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己进餐
情节描述:阳阳是我们班的开心果,活泼开朗的一个小男孩。阳阳在激励吃饭从来不动手,就是等着爷爷奶奶来喂他,不喂他他就宁愿饿肚子。于是我想个办法改变阳阳的这一行为。今天我看见他旁边的小朋友在大口大口地吃饭,可是阳阳就看着这份饭菜一动不动,突然我看到了眼前的旺仔小馒头(阳阳非常喜欢的零食),于是我就跟他说:“你今天自己吃饭我就奖给你小馒头。”他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评价分析: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孩子在家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刚离开家人的照顾很多幼儿还不是很适应。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根据问题的情节严重给孩子一个慢慢纠正的过程,千万不能批评,这样会使幼儿进餐的食欲。在盛饭菜的时候请保育员老师注意不要一次性盛的过多,给幼儿自己体会自己吃完饭的成就感。事后也要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便家园一致,促进孩子的进步。
所思所悟:现在的幼儿都在优越的条件中长大,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得不让人感慨。我们要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或者家园联系栏,告诉家长几个有效的方法,如:学小兔、大嘴宝宝等,让家长也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告诉家长孩子自己吃完时要及时给他表扬,如小红花等。希望在家长和幼儿园的一起努力下,让孩子慢慢养成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当然也适当改变幼儿的挑食习惯。
案例背景:
张高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喜欢玩,喜欢和小朋友交往,有时就不免会出一些状况,陆伊甜是一个看起来比较文静的小女孩,但她的小脾气蛮大的,喜欢哭,喜欢一个人玩游戏。
案例过程:
“老师,给我们家甜甜换一个位置。”听着这怒气冲冲的声音,我回过头站起来看见陆伊甜的奶奶搀着甜甜一直走进教室里,我连忙迎上去:“甜甜奶奶你消消气,怎么一回事?”“老师呀,昨天下午我家甜甜又被那个小男孩打了,这样不行,把他俩调开。”我想了一下,昨天是星期四,下午的游戏是玩沙。我拉着甜甜的手问:“甜甜,昨天玩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告诉老师好吗?”她点点头:“玩沙的时候,我先拿到小螃蟹铲子,张高科来抢,还打了我的手。”我把张高科叫过来:“高科,是这样的吗?”“是我先拿到的,甜甜抢我的,我就打了她。”张高科开始说话时声音挺响的,说到打时声音就小。“你先抢的。”甜甜马上又说。有奶奶在旁边,她壮了胆。这种情况在平时游戏中经常发生,老办法先问问小朋友:“小朋友们,昨天下午玩沙时谁和他们两是一组的。”“我”“我”“你们看见他们谁先拿到小螃蟹铲子呢?”“没看见。”我知道现在要弄清这件事蛮难的。于是我就对甜甜奶奶说:“奶奶你先回去,我再问问,争取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奶奶走了,我让他们去玩动物拼图,高科的拼图能力在班里是最好的,不一会儿,两人有说有笑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
案例反思:
说实话,小朋友之间的这些事我不想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只是想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己来调和。因为孩子们在一起有他们自己的身心特点;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同龄的伙伴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心理沟通,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有一种成人无法给予也无法分享的快乐。但也免不了“晴转多云”——对立争吵,一般并无故意敌对的成份,因此它通常并没有伤害性,这些争吵是孩子们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家长这样做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我觉得不应该因此把孩子隔开,不让他们碰面交往,而是应及时公正地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学会适当地协调别人的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冲突。争吵固然是件坏事,但在成人处理得当的条件下,孩子可以多了解一些是非的概念,多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坏事有时是可以变成好事的。
“水至清则无鱼”孩子需要一个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孩子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理想”的环境里,他终究要迈入一个复杂的社会——那里既甜草莓,也有毒蘑菇;那里既有阳光,也有阴影;既有正义,也有邪恶;既有进步,也有落后;……他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他要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果长期生活在“理想”的环境里,那么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他将发现社会绝不是他已认识和适应的环境。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好的;什么是错的坏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拒绝的……只有让孩子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里;只有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学会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互动,同情和分享。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普遍联系着,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变化,吐故纳新,人与周围环境也在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的能量信息的交流,孩子只有在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充分汲取成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小鸟需要生活在蓝天下,这样它才能在摔摔打打、磕磕碰碰中学会飞翔;孩子需要生活在大地上,这样它才能在跌跌爬爬、摇摇晃晃中学会走路。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XX小朋友长的活泼可爱,而且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深受他人的喜爱.在家庭中爷爷、奶奶比较宠爱,而且带孩子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时父母因孩子作错事批评孩子的时候,奶奶总是先责怪父母,说孩子还小,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买什么,造成了孩子一种依仗的心理,凡是有奶奶撑腰,在家比较霸道.从来不为别人考虑。
自从跳出家庭的圈子,来到幼儿园后,由于家庭的这些原因导致了XX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虽然在集体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活经验,但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解以至引起争吵或者打架的事件。
事件:
游戏实录:
XX哭着来找老师:“老师,他拿着我的电话。”他一边哭,一边说。手指着YY手中的玩具电话,一个劲地喊:“我的,我的!”YY两手紧紧地拽着,一副生怕被XX抢走的样子。老师介入,才发现YY手中的电话,是从正玩得高兴的YY手中抢来的。“YY,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个电话?”YY点点头,老师又说:“这个电话刚刚是XX在玩的,你这样抢,他会很难过的,你待会儿再玩好吗?”YY在老师的劝说下,很不情愿地将手中的电话放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了AA的叫声,我发现YY正用小手使劲地拧着AA的小脸。还没等我靠近,YY又张开嘴巴要去咬AA的手,当AA挣脱后,YY在情急之下拧捏AA的脸,然后一把抢过娃娃的鞋子。
教育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在进行区角游戏时,在预见幼儿活动可能出现“危机”时,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采取直接的方式及时指导。
