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践中的反思

05-21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实践中的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生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有较好的倾听习惯,了解散文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能根据图上提供的内容和观察到的现象,把图片提示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用连贯的语言

描述春天的美丽。

活动准备:

1、有外出观察春天的景色的经验,做了春天的花,搓了柳条,画了燕子。

2、背景图两幅(一幅是根据散文诗的内容画出的,一幅是关于春天的各种景色与动物),录音机与磁带(柔和、欢快的音乐各一段,有录好的配乐诗朗诵)。

活动过程:

1、欣赏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柔和、轻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两段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听一段音乐,,边听边想这段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事情?”“现在请你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那一段的是不是一样,你听了这段音乐会想到什么呢?”“你们觉得这两段音乐讲的是哪个季节的事呢?”“春天的小动物们来干什么了呢?”

2、整体欣赏作品两边(教师有表情朗诵第一遍,第二遍时应结合挂图),初步了解散文诗内容。

师:“告诉你们,春天就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都想为春天庆祝生日呢!你们想知道春天是怎样过生日的吗

?请听散文诗《春天的生日》。”“老师知道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这首散文诗,那么就请你们再来听一次,这次边听边看图,还要想想,春天过生日的时候,谁来为她祝贺生日,它们是怎么来为春天祝贺的,带来了什么作为礼物?”

3、引导幼儿扩展想象,迁移经验,学习用优美的词句连贯讲述春天里的其他现象。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说了诗里好听的句子,还提了问题。现在你们想一想:除了诗里的这些还会有谁来为春天祝贺呢?”“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幅画,上面有的刚才小朋友也讲到了。还有的没讲到,你们会向诗里那样用优美的语句说说春天过生日的时候,你们会怎样来为她祝贺的吗?”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1.反思的含义?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

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为弄清学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

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案例:反思中求进取


《燃烧的蜡烛》是我上的一次翻版课。虽是翻版课,在某些角度看都存在着差异。该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蜡烛品种繁多,通过点蜡烛活动感受烛火的美。在做中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内容丰富而又有探索性,不乏知识趣味性。

对照《纲要》所提出的,我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了反思,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在反思中获求更大的进步。

一、题材的选择

《燃烧的蜡烛》题材贴近幼儿的生活,且易感兴趣。蜡烛是我们瑞厂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断电了,我们需要它;生日了,我们也会点上蜡烛….蜡烛以它独特的外姓,绚丽的色彩,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但现在很多家长怕孩子玩火,都不让他们玩,所以大家对蜡烛怀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态度。选择这样的题材,紧紧地抓住了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蜡烛的探索欲望。所以我认为,题材的选择很重要,越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孩子就越感兴趣。题材要符合生活化、教育性。

二、环境的创设

只有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将烛火的特点显现出来。于是我用KT板将活动室所有的采光点遮掩起来,让大家置身于一个昏暗的环境中,再配上抒情的音乐,烘托了气氛,很快地让大家融合到学习中来,将大家的学习性积极调动起来。在整个活动中,我都以音乐贯穿,让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感受了烛火的美。

三、实际操作材料的准备

蜡烛品种繁多,从形状、质地、颜色来看,可谓是五花八门。在活动前期准备中,就在网上搜集各种有关蜡烛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稿。在活动中,逐一向大家介绍,让幼儿清晰明了地了解了蜡烛的种类。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所准备的材料还不够丰富,我只为大家选择了同一种类的蜡烛,使幼儿没有选择性,如果能为大家准备品种多样的蜡烛,让幼儿按自己的医院选择,相信大家的兴趣会更高,并能在操作中对蜡烛的种类提供一次巩固的机会。

四、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1、活动的导入我本以“今天我们的活动室怎样”提问,而导入蜡烛的。但由于我的疏忽,有很多孩子都目睹了我的准备工作,都异口同声地嚷嚷:点蜡烛,完全没有我预想得到的答案。于是我就硬着头皮说:“今天我们的活动室很黑,我们一起来点上蜡烛”直接将课题导入了。虽然开始就出现了状况,但活动还是顺利地开展了。如果我先将孩子带离活动室,准备就绪后再把他们带过来,不仅在视觉上会带来亮与黑的反差,而且会使整个活动更加神秘。

