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案例实录:
午饭时候,我和搭班老师正一起给小朋友盛饭,突然发现沈佳乐和贾奕韬小朋友不在自己的饭桌上,于是我们找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不见踪影,我们询问孩子也都说不知道,这下我们两位老师急得团团转,心里很是难过,同时也很生气哦!正在我着急的时候,陈老师在午睡室里的小房间门口叫着我,我问:“是不是找到了?”“小朱,你过来看呀!”我随着陈老师的叫喊声走了过去。当我一到小房间门口我惊呆了,储藏室里一片狼戢,有三个小家伙正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面不知所云的看着我们两位老师。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是应该运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呢还是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陈老师就吓唬他们三个:“你们就一直呆在里面好了,别出来了,把你们三个关在里面不让你们回家了。”说罢,就把门关上,里面马上一片哭声。打开门一看两位小朋友是哭的来直喊爸爸妈妈,就只有贾奕韬小朋友一点都不害怕没有哭声,只是把脸拉的长长的。陈老师说:“这个厉害的,都不怕不哭,让他一个人呆在里面。”贾奕韬还是不哭。
我就说:“现在老师让你们先去吃饭,你们吃好饭了就马上过来把这里整理干净,你们怎么翻出来的就怎么翻回去。”我让贾奕韬留了一下跟他谈了谈:“贾奕韬,你知不知道刚刚老师急死了!贾奕韬不见怎么办?等下爸爸妈妈来接贾奕韬,知道贾奕韬不见了还以为被坏人给带走了。爸爸妈妈会哭的,知道不?老师刚刚也急的差点都哭出来了!”他听了后,马上神情不对,眼泪在眼眶里转动。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接着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以后还这样了吗?”他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接着我就让他去吃饭了。
午睡时间到了,我却发现贾奕韬没在自己的床上,我正要找他时,我听到储藏室里有声音,过去一看,是贾奕韬一个人在那里正整理着被他们翻出来的东西。我一下子就被他感触到了,他是真正的感悟到自己刚才的错误,所以他把老师说的话记在了心里,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我马上叫来另外两位一起跟他翻东西的幼儿,让他们跟贾奕韬一起把储藏室整理干净。没过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都出来睡到床上去了。我进储藏室一看,很满意,他们把自己翻出来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了,而且整理的很干净。
分析以及反思: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斥责,那会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这种消极的制止和纠正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对人们就越有吸引力,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孩子。我没有吓唬孩子,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友好的,并且我建议孩子吃好饭以后整理活动室,孩子欣然同意了,并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把活动室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告诉我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老师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幼儿自身学习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更应该看作是他们自身获取经验的必须途径;有时教师更加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等。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见贝贝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超超又打我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中午吃好饭,大家都在看书的时候,贝贝拿了超超最喜欢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过去要问她拿那本书,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负”的孩子,她哪肯把书给贝贝,于是她就说:“这本书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呢,我就不给你看!”这可好,在家就要风得风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这等气,但是他还是忍住没有“动手”。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贝贝就向我告状了。(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都不可以受一点的委屈,自己都没有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就去告状了)。甚至有一次华华的美术作业上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画到了一点,他就跑过来向我告状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并非天生就会告状的,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关的。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与别人发生口角、打架等行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也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意识,即“有问题找大人。”当然我们受保护弱者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往往对弱者给予过多的同情和保护,这也是幼儿告状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缺乏处理事物能力,依赖性很强的人。
幼儿告状的内容不外乎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有的幼儿告状成功了,就会露出窃窃自喜的样子,进而会得寸进尺,而有的幼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差了。因此,我们就应正确对待,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当幼儿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心痛、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
题的机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直接的批评,警告或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手段产生效果时,我们可以给予他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依赖性教强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导,让他学会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宽容,使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个充满自信、能充分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人,绝不会是遇事就会搬救兵、爱哭闹、爱告状的人,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独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号召力。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陆续续的都起床了,按照以往的规律,我手拿好梳子,召集女孩子排好队,开始为女孩子梳起了头,女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排好了队,一边等着我为她们梳头,一边与我聊着天,这时候几个男孩子也走了过来,帆帆对我说:“金老师,我也想你给我梳梳头。”
彦斌也对我说:“老师我也要。”
茜茜说:“你是男孩子,怎么可以梳头呢?”
