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景:在美术活动时,典一小朋友拿了蜡笔和白纸画起了画,一边画一边说:“我设计的奥运吉祥物是小老虎”,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跳跃在纸上,坐在典一身边画画的源源笑着用勾线笔在典一的画上乱涂了两笔,我暗自心想:这下可糟了,一场风波就要掀起,典一要出手还击了,或者要告状了。没想到典一在上面画了大大的云,还笑着说:“谢谢你给我添了两笔风。”源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不用谢!”我目睹了这一切,觉得典一真了不起,不仅能把败笔转化为画面有利的一笔,而且巧妙到天衣无缝,让人感到是特意加的效果呢。
案例分析:典一是个有绘画基础和天赋的男孩子,构图大胆,想象力丰富,造型富有童趣,作品常常被同伴竟相效仿。源源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心中画不出造型可爱的吉祥物,有点不悦,又有点嫉妒,于是顺手乱画了两笔,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没想到典一既然不计较同伴看似从中的捣乱,轻轻一句话“谢谢你给我添了两笔风。”把即将不友好的同伴关系转化为和谐的画面,这也许就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孩子才具备宽容友善的心理品质。同时也让源源感受到典一的聪明智慧,从而不得不流露出佩服的神情。
案例反思:平时这种状况常有,但出现教多的就是告状或以牙还牙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状况,孩子们就不欢而散,随之同伴间产生“我不和你好”的心理,这种情感的产生不利于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象今天的这一和谐的一幕,一方面让我联想到典一的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教育孩子在他们身上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孩子在不断地感受着,发展着,成长着,经常与爸爸妈妈交流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尽量原谅同伴不对的地方,拥有朋友才是快乐的事情。另一方面让我想到平时幼儿作画时常听见“老师,我画错了”的声音,于是我们采取了通过添画让画错的一笔转化成画面有用的一笔,或将画错的图案进行装饰或变化,是其成为画面的背景。通过平时的锻炼,典一习惯了这一方法,于是出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
一、优秀品质——大张显扬
优秀的心理品质就是包括宽容,厚道,友善、接纳别人等健康的因素。当今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容易成为家庭中的天之骄子,过份溺爱和迁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的毛病。由于没有兄弟姊妹分享父母的爱,没人和他分争食物和玩具,容易形成独霸、自私和孤独的性格。对于独生子女身上共性的弊端,我就把现成的案例情景采用故事片段(主人公化名)的形式进行了描述,让幼儿来参与讨论:“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子,你会怎么做?”孩子们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宽容、友善等美好品质的涵义,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道理。这种活动中的鲜明事例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教材,同时孩子们在畅所欲言中自己也受到了教育。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遇到此类情况会有很大的改观。
二、嫉妒心理——及时疏导
嫉妒是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待遇以及生活享受等各个方面不如别人
,因而产生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有嫉妒心的孩子在成长中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对于源源的举动我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到源源确实是羡慕典一的画,就心生嫉妒,在他的画上乱画了两笔。为了不让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在源源的心中滋长,我温和地说:“如果你的画上被别人乱画了,你是怎么想的?”“会不开心,会生气。”源源撅着嘴说。“是啊,在别人的画上乱画是不好的行为,别人会不喜欢你,甚至讨厌,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多不开心啊,老师发现你身上也有不少优点啊,你会跳舞、会播新闻、会讲故事啊,虽然你的画不如典一的画美,只要你暗自鼓劲,多练习画画,说不准以后会超过他,人家同样会喜欢你,佩服你的”。源源听了点点头说:“以后我再也不在别人的纸上乱画了。”“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我想只要我们将孩子嫉妒别人的消极因素转化到积极方面,那么孩子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以后还需多多关注她,多多鼓励她。
总之,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都不同。需要我们关注每个孩子,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空间,发现优秀的品行大张旗鼓地宣扬,发现不良倾向都要扼杀在萌芽状态,并且教师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疏导、适可的帮助,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增强孩子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导读:在管理中为了严谨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人倾注于制约,认为制度是万能的,是工作效率的重心。也有人把奖励视为发展的动力,认为物质和金钱是完美的,是无量的回报。