2、“点蜡烛”中的小插曲我向大家提出点蜡烛的注意事项后,大家一蜂窝涌上,将蜡烛点燃。在把点燃的蜡烛带下来时,问题出现了:XX由于走得快,烛火灭了。糟糕,我在提要求时把这一注意点给忘了,现在提已经晚了,大家只顾着烛火,完全不在意你的提醒,怎么办呢?于是,我等大家都稳定了,就将刚才出现的问题告诉了大家“我发现XX的烛火灭了”,“为什么会灭了”“怎样才能不让烛火灭呢?”问题一提出,大家马上在刚才的实践中寻求到了答案:“走得快会有风,风将烛火吹灭了”“我们可以慢慢走”“用手挡”….我将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转换成对一次偶发事件的处理,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在实践中找寻答案比老师说的更为有效。

3、“杯子坏了”用做实验的小口杯是塑料质地的,于多次受热,杯子底部爆裂了。有好几个孩子出现此事件,我都忽略了。其实我们都要抓住每次突发的事件,及时引导。我们可以针对这个情况,让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会爆裂”“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杯子做实验”等一系列问题,及时把握活动中每一个突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也是我们纲要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五、孩子间的讨论与交流

“燃烧的蜡烛”主要是让孩子在玩中学获得知识。而“玩中学”就是强调了科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用准确的语句来表住自己的见解。而当“杯子盖住蜡烛后,烛火灭了”活动室内引起的骚动,“为什么会灭了”“是什么原因让烛火灭了”等问题的产生,我忽略了幼儿讨论与交流,在这方面我做得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多重视讨论与交流,让大家在探究时形成一个合作性、互动性的活动模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燃烧的蜡烛》教学反思,给了我不少的启示,使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进取,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将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案例:在反思中成长……《中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如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革,对每位幼儿教师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已经习惯了预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习惯了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习惯了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一开始还真是“茫茫然不知所措”。但时代的前进容不得我迷茫,要及时调整心态,不然怎么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呢。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每周学园的课改教学研讨中,我渐渐地了解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幼儿园新的课程观,我不断地思考着:在孩子们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我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合适吗?是否对幼儿的发展起了作用呢?一个个活动案例,在我的脑海里像演电影似的闪过,一次次的反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案例(一):

有一次,班级增设了捶打玩具后,漂亮的小球少了两个,但过了两天,丢失的小球又回来了。我觉得很奇怪,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原来玩具是被鸿鸿带回家了,我轻声问鸿鸿:“你为什么把班里的玩具带回家?”鸿鸿一下把头理的低低的:“老师,我错了,我很喜欢班里的小球,我只是想借到家里玩两天就拿来还。”在了解了鸿鸿的真实想法后,我知道了孩子只是想借班级的玩具回去玩两天再拿来,并不是想把玩具“偷”回去占为已有。

反思:幼儿的这种行为,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幼儿园的玩具可以带回家吗?”“如果可以的话,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比较好呢?”“可不可以通过这个契机来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于是我让幼儿讨论:“想借幼儿园的玩具怎么办?”就这样:班级的“借物处”生成了,幼儿还一起讨论了什么玩具可以借;什么玩具不能借,商量了借物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在以后的时间里,孩子们通过了讨论“怎么样使借物处的东西更丰富”,从自已家里定期更换一些新玩具放在园里的“借物处”;通过了“玩具介绍会”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玩具的特点及玩法。借物处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成了班级的“热门”区域,这样一来,既养成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能力。

案例(二):

散文欣赏活动《梨子小提琴》:当我讲到小老虎正要吃小兔时,听到美妙的小提琴声时,就想去听音乐会而不吃小动物了。小朋友提出疑问:“老虎不吃小免的话会不会饿死啊?.”“老虎可不可以吃草啊?“老师啊,什么动物会吃老虎呢?”“狐狸吃什么啊?”就这样,集中活动变成了一场讨论关于“动物吃什么”的活动,可这是散文欣赏活动啊,我本想按原来的习惯把孩子的思维“拉”回来,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新课程中提到的“幼儿在预设活动中的兴趣转移”吗?于是,我肯定了孩子们的说法:“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教师也想知道老虎能不能吃草?什么动物吃老虎?……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回去后想办法去找找答案好吗?”

