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案例:到谁家去做客呢?”,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到朋友家做客是预设内容之一。为了给这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正在进行紧张的讨论。

“老师,到我家做客吧,我家很大,而且我家还有一个长,很多很多小朋友一起去都没关系。”朱浩说。

“我家住在宜嘉苑5号101,我家很整洁的,爸爸妈妈和外公外婆都欢迎我们班级的小朋友来。”黄金晶接着说。

……统计后,共有四个小朋友乐意让我们大家去参观自己的家。但最终的目的地只有一处,去谁家好呢?吴仕婷提议,大家一起来选吧!根据她的建议,由我组织,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想法。最终的结果是:朱浩18票,黄金晶12票,吴文卿2票,高北辰2票。

显而易见,朱浩家应该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可当我宣布时,许多孩子表示了反对意见,那些选择去黄金晶家的小朋友仍然坚持自己选择的选择不动摇,让我不得不把最后参观的地点该为了两处。由于我的及时调整,终于让所有的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分析: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孩子是主人,随时都会出现他们大胆的想法和意见,甚至经常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引发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之间的争论。但教师在孩子争论的同时应善于分辨孩子的争论焦点有无意义,何时旁观、何时回应,教师应当学会把握这之间的尺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从“不妥协”到规则意识的养成


又到了孩子离园的时间了,我像平时一样站在教室门口边送孩子边与家长交谈。突然教室里传来一阵哭闹声。只见王兴宁抱着本《黑猫警长》的书一屁股坐在地上,就是不肯跟爷爷回家。站在一旁的璐璐也急得不得了,原来书是张璐义的,可王兴宁坚持要带回家。

“老师,这书是我带来给小朋友在幼儿园一起看的。”璐璐说道。“这书是人家的,快还给人家,你走不走,不走我走了。”听见爷爷这么说,王兴宁闹得更大声了:“我就要,我就要。”“那是放在班上大家一起看的,你明天来再看好吗?你看如果小朋友都像你一样,把大家的玩具都带回家,那我们班就没有玩具了,你说呢?”我和爷爷一块儿劝说着。可是他一点儿也不合作。

最后爷爷只好半拉半拖着他走,好不辛苦。就是楼梯的拐角处,爷爷实在闹不住了,“好好好,等下给你买一本。”王兴宁立刻停止了哭声。“不能这样,您不能给他买,这孩子太任性,您不能总依着他,这样是害了他。”我着急地冲爷爷喊。爷爷对我点点头。最后爷孙还是你拉我扯地出了校门。

分析与对策:

1、上述事件的结果也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不愿看见的,但能不能就因为不想让孩子哭不想让孩子闹就和孩子妥协呢?不,不行。一本书的确是小事,可是隐含在其中的规则不容忽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为了培养孩子的共享意识,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请孩子们将家里的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都带到幼儿园来与同伴分享。这个共享游戏的规则就是,不能将同们带来共享的东西带回家。

2、而王兴宁显然是没有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现在许多家长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我的爷爷最后的不妥协使得王兴宁的情绪很激动。但如果中途变换规则,答应给他买,从表面上看是让孩子停止了哭泣,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是下次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求的不断变化,只要是他想要的,家长是不是能一次次的妥协呢?这样的结局能称之为圆满吗?

3、新《纲要》中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规则意识呢?在事发的第二天早上,王兴宁高兴地来到幼儿园,他大概已经把昨天的事给忘了吧,我想这是沟通的一个好时机。我把昨天回家后的情况向爷爷了解了一番,确定爷爷没有给他买书之后,和他谈了一会儿。这时的王兴宁和昨天真是判若两人,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还把璐璐也叫了过来,两相小伙伴搭着肩走开了,只听璐璐说?“你下次不把我的书带回爱,我就给你看好吧。”王兴宁点点头。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界限,但只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适合孩子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强化,就能避免过多的约束和不适宜的放纵,使孩子在规范的前提下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高度社会化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这也是幼儿获得幸福的前提。

