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孩子
【案例背景】
小涵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坐着,大家都觉得他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孩子,可是没过多久,一切就变了,原来小涵非常爱哭,每天早上总是哭着让爷爷抱进来。而且,小涵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聊天。在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玩的不亦乐乎,唯独小涵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描述】
记得有一次,我看他一个孤零零的坐着,我就请一个小女孩主动去跟他讲话,没想到他竟然直接把头一扭,表示不想听。对此,我们都略感无奈,只以为他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但那次家访,却让我改变了看法。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玩具,一会躲在妈妈背后看着我们谈话,还故意去开小灯吸引我们的注意,一会儿又要带我们去看他的房间,跑来跑去,可调皮了。
在交流过程中,他妈妈告诉我们说小涵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基本上都是跟着爸爸妈妈到外面去游玩,很少出去跟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遇到班里的孩子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但是当小朋友离开后,他又会跟妈妈说,这是我们班的谁谁谁。
【案例分析】
小涵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年龄小,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小朋友们都熟悉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了,小涵还是这样。通过与小涵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涵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看电视,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与同龄幼儿接触也不多,因此造成了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情况。
而在幼儿园,刚开始,我们认为他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太会去勉强他,但其实他是想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小涵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像想让老师多注意一下他,再鼓励他一下。
同时,刚开始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也使他更加沉默寡言,不合群。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愿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小涵性格较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案例反思】
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
1、家长工作方面:
(1)经常与其家长沟通,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小区、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2、让孩子与小伙伴相互熟悉、了解。
多创造机会,鼓励小涵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聊天。从小伙伴们主动去找他玩,慢慢过渡到他也能主动去与小伙伴游戏。
3、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点名的时候,我会多喊几遍他的名字,当他大声说到的时候,我就会夸他声音真响亮,每当这时,他总会不好意思的将头缩下去。而上课的时候我也会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良好的关系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当他来到幼儿园哭泣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要求他跟我们抱抱,跟他打招呼。问问他今天吃了什么早饭啊,在聊天过程中,打消他对我们的陌生感。现在,小涵一到幼儿园就能主动跟老师抱一抱,打招呼了。虽然他偶尔还是会红着眼眶进教室,但这不也是一种进步么?
现在,小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现在的他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偶尔也会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故意逗逗老师,做做鬼脸,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
所以,只要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特点适时地进行鼓励,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可能改变孩子。
一、案例现象
泉泉是我班这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身黝黑的健康肤色,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小运动选手,都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有些失望:
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见到门关着,他会“咚咚咚”的边踢门边喊“开门,开门!”;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泉泉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泉泉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二、案例分析:
1、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2、父母对孩子管束较严,并且缺少沟通。由于泉泉的父母都是个体经营者,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就将他暴打一顿,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孩子,太需要有人去关爱他、宽容他,需要有人去真诚地对待他了。
三、措施与效果:
针对泉泉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画画的时候,孩子绘画能力差,我就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泉泉对小汽车、手枪等等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根据他的特点,在区角活动时我为他准备了许多有关这样的图画,让他也学着画,他十分感兴趣。每次我都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表扬他画得越来越好了。另外,自由活动时,与他多交流,多讲道理,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
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泉泉在集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次,他回老家一星期没来,入园时他还将自己回老家的情景讲给我们听。
半年来,泉泉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例案:
宸宸是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平时的他一直脸上笑嘻嘻的,如果老师批评了他,他就会乖得一声不吭,或者赶忙讨饶道歉。但过不多久他多动的毛病又要犯了,有时甚至来点恶作剧,搞点小破坏,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太喜欢跟他一起玩。先来看一组他的活动镜头:
活动镜头一:
