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养笔记:她能大胆走路了

05-17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案例:教养笔记:她能大胆走路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观察记录:

慧慧小朋友高高的个子,看起来应该是个很能干的小朋友,但刚入园时,她从不敢和小朋友一起走路、上厕所,看到前面有跑的小朋友就吓得停下来大叫,害怕别人撞到她,总要等到别人进教室后,才敢慢慢地走到厕所。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因为慧慧小时候摔了一跤,手臂骨折,从此以后她的家人就不敢放手让她一个人走路,总是有人扶着她,久而久之,她也从不敢一个人走路了。

教育方法及效果:

对于她这种长期形成的依赖及对单独走路的恐惧情绪,我知道不是一两句话或一两天就能消除的,而需要耐心的引导和细心的帮助。

首先,要消除她的紧张情绪。下课时,我拉着她的手,带她和小朋友一起上厕所,让她知道别人是不会故意撞她的,我又请几位能干、细心的小朋友带她一起玩,鼓励别的幼儿关心、爱护和帮助她。其次,我们和家长达成协议,在家尽量放手让她一个人走路。最后,对她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在周五的小红花评选中,给她贴上一朵漂亮的小红花,她高兴地笑了。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总是用鼓励的目光关注她的一言一行,适时地表扬她。渐渐地她变得放松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参加游戏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扶爷爷奶奶走路》案例分析


《扶爷爷奶奶走路》是一个小班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在音乐中感知老年人是如何走路的,学会怎样照顾老人。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独身子女,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他们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和周围的事物,甚至还要年纪大的爷爷奶奶抱着走路,还要爷爷奶奶喂饭。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先用图片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让幼儿看看爷爷的头发白了,爷爷奶奶走路都不方便,要用拐杖。接下来,我还用两种不一样的音乐,一种是小朋友走路欢快的音乐,还有一种是慢慢的爷爷奶奶走路的音乐。通过音乐让幼儿进一步体会爷爷奶奶走路的不一样,提高幼儿对于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爷爷奶奶走路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知道要弯腰,捶捶背,走的慢慢的。最后就是游戏,首先我请幼儿做小朋友,我做老奶奶,让他们想一想怎么扶爷爷奶奶走路的,然后再请幼儿个别表演。小班音乐活动只有15分钟,在下午的游戏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加游戏的机会,我把小朋友们做成两排,一排当爷爷奶奶,学着他们走路的样子,另一排当小朋友,去扶爷爷奶奶走路,这样小朋友们就有足够的空间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对爷爷奶奶的认识,还让幼儿多次重复听音乐,提高他们音乐审美能力。

案例:让幼儿在你面前大胆的表白


大班的幼儿,有着他自身的特点。面对那么大的幼儿,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去引导他们呢?真是有点让我犯难。可当我见到那一张张懂事的小脸时,我觉得有点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沟通显得容易得多了。

可好景不长,让我犯愁的事发生了。我班有个小男孩,叫潇潇,他一直是老师的宠儿,时时都在老师的身边出现。第一天来园时,就哭了一会儿鼻子,本以为是刚开学他不适应园内的生活,看到那么多陌生的小朋友,而让他不开心的。我想过几天就会好的,可没想到的是,他一天比一天哭的时间长。有时大家一起下去活动时,他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哭;有时大家都在玩,他一个人抱着头哭个不停。记得有一次,在操场上,他对我说:“老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我就问他想玩什么,他只是摸摸头走开了,到一边上去蹲下来一个人玩。我想知道他想什么,也想和他沟通。只要是有机会,我都会找个离他近一点的地方和他保持同样一个动作,我想让他发现我的存在,让他说说他的想法。可我的努力没有得到他的肯定。他还是拒绝了和我沟通。

直到有一天,他妈妈送他来园,我主动找他谈谈。在教室门口,他妈妈说朱潇说他不喜欢和别人拉手,不喜欢碰到别人的小手,更不喜欢睡觉时碰到别人的身体。我问他妈妈这是为什么呢?他妈妈告诉我说,朱潇怕他妈妈不喜欢他,他问过他妈妈:“我手上有了别人的味道,你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心细呢。

在这件事上,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太对,为什么孩子有了想法只告诉自己的妈妈,却不愿意告诉天天在一起的老师呢?我想听幼儿的真实想法,但是,他们却拒我于千里之外,这不是我工作中的不足还会是什么呢?如果我不是得到家长的帮忙,我想我对这件事更是无好的解决之道。我的工作还需要不懈的努力,我要让所有幼儿都有能在我面前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把我看成是自己的知道朋友一样。

案例:天睛了,下雨了


一个托班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

今天到小小班去看活动,茅老师组织的是一个体育游戏<天睛了,下雨了>,目标是孩子能根据听到信号(老师说下雨了)跑到指定的地方(老师的旁边来)。茅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但她工作非常认真,这不,为这个活动她还作了不少准备呢:她给每个孩子做了精致的小鸡头饰。

