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案例反思:送礼给外婆

06-0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案例:案例反思:送礼给外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歌曲游戏:送礼给外婆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激发幼儿对亲人的关爱。

2、感应歌曲速度的快慢,初步认识新节奏。

3、通过创意肢体造型,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甜甜圈、软垫、碰钟、圆舞板、录音带。

活动流程:

复习律动——感受歌曲旋律——乐器伴奏——音乐游戏

一、复习歌曲律动《我爱妈咪》,在妈妈与宝宝分享母亲节礼

物的同时,激发幼儿对亲人的关爱。

妈妈:宝宝们,今天妈妈真开心。因为我收到宝宝们送的母亲节礼物。有卡片、鲜花。有糖果、图书、玩具……,但我最喜欢的这件礼物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最珍贵的,它就是你们对妈妈的爱。

1、放歌曲《我爱妈咪》妈妈和宝宝们听音乐唱歌做律动。

二、故事引导:《送礼游戏》,感受歌曲旋律

1、礼物狂想。

妈妈:母亲节也是外婆、奶奶的节日,我们要送什么礼物好呢?幼儿自由回答

宝宝和妈妈听第一遍音乐。(要求:妈妈和宝宝安静的听,用手轻轻拍节奏。)

妈妈:宝宝你们送的礼物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拿?

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

妈妈和宝宝听第二遍音乐(要求:用拿礼物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速度的快慢)M.yJS21.CoM

妈妈:刚才的音乐里出现了一个新节奏,我们叫它tiritiri。

2、幼儿认识新节奏。

三、乐器伴奏——感受音色特质。

妈妈:妈妈这里有两种乐器,一种是铜碰钟,一种是圆舞板。你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1、幼儿听两种乐器的声音,分辨长音和短音。

2、乐器伴奏。

A段:铜碰钟演奏。

间奏:轻哼旋律。

B段:圆舞板演奏。

四、音乐游戏《送礼给外婆》。幼儿分组创作交通工具造型,感应歌曲速度的快慢。

1、送礼之旅

妈妈:我们为外婆、奶奶买好礼物,现在我们一起送礼去。

A段音乐:妈妈和宝宝拿礼物(抱、拎、提、扛)

间奏:变换各种交通工具。

B段音乐:妈妈和宝宝搭乘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

2、幼儿分组创作交通工具造型。

妈妈:刚才宝宝和妈妈一起坐了许多的交通工具。现在妈妈请宝宝分成几组,你们搭出交通工具的造型,一会我们要乘坐你们自己造的交通工具给外婆送礼去。

幼儿分组创作交通工具造型。

3、听音乐,幼儿做造型动作。

反思: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而我班是大班,也从未接触过“奥尔夫”,如果马上进入大班课程,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大,老师也不好上课。那该如何开展这次的音乐活动呢?

首先要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题材,歌曲游戏《送礼给外婆》原本是中班的内容,它是AB形式的,仅有4句乐句,简单有趣、幼儿不管是唱还是念都能朗朗上口。而且班上正好开展“庆三八”的活动。我根据班上幼儿的情况,选择了这个内容,重新制订适合大班的目标。

本次活动,最大的优点在于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温馨,宽松的活动气氛,孩子们对这个活泼、欢快的音乐也很感兴趣,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非常急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我也提供给了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较好地调动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和主动性,使其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而我为了更好体现出活动中的亲情氛围,在活动中,当起20位孩子的“妈妈”,还大胆运用夸张、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拉近幼儿间的距离。这样幼儿才会学得轻松、有趣。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案例反思:帽子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幼儿日都穿上了棉袄,戴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每天早上幼儿都将帽子和围巾放在固定的位置,晚上离园的时候,幼儿兴奋的在各种各样的帽子中找自己的东西。

活动一:找帽子教师:“找一找哪个是你的帽子?”“你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苏文涛说:“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球。”范金琪说:“老师,我的帽子上有一个(只)米老鼠。”“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辫。”“我们把帽子戴上照一照镜子,看看有多漂亮。”

活动二:帽子舞:“老师也有一顶帽子。”教师拿出自己的帽子:“我的帽子回说话,你猜他说什么呢?”教师用手撑开,把手藏在帽子里动,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珊珊说:“他说‘你好,你好。’”黄柳豫说:“他说要睡觉。”“他说要吃饭”幼儿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幼儿有的根据帽子上的图案而猜想,(具体到事物的形象外观)“好吧!咱们来帮助帽子实现愿望呀!”幼儿听音乐创编帽子舞。“你好,你好(教师双手藏在帽子里假装说话)(戴在头上)大家好!(点头示意)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教师主动和幼儿换帽子戴,并且鼓励幼儿互相戴别人的帽子。

活动三:幼儿和教师一起跳帽子舞,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幼儿可模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动作,

教师戴一顶用彩色皱纹纸或颜色鲜艳的报纸做的不同于小朋友的帽子,与幼儿轮流戴“咱们都来戴戴这顶漂亮的帽子吧!”“给我戴戴,给我戴戴。”在戴的过程中幼儿都想戴,教师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一顶。师生共同做一顶简单的帽子(小班幼儿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让幼儿在简单中获得成功,体验戴上漂亮的帽子的满足感)。

