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案例实录:
午饭时候,我和搭班老师正一起给小朋友盛饭,突然发现沈佳乐和贾奕韬小朋友不在自己的饭桌上,于是我们找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不见踪影,我们询问孩子也都说不知道,这下我们两位老师急得团团转,心里很是难过,同时也很生气哦!正在我着急的时候,陈老师在午睡室里的小房间门口叫着我,我问:“是不是找到了?”“小朱,你过来看呀!”我随着陈老师的叫喊声走了过去。当我一到小房间门口我惊呆了,储藏室里一片狼戢,有三个小家伙正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面不知所云的看着我们两位老师。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是应该运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呢还是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陈老师就吓唬他们三个:“你们就一直呆在里面好了,别出来了,把你们三个关在里面不让你们回家了。”说罢,就把门关上,里面马上一片哭声。打开门一看两位小朋友是哭的来直喊爸爸妈妈,就只有贾奕韬小朋友一点都不害怕没有哭声,只是把脸拉的长长的。陈老师说:“这个厉害的,都不怕不哭,让他一个人呆在里面。”贾奕韬还是不哭。
我就说:“现在老师让你们先去吃饭,你们吃好饭了就马上过来把这里整理干净,你们怎么翻出来的就怎么翻回去。”我让贾奕韬留了一下跟他谈了谈:“贾奕韬,你知不知道刚刚老师急死了!贾奕韬不见怎么办?等下爸爸妈妈来接贾奕韬,知道贾奕韬不见了还以为被坏人给带走了。爸爸妈妈会哭的,知道不?老师刚刚也急的差点都哭出来了!”他听了后,马上神情不对,眼泪在眼眶里转动。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接着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以后还这样了吗?”他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接着我就让他去吃饭了。
午睡时间到了,我却发现贾奕韬没在自己的床上,我正要找他时,我听到储藏室里有声音,过去一看,是贾奕韬一个人在那里正整理着被他们翻出来的东西。我一下子就被他感触到了,他是真正的感悟到自己刚才的错误,所以他把老师说的话记在了心里,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我马上叫来另外两位一起跟他翻东西的幼儿,让他们跟贾奕韬一起把储藏室整理干净。没过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都出来睡到床上去了。我进储藏室一看,很满意,他们把自己翻出来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了,而且整理的很干净。
分析以及反思: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斥责,那会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这种消极的制止和纠正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对人们就越有吸引力,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孩子。我没有吓唬孩子,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友好的,并且我建议孩子吃好饭以后整理活动室,孩子欣然同意了,并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把活动室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告诉我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老师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幼儿自身学习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更应该看作是他们自身获取经验的必须途径;有时教师更加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等。
幼儿案例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争当排头
情景
随着户外音乐的响起,孩子们像要出笼的小鸟,“老师,咱们是不是要出去了?”“对,准备排队吧。”我的话音刚落,大宝“嗖”地跑了过来,丁丁也跟着跑到我的面前,为了当上排头,这两个人就当着我的面儿,用胳膊撞、用小屁股顶,都想把对方挤到后面去。别看大宝是女孩子,她一点也不甘示弱,我拉起大宝的手,丁丁立马哇哇大哭:“明明是我先来的,是大宝把我挤到后面的。”我好笑地对丁丁说:“你看,大宝已经站在前面了。”丁丁哭得更加委屈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当上小排头,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经常发生争执甚至用身体碰撞来达到目的。
一、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孩子们争当排头的现象屡见不鲜。户外活动出门前,孩子们你争我抢地站队当排头。有时,集合的信号刚发出,幼儿立刻收好正在玩的玩具跑到老师的面前站队了。户外活动结束时,进餐音乐一响,在大型玩具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一溜烟儿跑下来,你推我搡地争当排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亦或是什么力量促使幼儿争着抢着当排头,甚至不惜用“武力来对决”?