越越也说:“你头发也没有,不用梳头的。”说完后还“嘻嘻”笑出了声,其他几个女孩子都跟着哈哈哈笑了起来。
帆帆和彦斌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走了下去。这件事情之后,我想了很多,我们班级的女孩子大都活泼开朗,与我也特别亲近,每天我为他们梳头的时候,与我总有说不完的话,而男孩子呢,愿意与我说说心理话,聊聊天的孩子不多。结合今天的例子,我反思了一下,我每天都为女孩子梳头,与她们有比男孩子更多的时间交流,而男孩子呢,由于缺少了这个机会,日久天长与我交流的机会相较之就少了很多。
孩子年龄还小,据研究表示,每天和孩子做一些亲密的接触,如:抚摩孩子的头、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有利于增进孩子与我们的感情,产生依恋感,使孩子更信任、更喜欢你,而每天梳头的这一环节不正是最好的机会吗?借此机会,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我们可以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以及和孩子们聊聊天,不仅可以增进孩子们与我的感情,使孩子们更喜欢更信任我,还可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梳头还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一定的帮助。
事实证明,梳头的好处多多,于是在我们班级梳头不再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也梳头。经过一段时间,现在我们的孩子与我更亲近了,与我总有说不完的话,以前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也愿意和我说上一两句话了。他们非常信任我,不管什么事情都对我说,心中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与我分享,使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了,而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陶行之就说过:“生活即教育。”不错,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琐碎的,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梳头那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只要你多想一下,多做一点你的收获就会有很多,不要因为忙、为赶时间而让这么好的机会溜走,不妨也给男孩子梳梳头吧。
在我园多功能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周一次的常规性教研活动,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歌曲《小茶壶》。教室的屏幕上展现出她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的画面:各式“小茶壶”,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幼儿在电脑课件画面的感染下,专注地欣赏着歌曲。接下来,青年教师安排的环节是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姿态各异的“小茶壶”。开始,她让幼儿个别表演,想好动作的幼儿分别上台表演,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当老师说“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来扮一个小茶壶的造型,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学唱歌”时,小朋友们很快在场地中间找好位置,用动作模仿起“小茶壶”的造型,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歌曲的活动之中。这时,一位小朋友发现了教师使用的电教设备——液晶投影仪和电脑没有关闭,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和投影仪射出的光束吸引了他。于是,他悄悄地走过去,一会儿看看电脑屏幕上的“小茶壶”,一会儿把手伸到投影仪的光束上,玩起了手影游戏。老师发现了,用眼神示意他,试图阻止他“开小差”。然而,他视而不见,继续着他的“探索”活动。这位青年教师只好将电教仪器关闭。这时,这个小朋友干脆绕着展示桌转来转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预定的教学计划还没完成,这时是放弃对全体幼儿的指导,抓住机会教育这一个小朋友呢?还是继续按计划完成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犹豫了。
课后,参加研讨的老师们根据教学现场出现的问题及青年教师的疑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师甲:在今天的教学中,这个幼儿从头至尾都在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教师今天安排的学习任务,对于他来说根本没有一点收获。我认为,老师应该对他的行为及时给予教育,一定要使之转移到学习任务上来,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忽视个别幼儿的教育。
教师乙:教师这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来解决个别幼儿的问题,会影响教师今天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对这位幼儿的行为,老师注意了,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没有效果,况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一位幼儿的行为尚未对其他幼儿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个别幼儿的问题放弃全体幼儿的教育,可暂时忽略他,不去管他。
教师丙:暂时不管,这不就等于放弃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吗?面向大多数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兼顾个别幼儿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二者都不能忽视。
教师丁: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当然应该是面对全体幼儿。如果教师暂时没有能力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那就应该首先关注大多数幼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争论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
;对教育价值应用开放性的观念来认识,一节课中的教育价值有很多,有预定的,有生成的;有面向个别的,有面向全体的;有面向现在的,也有面向未来的……教师对这些教育价值的选择应是有所取舍的,教师要注意培养
自己选择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学时间的长短等来考虑这些价值是否今天一定要实现,选择哪些价值来实现最合适,能使大多数幼儿受益最多。这些价值的取舍对每位教师是开放的,是没有规定性的,是不限制的。每位教师的组织教学的经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业务技能的高低是不同的,每个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来决定自己对教育价值的取舍及其比例的安排。今天,对这位青年教师来说,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节研究课,她需要用较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实施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对幼儿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难以预料,同时对青年教师来说,也缺乏驾驭课堂秩序的经验。当课堂上出现个别幼儿的行为问题,教师难以同时兼顾个别教育和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时,可暂时放弃对少数幼儿的个别教育,而保证大多数幼儿的利益不受影响。
娃娃家里有五六个小朋友,灿灿和聪聪在吵,惠惠来告诉我:“老师,老师,灿灿和聪聪在吵着当小狗。”我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愿当爸爸妈妈,反而都争着吵着当小狗呢?我安静地观察,只听灿灿在说:“我是小狗,我可以不干活,吃东西,家里脏了也不用整理。”哦,原来小狗的乐趣是可以好吃懒做。我这才明白他们争着当小狗的真正原因。
看见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人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世界,人劳动是最光荣的。小狗、小猫是动物,它们与人不同,它们得不到人的尊敬。”可孩子听了似懂非懂。我忽然感到这样的教育是如此的无力。于是,我想:如果我们将儿童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之中,让幼儿自己作出判断。再组织讨论,结果会怎么样呢?
第二天午餐前,我又一次组织孩子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洋洋说:“狗是动物,它只能靠人们喂养来活着,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被主人赶走。”元元说:“如果是猎狗很辛苦的,每天要听警察叔叔的话训练。”
反思:
儿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社会中的一切自然现象。所以,我们应在指出他们不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同时,让他们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观察,去经历内心冲突,去积极体验,从而真正理解社会中的道德认知和良好行为。
在本案例中,当我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模仿小狗,而且对小狗的好吃懒做心生羡慕,已分不清人和动物的本质,便立即意识到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但当我发现说教方法不奏效时,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让孩子把问题带回家,通过调查、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同时也解决问题,教育效果佳。由此可见,在贯彻落实>时,要想把先进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惟一的办法是到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磨合。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当老师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