像案例中:XX把幼儿园的玩具说成是自己的玩具,这和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特点之一:小班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而YY抢XX的玩具,也正是因为他看XX玩得那么高兴,自己也想玩,便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从别人手中抢了玩具就玩的现象。
因为第一次是在老师的“强行”参与下让XX不得不“放弃”的原因,所以并未能满足YY的内心的需求。因此,继续上演了第二场“争夺战”。其实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这一时期幼儿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但在交往中却带着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而且,这一时期的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就跟着怎么玩。当玩具缺少时就容易出现争抢的现象。
通过这次活动,我同时也感受到:
1、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能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
2、当孩子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后,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调解?
教育反思:
要孩子学会设身出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目前的小班孩子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的,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幼儿榜样,故事正面引导教育幼儿知道为别人着想不仅能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也可以通过联系家长,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多提醒幼儿,让幼儿能下意识的多动脑筋,能多为别人着想.从而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而像案例中的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也是司空见惯,老师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解决呢?
其实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辨证地看待幼儿的冲突
老师要对孩子的冲突采取辨证的方法,要学会客观的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冲突固然是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交往,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再说孩子的冲突有他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因素,我想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
尽管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简单化的核心家庭,但为了照顾孩子,小型家庭
依然与父母家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住在父母家,也有的请父母来同住,4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孩子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老人深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念的影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就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2、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人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在处理
幼儿间的冲突时我觉得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其实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冲突因其不良的客观效果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人们通常对此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其实,冲突这一外在行为恰恰是幼儿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幼儿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只不过是一种负面价值究竟通过谁来转换。我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他们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也不会想到为别人着想,再说孩子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身矛盾,学会在矛盾冲突过程中,逐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学会克制冷静地处世待人。但孩子在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容易出偏差,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学会为别人着想,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帮助别人中愉悦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对孩子的冲突充当中间人,对幼儿起冲突的缘由、过程有正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辨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来园活动时,颜琳小朋友拎着一个小笼子,还没进教室门,小朋友们兴奋地叫了起来:“快看,一只小白兔”。原来,颜琳小朋友因为喜欢小白兔,爸爸特地从松江买了一只。这几天我们小班在开展“可爱的动物”的主题,请家长配合主题活动,收集相关资料。颜琳的爸爸想得真周到也这么配合我们的班级工作,看到孩子们的专注,于是我想要么今天的教学就调整一下吧,让他们来观察和认识小白兔。学习活动时,孩子们十分投入,也非常感兴趣。黄浩小朋友说:“老师,小白兔喜欢吃青菜和萝卜的,我们给它吃点吧。”于是,请阿姨从食堂里拿了点,让他们喂,没想到孩子们抢着要喂。过了一会儿,朱泽平小朋友又说:“上次,我在电视上看见小兔还吃青草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红眼睛真可爱,有的说长耳朵真灵巧,说得津津有味……。
分析:为什么在这一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如此大的兴趣呢?我反思了一下:喜欢小动物、爱护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各种动物充满着好奇和关爱,特别是他们熟悉的小兔、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更是爱不释手,体现了幼儿童真、善良的美好情感。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小兔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丰富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本活动的教育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和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从小形成爱护动物的观念。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简单知识,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并萌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活动开展前我就放手让幼儿和父母一起搜集动物相关资料,并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同时让幼儿把自己搜集来的各种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向同伴介绍,既丰富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培养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探索、喂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幼儿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进餐问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