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建构区,远远对澜澜说:“我想搭个幼儿园。”于是,邵子炜等一些男孩子都表示同意,看到孩子们劲头十足的样子,我们老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先订下一个建造幼儿园的计划:幼儿园里有些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造幼儿园的各个部分?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平平:我想用树枝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做房子,门可以开的。我要准备许多许多树叶,要400根。(平平很认真地说,她计划好了材料的“数量”)
洋洋:我要搭大型玩具,用积木。
达达:用麦当劳玩具做房子,因为它能一层层叠起来。
天天:我想出用石头做房子。(师:怎么做?)围起来!用颜料涂上颜色!
宙宙:用大木头积木搭路和房子。哦,我还想用纸折房子。
其其:我用树叶做。
凡凡:可树叶做太软了呀,窗户用树叶做好了。(他抓住了树叶的特征去考虑)
小亮点:用沙子做房子里的楼梯吧!(这个主意不错,他考虑到细节部分了)
安然:用月饼盒叠,三层楼房高。(他发现教室外有许多月饼盒,忽然想到)
凡凡:大草坪用树叶做好了!(他一直在考虑树叶的问题,又不舍得放弃这个材料,总算想了这个不错的办法)
星星:我想用橡皮泥造个游泳池。
奇奇、傅榕:我也想用橡皮泥!(中班孩子通常有“跟随”的现象)
珑珑:大型玩具用小积木搭。
童童:那我用橡皮泥搭大型玩具好了。(想出不同的材料)
王羽哲:房子用彩色小积木搭,颜色比较漂亮。(他考虑到了材料的色泽)
远远、亮亮、康康:用小长方形的彩色积木搭大型玩具,可好玩呢!(这个“小团体”共同想出来的主意)
艾伦:我想用木头积木搭房子,能搭得很大的。(他考虑了材料的大小)
闻闻:我用木头积木搭房子和教室。
多多:我觉得塑料积木颜色很好看,这个搭房子好了。
恬然:我会用橡皮泥做房子。(恬恬最近比较喜欢橡皮泥游戏)
埕埕:用木头积木搭房子。
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甚至根据材料的特性来计划建造幼儿园,并且能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动性还不错。不过,我们发现多数孩子由于缺乏多种材料建构的经验,总是局限在积木材料,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积木才能搭漂亮的房子。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受“小团体”的影响,无法发散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老师将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月饼盒、石头、管子、纸盒等废旧材料,启发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去完成他们的计划,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他们将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最终大胆表现,进而获得成功感,把主题引向高潮。
纲要点击: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镜头一
“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玩切西瓜的游戏,老师却发现周波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就走开了。于是就请他们和大家一起来玩,可孩子们却说不爱玩。这么有趣的游戏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老师走到游戏着的孩子们中间,高兴地说:“你们玩得真快乐,我也参加好吗?”小朋友们听了都高兴地围过来,有的拉老师的手,有的牵老师的衣襟;有的让老师当切西瓜人,有的让老师大西瓜。孩子们玩的开心极了。站在一旁的小朋友先是专注的看,没过多久就全部参加到游戏中来了。游戏结束时,杨禹小朋友还天真的对老师说:“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镜头二:
“老师,我是真的有小便!”