活动开始了,由于活动前老师已戴了母鸡头饰,所以茅老师就直接问孩子:"我是谁?"孩子们争着说:"鸡妈妈,鸡妈妈...""那你们就是我的鸡宝宝了"可能是因为没想到我去的原因,看的出茅老师有些紧张,她匆匆地介绍游戏名称和规则:"今天我带你们做个游戏<天睛了,下雨了>,天睛了妈妈带你们到外面找虫子,听到妈妈说下雨了就要回到妈妈的旁边来,行吗?"孩子都说"好"。于是老师发头饰,组织游戏:"天睛了,快跟我到外面找虫子吃"于是孩子们纷纷地四散蹲下来找吃的,"下雨了,快到妈妈身边来"孩子们就马上跑回鸡妈妈身边。游戏反复了二.三次,我注意到总有那么几位孩子总在自己位子旁边跑来跑去,全然不管鸡妈妈的"热情呼唤",而且我从大多孩子的表情中发现,孩子对这个游戏兴趣不是很高,匆匆几次后,老师也就结束了活动。

应该说这个活动目标确定比较恰当,活动内容也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也准备了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材料,可为什么孩子兴趣不高,游戏不投入呢?活动后,我和茅老师及当时的配班老师坐了下来,一起帮着分析原因。

其实,孩子们都喜欢游戏,托班幼儿更是如此,可以说托班孩子就是通过游戏来认识自我,了解末知和形成经验。然而,托班孩子参与游戏有着和其它年龄段不一样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也许就是茅老师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托班孩子的游戏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情景性,因为此时的孩子对游戏自主活动能力很弱,依赖于成人所引发的假想情景中,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适宜的材料,用教师自身的夸张语言.表情.动作来引发来诱导孩子进入游戏的情景中,让孩子感受游戏,促进发展。在游戏中,茅老师准备了材料试图创设鸡妈妈带鸡宝宝吃虫子的情景,而她自身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却又冲淡了这些情

景性:今天,我带你们做个游戏叫┈┈。如果此时教师边嘴叫嚷着:咯咯哒,咯咯哒,一边走母鸡步进入活动室,这样活动一开始就能很好的诱发孩子的假想。老师也无须介绍游戏名称及规则,只需夸张的摸摸自己的大肚子说:我的肚子饿了,鸡宝宝,你们饿吗?今天天气很好,我就带你们到外面捉虫子去。然后把游戏规则渗透到情景中:等到孩子虫子吃的差不多时,鸡妈妈着急地喊:不好了不好了,下大雨了,快躲到我的大翅膀下面来,不然要淋湿了。很自然地向孩子提出了要求。

其次,小小班孩子的游戏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来改变游戏的方式。我注意到有那么一个孩子(尽管后来和他一样跑的孩子较多,但他是首先发起者)总是在小鸡们吃虫子时他象开小火车一样跑来跑去,等到老师说下雨了,就坐到位子去。茅老师也关注到了这个孩子,然后在指导上却没有很好依据托班孩子游戏特点采取有效策略,先进行了简单的干涉:怎么回到位上去了?快到我这儿来!在干涉不起作用情况下,则采取忽视和放任:不限制,不支持,也不关注,任凭孩子的突发奇想,孩子的兴趣自生自灭。其实此时我想孩子一定有他很好的理由,我猜想他一定认为这样出去找虫子很慢,还不如开火车去的快,或者是虫子抓的太多,用火车装回去,或者什么也不是,因为托班孩子的很多的假想很多的突发奇想有时是缺乏逻辑性的,但尽管如此,孩子也会乐在其中。此时老师可以顺应其需求,巧妙地利用其需求:下雨了,晨晨开着小火车跑到妈妈这儿可真快。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新变化,使孩子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又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效果一定不错。当然,老师还可采用玩伴干预的策略,运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影响孩子游戏的方向,帮助孩子积累积极的游戏经验:教师摸摸这些孩子的衣服,着急地说:不好,不好,你没有跑到妈妈这儿来,所以衣服淋的这么湿,这下要感冒了,这下又要打针了。相信这孩子在你的情绪感染下,也会转换游戏内容,同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孩子的盲目跟随了。

当然,我还认为,一个活动,那怕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我们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挖掘其内在的有意义的教育价值,在这个游戏中,老师有带孩子吃虫子的情节,对于这个"吃"字,托班孩子很少能发准这个音,老师自己可以一边吃一边念:吃虫子,吃虫,真好吃┈┈而孩子也一定会模仿跟着你念,这样一定也不会影响游戏的趣味性,当然,在游戏中你可别忙着纠音。同时,由于托班孩子游戏具有非常强的从众性,使他们在游戏中容易受其它人影响,就象看到那个孩子开小火车,很多人也跟着去一样,那么此时老师也可以添加一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如红积木,黄积木等洒在地上,教师说:那儿有红虫子,我们找红虫子吃,这样既可以丰富游戏内容,吸引"追从者"的分流,又进一步感知了红色黄色。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和茅老师及胡老师都意识到,只有了解托班孩子的特点,才可能较好的带出有价值的托班活动,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和孩子都得以成长和发展。茅教师表示,这个活动她还会到平行班去试一下,我相信,下次她一定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案例:他成功了