活动四:幼儿和教师共同戴着自己创作的帽子到大厅镜子前照一照,随音乐拉圆圈戴上帽子再次表演帽子舞,鼓励幼儿创编新的动作。

分析:幼儿是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参与活动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现有的充足的材料,发现其教育的价值。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熟悉的无生命的帽子在幼儿欢乐的情绪中变成了有生命的、情趣化的人物。符合了小班幼儿拟人化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有生命的愉快的情绪中深入的发展。教师的平等参与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出现新的皱纹纸的帽子)来激发幼儿解决(幼儿都想戴)矛盾的同时有了主动发展的动机。创作新鲜的帽子,让幼儿有了成功感的体验,戴着自己做的装饰好的帽子,幼儿在欢乐气氛中,情绪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孩子们在镜子前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大胆的表现愿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创新的动作,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案例:音乐活动案例反思


活动实录一: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活动实录二: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分析: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活动反思: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文学、美术和音乐是一体的,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艺术化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案例:托班案例给孩子一个空间


给孩子一个时空,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小小班)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

观察对象:扬扬、小雨等七八名幼儿

提供材料:各种区域材料

案例记录:

教师:“现在我们到区域去活动,你们想做什么?扬扬,你想做什么?”

扬扬:“我想插小人和摆青蛙。”

教师:“今天扬扬想做两件事了。等你做好了两件事情,和我们说一下好吗?”

教师:“小雨,你今天想做什么呢?”

小雨:“我想用雪花片插花。”

教师:“插好了,给老师看好吗?”

小雨点点头。

老师依次有问了约七、八个孩子想做什么,并分别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对幼儿想做的事情给予了不同的指导。

案例分析:

小小班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区域活动的。区域活动的主旨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教师提供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又保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学习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区域安排自己的活动,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去感知问题,思考和探索答案。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她自己去选择(小小班)

活动内容:户外活动

观察对象:侯伊平

提供材料:小鼓、汗巾

案例记录: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走出盥洗室的

幼儿准备外出,我准备着小鼓、汗巾和放衣箱,有些幼儿问我要不要穿外套,我转过身说:“如果觉得冷就穿上,如果觉得不冷就不要穿,不过,老师觉得今天外面的阳光还是挺暖和的。”结果很多的孩子都没有穿外套,而平平则坚持穿上自己漂亮的粉红色的棉衣。

操场上,太阳高高地悬着,孩子们跑着、跳着、笑着,已是津津的了。有的孩子开始脱衣服,平平仍穿着她那漂亮的棉衣。“平平你不觉得热吗?”看着平平的表情,我又补了一句,“不热,是吗?”游戏继续进行着,间隙,又有一些孩子开始脱衣服,只穿了薄毛衣。

当转到另一个地方游戏时,平平忍不住脱掉了漂亮的外套。

案例分析:

孩子的选择是广泛的、生活的、学习的、与人相处的,从重大的到无关紧要的。平平很钟爱她的新外套,而在教室里却没有机会展示,平平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户外活动,恰是好机会,却不料跑、跳中会那么热,出那么多的汗。经验表明,孩子在运动中流汗是必然的,我当时没有强制平平脱掉外套,而是给了她权利力尊重了她的选择。同时,我也相信平平的这次经验一定是深刻的。

案例:给鞋子找个家


我们班的孩子在午睡时,有个不好的习惯,他们总是飞速的上床,让脱下的鞋子“随遇而安”,每次午间巡视,七零八落的鞋子就好象是给我设置的层层“路障”,让我气不打一处来,我也曾多次教育他们将鞋子放到床底下,可小家伙们仍旧是我行我素,这个问题让我颇伤脑筋。

在苦思冥想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用彩色油漆在床下的水泥地上画了不少艺术的小脚丫,小脚丫是一对对出现的,而且有着拟人化的表情,一个个都睁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好象在对孩子们说,赶紧把鞋子放到我这来吧……小脚丫的出现引起了孩子们的很大兴趣,一来这些富有童趣的小脚丫,让整个午睡室充满了艺术气息,孩子们都非常乐意把脱下的鞋子放在小脚丫里,二来小脚丫一对对的出现,能让孩子将鞋子摆放正确,避免起床后穿反鞋子,真是一举两得,从此后,班级里鞋子乱放的局面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材料的是邵文琪和刘洁,只见邵文琪先点了瓶子上的圆点数量,再按照数量去找吸管。在点数中,邵文琪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圆点数量,但在拿吸管时,只要数量一多,就会拿错,如:在数九个圆点时,能说出九个,但她却拿了十一根吸管。邵文琪在操作中,7以内的数量能基本拿对,但到了8、9、10时,却拿错了。而刘洁在点数时,明显存在手口不一致的现象,3以内的数量她能拿对,而到了4以后就数不清楚,也拿不对了。如:她在点数4时,嘴里却数到了6,点数7时,嘴里数到了9。贴有4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3根吸管,贴有6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5根吸管。

分析与反思:

点数时,存在着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在小班上学期尤其明显,孩子们往往手点得慢,嘴里数得快,还有些孩子数到了6,却不知道数量是6,所以,我在益智区里投放了这一材料,旨在让幼儿们点点圆点有几个,再拿相同数量的吸管,从而培养他们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期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从幼儿的操作中,我也感到,只提供圆点数量还不够,还要提供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物,以提高幼儿的点数兴趣,再提供一些数字,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喜欢《案例:案例反思:送礼给外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案例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