诚鑫是个令老师头痛的孩子。每次同伴们都在专心地操作活动,惟独他安静不下来,东张西望还嚷嚷要小便。老师并不理他,因为老师认为,诚鑫常常是没事找事,不让他去也不会尿裤子。而此时,莹莹也小心地说:“老师,我也小便。”老师点点头,莹莹就去了卫生间。诚鑫又说:“老师,我是真的有小便!”“等会吧,你先把这个做完。”诚鑫无奈地坐下了。
二、分析
《纲要》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案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耐心是不同的,导致的教育结果也绝对不会一样。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难发现,幼儿对教师态度的体验是最敏感、最细微的。当教师以亲切、活泼、愉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时,幼儿的情绪会极度兴奋和愉快;当教师以沉闷、焦虑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时,幼儿的情绪会极度抑郁。
案例一中的老师知道亲切和蔼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孩子们在与老师的愉快交往中,由衷地发出:“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的感叹。而案例二中的诚鑫不会因为“等一会儿”而安静下来,相反会从“与莹莹不平等”的比较中,体验无奈,滋生愤懑之情。
三、反思
1、尊重幼儿,平等相待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与对象交往时,往往先在心理上将对方归人某一类别,然后再确定对待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诚鑫和莹莹都要小便,但是由于老师将诚鑫列入了“就爱没事找事”一类,而将莹莹列入了“胆小、听话”一类,在这样印象支持下,面对两个孩子的相同需要,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处理。老师对待诚鑫的方式可能是下意识反应,也可能是用心良苦,但是,不能排除这有可能是老师在消极心态指导下的消极对待。
幼儿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爱好和兴趣、要求与愿望,教师要尊重幼儿人格和自尊心,平等相待,给幼儿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利。我们提倡“微笑服务”“蹲着与幼儿说话”等教育行为,要求教师要理智地去爱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能力性格兴趣各异的孩子,把对孩子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让幼儿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老师爱的温暖,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既是老师的重要责任,也是对儿童权利的最大尊重。
2、轻松愉快,和谐发展
作为老师,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社会成员来培养,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为其一生成长奠基。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的任务不能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更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因为,幼儿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学家对幼儿在不同情绪下学习词汇、语言、进行智力操作的实验结果都说明,愉快和兴奋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恐惧和紧张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愉快的情绪往往能促使儿童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试想,诚鑫在老师消极对待下,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和亲近感,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会下降,自我调控能力会降低。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会严重影响他社会性行为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健康。
当教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赞赏的态度时,大多数幼儿会整天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状态中,表现为轻松、愉快,愿意听老师的话,做事注意力集中,有积极性等。如果老师多给诚鑫情感上的理解支持,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他闪光的一面。哪怕是老师无意中流露的一句关怀的、鼓励的、赞赏的话,也会使他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无限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接纳每一个孩子。“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欢欢娱乐城”一直是孩子们十分喜欢去玩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用不同的积木搭建各种东西,如:房子、汽车、飞机、动物……。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搭出一些较为具体的作品来呢?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些孩子会根据搭建的主题或自己的喜好进行搭建。如:“动物园”的主题中,他们会搭建长颈鹿、蛇等动物,还有动物的家。又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他就会经常搭一些不同造型的汽车;有的孩子喜欢拍照,他就会搭一部照相机……。然而还有个别孩子搭建时似乎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意地把积木叠放在一起,问他们搭的是什么,他们往往自己也说不清楚。
分析:
建构游戏一直深受幼儿的喜欢,特别是男孩子。之所以如此喜爱,是在于它的操作性,通过操作、摆弄,学习平铺、垒高、围封等技能,建构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是他们在游戏时目的性较弱,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往往会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策略: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建构游戏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游戏前,可以和幼儿讨论搭建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明确要搭建的东西。2、搭建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搭建情况,是否围绕之前的讨论展开。如果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这一搭建中遇到问题给予建议,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继续下去;如果不是,教师可以先了解原因,并让幼儿知道在新的搭建任务中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此时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3、游戏后,鼓励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今天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通过介绍交流让其他幼儿对此也有更多了解,同时,教师再给予梳理、小结,这会让幼儿在接下来的搭建中减少盲目性。
有一次,当孩子们观看以前活动的录像带时,他们表现得极其兴奋,他们边看边议论,不停地大叫:“这是我,这是我”相嘉威说:“陈佳颖,你看你现在比以前胖,象小肥猪”,……..他们纷纷议论是什么原因,孩子们发表着自己看法,孩子们有争论,有猜想,看得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有了一定的兴趣,并有想探索的愿望。于是我便抓住时机展开活动,请家长配合共同收集孩子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放置在环境中;当孩子对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兴趣时,我就及时地投放了电脑制作的成长图一套供孩子们观察、排序。孩子们被维尼爸爸画的关于表情的图画吸引住时,我又不时时机地投放了一些镜子让孩子玩起了“超级变变变”的变脸游戏并及时地捕捉摄入下来。当孩子知道一个人的情绪不同表情也会不同时,我就及时提供纸、笔、阳光宝宝贴纸等,使他们通过语言或作品表述自己的心情,一个心情区由此产生,它让孩子们述说心事帮孩子们排解不快,使孩子们成为快乐小天使。当孩子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时,我就及时创设小舞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等。为了寻找眼睛的资料,孩子们到医院采访了眼科医生、从电脑上下载关于眼睛的资料、到“资料室”里去查阅、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我眼睛中的世界”…….