今天我带孩子在操场上练习助跑跨跳,一些细绳拉成的带有一点高度的障碍,使孩子非常的好奇。在我示范动作后孩子们马上兴奋地一个接一个跨过障碍,几轮练习后大部分的幼儿已经掌握了要领,跳的非常好,个别的几个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努力地练习着。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陶佳华一直都不积极,动作也不规范。老师教他练习时他的精力也不集中。当小朋友都自由练习时他却坐在台阶上哭了。

分析:我走过去蹲下来问他:“你怎么了,孩子?”他说:我想妈妈了。我对他讲:在幼儿园里有老师和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多好啊,先别想妈妈了,好吗?我又问:你喜欢今天的活动吗?你看起来好象不喜欢啊?他说:“我累”。我一愣,摸了摸他的头,没发烧。刚才的活动量孩子是可以承受的,他怎么说累呢?我接着问他:那你学会了吗?这次他告诉我:“太难了,他学不会。”我想孩子在遇到不喜欢或有难度的问题时就会找一些理由来逃避。陶佳华今天就遇到了困难,所以他会哭。他是新来到我们中(1)班的小朋友,每次户外集体活动他都不象其它孩子那样积极活泼,尤其是有跑的运动时。说明他的腿部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他也害怕接触新问题。

措施:我对他说:“你看其它的小朋友跳的多开心啊!老师带你一起跳好吗?不要怕,一点都不难。”他犹豫地站了起来跟我一步一步地跳了起来,很快看他跳的灵活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我夸奖他跳的好时,他说“老师,真的不难,我学会了。”看到他高兴的样子我告诉他,这些体育活动对你们的身体和你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并告诉他要多多的进行锻炼,身体才会棒棒的,才会聪明。他点了点头说“我记住了”。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问题要面对,正确地指导幼儿,使他们消除恐惧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样幼儿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桌子干净了


案例:

十一过后家长和孩子们利用回老家的机会收集来了很多乡土资源,其中苗苗的叔叔抬来一箱泥土,孩子们高兴极了,每天都争着去和泥、捏泥,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模子和套袖等工具。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玩了几天后,我发现孩子们收玩具时只顾清洗工具,而忽视了桌面和地面的清洁,地上的泥点和土渣被小朋友踩来踩去的带的中哪里都脏脏的,于是我提出了个问题,引导小朋友们讨论如何收拾泥土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于桐说:“先把桌子弄干净了,再去洗工具。”刘志鹏说:“用抹布擦干净了再扫扫地上的渣子。”“一个小朋友擦桌子,另一个小朋友洗玩具。”……我说:“你们说的都很好,我们一起来计划一下收拾的步骤吧。”于是孩子们边说,我边在黑板上图文并貌的画了起来。

第一步:先把工具放在盆里,用水泡上。

第二步:把残渣收到垃圾筒里。

第三步:用抹布擦桌子。

第四步:扫地上的泥渣。

第五步:清洗工具。

孩子们看到自己归纳的成果十分高兴,我们把步骤图贴在了泥土区的墙上,提示小朋友收拾的步骤。

一天,孩子们又投入到了泥土区的活动中,听到音乐声后,孩子们认真的按照计划好的步骤收了起来,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两个小朋友用抹布擦了半天桌子,总也擦不干净,越擦越花,孩子们又争着讨论起来应该怎么擦桌子。有的说“多洗洗抹布”;有的说“用洗涤灵擦”;有的说“用手纸擦,手纸能吸水”,有几个小朋友耐不住了,要去试试,“刘老师,我能擦干净。”于是请几个意见不同的小朋友去尝试,结果大家发现水越多越容易花,洗完的抹布不容易拧干等问题,大家还发现雨涵和李畅擦的又快又干净,原来这两位小朋友先把渣土擦到垃圾筒里,然后看李畅拿一块干净的小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桌子有点儿花了,她又把抹布翻了过来擦第二遍,便去洗抹布了,雨涵也拿来一块抹布照李畅的样子又重复了两遍,桌子终于擦干净了,雨涵也满意的去洗抹布了。

在以后的区域活动后再也见不到泥汪汪的桌面了,泥土区总是收的又快又干净,不再成为污染环境的地方了。

分析:

由此想到,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并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参与计划的制定,这样可以使孩子主动按计划进行,还可以培养他们制定计划的习惯和能力,孩子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劳动知道保持自身与环境的清洁卫生,还在讨论中解决了如何正确使用抹布的问题,教师在活动中能抓住教育契机,有目的、有重点的引导幼儿,使教育目的生活化,孩子更容易接受。

喜欢《案例:教养笔记:她能大胆走路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养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