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儿童个案1

05-14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案例:儿童个案1”,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乐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肯认错。

乐乐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对他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使他做错了事,也没有人对他说任何不是。长期以来,他不容任何人指出他所犯的错误,即使指出来,他也不承认。

乐乐的自尊心很强,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同时,为了掩盖错误而去撒谎,这就是问题行为了。当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能奏效时,我想到了“惩罚”。在一次手工活动中,乐乐做了一会儿,忽然向我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我询问了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幼儿,都说发给他纸了。这次我没再像往常那样耐心地询问他,而是告诉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时候,每个人只有一张纸,剪坏了自己负责。有了这样的前提,乐乐就不能再得到纸,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做手工。以后每当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我都采用这种方法去抑制他的不良行为。比如:他在游戏中破坏了“娃娃家”的餐具,但却不承认,我就暂时不让他玩游戏,他只得坐在旁边看别人玩;他撕坏了图书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看图书;他抢了别人的玩具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玩玩具。利用这种暂停正在享用物品的“惩罚”,让他充分体验自己的撒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事实也证明,乐乐的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其纠正不良的行为。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儿童个案:好哭的小壮壮


壮壮小朋友每天到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哭着不让妈妈离开。而且哭闹的很厉害,是什么原因使他这么不愿意到幼儿园?我进行了调查:

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到幼儿园?

壮:我不愿意睡中午觉。

我说:不睡午觉不好,会影响下午的游戏活动的。

壮:妈妈说:不睡中午觉。

问:妈妈真的这么说了吗?

壮;说了。

我说;如果妈妈真的这样说了,那是妈妈的不对,我明天会问你的妈妈的。

班级的老师说;在小班的时候每天到幼儿园的时候就哭闹。现在升到中班了和在小班的时候一样,每天到幼儿园总是大哭大闹,抓住妈妈的衣服或是头发不松手,根据着个情况,我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壮壮现在升中班了张大了,明年还要升大班上学,天天到幼儿园哭,多不好。班里的小朋友不哭,你一个人哭多难看,再说: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哭的孩子,你想让老师喜欢你吗?”“想”“好,我们从明天开始到幼儿园不哭好吗?”“好”“我相信壮壮小朋友会做到的,同时老师和小朋友都会欢迎你的,会和你交朋友的。而且我明天一定要找你妈妈谈话,是不是妈妈真的说不让壮壮睡午觉了,还要看见一个不哭不闹,高高兴兴到幼儿园来的好孩子。”

第二天,壮壮的爸爸送他到幼儿园,我看见他虽然没有哭,但是脸的颜色不怎么好看,而且还是躲着我进了自己的班级。

我找到了他的妈妈问了一些壮壮情况:“是你不让孩子睡午觉的吗?不是,壮壮不愿意睡午觉。他不愿意到幼儿园,为了让他到幼儿园我就同意了,没想到让小孩子骗了,钻进了孩子的圈套了。”

今天,我看到他到幼儿园没有哭,是因为我昨天批评了他,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孩子今天做到了,所以我向你了解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教育孩子。但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分析是否正确、有理,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思想情绪,以至影响孩子一天的学习、游戏活动。

壮壮经过中班一年的学习变化很大,从一个天天哭闹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文明、讲道理、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了。升到大班后参加了徐州市首届

幼儿创造性幼儿游戏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案例:个案记录


情况分析:

沈祎小朋友性格比较孤僻、任性,和小朋友交往相处不是很融洽;很少参加集体的体育活动,动作发展很不协调,对活动项目和有点难度的动作表现出畏惧和胆怯、缺乏自信。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是早产儿,眼睛有点斜视,脚上有根骨头没有发育好,走路很不稳。所以孩子的日常事务都由奶奶包办,活动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不允许做这、不允许做那,怕有危险、出意外,因此形成了她过度依赖、不愿与人交往的个性。

学期总目标:

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阶段培养目标及措施:

第一阶段目标与措施:

1、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帮助她排除焦虑的情绪。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二阶段目标与措施:

1、关心与信任,帮助孩子战胜胆怯心理。

2、发挥孩子的专长与爱好,使她获得成功体验。

第一阶段:(9月6日)

开学一来园,沈祎的表现就是哭:上课哭、吃饭哭,午睡哭,一空或游戏一停,她就“妈妈,我要妈妈”地哭叫。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哭。不管我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她停止。今天上课时,她硬要坐在教室靠门口的座位上,说是要向外看妈妈、等妈妈,为了不影响全体小朋友的来园情绪,我只好暂时顺从她。