案例:从老师到朋友—角色转换正在进行


·朋友意味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采取的合理教育才会让孩子认可你是他们的朋友。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实录:

在进行“国戏--京剧”教学活动设计时,我利用幼教资源上的资源,超链接了三张京剧脸谱,在欣赏其中一幅有许多旗帜的脸谱时,孩子们看到后立即手舞足蹈起来,我索性让他们活动了一会儿,当大家安静下来继续欣赏时,林林却舞动起来,我未予制止,有几个男孩见势,也跟着舞动起来,教室里一片“混乱”,杰杰在舞动中把手甩到了林林的脸上,看来孩子们的兴趣还在模仿活动中,何不再次满足他们的愿望呢?这次我请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模仿活动,过了几分钟,只听小马在跟军军说:如果我们能戴上脸谱来表演京剧就更好了。两人走来向我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当我把这个建议告诉其他孩子时,孩子们立即响应,活动有自然地回到了“原点”,继续欣赏脸谱,接着,我们进行了生成活动—制作京剧脸谱,当孩子们戴着自己设计的奇形怪状的脸谱模仿着京剧表演时,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思考:

要了解孩子,要做孩子色朋友,要赏识孩子……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采取科学的策略。

朋友意味着理解。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着与成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当他们因天真幼稚出现“错误”“犯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引导。幼儿年龄小,出现错误”“犯规”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犯错的根源就是孩子的天性—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无意识占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就应该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理由,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从欣赏京剧脸谱转移到了表演上,虽然我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他们的欲望仍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出现了“犯规”行为,打断了预设课程,所幸我以朋友的角色来理解孩子们,满足了他们表演欲望,让孩子自然的回到:“原点”并提出制作脸谱的主题。朋友意味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采取的合理教育才会让孩子认可你是他们的朋友。

大班美术大象会去做什么绘画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提供美术教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大班美术大象会去做什么绘画 ,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这是大班美术大象会去做什么绘画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美术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熟知大象的形态特征,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

2.注意倾听,能诗画结合画大象。

3.联系桂林象鼻山,热爱广西美丽山水。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注意倾听,能诗画结合画大象活动准备:谜语、PPT、绘画纸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你们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幼儿各抒己见)。

师:老师今天就请来了一位小动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想…)可是这个小动物说了,要先让小朋友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出来呢。(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听)教师出示幻灯片,并通过猜谜语“鼻子长长像管子,耳朵大大像扇子,四只粗腿像柱子,喜欢用水喷身子”引出主题“大象”。

2.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大象和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回答)教师演示幻灯片对“大象”进行进一步介绍,引导幼儿了解大象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结合谜语描述的大象特征展示相应的图片介绍,再适当扩展,如大象是站着睡觉的、公象有象牙、大象力气很大等)3.结合象鼻山的传说,让幼儿展开想象,准备进行作画。

师:我们桂林山水非常的美丽,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山,其中有一座长得很像大象的山,叫做象鼻山,有人说它是一头大象变成的,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那样,如果有一天,象鼻山变回了原来那只可以跑来跑去的大象,它第一件事情会去做什么呢?(师展示PPT)它可能会自己开着小汽车去旅游、也可能会找它的好朋友小鸟一起玩、也许还会成为小朋友的滑滑梯、也可能去商场买一件最喜欢的格子衣、帽子穿上•••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大象会去做什么呢?快把它画出来吧4.幼儿自由创作,师在一旁指导,若幼儿不会画大象,教师可通过念谜语让幼儿跟着画。

教学反思:

这一话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相关文章

《大班绘画教案:奇特的人》:大班美术活动奇特的人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能根据分解及重组原理,大胆地把人体器官打散并重新组合成各种奇特的人。会灵活运用涂黑、留白来处理主体与背景。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绘画奇特的人教案吧。

