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

05-18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岁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面对六岁以前的孩子任性有很多的原因,面对众多孩子任性的原因,需要家长要怎样去管理这样任性的孩子的嫩。家长们可以通过我们下面的内容了解对于不同原因任性的孩子应该怎样处理。

1、孩子任性的性格原因

孩子任性的家教原因

典型个案:

一位来访的年轻母亲诉苦说:我们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任意妄为,全家人谁都得听他的。那天非要晚上去买他喜欢的饮料。我们说已经晚了,明天再说。孩子就以哭闹甚至哭得死去活来相要挟。沟通中了解到,男孩不满3岁,别看年纪很小,在家里权力却最大。男孩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在他们家族中就这么一个男孩,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要星星不给月亮”,结果越来越任性。而且,爷爷奶奶还把孩子任性当成口头语挂在嘴上,当着孩子的面总是“这孩子真任性,谁都得听他的”。

心理咨询师解析:

性格是生活的产物。“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必然培养出任性的孩子。有些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珍宝,“有爱无教”或“重爱轻教”,一味娇惯溺爱,把孩子摆的地位过高,使之处于特殊化的地位,成为家里的“中心”,让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度膨胀。家长一切由着孩子,迁就放任,一切服从孩子,让孩子指挥一切。独生子女的这个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尤为明显。独生子女的成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确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个性和心理问题,笔者的一项比较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任性。而成人当着孩子的面反复地述说孩子的任性,好比给孩子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就足以把孩子“引导”成一个任性的人。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叫做“标签效应”。可以说,孩子的任性常常是成人“培养”的结果。

2、孩子任性的生理原因

典型个案:

我的儿子今年4岁,我发现他最近越来越不听话了,凡事都得由着他的性子来,非常任性。以前我们说什么,孩子都非常乖。记得好像是从不到两岁,孩子就开始任性不听话了。我和他爸爸对他说什么,他嘴上总是“不,不,就不”。而且开始不近情理地发脾气,耍威风,嘴上一说要什么就非马上到手不可,不肯妥协、忍耐和顺从。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似乎好了一些,但今年又犯病了,不光是嘴上说“不”,而且任性地发脾气,跟大人对着干。那天他正蹲在脸盆前玩水,我看到他脸上的汗水,顺口说道,快洗洗脸,看多脏。没想到孩子盯住我,不动声色,明显地故意对抗。我连说几次,孩子似乎上来任性的劲头,就是不洗。结果,我大吵大闹,他大哭大叫,闹得非常不愉快。

心理咨询师解析:

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发展的,有比较好看管的平稳阶段,也有比较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弄别的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语言的发展,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岁左右说出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开始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两岁左右开始会说“我”。这时,孩子的心灵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和体现自我的对立和矛盾中。孩子开始要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玩弄自己的“否决权”。为了确立自我意识,自然要对抗父母。于是让人感到孩子开始学会任性了。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随之而来的是一段较平稳的阶段。到四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和处于第一反抗期的两岁孩子一样,心理不平衡,不安定,不调和,情绪不稳,脾气暴躁,表现粗野,时常胡闹,最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和别人对抗,不顾忌别人的心情,有人称之为是软硬不吃的“小暴徒”,表现很任性。

3、孩子任性的病理原因

典型个案:

6岁的晓伟是个学前班的男孩,平时不爱惹是生非,很乖顺,邻里都说他是个“乖小子”。可经常一阵一阵地脾气暴躁,冲动上火,在学校和老师、同伴冲突不断。昨天,又和同学发生冲突,和老师顶撞。老师怕他冲动,请来了他的母亲。没想到这下更麻烦。晓伟一看妈妈被请来了,立刻激动起来,怒不可遏,当即冲进办公室,打翻了老师的办公桌,然后跑入教室,推翻了好些课桌,完了又冲了出去,就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老师和妈妈谁也劝不好,拦不住,面面相觑,一起摇头叹息:晓伟到底犯了什么毛病,这样任性?

心理咨询师解析:

晓伟的行为属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爆发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而又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和反复性。由于控制能力差,容易与别人发生争吵或冲突,往往可以因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的愤怒或暴力行为。每次在暴怒或暴力行为之后,十分内疚懊悔。在间歇期表现正常,能与人正常相处,但过不了多久,暴怒或暴力行为等又会重新表现出来。这种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差,遇到刺激强度即使很小,也能触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给人的感觉是任性地胡闹。

4、典型个案:

我的女儿今年6岁,就该上学了。各方面发展挺好的,有一点让人不放心,就是从小脾气非常大。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那天,她说喜欢同伴穿的一件裙子。我知道她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谁知又不对她的心思。好家伙,这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没办法,我和她爸爸只好先回自己的房间,让她去闹。说来也怪,不久就听她在外面安静下来,看起了电视。

