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天真活泼、调皮好动,可一提起作文,便脸色大变,大有“畏文如虎”的心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男孩的语言思维比女孩发展慢。的确,在那些口齿伶俐的女孩面前,男孩常常显得笨嘴笨舌,写作文,也难得凑出几句话。怎样培养男孩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呢?
作文即说话孩子初学作文,把作文看得非常神秘。父母应该想办法为孩子解除这种顾虑,让孩子明白作文即说话的道理。八、九岁的男孩可说是游戏大王。每当他们玩得兴致勃勃归来时,父母看见孩子没鼻没眼、衣服脏乎乎的,便厉声呵斥起来。假若父母想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不妨改变一下教育方式:“看你高兴的样子,准是玩了好游戏!”孩子一听父母关心自己的游戏,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游戏的过程和乐趣。当他讲得有声有色时,你顺口称赞一下;当他找不出合适的词汇讲述某个动作而急得手舞足蹈或者结结巴巴时,一定要及时地为他递去准确的词汇,若给的是成语或妙语,更会使他的兴奋情绪保持下来,讲完游戏的全过程。最后,他话音刚落、余兴未尽时,父母马上说:“要是你写下来,定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孩子会半信半疑,父母要鼓励他尝试,立即要求孩子拿笔写,不会写的字空着,错别字也不责怪,要他一气呵成。写完的作文,父母应该拿过来,很有兴味地朗读一遍,称赞一番。当孩子听到父母饶有兴味地朗读他写的作文时,无意中会增强他写好作文的信心,使他领悟到作文即说话的道理。作文须“放糖”孩子打破作文的神秘感后,父母还应继续引导,让孩子懂得,作文不是“白开水”,还须“放糖”。所谓“放糖”,一是鼓励孩子大胆用词,使语言生动;二是鼓励孩子讲究谋篇布局,使结构新颖。每当孩子写完一篇作文或日记时,父母要孩子自己统计一下,究竟用了几个得意的词汇,是多了还是少了?该用成语的地方用了没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学过的词汇。孩子一旦知晓作文即说话的道理,往往又会出现记流水账的倾向。若写春游,就按“出发--目的地--回来”三段式写,全是大白话。这时,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回忆春游中使他感兴趣的某个场面、某件事物、某种动作、某句话语,要他从最有兴趣的地方下笔。孩子的情绪易生易逝,易聚易散,从最感兴趣的某个场景、事物、动作、语言开头,可以调动孩子的写作情绪,也便于把文章写生动。文章开好了头,接下去就顺当了。我用这个办法辅导孩子,使他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他的一篇日记是这样开头的:“‘张乐克,你该当何罪!’我一进教室严老师劈头就问。我心想,我没有犯‘罪’,严老师在开玩笑吧?我刚想说‘该当无罪’时,便看见了劳动委员和地上的一堆彩纸。我想起了昨天下午的事。”他别出心裁的开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次作文都要动脑筋,想点新花样。这样练习多了,孩子自己就会琢磨怎样开头、结尾,怎样把作文写生动。作文要写身边的事我们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写思想性强、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孩子感到无事可写。其实,初学作文的孩子只要能把自己身边的寻常小事写得生动有趣,就很不容易了。作家尚且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难道对一个初学作文的孩子倒要求他写自己陌生的、被拔高了的生活么?取材要求过分严格,只会使孩子忽视周围的人和事,忽视他亲身经历的种种生活,给他们套上思想枷锁,增加写作的苦恼。做父母的,不妨多一点童心,鼓励孩子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入手写作。我儿子喜欢玩蚯蚓、蟋蟀、蚂蚁;走到沙堆边,就乐不可支地寻找小贝壳,遇到一洼水,定要踏上去溅起水花……我告诉孩子,这些均是写作的素材,并鼓励他细心观察、慢慢体验,写进日记或作文中去。这样日积月累,就会感到有写不完的素材,写得多了,就渐渐地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导读:当孩子出现特长学习兴趣下降的苗头之时,家长们的当务之急是让孩子找回热情与信心。此时,家长们可以通过正面事例的激励来鼓励孩子保有长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以下三种方法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特长学习的经验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借鉴探讨一下:
1、情景刺激法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排斥特长学习的情绪之时,家长可以以错位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此时,家长们绝对不能强迫孩子继续去学习他已明显排斥的特长学习,家长们可以暂时冻结孩子的特长学习。
但是,在孩子特长学习暂时冻结期间,家长们可以经常利用在孩子面前说某某小朋友现在的特长学习进步如何如何快,说某某特长班的活动如何丰富、小朋友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东西又结识了很多小朋友,甚至可以创造机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重回之前特长学习的温馨场面。通过类似此类的情景回忆与刺激,再辅之以下文所述的正面激励,让孩子重新找回特长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正面激励法
正面激励法是家长们最常用的一种学习兴趣激发方法。当孩子出现特长学习兴趣下降的苗头之时,家长们的当务之急是让孩子找回热情与信心。此时,家长们可以通过正面事例的激励来鼓励孩子保有长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家长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伟大人物的传奇经历来正面激励孩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正面激励对于保持与巩固孩子特长学习兴趣的成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已难以一招奏效,该类方法须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结合。
3、成就满足法
对于如何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特长学习热情,比较有效的一招是成就满足法。这种成就满足并非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让孩子去频繁参加比赛,而是指通过有目的的日常家庭或小圈子的比,让孩子特长学习的成效得到有效的体现,满足孩子的特长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活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热情。