主题探索给孩子们带来了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的经验。如:初步的统计、归类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他们会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等等。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在我们创设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最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孩子们的学习还有另一半。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深深意识到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孩子需要通过观察与聆听从孩子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在孩子探究模糊时给与适当的引导,并结合环境的调整或改变,将孩子们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
现代心理学认为:智慧及认知结构起源于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在主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与好奇,让他们自主学习既能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智慧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需要发出一定的行为,引出孩子们在规定范围内的反应,然而教师在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内实现对孩子行为的目标控制,努力塑造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在把握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灵活的符合孩子兴趣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利用富有刺激的环境、材料进行发现和探索。
情景一:早晨户外活动的时候,杨凌峰小朋友从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大蜗牛,于是建议把蜗牛抓回去,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蜗牛一到班级来做客,吸引了全班小朋友的目光。做完早操上来,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迟迟不肯离开,怎么也舍不得去洗手吃点心。蜗牛一下子成了小朋友们的焦点,大伙在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个小客人来。杨凌峰说:“这只蜗牛好大啊,你看他的壳是咖啡色的,一圈一圈的。”陈斐:“快看,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线!”王亮凯:“蜗牛的壳好重哦,害他爬的那么慢。”刘鸿鑫:“你们看,蜗牛越爬越高了,顺着叶子爬到屋顶了!”……课后,小朋友第一时间又跑到了自然角去,这时,小朋友惊奇的发现蜗牛产下了一只小宝宝,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了,提出了许多问题:蜗牛妈妈是怎么生宝宝的,从哪里生下来?宝宝生下来吃些什么?哎呀,蜗牛妈妈怎么死了?……
情景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跑来跟我报告:“老师,自然角又来了一位小客人,是大一班小朋友带来的螳螂,装在瓶子里呢。”听到了小朋友的报告,立刻走过去,发现螳螂的身边早已经围着一群好奇的宝宝。他们又在观察这可爱的小动物,陈文涛还模仿起《3edu》里的螳螂跳起“大刀舞”。一到下课,小朋友更是按耐不住兴奋,第一时间往自然角跑,平时遭受冷落的自然角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教师的体会:自然角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以往我们总是常常在这里摆花养鱼。然而孩子们很少“光顾”,即使停留一下,也很短暂;孩子们的活动也就是给植物浇水;给鱼喂食、换水。还记得上学期,自然角来了三位小客人——巴西龟、春蚕和金鱼,这三位小客人受到了小朋友的热情款待。我们为小朋友设计了“**到我家做客”的观察记录表格,小朋友们都能很认真地对待,为了能让乌龟宝宝活的更好,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资料,寻找巴西龟的饲养方法,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小朋友还为蚕宝宝、金鱼宝宝取名字,小心照料,仔细观察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一到自选活动的时间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放学也争着要把小动物带回家照料。自然角成了小朋友充分发挥爱心,接受情感教育的桥梁,成了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发展观察能力的纽带。孩子们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探究和发现,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在亲身经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学会了学习。这一学期,由于工作的疏忽,忽略了自然角赋予的重要的教育意义。结合《3edu》的主题,开学的第一周我们请孩子采来了许多野花野草,经过孩子和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装饰摆放在自然角中,但是只吸引了孩子短暂的目光,随着花草的凋谢,孩子们观看的热情也随之熄灭了。自从孩子把蜗牛和螳螂请进了班级的自然角后,我发现孩子更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小动物。一切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下周起将调整自然角的内容,和孩子们一起商讨自然角的布置方案,一起动手将自然角布置起来,延续上学期较好的做法,通过表格记录等形式,进一步调动起孩子们观察的积极性,使自然角更加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出自然角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自然角中获得更多的发现,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今后,将不断提醒自己要用科学的理念、创造的热情和智慧来重新审视和重建小小的自然角。通过极力孩子探究动植物,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