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

05-17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优秀的教育笔记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们自己先想一想,先去问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为什么孩子喜欢独处?为什么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相信以上问题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但这些真的是孩子错了吗?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意识到了,孩子并没有错,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成人的影子,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家长有关。孩子不听话时,你问清孩子自己的意思了吗?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吗?当孩子不喜欢学习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了吗?当孩子在看电视、玩的时候,你有没有去管束?你忙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一边玩去,看电视去”的话吗?当孩子想和你说话时,你在干什么?当孩子将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时,你是否只是以冷淡的态度去回应?

以上问题,家长问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纯真的天使,当他们出现以上情况时,我们成人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每次都指责孩子的错。我们要适时的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老师犯的错


教育随笔:老师犯的错

午睡时间快到了,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队准备拉尿睡觉,只见曹俊伟和李雨喜你推我拉地在争抢位置,曹俊伟气愤地来告诉我,李雨嘉抢了他的位置,而雨嘉否认,为了这么一点事,两人喋喋不休,我忙于说午睡时的规则,无暇顾及,也没搞清事情经过,便随便地让雨嘉排到了最后一个去,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等我来回巡视幼儿准备午睡情况时,我发现雨嘉在哭,看似十分伤心,顿时我明白过来,一定是为了刚才那件事而难过呢,心里应该很不服气吧。我试图了解情况,可她始终不肯言语,一个劲地哭,眼神中透着一股憎恶我的感觉,这时,我更加确定,是我伤害了她。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脾气,我忽视了这一点,更是硬生生地给磨灭了,我意识到是我错了,是我伤害了她。

很多时候,老师会因为当时自己的情绪影响去处理事情,处理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之后所造成的结果或影响,原因可能就在于对象是孩子,认为一个小小的孩子不懂事理,或只要骗骗就过去了,就这样我们放弃了倾听他们心声的机会,其实这样的行为是很可怕的,孩子不仅会对你失去尊敬、崇拜之情,甚至回丢失他们那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想:老师不相信我,只会怪我,老师不喜欢我。如此一来,也许今后碰到任何事,他都会只采用逃避、压抑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再往下猜测,那就是深深地迫使着一个原本怀着积极向上心态的孩子,向着颓废消极的心理发展方向前进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应当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能因为他们还小,懂得不多就敷衍对待他们,也正因为他们还小,懂得不多,所以更要认真负责地对待!

对于这件事令我反省了很久,也领悟到了这一点,所以事后我花了好长时间,耐心和蔼地与她交谈,终于弄清了事情地经过,确实是我做错了,我向雨嘉道歉,终于我又看到了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教育随笔:为什么总是我错


李鑫彤暑假从大班转下的小美女,到新的班级都会反感和抗拒,李鑫彤来的时候从来不笑,也不太愿意和我们说话,总是去找孙菱蔓,她们有她们自己的小世界,也不想融入到我们班级的小朋友。她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会去上厕所,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因为班级有小小的规矩,但是因为她是新的孩子我还是放纵了一下。第二天,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小朋友告状说李鑫彤打人,我特别生气的去说她,当时也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可是李鑫彤对我说了一句话:“为什么总是我的错,他先打的我”,我当时一下子心就凉了,她为什么不笑?因为她不开心。

我们俩来到寝室,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笑呢”他说:“我不会笑”当时的我很吃惊,可是我有几次看到她和小朋友在一起愉快的玩耍时露出了笑容。我又问他:“谁还说你了”她说“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凶我,我的爸爸也不和我玩”。经过这件事我们和鑫彤妈妈一起讨论了,尽量让孩子开心起来,不要总是那么有抱怨。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多看几眼鑫彤,她和我诉说后也许发泄心中的不满,她也释然了很多。也许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小小内心,孩子的世界是敏感的,让我们要用心保护。

教育随笔:谁的嘴巴本领


每次吃饭都好像是文静的一大难题,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把饭吃完,现在是冬天了,饭到最后都是冰冰凉的,吃了很容易生病,所以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来激励她快点吃,但是都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午餐时间又到了,孩子们都一个个洗手拿筷子开始自己的午餐,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吃着,只有文静一会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一会儿在玩弄自己的筷子。“文静快点吃哦,今天如果小朋友都吃完了你还没吃完,老师就带其他的小朋友去睡觉,让你一个人在这吃了,吃不完不允许睡觉。”我走到她旁边生气地对她说。过了一会儿,大部分孩子都吃完饭后,可是文静的碗里面的饭才吃了几口。“你的饭怎么还有这么多?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呢,今天就不能睡觉了?”我故意跟她说。文静只是看了看我,没吱声。旁边的仇薇也还没吃完,我突然灵机一动“你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薇薇点了点头,文静虽然不说话,但是她还是低头一口一口地大吃起来。虽然后来她还是输给了薇薇但是吃饭比开始还是快多了。

下午吃点心时,文静突然走到我面前“老师,我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好啊,等一下我来看哦。”没过多久,文静就走到我面前“张老师,我吃完了。”“原来你的嘴巴本领这么大呀?”听后我用一种较夸张的口气对她说,并奖励了她“笑脸花”。她高兴极了。

跟她奶奶入园交流中,知道文静在家吃饭也很慢,总是由奶奶喂着吃,针对这一情况,与奶奶达成共识,奶奶在家尽量不喂,鼓励她自己吃,在幼儿园老师用一些表扬鼓励方式引导她。在这以后,文静吃饭再也不是最后一个了。

教育随笔:你是谁?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了没有,这时你又成了谁?

每天要检查谁的口袋里有危险品,摸摸额头、看看嘴巴,谁又精神不佳、肚子疼了,你是谁呀?