为了让祎祎尽快地消除这种焦虑情绪,平时我就注意耐心亲切地多与她交谈、陪她滑滑梯、做做游戏、家访、抱抱摸摸她、孩子一有进步就马上表扬并与她的父母反馈在园情况、利用“五角星、小红花”等小奖品鼓励她、请班级中活泼胆大的孩子和她交朋友等,来慢慢消除她的陌生感。这样过了三星期左右,她已经不哭了,对老师比较喜欢,还能主动和我说说家里有“天线宝宝”的碟片、最喜欢看“东方少儿频道”等等,在家中也能主动讲讲幼儿园的事情。

9月27日

午睡是幼儿园生活的一大重要环节,很多幼儿在家中没有午睡习惯,祎祎也不例外,她往往担心“一觉醒来妈妈会不会来,如果睡着了妈妈来领,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等。所以,差不多每天午睡时,她都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发愣。

要跨过这一门槛,变不习惯为习惯,要花一番大功夫。于是,我一面以“宝宝午睡后照样可回家”的事实打消她的顾虑,一面与家长取得联系,交待下一步的措施,要求不要让孩子停学,我就慢慢让她学会午睡。为了照顾全体幼儿不被吵醒,让她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我采用了“哄睡五步法”:

第一步:让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做好睡前小便的准备工作,然后坐在午睡位置旁边的小椅子上,要求不离开椅子,嘴里不发出声音。

第二步:脱掉鞋子,踩在床上。不能离开椅子,口头提醒“如果累了,可以躺一会儿”。

第三步:脱

掉鞋子,允许坐在被子里,但不能有声音。

第四步:要求孩子必须躺下。一开始,她不习惯,躺半小时又坐起来,老师一提醒,又躺下去。这样坐坐、躺躺、趴趴,过了午睡时间。

第五步:老师搬凳子坐在她身边备课,她的头一抬,马上把她的头轻轻按下去。这时候,孩子已经比较老练,不容易哭了。老师的要求要严,不再“心软”。一抬就按,一抬就提醒,慢慢地,她能睡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了。睡不着或睡醒后也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将近一个月了,祎祎终于能安安稳稳的午睡了。

第一阶段小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焦虑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儿童习惯于母亲那张亲爱而又熟悉的面孔,而当陌生人出现后,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变成惊骇了”。对于像祎祎这样焦虑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就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并付出更多的爱心。要让孩子熟悉环境,觉得老师、小朋友可亲可爱,幼儿园真好玩,然后寻找教育的锲机,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逐步让她融入幼儿园大家庭,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二阶段:(11月8日)

早操时,我们班的小朋友随着音乐快乐地做着早操,大象走、小鸟飞、青蛙跳。这时,只见沈祎小朋友抿着嘴,两腿一颠一颠的,两只小胳膊夹在腰间,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怎么跳也跳不起来,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两次、三次,都没有跳起来,最后她干脆蹲下不做了。

这使我联想到平时祎祎走路不稳、动作发展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的状况。如果总是失败,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和自信心,怎么办呢?早操结束了,我在地上划了一条横线,让祎祎在横线间半跳半迈地就过去了。我微笑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小朋友都拍起了手,第一次的成功使祎祎的信心大增。她用那不协调的动作,反复练习着跳,还时常举起双手,非常兴奋。

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一条线竟有如此的效果。尽管她的动作还不如其她孩子,但在她自身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天入园时,她的妈妈对我说:“祎祎昨天回家很高兴,叫我在地上画线让她跳,而且跳得满头大汗。”听了妈妈的话,我想,无论她跳的结果怎样,至少她现在爱跳了,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12月15日

今天的音乐课“买菜”,我没有弹琴,而是让孩子们听磁带学唱歌曲。听着欢快的音乐,我突然发现祎祎歪着头,眼睛盯着录音机,一动不动,听的特别认真。别看她平时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还是挺喜欢音乐的。孩子发现我在对着她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下来,大家一起编起了动作,祎祎站在靠边的地方,边看边做,脸上不时地露出笑容。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里面的动作。最后,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沈祎也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马上请她来表演,为了让她胆子大一点,还特地邀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虽说祎祎的动作很不规范,但是毕竟完整地表演下来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祎祎得到了五角星。

第二阶段小结:

虽然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时,我遵循了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到的“健康教育的大原则”:“即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因人施教”。“一条线”看似简单,但恰恰给祎祎搭构了一个小台阶,让她知道如何跳出第一步,并且及时给予她充分的肯定,使她在迈出第一步时就体验到了成功,因此也就有了信心和进一步练习的勇气;在上台集体表演中,让她担当一些适当的角色,让她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学期小结

一个学期过去了,由于我们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

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小便洗手等等”,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引导下,祎祎逐渐建立了自信,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克服困难,还会主动亲近老师和小朋友,并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家长也为此感到开心,同时也更新了教育观念。

案例:中班个案小结


每个班里都有一个老师的“宠儿”,这个“宠儿”并不是老师的溺爱,而是在她身上一定有非同一般的特别,需要老师多留一份心,多留一点爱。要说起我班的“宠儿”,在园的老师都知道,不用问,一定是哪个奶声奶气的“小开”——王泽远。