心理咨询师解析:

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如果有机会去妇产医院参观,您就会看到,小生命一降生,就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有的大哭大闹,以宣告自己的诞生;有的则轻声细气,默默地来到世上……出生后不久,他们也有不同表现:有的比较活泼好动,哭声响亮,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有的就比较安详宁静,声微气小,反应比较缓慢……这都是不同气质特征的最初表现。以后,不同的气质类型使童心中的个性特点更为鲜明。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顶牛”,对着干,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时过境迁,很快就会好起来。

不同的孩子任性有着不同的原因,家长如果想要彻底的改变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家长只有先是了解孩子的坏毛病,才能找到解决孩子这些问题具体的原因。希望我们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宝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4岁以前的孩子需要阅读吗?


在网上看到太多太多妈妈们的担心,因为孩子不能安静坐下来看书,或是对好书不感兴趣,或是只爱撕书不爱读,就担心孩子今后会不喜欢读书。

我觉得,妈妈们是不是把“阅读”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现在我们总是习惯把成人词汇用于孩子,一说到“早期阅读”,我脑海中呈现出的场景就是,一个小大人儿,安安静静地坐着,认认真真地看书。

其实,“阅读”对小孩子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听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这么多精美的图画书可看,但是,我们可以从老人们那里听到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那是我们童年中最美好的事情。荷马寓言里面说:“我们是讲故事的生命。”

遗憾的是,现在真正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自己就不会,如果手头没有书,让我给孩子讲故事,那一定会让我很痛苦。忙碌一天下班回家,满脑子浆糊,到了该哄好好同学上床睡觉的时候,抓过图画书,照着就讲,很多书自己都没看过,仗着认识字,张口就念。

我曾经看过吴蓓老师示范华德福幼儿园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场景。老师要先把故事提前看熟、背下来,完全转化成内在的东西,然后,面对面地讲给孩子。华德福教育反对让老师看着书讲故事,说如果老师面对的是书,不是孩子,会缺少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但是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对我们这些父母要求太高了,至少我自己就做不到,我肚子里面没有故事,每天背N个故事也做不到。所以,那些优秀的图画书,还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让象我这样的懒妈,虽然心中无故事,也能会给孩子讲故事。只是,我们需要注重,更多地和孩子沟通、更多地启发想象。

我认为,4岁以前,对于孩子而言,更多意义上——

书,是个玩具,书里面有好玩的图画、或是有趣的插件,书和其他玩具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

书,也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亲密沟通的纽带,亲子阅读是一种享受,是温馨快乐的甜蜜时光。

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认为,书是一个美好的东西。

4岁半以后,孩子会进入阅读敏感期,那时,他也逐渐具备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才会发现,书是知识的源泉,书能带给他另一个世界。也许到那个时候,他就会真正爱上书了。

孩子哭闹任性的五个原因


吸引父母注注意

有多少爸妈周末在家依然手机不离手,甚至带宝宝出去玩,也常能看到父母坐在一边玩手机,而宝宝却在自己玩。这会使宝宝感觉自己受到冷落,总会借故哭闹,就是想借此引起父母的关注,让他们放下手机,陪自己玩一会儿。

父母必备技能:正确的关注方式

1. 放下手里一切事物,和他沟通:有时虽然你在和宝宝说话,但你正在忙别的事,宝宝会觉得没有吸引到你的注意,他内心依然没有得到沟通的满足,所以一定要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来跟宝宝说话。

2. 蹲在她面前,赢得她百分百的注意力:一定要保持与宝宝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容易吸引他的注意力,让宝宝感受到他得到了你足够的重视。

为了达到目的

当宝宝在商场非要买一个家里有,或不适用的玩具时,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就会采取哭闹的方式来企图达到目的。

父母必备技能:延迟满足

当宝宝情绪强烈地想得到一样东西时,父母绝不可以马上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哭闹奏效。正确方法是:带宝宝去一个没有人或人较少的地方,告诉宝宝现在不能满足的原因,然后迅速转移宝宝注意力,等宝宝情绪平稳时再满足,或跟宝宝商量交换一个其他东西。

受父母影响

平时父母可能会不注意在宝宝面前发脾气,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发脾气!如果遇上父母教育态度不一,一个管教,一个袒护,会让宝宝觉得有了“靠山”,他就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动辄哭闹将变成“家常便饭”。

父母必备技能:控制情绪

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要在宝宝面前表现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要以发脾气去解决事情。父母双方要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来与宝宝沟通。

逃避责任

宝宝做错事,选择哭闹的方式来转移家长的注意力,或是企图以此逃避家长的训斥。

父母必备技能:不要强化

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犯错时必须就事论事地把错误讨论清楚。其实不然,在宝宝很小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严厉的责备只会强化他的错误。他不仅意识不到错,反而认为这样做能引起你注意,以后变本加利。

感到恐惧或受到伤害

如果宝宝害怕虫子,你把虫子拿到他面前,他会感到非常害怕,如果没有及时把虫子拿走,宝宝就会因为恐惧而发脾气、闹情绪。

父母必备技能:同理心

当宝宝受伤或委屈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说:“没事儿、不疼。”其实宝宝明明就是很害怕很疼嘛。长此以往宝宝也会觉得你在糊弄他并不理解他。正确做法是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取得同理心,然后再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度过。

三岁以前,开发孩子哪些潜能?