《大班美术教案:洞洞变变变》:大班美术活动洞洞变变变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补洞洞。发挥想象,尝试根据洞洞的形状添画出各种形象。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美术洞洞变变变教案吧。

《大班美术造型教案:甜甜的香瓜》:大班美术活动甜甜的香瓜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知道香瓜的特征。利用大米装饰出香瓜的种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美术造型甜甜的香瓜教案吧。

宝宝为什么会任性呢?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案例:教育案例


XX小朋友长的活泼可爱,而且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深受他人的喜爱.在家庭中爷爷、奶奶比较宠爱,而且带孩子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时父母因孩子作错事批评孩子的时候,奶奶总是先责怪父母,说孩子还小,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买什么,造成了孩子一种依仗的心理,凡是有奶奶撑腰,在家比较霸道.从来不为别人考虑。

自从跳出家庭的圈子,来到幼儿园后,由于家庭的这些原因导致了XX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虽然在集体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活经验,但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解以至引起争吵或者打架的事件。

事件:

游戏实录:

XX哭着来找老师:“老师,他拿着我的电话。”他一边哭,一边说。手指着YY手中的玩具电话,一个劲地喊:“我的,我的!”YY两手紧紧地拽着,一副生怕被XX抢走的样子。老师介入,才发现YY手中的电话,是从正玩得高兴的YY手中抢来的。“YY,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个电话?”YY点点头,老师又说:“这个电话刚刚是XX在玩的,你这样抢,他会很难过的,你待会儿再玩好吗?”YY在老师的劝说下,很不情愿地将手中的电话放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了AA的叫声,我发现YY正用小手使劲地拧着AA的小脸。还没等我靠近,YY又张开嘴巴要去咬AA的手,当AA挣脱后,YY在情急之下拧捏AA的脸,然后一把抢过娃娃的鞋子。

教育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在进行区角游戏时,在预见幼儿活动可能出现“危机”时,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采取直接的方式及时指导。

像案例中:XX把幼儿园的玩具说成是自己的玩具,这和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特点之一:小班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而YY抢XX的玩具,也正是因为他看XX玩得那么高兴,自己也想玩,便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从别人手中抢了玩具就玩的现象。

因为第一次是在老师的“强行”参与下让XX不得不“放弃”的原因,所以并未能满足YY的内心的需求。因此,继续上演了第二场“争夺战”。其实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这一时期幼儿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但在交往中却带着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而且,这一时期的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就跟着怎么玩。当玩具缺少时就容易出现争抢的现象。

通过这次活动,我同时也感受到:

1、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能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

2、当孩子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后,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调解?

教育反思:

要孩子学会设身出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目前的小班孩子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的,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幼儿榜样,故事正面引导教育幼儿知道为别人着想不仅能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也可以通过联系家长,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多提醒幼儿,让幼儿能下意识的多动脑筋,能多为别人着想.从而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而像案例中的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也是司空见惯,老师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解决呢?

其实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辨证地看待幼儿的冲突

老师要对孩子的冲突采取辨证的方法,要学会客观的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冲突固然是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交往,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再说孩子的冲突有他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因素,我想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

尽管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简单化的核心家庭,但为了照顾孩子,小型家庭

依然与父母家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住在父母家,也有的请父母来同住,4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孩子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老人深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念的影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就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2、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人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在处理

幼儿间的冲突时我觉得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其实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冲突因其不良的客观效果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人们通常对此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其实,冲突这一外在行为恰恰是幼儿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幼儿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只不过是一种负面价值究竟通过谁来转换。我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他们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也不会想到为别人着想,再说孩子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身矛盾,学会在矛盾冲突过程中,逐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学会克制冷静地处世待人。但孩子在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容易出偏差,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学会为别人着想,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帮助别人中愉悦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对孩子的冲突充当中间人,对幼儿起冲突的缘由、过程有正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辨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到谁家去做客呢?》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去公立幼儿园还是去私立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