说起王泽远,真有一段小故事。刚来幼儿园托班的时候,第一次脱离妈妈的怀抱,带给他的是无形的恐惧和害怕,那种大声的喊哭声刺激着慈母的心。任凭我们使什么方法,都无济于事。一周后,他的母亲几乎要放弃让他来园过集体生活。

这时,我们一边安慰他的母亲,一边以全身心的爱,倾注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早锻炼让妈妈陪着一起做,孩子学本领让妈妈陪在旁边听,慢慢的安下孩子的恐惧心。有一周后,妈妈逐渐压缩了自己“陪读”的时间。一个月后,孩子的心态有了转机,我们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带个妈妈,让她安心。孩子有一点成绩马上告慰母亲,让她高兴。有一次,同班的一位孩子因为想家而哭起来,远远就走过去说:"不要哭,睡觉起来,吃过点心,妈妈就会来的."要知道,托班的孩子,都是刚离开家庭的,一有伤感都会产生同样的效应,但远远能不受其影响,而走上去劝慰,妈妈知道后,眼眶里冒出了激动的泪花,多么得不容易啊!

进入中班以后,我把他列入首要访问对像.对他妈妈进行了长谈,让她把孩子交给我们来管,只要他坚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我们一定会尽心养育他,从此以后他没有缺席过一天.

让他在玩中学本领、学知识。对他的每一项机会都不放过,孩子的进步、孩子的成长,给了母亲很大的安慰。

再见王泽远,依然是老师的宠儿、依然是那样的奶声奶气——但你想过吗?不久后远远他就改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远远,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关爱他!

案例: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

时间:2004年5月

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

时间:2004年6月21日下午4:25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弘弘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

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弘弘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弘弘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弘弘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2、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3、自我反应。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案例:个案分析———陈宠儿


一、现况描述

陈宠儿现在刚满四岁,在我们班是年龄较大的幼儿,宠儿的自理能力较强,语言表达流畅,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但在幼儿园总是没有精神,做事拖拉,纪律松散。如喝水时总要老师多次催促才慢条斯理地去拿杯,上课总是坐得歪歪的,眼睛在东张西望。且宠儿的体质较差,容易生病。

二、发展目标分析

陈宠儿小朋友总体发展属中上等水平。

(1)身体发展方面:小肌肉动作协调灵活,发展较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大肌肉动作发展一般,主要表现不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早操时动作没力、不够到位。

(2)社会性发展方面:性格有点内向,对游戏活动缺乏积极性,不喜欢与小朋友交往,要加强纪律性和竞争意识。

(3)认知能力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好,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普通话与老师进行简单的交谈。

三、成因分析

1、宠儿父母年近四十才生了宠儿,因而特别宠爱女儿,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宠儿做事缺乏主动积极性,凡是都等待别人帮忙或要别人多次催促。

2、宠儿平时大多一个人在家玩耍,缺乏同年龄孩子的陪伴,使她活动缺乏积极性,及互相竞赛的快乐。

3、父母平时对宠儿的行为习惯没有一个标准的要求

4、由于害怕宠儿受到细菌的感染,父母很少带孩子出外,缺少体育锻炼,常会给孩子穿很多衣服。

5、宠儿在家是全家人的焦点,但在幼儿园却要与二十多个同伴分享老师的爱,因而总希望通过一些事情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四、教育措施

(一)家庭教育措施

1、在家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鞋、穿袜、吃饭、拿东西等,做这些事情后及时表扬孩子,有时还可以与孩子比赛谁做得快。

2、晚上让孩子早点上床睡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平时多煲一些营养的汤给孩子喝,以补充孩子生病流失的营养,尽快恢复精神和体力。

3、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并鼓励与指导她与别人交往,让孩子适当地玩一些竞赛性的游戏,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她活动的积极性。

4、不要给孩子穿过量的衣服,适当的培养幼儿的抗寒能力。

(二)幼儿园教育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多关注宠儿,那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鼓励,让宠儿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

2、平时给孩子讲一些常规方面的故事,通过故事纠正宠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3、多开展竞赛性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竞赛的气氛,提高宠儿活动的积极性。

4、让班上的小朋友做事情时,如喝水、洗手、上厕所等,拖着宠儿的小手和她一起去。

5、鼓励宠儿积极地参加晨间活动、早操、体游等,增强体质。

6、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机会让宠儿和其他小朋友合作和沟通,让幼儿在愉快和游戏性的气氛中玩耍,从而让宠儿感受合作的快乐,并积极参与活动。

7、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家园联系手册、及电话联系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形成家长、老师对孩子要求一致性,促进彼此的理解与沟通。

喜欢《案例:儿童个案1》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个案分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