根据实验研究表现: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4-5岁儿童通过朗诵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4岁以内是儿童形成观感知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情绪和感性为主,以后才是以知识为主。

因此父母对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更忌急躁。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

然而,对孩子的启发,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带领孩子上公园。进大自然,游玩时,可运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中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昆虫、植物、名胜古迹等,采用边游玩边观察,边讲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孩子提问的好习惯。为入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那些不顾儿童成长规律,拔苗助长,一味地让孩子读英语、背古诗、做算术,0岁识字,三岁扫盲的父母,并不可取。

但担心孩子太小,怕用脑过度也是错误的。三岁孩子的大脑已达成人的80%,是智力发开的关键时期,孩子大脑在丰富的环境和合理的引导等外来刺激下,脑细胞反获得急恰在此时生长,开始工作,并逐渐发育成长,成熟。因此对三岁以前的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启迪。

9岁孩子“陷害”妈妈的原因


9岁的子轩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但是最近很苦恼,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妈妈偷看我日记,她这样做对吗?”

我就问他:“你怎么知道妈妈偷看你的日记了?”

子轩说:“我一直就知道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啊,害得我不敢在日记本里写秘密。”接着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那天,他特地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当天晚上,妈妈又去“偷看”儿子的日记,非常感动。等看到最后一句“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也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子轩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又偷看我的日记了!”

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的在里面夹着吗?”

子轩说:“我根本就没搁白头发,这根白头发是你自己搁的。”终于,子轩找到理由把日记本锁了起来,妈妈也不好意思再看。

我听了子轩的故事,觉得这男孩儿很可爱,他的妈妈更可爱。

妈妈的可爱背后,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担心,担心出现问题,担心出现了问题孩子没有办法解决,而担心背后,却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情况如果任由它发展下去,等孩子渐渐有了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这么可爱的妈妈,就要变成“可恨”的妈妈了。

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开始尝试独立,这首先表现为在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父母就要知晓孩子的一切。但是,孩子之所以把他们的隐私藏在心里或者日记本中,就是不希望有别的人来分享他的秘密。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孩子私人空间的“入侵者”。家长偷看孩子的隐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失信于孩子,这样家长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困难了。所以,为了保护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隐私,这才是聪明的家长应当采用的办法。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

1、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青青每次回到自己的房间里都要把门关上,妈妈对此很有异议,觉得孩子一定有什么事瞒着自己,或者是不好好做功课,于是总找借口走进女儿的房间或把门打开。直到有一天,青青在自己的房门上贴上了一个小小的纸条:进来之前请敲门。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开始尝试独立,在行为上表现为需要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由,脱离开父母片刻不停的注视,会让他们感到心理上放松许多。

2、保持倾听的好习惯

孩子上学了,有些家长变得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谈话常常只限于打听有关学业的事。

饭桌上,佳佳正兴致勃勃地对爸爸说着自己航模快做好了,妈妈插话道:“你这孩子,怎么就知道玩,明天就要数学测验了,你复习了吗?”佳佳咕哝了两句,停了一会儿,又说起了今天班里开的小小辩论会,同学们辩论时出的各种小笑话。刚说了几句,妈妈又忍不住了:“你都说什么了,老师给你打了几分?”佳佳这会儿却什么也不肯说了,只顾埋头吃饭。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了许多。

听孩子说话很重要,这既是尊重孩子,也是跟孩子拉近关系的重要渠道。你不听孩子的说话,孩子有什么秘密也都不想跟你说了。

3、和孩子一起分享秘密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生活中正经历着什么,不妨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先和孩子分享你的秘密,孩子也会礼尚往来,和你分享他的秘密。

对于很多孩子喜欢的事,如电子游戏、卡通漫画、童话书等,也许你不会像孩子一样感兴趣,但你一定要去了解、去体会,这将为你和孩子的谈话提供充实的内容。

幼儿任性表现及原因


幼儿任性表现及原因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宝宝任性的原因

宝宝上幼儿园,老师评价宝宝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其实,宝宝从小就一股牛脾气,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宝宝说喜欢同伴玩具车。家长知道宝宝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谁知又不对宝宝的心思。宝宝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是宝宝任性的结果。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1.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3.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

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4.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5.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喜欢《6岁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厌学原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