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爱自己,自己便要先爱孩子,感情是在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孩子的降生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劳务,如果因此而烦躁,将孩子视为负担,势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假如从此便不愿照料孩子,将孩子送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甚至请保姆来带孩子,这样,即使他们关怀照顾得很好,而作父母的恐怕也是“失”多于“得”!失掉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是许多人的亲身经历得到的教训;也是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忠告!
年轻的父母须知:孩子不仅是幸福爱情的果实,抚育孩子也是人类社会赋于每位父母的神圣职责!父母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培养起彼此亲爱的情感。所以,年轻的父母应尽量多同孩子在一起,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劳动之余,别忘了对孩子抚爱和亲昵。据说,每周都要对幼儿亲昵至少两次,拥抱孩子,亲亲他(或她)的脸,抚摸孩子的头或脸等,否则孩子便会感到情感饥饿而影响心理的正常发育,使之感情淡漠、心绪烦躁等,并逐渐发展而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当然,这里说的爱不是溺爱,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爱。
良好的家风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团结和睦的风气是培养幼儿爱亲人的基础。孩子可以从父母之间互爱,父母敬老尊老和老人对晚辈慈祥疼爱中学习去爱亲人。
家长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亲人。可以给幼儿讲有意义的故事,《聪明的“小国王”》、《枣核》、《甜甜的雪糕水》、《小火炉》等。还可以朗诵并教幼儿一些儿歌。使幼儿从故事和儿歌中受到教育。
鼓励幼儿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教育幼儿不任性,不随便发脾气,知道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人,从小就学习尊重成人的劳动,当长辈累了或不愉快时知道帮助宽解安慰,并能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好宝宝。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新奇的,是充满疑问的。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成人难以琢磨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认真的释疑者和快乐的共享者。怎么样才能让科学探索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实践中呢?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目的性的设疑,允许幼儿有希奇古怪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如有一次在散步时,吴莹小朋友发现了一大群蚂蚁,其余的幼儿也“呼啦”一下全围了上去,并纷纷开始议论,有的说蚂蚁在这里找粮食呢?有的说蚂蚁在游戏呢?有的说蚂蚁在开会呢?听了这些疑问,我没有斥责他们,要求他们马上安静下来,只是在一旁说“是呀,小蚂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会聚集到这里来呢?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又都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时孩子们已初步开始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并增添了对周围大自然的探索欲望,于是我进一步向他们解释,蚂蚁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孩子们听后恍然大悟,佩服蚂蚁还有预知天气的本领。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指明方向,让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并积极进行探索。如让幼儿区分生熟鸡蛋,我在玩之前先提出要求,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玩,指明方向,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那个是生的,那个是熟的,幼儿一开始没有付诸于操作,瞎猜。当他们了解了操作的重要性时,纷纷开始自觉地操作起来,开始动脑操作,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样幼儿有了明确的要求,,收获就更多了。
三、教师要对幼儿探索的结果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幼儿对下次活动的兴趣,每次的探索活动结束,不管幼儿探索的结果对错与否,作为教师应及时激励
幼儿。有一次大部分幼儿发现树上的黄叶掉了下来,他们就会问树叶怎么会掉下来,而且掉下来的叶子中黄叶比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表扬了这些提问的孩子,并鼓励他们自己回去种植小植物进行观察,幼儿听到老师的表扬,都表示回去仔细观察。经过一段时间我都把这事淡忘了,但还有幼儿提及此事,并向我汇报观察结果,可见幼儿对这次活动探索的兴趣有增无减进一步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所以大自然是幼儿最喜欢的一本带有问号的书,如果教师要想把问号变成句号,只有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才能明白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求。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个体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够自知、自控的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我认为,在入小学之前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取的。
一、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发展的需要看,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顺应了现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从教育目标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为人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连续的。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考虑到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而自我教育能力又包括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最后,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能动性得以发挥,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对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不同的需要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必要性,尤其对即将人小学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形成,他们能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或参照榜样来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但一到幼儿园就会收敛很多。只要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可能的。
二、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正确对待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幼儿的一言一行,都由我们教育者来教育和培养。因此,尊重、相信每一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意识,使其自我意识在个性发展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前班一名幼儿看见小班幼儿摘花,马上跑过去,打了他一下,并说:“你为什么摘花”,还讲了道理,希望今后不再摘花。但是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扬和认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急燥的原因,从而调节自己在活动中的情绪(不动手打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做到遇事冷静,取得满意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包含着儿童对个性品质中的不良因素的自我纠正,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调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一些主要心理过程和特点进行反省、评价,并教会他们调节自己的主观活动的基本的,简单的对话,这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在幼儿园里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用一些无声的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随时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有问题举手发言,写字绘画时独立完成,不影响别人。喝水,洗手,吃饭,午睡等一些生活常规,教师只用亲切、友好的眼神、动作,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得以控制,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有这样一名幼儿,每天午睡都难以入睡,而且还影响周围的幼儿午睡。开始我批评、责怪他,效果不佳,只能控制一时。有一次,我就悄悄走到他身边,用食指在嘴上轻轻地“嘘”了一下,他马上意识到应该安静地睡觉,不应该吵别人。这无声的举动,使他的行为得到了控制。教师热爱、信任每一个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幼儿爱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对他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使幼儿懂得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自己的举动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力,约束力,这样,才能适应集体生活,符合幼儿心理、生理要求。
3.注意提高幼儿行动的自觉性,培养幼儿情感调控。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情境性很强,情感的体验往往会随情境的变迁而大幅度地变化。由于没有一个中心情感统整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就使孩子的情感调控缺乏自觉性。例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座桥,他感到没有趣走开了,可这时当教师说这座小桥好漂亮啊,桥下还流着水,这时他会马上被吸引到这里,他会想再做些什么:“小河里应该有小船,小船谁来划,桥上又有什么……”因此,幼儿往往缺乏情感体验,而失去行动的自觉度。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体心理体验,教师的帮助只是外因,要搞好孩子的情感调控,关键还在于让孩子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树立自我意识,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情感状态,努力地按要求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上所述,是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我认为,幼儿在入小学前,不但要做好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儿童个性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这样幼儿更能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