流,相互交流涵涵在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家园共育形成最佳合力。

孩子的调皮行为中蕴涵着一定的智慧。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和谐的教育手段,使孩子的调皮行为变为智慧发展的动力。

案例:我班的一个调皮男孩


例案:

宸宸是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平时的他一直脸上笑嘻嘻的,如果老师批评了他,他就会乖得一声不吭,或者赶忙讨饶道歉。但过不多久他多动的毛病又要犯了,有时甚至来点恶作剧,搞点小破坏,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太喜欢跟他一起玩。先来看一组他的活动镜头:

活动镜头一:

在去洗手间的路上,有一位幼儿不小心滑倒了,宸宸看见了,马上兴致勃勃。他不是去拉他,而是趁势也滑了过去,压在那位小朋友的身上,其他幼儿也学他的样子,一起跟着压下去,使得最下面的一位小朋友哇哇大叫。

活动镜头二:

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听故事,忽然听到一声尖叫,是谁呢?孩子们告诉我:“是宸宸。”我一听火了,又是他,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我问:“是你发出的声音吗?”他点点头。“你为什么要发出这种怪声呢?”他默不作声,低头不语。

活动镜头三:

班里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奥特曼玩具,宸宸他非常想玩,但是想玩的孩子很多,他只好慢慢地等。等了一会儿,他有点等不及了,就伸出手一把抢过来,结果把奥特曼的手给扯断了。带玩具的小朋友气愤地骂他:“你干吗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你玩了!”说着也一把把玩具抢了回来。宸宸呢,脸上一脸的委屈,口里一边嘟哝着,一边说:“我又不是故意的。”

分析:

1、父母对孩子管束太严。

宸宸的父母对孩子管束比较严厉,特别是他的父亲。开学刚来没几天,他父亲就要求我们注意孩子的坏习惯:调皮、吃手指。孩子有一次拿了别人的手帕回家,第二天,他父亲就来告诉我们,表情非常地严肃,一边要求我们老师注意看好孩子,一边严厉地批评起自己的孩子。平时在家,只要孩子犯了错,就会批评、挨骂,使得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而这种情绪在学校中就会有意无意地爆发出来。

2、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

宸宸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看孩子,常常是孩子一个人玩耍或看电视,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只能借助玩耍使自己快乐。

3、好奇心很强。

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对宸宸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

宸宸的绘画不是很好,经常是乱涂乱画,有时甚至涂得整张纸都是黑的。但有一次,他却画得非常成功。我及时地表扬了他,还在集体面前展示他的作品,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他画画不再乱涂乱画了,涂色的时候也非常地小心,一点一点地涂。他会问我:“我画得好看吗?”“是这样吗?”“老师,我画得对不对?”我的一句“很好”“真棒”,一个微笑、点头都鼓舞了他、激励了他。

2、榜样示范。

宸宸走路时经常会撞到其他小朋友,惹得小朋友看到他就急忙躲开。我对他说:“如果你走路时慢慢地走,不去撞人家,别人就会跟你玩了。你看,桢桢小朋友走路慢慢的,眼睛看好了走,她就不会撞到别人了。茵茵小朋友小心地走,看到小朋友多,就饶开了,她也不会撞到别人。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小朋友就喜欢跟你玩了,对吗?”他使劲地点了点头,嘴里有时还会说:“我这样走,好吗?”之后,他能学着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了。

3、赏识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宸宸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宸宸,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上课时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就会更喜欢你了。”他点了点头,要好地说:“我会认真的。”

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他,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家园共同配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好孩子。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观察时光:每次午睡时光

观察记录:第一次与丙小朋友接触,你肯定会觉得她是个特文静的小女孩,可从平时的观察与了解中发现她十分的活泼、调皮,精神劲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来说吧,她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这种状况,我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先还丙小朋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之后就听到带着哭腔的告状声:"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时候惹事了。

观察分析:

丙小朋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光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光睡不着。和她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不午睡,家长也忙,懒得哄她睡午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构成良好睡眠习惯。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丙小朋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我就让她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书、做手工等。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等过了一段时光我发现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时光也长了。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构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幼师资料《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个案分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