我曾经问过本班的孩子们:“你们想当排头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为什么?”豆豆小手举得高高的:“因为当排头可以站在最前面。”大宝红着小脸:“我想拉着老师的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笔者围绕“你想当排头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在幼儿最放松的时间段(玩活动区的时候),对中(1)班和中(2)班的60名幼儿进行了单独访谈,并进行录音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显示,93.3%的幼儿喜欢当排头,6.7%的幼儿不喜欢当排头。5名幼儿不喜欢当排头的的原因分别为:“(当了排头)就没办法和后边的小朋友聊天了”、“我喜欢站在(队)里面”、“当了排头我就不能到处看了”、“我不想走那么快”、“我个子太高了,会挡着后面的小朋友”。
根据访谈录音,我们发现导致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需求强烈
第一,乐于与教师亲近。
有21.8%的幼儿属于此种情形。比如,“我想拉老师的手”、“我可以挨着老师近一点”以及“我喜欢老师”等。这类幼儿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注意,通过肢体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中班幼儿喜欢肢体接触,拉起老师的手,不仅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情感的需求,心里觉得很愉快。
第二,矮个子的小朋友想当排头为了看得更远。
“因为个子太矮了,不在第一排看不见(前面)”或者“当排头可以看得更远”的回答占16.4%。他们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内心需要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这类幼儿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长处或者短处,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说明他们的内省智能占据优势,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
第三,有领袖意识。
“当排头可以带着大家走”、“我觉得当排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可以把队带得很整齐”、“可以‘指导’后面的小朋友”和“当排头可以管别人”,有4名幼儿(7.3%)这样回答。在幼儿群体中,总会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们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有自己的主见,不经意间就在活动中负责一些事情。而且,他们能主动发起游戏,同时在游戏中担任“领导”和“指挥”角色。这些孩子领袖往往清楚规则,也知道怎么做更好,他们的应变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比同龄孩子强,因而赢得同伴的信赖和拥护。
第四,从来没有当过,想尝试。
当子游对我说,他很想当排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排头。”国翰也说:“我很想当排头,我都没当过。”身为教师的我感觉非常内疚。在访谈中有3名,即5.5%的幼儿都表示“从来没当过排头,特别想当排头”。分析幼儿性格特点,我发现这3名孩子都属于听话、乖巧、凡事不争不抢的幼儿。教师认为他们很乖,不用老师操心,所以常被老师忽略。在我们班排头是孩子们抢来的,他们没有抢,可是内心也有当排头的愿望和想法。
(二)受教师影响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从另外一个班孩子的回答中,孩子们当排头的原因也受教师的行为影响,有些教师把当排头看做是对孩子的奖励和肯定,有些教师则把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了当排头的小朋友。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争着抢着当排头。
第一,当排头的小朋友是受到教师肯定的小朋友。
1班46.6%幼儿的(占总体的23.3%)回答反映出这一点。“当排头可以带着小朋友做操”“当排头可以提醒别人做操做得好不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走”“可以带着小朋友跑步……”而2班幼儿的回答没有类似内容。分析两位教师的带班习惯,笔者发现1班教师属于树典范、立榜样的类型。在户外做操的时候,1班教师指定了4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排头,并借助对排头的肯定带动幼儿认真做操。如,“小排头做操真精神。”“谁做操认真请谁当排头。”“请排头带着小朋友走圈。”2班教师则是谁认真表扬谁,走圈和跑步的时候也是教师带领。
基于以上原因,1班有将近一半的幼儿把当小排头看作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认为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可以当小排头,站在最前面。而且,当了小排头以后,表现的机会更多,得到老师肯定、赏识的机会也就会更多。所以,教师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就导致了期待认可的孩子都想争当排头。
第二,获得某种优先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班有大约40%的幼儿(占总体的20%)表示喜欢当排头是为了抢到自己喜欢的户外玩具。这一现象不仅由于幼儿园户外器械的局限,也与教师的行为习惯有关,同时也再现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2班教师在幼儿自选玩具之前,为了不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从排头起请幼儿依次去选择玩具。可见,教师这种习惯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为获得好处而争当排头。
二、机会均等——让每个孩子都来当排头
在理解了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之后,我觉得孩子们想当排头的愿望是可以满足的。
第一,关注每个幼儿。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幼儿
幼儿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教师要将机会给予每一个孩子。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幼儿觉得被忽略的现象,是因为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和班级条件,无意中对孩子的关注有所差异。最公平的办法就是采用轮流的方式请幼儿当排头,满足他们的需要。任何活动、任何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权利,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得到一样的机会、一样的爱。中班幼儿已经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排头表格”的方式,请幼儿按照表格的顺序轮流当排头。这一方法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愿望,还有助于幼儿识字,熟悉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
第二,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推荐选举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荣誉感也在增强。当排头能让幼儿感觉自己长大了,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而且当排头能与老师手牵手,也是一种深深的爱的传递,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小伙伴推举的方法在中班下学期就可以使用了,因为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开始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并且对自己行为产生了比较深入的认知,愿意向榜样模仿学习。具体办法是:师幼共同制定评选排头的标准,再结合幼儿的一日在园表现,每天离园前评选第二天的排头。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帮助幼儿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和教师的赏识,而且便于孩子认识别人的长处,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争取下次能当排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能成为别人推举的对象。
第三,弱化排头意识,善于表扬
教师有意无意的行为经常会给幼儿形成暗示,所以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的一些日常语言和行为不经意间抹杀了幼儿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当排头被某些孩子当做表现自己的机会,甚或助长了某些孩子的利己行为。教师最好的做法是加大随机性,包括表扬的随机性和选择的随机性,如不单单强调排头的榜样作用,其他幼儿也有同样的机会;选择玩具的时候不单纯按照某一顺序,淡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争当排头是幼儿争取自己权益很好的表现,所以教师不要把它当做不好的行为进行制止,而是应该采用更平等、更开放的态度接纳每个孩子。弱化排头的榜样意识,给每个孩子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当上排头“过把瘾”!
背景:在我们嘉定的街头巷尾,一块块“F1,上海嘉定欢迎您”的倒计时牌、一幅幅“当好东道主,迎接F1”的宣传标语、横幅,一张张“喜迎F1,做文明市民”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而迎接F1盛事在我们这群孩子中,也掀起了层层高潮……
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亲子共同收集资料,孩子们对于F1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活动刚开始,我便想先考考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F1吗?”