反思:新“纲要”精神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我庆幸自己没有按以前的思维模式,一定要强求幼儿达到本次活动的预定目的。而是尊重幼儿的兴趣转移,后来,在家长及幼儿积极主动的合作下,幼儿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生成了“你知道动物吃什么吗”的讨论展览区。你别小看这个小区域,这让幼儿又自发生成了:“你知道动物的爱好吗?”“你知道动物怎样过冬吗?”“……”等等的相关主题。很多幼儿乐此不疲的回家收集着相关动物的资料,我顺势引导幼儿设立了《动物世界》电视台,请小朋友来当小主持人,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就更浓厚了。对动物的认识,有时比大人知道的还要多。对自身知识面的扩展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三):

生活活动《吃香蕉》:在吃香蕉时,我问小朋友:“你喜欢吃香蕉吗?”佳琳一边剥着香蕉时,一边回答道:“我喜欢吃香蕉,可是我爸爸不喜欢吃,我爸爸喜欢喝酒。”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我爸爸也喜欢喝酒。”“我爸爸喝了酒后,肚子就变得大大的了。”“妈妈是不是喝了酒后,肚子大大的才生下我啊?”“小朋友可以喝酒吗?”“喝酒不好,会把吃下去的饭全吐出来”“为什么大人喜欢喝酒啊?”“喝酒好,喝酒会长高的。”“我也想长高。”幼儿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喝酒这个话题了。我想不到幼儿对“喝酒”这个话题居然这么兴趣。可是酒对幼儿来说属于“儿童不宜”的产品。该不该制止他们的讨论呢?

反思:幼儿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是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间接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而单纯的回避幼儿的问题。会让幼儿产生对酒的种种误导,比如:认为自己是因为妈妈喝了酒后肚子变大而生来下的或认为喝酒会长高的。既然这样,那何不让幼儿来个关于“喝酒”的调查。让幼儿对酒有个正确的认识呢?通过与家长的讨论,家长均表现应该重视幼儿的问题。并愿意配合幼儿的调查表认真回答问题。于是我把幼儿的问题设计成调查表分发下去。第二天,幼儿通过调查,带着各种各样的答案来了:“喝酒是不会长高,也不会生娃娃的”。“酒里面含着酒精。所以有时大人喝多了会醉。所以小孩是不能喝。”“喝酒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时大人们在高兴时或喜庆时会喝酒”“小孩不能喝酒,大人也不能多喝,喝太多了就对身体不好了,还可能会把肚子里吃下的东西吐出来,我爸爸就吐过一次。”幼儿们通过了自己的调查得到了答案,都觉得很兴奋,经过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幼儿对酒有了进一步较正确的认识。其中家长工作是很重要的,家长能正确理解与对待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说明了家园在教育理解与沟通上能取得共识。

通过一次次案例的反思,我渐渐的明白了:原来课改并不一定要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新花招,它就在实实在在的点滴的生活中。

案例:综合实践活动:《小脚丫》实录及反思


活动由来:

午餐后,幼儿在操场上散步,一起玩“小脚丫走直线”的游戏,幼儿对脚丫头尾相接走直线的动作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还提出:脚丫还有很多本领呢,有的说:脚丫会夹报纸、有的说脚丫会跳绳、有的说脚丫天冷时会长冻疮......幼儿的问与答妙趣横生,她们提议说要取找一找有关脚丫的奥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有趣的小脚丫”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感知脚丫的作用,初步了解保护脚丫的方法。

2、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发现,体验脚丫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脚的资料;

2、实物幻灯机,滑板车、球、毽子等各种体育器械。

三、指导要点:

