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05-27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实录:

今天上午第二节是美术课,我刚发完水彩笔,宋玫便大声嚷嚷:“汪老师,王志煊把水彩笔打开了。”王志煊看了看宋玫,又看了看我,急忙关上水彩笔盒。

这节课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玫玫喜欢东张西望,画得比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王志煊早早地涂好了,王志煊上下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宋玫的手臂,玫玫马上质问王志煊:“你为什么撞我?”王志煊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玫玫不听,噘着嘴告诉我:“汪老师,王志煊推我的手,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的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戴上了小红花。“老师,孙非凡还没画好!”玫玫抬起头,弯着小脑袋:“汪老师,王志煊把线条画在外面了。”

事实上,玫玫到现在还没画好,她想拉几个跟她一样不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做伴。

分析:

简单的一节15分钟美术课,玫玫为什么这么爱告状呢?

其一:玫玫爱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

其二:玫玫通过打“小报告”,希望别人受到批评,从而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

其三:玫玫心里嫉妒,看到别人戴小红花,自己好想也能得到一朵,可是涂色任务没能好的完成。于是,就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

对策:

对于玫玫这种频繁告状的行为,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当看到玫玫告状有她可取的一面。她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高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孩子常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如王志煊不小心碰到了玫玫的手臂,让玫玫站在王志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宽待别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玫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使玫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改正。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案例描述:

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

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如果他无法前进,请给予指导,不要给予答案。你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的解决方法过分苛求。他一定会有些不太好的开头或者是处理某些情况不当,但是如果我们过分责怪他,他就会停止尝试。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技能时,要多注意过程,而不要太注意结果。如果他处置问题的方向没错,但是事情没有想象中的成功,要赞赏他所采取的步骤,然后帮他检查出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也要示范有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

案例:对一个不善交往幼儿转化的尝试


送走一批学前幼儿,又迎来一批新的幼儿,在这批新生中,张钰姣小朋友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个案基本情况:

张钰姣:女,六岁,学前班幼儿,独生子女,父母均是中学教师,由于工作较忙,由爷爷、奶奶带。

该幼儿聪明,文静,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不善表达,交往,特别是在人多时无论怎样引导,什么活动她也不参加。其表现为:不与同伴一起玩,下课总是一个人呆坐在位置上,上课时集体回答问题有时很积极,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再也不说话,任凭你怎样引导也没有什么用,她只是用害怕地目光盯着你看。早上入园时从来不问“老师早”。游戏时张钰姣总是自己单独地玩,只要有人邀请她她就用害怕的目光看你,总也不参加你的游戏。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帮助她改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记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如何让孩子爱交往、会交往,我向家长了解情况,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张钰姣又缺少同龄的玩伴,使其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经验,这更加加重了她的心理上的紧张。家长也很头疼这件事,于是我经常与家长沟通,提出与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实施的办法:

对幼儿:

1、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关心帮助她,课外经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聊几句,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鼓励表扬她,让她愿意接受的同伴与她同桌,多牵牵她的小手,多抚摸抚摸她,给她有母亲在身边的感觉,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她对老师的心理紧张。让幼儿感到温暖,形成安全感、依赖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2、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利用讲故事、表扬、鼓励的手段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她的自信心,并带她与其他班的幼儿及教师多接触.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帮助他们正确认

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采用“手牵手”的方法,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在活动中多与她接触,多与她一起游戏,使她逐步适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适当安排一些“大带小”的活动,使幼儿有机会与年龄较大或较小的孩子交往,体验不同的交往乐趣,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4、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主动与老师配合,互通家园信息,时时了解她的想法和需求,力求家园教育一致性。

2、正常情况下坚持天天来园,不无故缺席。

3、为了锻炼幼儿多说话,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幼儿共同游戏或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从中创造交谈的机会。谈话的主题可以联系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如:“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举手回答问题没有”等等。

4、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信的知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自己订阅一些有关杂志,多学习一些别人教育孩子的先进经验。

实施效果:

平时在园里,老师小朋友主动去接近她,为她排除在园遇到的种种障碍,送她小红旗,对她进行鼓励和表扬。看到贴在自己头上的小红旗,她开心的笑了,愿意与小朋友接触,有时也能回答几个问题。来园时能愉快的跟老师、小朋友打招呼。

在“手牵手”活动中,小朋友都会跟她一起玩,还将自己的好玩具给她玩,好图片给她看,让她体验到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有时也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给她看,这样她明白了什么叫交换玩具,也更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张钰姣小朋友有了变化,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她,让小朋友向她学习。从此以后,她就更加主动地跟老师、小朋友们打招呼了。渐渐地,她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和别人交往了。今年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艺术节,每个班都有文艺节目,我开始选张钰姣小朋友去跳舞,她总是摇头,课余我几次找她聊天,不断的鼓励她,她答应我参加跳舞,可是还是有点放不开,于是我主动打电话与她父母联系,通过家园共同努力,张钰姣小朋友很乐意地参加跳舞了,而且还跳得不错,我趁机不断的鼓励她,她跳得更带劲了,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通过这些事,特别是对我,她更加信赖,课余总是主动找我说话,还时常来拉拉我的手,我感觉我们就象母女俩。看着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欣慰的笑了。