怎样培养宝宝的动脑兴趣
宝宝愿意动脑就意味着会主动的去思考,去接受知识,对他将来的生活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家长应怎样培养宝宝的动脑兴趣呢?
1、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父母对不喜欢动脑筋的孩子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然后从最容易入手的问题开始,逐渐的再加大难度,让孩子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困难。
2、融入生活中
3-6岁的孩子对于抽象的理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光有说教是不够的,还要开创动脑筋的环境,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比如说家庭猜谜、数字游戏等等。
3、让孩子多读、多看一些儿童书籍、节目
比如说七巧板等少儿节目或者是幼儿食品的书籍,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动脑。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把孩子带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扩宽他的生活空间,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或者观察动植物的特征等。
5、运用激励的手段
哪怕是孩子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6、力所能及的分担
家长也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力所能及的分担一些家务事,这对他们的心智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孩子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做事的方法和工作态度,也能够协调的动作。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如果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就自然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要为学生营造富有现实性、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内驱力和动力。
(二)变指责为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常使用“再仔细想一想,你肯定能行”,“期待你的进步,给我们一份惊喜”等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大有益处。
(三)变指挥者为参与者,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从“指挥者”的神坛走下来,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平等的参与者,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沟通生活的感受,探讨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
(四)变唯分论者为唯能力论者,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数不应该是衡量学生进步的唯一标准,更应该关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点滴进步。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的成绩一边叹气一边无可奈何,补习班也报了,家教也请了,学习成绩怎么就没见起色呢?这时候,父母心中郁闷,少不得又要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数落自己的孩子一番,期望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然而这往往起着反效果。那么究竟该怎么让孩子学习成绩好起来呢?
1.与聪明无太大关系
很多家长会将孩子成绩差和孩子的聪明程度挂钩,但事实上,那些智商超群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在同一条线上上下浮动的,所以智商和成绩好坏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值得家长注意的还是孩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态度、记忆力等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必备因素,要建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不放弃的决心,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才能在某一方面取得非凡成就。
2.对学习的无力感
有的孩子作业老是爱拖着,不到非写不可就不写,甚至就不写,每到考试就很害怕,有着厌学情绪,这和家长平时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孩子一次没考好时,父母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感到无能无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应多多鼓励和开导孩子,说一些安慰的话,像是“这次没考好,只是个意外,下一次只要再努力一点,就一定能考好。”之类的话。
3.多去体验成功
一个老是失败的人是很难积极地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比方说,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总是坍塌,这时候父母可以指点一下孩子,究竟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不坍塌,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孩子的成就感就会让孩子有勇气有信心去解决困难。简单来说,让孩子体验成功实际上就是转化孩子的悲观情绪,让孩子变得乐观,有勇敢积极地面对一切的勇气。
总的来说,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影响还是大的,父母要注意不能用类似于“别人家的孩子”话来打击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关键的时候,要帮助孩子,让孩子远离悲观的情绪,积极地面对问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