(一)说说可爱的小脚丫。

1、幼儿自由交流自主探索脚丫的经验。

(操作幻灯片“可爱的小脚丫”引题)

师:可爱的小脚丫跳起舞来多有趣呀,它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你们在家中和爸爸妈妈玩脚丫游戏时,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和好朋友互相说一说吧。

2、部分幼儿介绍探索的内容并将收集的资料贴到展示栏上。

师: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小脚丫这么多有趣的事,谁愿意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二)幼儿学做脚丫操。

小蜘蛛,走钢丝,

走来走去真自如,

掉下来,别着急,

嘴里咬根保险丝。

小鸭,小鸭,去捉大虾,

心里痒痒,翘翘尾巴,

嘴巴一张,大虾蹦啦!

(二)分组游戏:“小脚丫去运动”了解脚丫的作用。

(1)介绍游戏材料及玩法。

(2)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脚丫图走脚印。

1、踩泡泡2、跳圈3、夹球跳

4、踢毽子5、滑滑板车6、骑自行车

7、走钢丝8、两人一足9、

踩脚印图

(四)我们都爱小脚丫。

讨论:我们要怎么保护小脚丫?

(1)怎样让脚丫不受伤?如果受伤了怎么保护它?

(2)怎样让脚丫感到舒服?

(3)怎样锻炼脚丫?

四、活动延伸:

1、生活活动:洗脚

2、区域活动:

智慧宫:找脚丫、对鞋子。

巧手宫:装饰鞋子、制鞋垫、拼脚丫。

游戏宫:铺脚丫路、踩脚丫、印脚丫。

小舞台:大鞋和小鞋、脚丫歌、脚丫操。

活动实录

(一)说说可爱的小脚丫。

师问:前几天小朋友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小脚丫的秘密,谁愿意上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甲:这是我爸爸帮我上网查询的足球运动员踢球的照片,你看他的脚多有力气,把球踢地那么高。

幼儿乙:这是我一家三口在家里印的脚丫图,大的是爸爸的脚印,小的是我的脚印,中间的是我妈妈的脚印。

幼儿丙:这是我自己印的橡皮泥脚丫模,很漂亮吧。

幼儿丁:我还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的水晶脚模,认真地看上面还有脚的纹路,一圈一圈的多有趣呀。

二、小脚丫来做操。(师边带幼儿做操边与幼儿互动)

师问:摸摸揉揉小脚丫,看看脚丫长的什么样?

幼儿1说:“脚丫穿鞋久了会臭。”

幼儿2说:“大拇指好象是队长。”

幼儿3:“小脚好象恐龙。”

幼儿4:“小脚从一个方向看很象一棵树。”

幼儿5:“两个脚并拢,中间出现了一个洞,这是妈妈教我穿鞋的一个方法。”

幼儿6:“挠脚心感觉很痒。”

幼儿7:“脚底的肉很多

脚背的肉很少。”于是大家都动手捏了捏,验证了她说的是对的。

(三)分组游戏:“小脚丫去运动”了解脚丫的作用。

游戏中,孩子们围绕着小脚的本领,自己分组,有的踢球、有的跳栏、跳圈、跳纸棒,还有的用腿用脚夹沙袋走和跳,玩得很开心。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想出了很多创意,比如,脚可以夹沙袋也可以夹小纸棒、夹球,还可以跳球,还能跑着“飞”过跳栏,用小脚踢小纸棒玩,就象踢带绳子的毽子一样,小脚还可以玩两人一起穿大鞋的游戏等。

师问:小脚丫真能干,平常小朋友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小脚丫不受伤呢?

幼儿1:“不能随便踢人。”

幼儿2:“踢了石头会流血。”

幼儿3:“爬得太高跳下来脚会断。”

(四)我们都爱小脚丫。

师问:怎样保护我们的小脚丫?