案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最近孩子们在学着写数字1-10,我利用离园前的一段时间,让幼儿练练这几个数字。这时家长陆陆续续来接孩子,小杰刚要把本子交给我,他妈妈就拉住了他:"给妈妈看看,你写得怎么样。"她一翻开本子就吼了起来:"你这写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重新写过!"说着拿起橡皮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小杰撅着小嘴,又拿起了笔,小心翼翼的开始写起来。妈妈在一边不停的指导着。稍有差错就擦掉重写。写到5的时候,小杰总是写不好弯勾,妈妈又在一旁吼起来:"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看人家超超写的多好啊!"孩子委委曲曲的继续写着,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妈妈眼中是否流露出满意的眼神,生怕得不到认可。"弯过来的时候要碰到右边的格子嘛!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说着,她又拿起了橡皮。孩子终于忍不住了,"哇"的哭了出来:"妈妈,我不会写。"当妈妈再要求他写的时候,他再也不肯拿起笔,只是哭着说:"我不会,我不会"

(二)分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自己孩子将来的有所考虑和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化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本案例中的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就是过分干涉限制了孩子的言行,非得让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她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她不知道每个人,特别是孩子都喜欢?quot;好听的",也就是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她对孩子的限制多于信任。孩子是不断地成长的,今天不能做的事,明天就能做了。她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操之过急.家长的责任在于不断地发现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可是她过高的要求却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孩子也误以为自己就是差的,就是笨的,导致最后不敢再尝试.这就形成家长的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三)家长寄语

作为父母,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宽期望面。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价标准。家长要拓宽期望面,不要单以智力高低,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家长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

家长不应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方向。必须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先不妨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或钟爱的,孩子的发展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定下的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如此等等。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物与出发点。

第三,表达态度适当,激发孩子动机。

父母对孩子期望的表达方式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合适的积极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而消极的不良的表达方式反而会抑制阻碍孩子的发展。

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是人之常情,尤其看到别人的孩子某方面表现得特别好,就巴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那样,却忘了评估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做不做得到?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预想的目标,有的家长就会按耐不住,对孩子施加压力。其实任何学习都是急不得、逼不得的,尤其是第一次接触新事物,应该让孩子在自然的情况下愉快地学习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父母应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多让孩子自己作判断、作选择。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压制,而应极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案例:理解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需要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倾听自己的心声,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为此,我班创设了动物角,并准备了许多自制玩具和小朋友们聊天,其中有小猫、小狗、小猪等,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人光顾这个角

于是,我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他们都不会动”,“我喜欢活的小动物。”……

原因找到了,孩子们需要的是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于是,我和朱老师商量让幼儿带来里两条泥鳅,生物角终于发挥了作用。

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从孩子的需要着手,使每个区角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一天,汤文建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汤文建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正在指导幼儿活动的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母亲对儿子的轻声教诲:“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联想到迎送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离孩子很远漫不经心的喊着:“你好!”“再见”……

虽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对幼儿讲话,不经意间将垃圾扔到地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多关爱每一位孩子

许嘉琪小朋友是我班中途转来的幼儿,个子矮小,不起眼的他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然而,一天,他爸爸的一句话却让我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惭愧,他说儿子最近告诉我“爸爸,人活着真累”小小年纪竟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之后,我便对他进行了细心的观察,我发现上课提问他时,他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甚至会因回答不上问题而流泪。下课,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常常自己闷坐在那儿,大小便不敢告诉老师,针对这样的一个儿童,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番特殊的教育;人说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于是我加倍关心爱护他,常常和他拉家常,夸他可爱是个好孩子……这样他对我已没有那么恐惧了,集体活动时,我鼓励孩子们和他交往,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平时,我尽量发现和表扬它的优点,让他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于明凯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活泼开朗了许多,集体活动时也能主动参加,上课勇于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的很有上进心。看到他一天天在进步,我由衷的感到

高兴。

幼儿的变相询问

幼儿大多爱告状,告状的次数多了,便觉得心烦,有时对幼儿的告状,我心不在焉的说声:“好”便敷衍了事。后来我发现对于孩子的告状,不应把它当作坏事,从孩子的告状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教育方法得当,还会提高教育效果。

吃饭时,有的幼儿告状,“××小朋友坐得不好”“××小朋友说话”“××打××”“××出去玩了”,当幼儿告状以后,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坐得不好的、说话的、打架的幼儿更加肆无忌惮了,连告状的幼儿也坐不住了,出去玩的幼儿也逐渐多起来了。我逐渐明白了,原来幼儿的告状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或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她告诉老师“××坐得不好时”,其实也是告诉老师“我做得很好”,如果老师这是不及时表扬、批评,幼儿便认为老师可能让说话,告诉老师“××出去玩了”如果老师不及时批评,幼儿便以为只要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啊,及时明确的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幼儿抱怨别人不守规则,要求使其遵守规则时,教师应支持孩子,明确每一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并及时肯定其积极方面,以强化起积极行为。

案例:一个失败的活动


今天的美术活动是绘画《我的家》,要求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画出简单的房子形状,在设计活动时,我认为这次活动很简单,小朋友都能画出来(可能房子会倾斜)。活动开始也正如我估计得那样,幼儿的兴趣很高!可当幼儿握着画笔时,我的笑容凝固了:小朋友们都在犯愁不知从何落笔?还有小朋友对着我皱着眉头说:“老师!我不会画!”尽管我很耐心地辅导每一位幼儿画,但幼儿的兴趣全没了。毫无疑问这个活动失败了!

交接班后,我坐下来仔细地回忆每个环节,寻找活动失败的原因: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远远还没有赶上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许多他们能想、能说的不一定就能画下来,这就是幼儿画与成人画的区别,尽管预先我也估计到了幼儿画出房子的千姿百态,但没有料及幼儿会不动画笔!最后幼儿画出来的房子都是经过我协助先画好了三角形的尖角部分,才画出来的。这就说明要求他们画三角形是个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的难题,这是这个活动失败最大的因素!

我把活动设计重新设计:1、用三角形粘贴做屋顶、添画出房子的其他部分。2、在画面上添画出小草、小雨等景物。我坚信这样一改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