每天和他们相依为伴,从刚见面时教会他们离开妈妈,到三年后又要教会他们离开自己,接受这种揪心的别离,你到底是谁?

一天、一年,时光荏苒,他们来了又走了。花开花落,物是人非,而你依然在那里坚守,我想知道你是谁?

把爱全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却眼里噙着泪,这么狠心的人,你是谁?

不用说,也不需要说,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解释,她们心甘情愿的将爱扎根在这片沃土,固守着那份清贫,无怨无悔!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采用“轮流制”的办法,如同本文开头大师遭遇的选择谁当“模特”之场景,显然就无法“轮流”。但毕竟面对了,那么,该如何解决才好呢?

当下,诸如“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师熟稔于心,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出现了许多如“保护”“接纳”“允许”等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教育随笔:老师,我没猜错啊


金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玩的是《猜猜谁是领头羊》。游戏是这样的:请一个孩子站到前面、背对着孩子当大灰狼,其他的孩子在位置上由老师指定一个孩子当领头羊,其他的孩子都当小羊,看着这个领头“羊”做动作,领头的做什么动作、其他的“小羊”跟着他做动作。如果领头的变换动作了,其他的孩子也要跟着变动作,要与领头保持一致。游戏开始时,“狼”就转过来观察,找出谁是领头羊。可以有三次机会,如果没猜到就要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了,想当大灰狼的孩子很多。金老师请了源源上来。源源一上来,就很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一下子就找出了领头羊:“是璐璐。”金老师很高兴,表扬了他,并说:“老师再奖励他做一次大灰狼!”源源听了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于是,源源又一次转过身去,游戏再次开始。金老师这次指定的领头羊是坐在第二排的琛琛,这次是难度增加了。源源转过身来开始猜,到底谁是领头羊。他非常用心地一个个看过去,他马上发现前排有孩子们的头老往后看,虽然前排大多数孩子是看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于是他就将重点放到了观察后面,我发现他的眼睛一直瞟后面,很专注地一个一个地看过去,终于,他发现了琛琛的动作比别人快,而且他一变动作其他的孩子马上会和她保持一致!他非常高兴地喊起来了:“老师,我知道了!是琛琛!”“小朋友,源源猜对了吗?”“猜对了!”孩子的脸一下子很灿烂。这时金老师说话了:“源源猜对了,老师再让他做一次大灰狼。”孩子刚才还很灿烂的脸一下子暗了下来,很委屈地说:“老师,我没猜错啊。你为什么还要我做大灰狼呢?”“老师是奖励你啊!”“我不要。”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题目是《表扬还是惩罚》。其中讲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小女孩家里来了客人,她妈妈让她弹一首钢琴给客人听,小女孩就弹了一曲,客人夸她弹得真好,这是她妈妈又说了:“你再弹一曲吧。”这时,小姑娘就很委屈地说:“妈妈,我又没弹错!”其实,金老师的做法就与这位妈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孩子多看、多猜,他已经觉得累了,而老师又不能很好地把握好这个度,所以孩子就感到了委屈。其实,很多老师都会犯这个错,只不过有的孩子表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没有。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其实,游戏后有许多奖励方法包括老师很有激情地对孩子的拥抱,孩子都会感到很高兴的。

通过这件事,其实也是给我们老师提了个醒:就是凡事要多考虑、观察孩子的感受与所需,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自己认为就可以了。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例子:爸爸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就对他说:孩子帮爸爸端杯水来,三岁的儿子就从桌子上端了杯水准备给爸爸,可能是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吧,爸爸就不停的提醒孩子:"小心点,别打碎,小心点,别打碎爸爸就这样重复着对孩子说,就在孩子要走到爸爸身边时,"砰"的一声,杯子打碎了.

我们就对这样的一件事来分析一下.这样的错能怪孩子吗?其实不然,三岁,我想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对于孩子,三岁是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年龄.爸爸在语言引导上就给了一个错误的引导,爸爸对孩子说别打碎了杯子,给孩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爸爸这么说,其实,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情形就是打碎杯子的情形,这样的情形想多了,想不打碎杯子可能都困难了.其实是家长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把杯子打碎.

那到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这个爸爸应该正面的来引导孩子,他可以对孩子说"小心点,拿住了,小心点,拿住了."这样的话,这个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都是把杯子拿住的情形,这个时候,孩子即使摔了一跤,可能也会把杯子拿住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想想自己,可能也经常出现这样负面引导的情况,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还真得多学习学习.

孩子哭吧,不是错


杨一男是小一班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开学也有一个月了,可他几乎每天来园都会哭一会儿。如果老师越在乎他、关注他,他哭得就越厉害;相反,老师越不在意,一小会儿他就不哭了。我觉得有时候孩子也需要发泄自己的情感,哭一哭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就这一现象在班上开展了一次讨论活动:“如果你难过时,你会怎么办?”孩子们想到了许多办法,如“我去玩玩具”,“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我和老师说话”,“我找朋友玩”等等。孩子们想到的都是“行为策略”。为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情绪策略”,于是我说:“其实,有时候一个人难过时,也可以大哭一场的。”我话音刚落,马上有孩子说:“啊!哭?”,“妈妈说爱哭的不是好孩子!”,“哭多不好啊!”我说:“哭也不是一件坏事啊!难过的时候可以用哭表达自己的心情。不过,常常哭会让大家觉得自己没长大呢……”以往,孩子们都认为“哭好羞!哭有什么用?哭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是成人灌输给孩子的理念。但是,在不防碍别人的前提下,它是舒缓情绪的一种有用的方法。另外,听音乐,画画等都是平复情绪的很好的方法。孩子们惊喜地接受了并很快地应用于生活中。有时候,改变一种教育观念也会让我们收获很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