幼儿1:“我爸爸在家里用醋泡脚,可以让脚很干净,这是保护脚的一个好办法。”

幼儿2:“给脚按摩可让脚很舒服。”

幼儿3:“要给脚穿袜子、鞋子,才能让脚不受伤”

贝贝还告诉大家自己小时候脚受伤的事引发了大家对“脚受伤了怎么保护”的讨论。

四、活动延伸:洗脚丫

师问:现在小脚丫玩累了,也脏了,我们怎么保护它呢?

幼儿1:我们用水洗干净。

幼儿2:要用沐浴露用力的搓才能洗干净。

幼儿3:脚丫洗好后要擦干净,这样脚才可以穿到鞋子里。

幼儿4:脚丫很冰,可以用手搓脚心,把它搓热就舒服了。

综合实践活动《可爱的小脚丫》反思

适宜性行为:

(一)选材新颖,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三)注重幼儿的自我经验总结,通过幼儿的实践活动接受教育。

(四)师幼关系平等、融洽,幼儿的活动常规好。

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一):活动中幼儿才展示自己与爸爸妈妈收集的资料,幼儿无法充分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

原因:没有在活动前展示幼儿收集的材料。

对策:活动前逐步展示幼儿带来的材料。

问题(二):幼儿对各种体育器材的玩法较单一。

原因:

1、活动前幼儿的交流较少,对玩法的经验交流也不够。

2、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幼儿大胆地想出多种玩法。

对策:

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互相介绍自己想出的玩法。

2、增加玩的组别(如:滑板、杂技等),启发幼儿积极动脑,想出与众不同的玩法,以发展其创造能力。

案例:方案开展过程中的启示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方案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通过参与方案教学的实施,也使我们认识到,在方案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活动多元性,再次,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以及老师的观察力是激发孩子方案活动中生成新的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成生成和预设的相互转化,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开放、自由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言行等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师生间的和谐、平等、互动,更激发了幼儿自己去了解、去发现、去和同伴讨论。在方案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单一学习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如:按兴趣、需要、个性等分小组讨论、材料收集、实地参观、学当小记者、作记录、自由表达、作品展示和经验分享等,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如:有一组幼儿为了查找“人”的种类,他们有的请父母协助,从电脑上下载有关“人种”的资料;有的在父母带领下到书城收集资料;有的……最后,共查到世界人种的分类、历史、异同……令老师惊叹不已。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活动,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在收集、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了解了世界人种。同时,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活动开展中积极参与孩子们的讨论、操作、记录。老师的参与,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老师的鼓励,支持了孩子的提问;材料的不断充实,拓宽了主题内容。尽管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幼稚而主观,但这正是他们学习、研究的起点。如: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牙齿掉第一次后还会长出来呢?为什么人的血管那么多,血流起来不会混乱呢?人吃下去的食物究竟是怎么在人体内旅行的呢?……大家各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再探索、分析、借助材料,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个个问题的出现,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去收集资料,查询资料。平时,不管是自由活动,还是活动区活动,总会看到他们或翻看图书,或自由交流信息,求知欲望很强.探索型主题活动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探索,探索的过程又诱发出一系列吸引孩子全身心投入的各类活动,通过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实际操作研究,充分发挥了他们各方面的潜能。

其次,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活动多元性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儿童各不相同,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故活动必须选择多元性,而方案活动既顺应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又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让每一位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

1.活动的形式是多元的。

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问题讨论、参观调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等。

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等等。幼儿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

2.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的。

方案活动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可能的,都可作为幼儿探索的主题和内容。夏天特别热,人为什么会出汗?吃了冷饮为什么就觉得凉快?人是通过什么来感觉冷热的等等;有的幼儿流鼻血,孩子们就会想;为什么毛细血管就容易破,就算破了人不会死,但粗的血管破了人会死呢?从日常的小事中,他们就会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人体的秘密。

3.活动的环境是动态、多元的。

每当一个活动内容产生后,幼儿就会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增添各类材料,不断地运用各种方法,如:自己观察记录、小组调查或讨论记录、个人或小组材料操作、相互经验交流等;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在局限于教室、幼儿园,可以扩展到社区、科技馆等。在活动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孩子去体验、去发现、去尝试、去收获。

幼师资料《案例:实践中的反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案例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