在去洗手间的路上,有一位幼儿不小心滑倒了,宸宸看见了,马上兴致勃勃。他不是去拉他,而是趁势也滑了过去,压在那位小朋友的身上,其他幼儿也学他的样子,一起跟着压下去,使得最下面的一位小朋友哇哇大叫。
活动镜头二:
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听故事,忽然听到一声尖叫,是谁呢?孩子们告诉我:“是宸宸。”我一听火了,又是他,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我问:“是你发出的声音吗?”他点点头。“你为什么要发出这种怪声呢?”他默不作声,低头不语。
活动镜头三:
班里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奥特曼玩具,宸宸他非常想玩,但是想玩的孩子很多,他只好慢慢地等。等了一会儿,他有点等不及了,就伸出手一把抢过来,结果把奥特曼的手给扯断了。带玩具的小朋友气愤地骂他:“你干吗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你玩了!”说着也一把把玩具抢了回来。宸宸呢,脸上一脸的委屈,口里一边嘟哝着,一边说:“我又不是故意的。”
分析:
1、父母对孩子管束太严。
宸宸的父母对孩子管束比较严厉,特别是他的父亲。开学刚来没几天,他父亲就要求我们注意孩子的坏习惯:调皮、吃手指。孩子有一次拿了别人的手帕回家,第二天,他父亲就来告诉我们,表情非常地严肃,一边要求我们老师注意看好孩子,一边严厉地批评起自己的孩子。平时在家,只要孩子犯了错,就会批评、挨骂,使得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而这种情绪在学校中就会有意无意地爆发出来。
2、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
宸宸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看孩子,常常是孩子一个人玩耍或看电视,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只能借助玩耍使自己快乐。
3、好奇心很强。
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对宸宸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
宸宸的绘画不是很好,经常是乱涂乱画,有时甚至涂得整张纸都是黑的。但有一次,他却画得非常成功。我及时地表扬了他,还在集体面前展示他的作品,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他画画不再乱涂乱画了,涂色的时候也非常地小心,一点一点地涂。他会问我:“我画得好看吗?”“是这样吗?”“老师,我画得对不对?”我的一句“很好”“真棒”,一个微笑、点头都鼓舞了他、激励了他。
2、榜样示范。
宸宸走路时经常会撞到其他小朋友,惹得小朋友看到他就急忙躲开。我对他说:“如果你走路时慢慢地走,不去撞人家,别人就会跟你玩了。你看,桢桢小朋友走路慢慢的,眼睛看好了走,她就不会撞到别人了。茵茵小朋友小心地走,看到小朋友多,就饶开了,她也不会撞到别人。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小朋友就喜欢跟你玩了,对吗?”他使劲地点了点头,嘴里有时还会说:“我这样走,好吗?”之后,他能学着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了。
3、赏识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宸宸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宸宸,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上课时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就会更喜欢你了。”他点了点头,要好地说:“我会认真的。”
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他,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家园共同配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好孩子。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注:执笔者)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
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谈话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主自信的孩子和一个尊重幼儿、思维活跃的教师。正是教师以正确的儿童观,凭借高超的教育艺术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一、现况描述
陈宠儿现在刚满四岁,在我们班是年龄较大的幼儿,宠儿的自理能力较强,语言表达流畅,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但在幼儿园总是没有精神,做事拖拉,纪律松散。如喝水时总要老师多次催促才慢条斯理地去拿杯,上课总是坐得歪歪的,眼睛在东张西望。且宠儿的体质较差,容易生病。
二、发展目标分析
陈宠儿小朋友总体发展属中上等水平。
(1)身体发展方面:小肌肉动作协调灵活,发展较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大肌肉动作发展一般,主要表现不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早操时动作没力、不够到位。
(2)社会性发展方面:性格有点内向,对游戏活动缺乏积极性,不喜欢与小朋友交往,要加强纪律性和竞争意识。
(3)认知能力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好,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普通话与老师进行简单的交谈。
三、成因分析
1、宠儿父母年近四十才生了宠儿,因而特别宠爱女儿,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宠儿做事缺乏主动积极性,凡是都等待别人帮忙或要别人多次催促。
2、宠儿平时大多一个人在家玩耍,缺乏同年龄孩子的陪伴,使她活动缺乏积极性,及互相竞赛的快乐。
3、父母平时对宠儿的行为习惯没有一个标准的要求
4、由于害怕宠儿受到细菌的感染,父母很少带孩子出外,缺少体育锻炼,常会给孩子穿很多衣服。
5、宠儿在家是全家人的焦点,但在幼儿园却要与二十多个同伴分享老师的爱,因而总希望通过一些事情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四、教育措施
(一)家庭教育措施
1、在家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鞋、穿袜、吃饭、拿东西等,做这些事情后及时表扬孩子,有时还可以与孩子比赛谁做得快。
2、晚上让孩子早点上床睡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平时多煲一些营养的汤给孩子喝,以补充孩子生病流失的营养,尽快恢复精神和体力。
3、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并鼓励与指导她与别人交往,让孩子适当地玩一些竞赛性的游戏,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她活动的积极性。
4、不要给孩子穿过量的衣服,适当的培养幼儿的抗寒能力。
(二)幼儿园教育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多关注宠儿,那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鼓励,让宠儿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
2、平时给孩子讲一些常规方面的故事,通过故事纠正宠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3、多开展竞赛性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竞赛的气氛,提高宠儿活动的积极性。
4、让班上的小朋友做事情时,如喝水、洗手、上厕所等,拖着宠儿的小手和她一起去。
5、鼓励宠儿积极地参加晨间活动、早操、体游等,增强体质。
6、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机会让宠儿和其他小朋友合作和沟通,让幼儿在愉快和游戏性的气氛中玩耍,从而让宠儿感受合作的快乐,并积极参与活动。
7、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家园联系手册、及电话联系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形成家长、老师对孩子要求一致性,促进彼此的理解与沟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