好几个孩子很快举起了小手。TOM最先回答:“F1就是世界上开得最快的赛车!”说着,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赛车迷WILLIAN说:“F1也叫一级方程式赛车,它是马力最大的赛车,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赛车……”这小子一说起赛车就如数家珍。
“那赛车场又是怎样的呢?”我又问。
“有弯弯曲曲的赛道。”“赛道很大的,赛场里面还种着绿绿的草。”……
“那赛道两边的草又有什么用呢?”CLARK冷不丁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们很快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美化环境,有的说是净化空气,更有的说是让赛车手摔下去不疼。
“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啊。”我故意装糊涂,“那让我们带着赛车,一起到草地上寻找秘密吧!”
我和孩子们带着他们心爱的电动赛车,一起来到幼儿园的小花园。孩子们把花园里的石板路作为赛道,两个一组,三个一队,一会儿把赛车开进草坪,一会又开回“跑道”,不一会,便有人发现了秘密。
MAKE说:“我发现赛车在路上开得很快的,而在草坪上,赛车开也开不快。”
“哦,这样子赛车就不容易撞墙,很快就能开回赛道上了。”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真正了解了“草地缓冲区”的作用了。
分析: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孩子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留心观察、倾听,及时的介入和引导,趁热打铁,使探索深入下去。当
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更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见贝贝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超超又打我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中午吃好饭,大家都在看书的时候,贝贝拿了超超最喜欢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过去要问她拿那本书,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负”的孩子,她哪肯把书给贝贝,于是她就说:“这本书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呢,我就不给你看!”这可好,在家就要风得风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这等气,但是他还是忍住没有“动手”。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贝贝就向我告状了。(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都不可以受一点的委屈,自己都没有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就去告状了)。甚至有一次华华的美术作业上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画到了一点,他就跑过来向我告状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并非天生就会告状的,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关的。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与别人发生口角、打架等行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也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意识,即“有问题找大人。”当然我们受保护弱者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往往对弱者给予过多的同情和保护,这也是幼儿告状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缺乏处理事物能力,依赖性很强的人。
幼儿告状的内容不外乎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有的幼儿告状成功了,就会露出窃窃自喜的样子,进而会得寸进尺,而有的幼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差了。因此,我们就应正确对待,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当幼儿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心痛、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
题的机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直接的批评,警告或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手段产生效果时,我们可以给予他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依赖性教强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导,让他学会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宽容,使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个充满自信、能充分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人,绝不会是遇事就会搬救兵、爱哭闹、爱告状的人,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独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号召力。
案例实录:
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正在专注地剪着“雪花”,活动室里一片寂静,只见白色的纸片在孩子手中上下翻动。瞬间,一片片、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呈现在我面前,我正想夸奖几句,忽然,平时好动淘气的陈欢宇指着手里的“雪花”问我:“老师,雪花都是白色的吗?”“当然喽,你哪里看到有别的颜色的呢?”我好笑地摸摸他的头说。“不!我就听我妈妈说过美国有一年下过粉红色的雪,是一个化工厂的原料被大风刮到天上,再夹在雪花里落下来。”又是黄家治,这个聪明的机灵鬼。“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国家下过黄色的雪呢!”是郁欣力。“老师,世界上肯定有彩色的雪,我们要剪彩色的雪花。”看着那张期盼的小脸,我笑了,赶紧拿出了许多彩纸、手工纸,孩子们欢呼起来。在一阵忙碌后,我和孩子们玩起了“打雪仗”的游戏,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无数彩色的雪花在活动室里飞舞着,在窗外灿烂阳光的辉映下,宛如冬日里盛开的彩色花朵……我想,还有一个个更热烈的讨论会在孩子中展开,关于雪花,关于自然,关于一切……
分析:
一次普通的主题活动,一次平凡的美工活动,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在孩子的演绎下变得如此生动,使单纯的美工活动成为孩子探索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我不得不为孩子的聪颖可爱而赞叹。
在本次案例中,首先我对孩子的要求给予及时呼应——虽然只是几张彩纸,但这是连接我和孩子心灵的媒介,也是我所利用的资源。就是这几张彩纸,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激活,把发展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所以说,本案例利用简单便利的资源,凸现了主体的作用,师生也在互动中感受、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其次,当幼儿间展开讨论时,我没有介入,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从而共同探寻答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为我觉得作为教师,主要的职责不应只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错的,而是应把孩子引入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孩子在思考中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点燃孩子智慧之火的前提,让其能独立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想法。
反思:
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精心准备着看似“生动”的活动,孩子的点滴进步,让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但我忽然发现,天真稚嫩的孩子在接受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给我们上着一堂堂令人深思的课。以上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有时,我们的教育正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然而生活并非如此。“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来自全新的答案,它们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孩子有许多的“为什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所不知的事物,如果说孩子与成人有什么不同的话,患有“求知欲缺乏症”的往往是成人,这不能不说是成人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主还给孩子,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生命的灵动个飞扬,促进每个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为他们发现、提出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