形势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了教育改革的高效提升,快速多变的动态趋向,不断给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定位选择的挑战冲击着幼儿园,如何选择,如何定位是幼教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更是幼儿园方向性,质量型发展的关键。在管理的范畴中,我把选择的重心举措放在多元智能和资源优化管理上,因这种管理,宽松中带着激情,严谨中充满呵护,它既能激活内驱动力,又能凝聚巨大的号召力,特别是资源优化的决策中,情感深化收到了理想效果。
案例说明:
一天傍晚,天特别冷,寒风交织着雪花把整个庭院盖得满满的。十一点十分,一阵急速的门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谁呀?这么晚了。”我立刻开灯跑到门前,只见雪人般的于华老师眼里带着喜悦,手里拿着一叠纸,见到我忙说:“园长这是我的作业!”我急忙打开作业,只见上面画着一块蛋糕和20支蜡烛,还写了密密麻麻很多字。对了,今天是于华老师的生日,我连忙拉着于华来到里屋座下,提示她说:“不是要求生日后一天交吗?”于华深情地解释说:“园长那不一样。您对我这么好,就象亲妈妈一样,人们都说‘孩的生日,娘的苦日’。要是等到明天意义就不一样了,今天的事情今天表示才是女儿应该做到的呀!”作业上写到:“园长妈妈,当我接过生日礼物那一时刻。特别是看到蛋糕上的属相标志,我好感动,真想喊一声园长妈妈,是您母爱般的呵护让我始终像快乐的小鸟飞翔在爱的天空中,感到生活是那么地美好;是您母爱般的包容使我对事业充满了热情,感到工作是那么地富有意义。在20岁生日的今天我真诚地向园长妈妈表示,我一定努力工作,天天给妈妈一个惊喜,让我的成长伴随妈妈天天快乐。”
我问于华为什么深夜才来呢?于华低语回答说:“因为祝贺生日时喝了点酒,一觉醒来已是夜里十点二十分,我想对园长的情意不能拖到明天表示。便连忙提笔,姨夫劝阻说明天吧,这么晚园长一定睡了。但我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姨夫的陪伴下来到您家。”于华家住东北,幼小亲妈病故,倍受继母虐待,初中毕业后,独自来到临沂,投奔姨妈,姨妈死的早,是在姨夫的关照下读完了幼师专业。由于各方面优秀,2002年6月被聘到本园,于华爱学习,工作也非常认真,但一离开了孩子们,她就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老师们都戏称她为“林黛玉”。看到这些我的心有些隐隐作痛,怎样才能帮她找回应有的快乐,怎样才能让她焕发青春的活力?我首先在她的生活上予以照顾,如:常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多过问她的衣着冷暖,更留心她的喜怒哀乐,我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同宿舍的老师,与她同班的老师等,大家一同努力让她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作上,我对她更是用心良苦,我选了园里业务骨干与她搭班,以期对她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并让教研组长多为地听课、评课;只要有学习培训等机会,我便优先选派她;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她去挑战,以期对她有所锻炼等等。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发现于华变了,她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了,也更加健康富有激情和活力了,她的业务能力也有了飞速提高,在我园举行的幼儿歌曲比赛中,她辅导的3名小歌手均获得了一等奖,“故事大王”比赛中又有2名小朋友获一等奖,运动会、文艺节目等活动中她们班的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她自己也被大家称为了“小燕子”,成了新教师中的佼佼者。每次业务活动,业余文艺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幼儿园里开联欢会,教师们开展业余联欢,她都被选为主持人。2004年10月区级优质课大赛中,她以一等奖的成绩为园里争得了荣誉。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我找到了管理工作的一把金钥匙,我在每学期制定管理目标时首先把情感管理名列在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在快乐生日的系列活动中,我首先把教工的生日明细成表格,每位教工过生日那天,我要亲手送上一个刻着属相的蛋糕,并提出3个要求,一是接蛋糕时要许一个心愿,祈祷自己一年中天天有个好身体,时时有个好心情;二是在点蜡烛时要表一个决心,决心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园所争得荣誉为自己赢得威望;三是在吃蛋糕时要许一个诺言,承诺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宽容别人,处处善待自己,成为生活中的乐者,工作中的强者。要求把三方面的内容写成体会,一天后交到园长室。我的做法感动了老师们,老师们的行动也深深感动着我,这就是播种情感的收获,这就是亲情投入的结果。
在管理中为了严谨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人倾注于制约,认为制度是万能的,是工作效率的重心。也有人把奖励视为发展的动力,认为物质和金钱是完美的,是无量的回报。实践证明被制约下的教工心理负担过重,积极性低下,抱怨重重,出现了口服心不服的状态,被奖励下的教工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嫉妒心理过重,出现了品德差异过大的状态。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情感管理才是促使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的理想秘决。爱来自内心世界,只有心与爱溶为一体,工作才有激情,生活才有意义,事业才能崛起,爱是搭起工作顺利的桥,情是通向事业前进的道。只因我承诺着情感管理的目标,我园才会被评为省市区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只因我们坚定着情与爱的奉献,我园才能从实验幼儿园步入省十佳幼儿园。有了成功的开始,我会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方向,创造幼儿园明天更大的辉煌。
评析:
1.情感管理是提炼责任心的熔炉,于华作业上的言语,带着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其中包含着觉悟、进取、信心和毅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工作效率才能提高,事业发展才能进步。
2.情感管理是实现目标的理想之桥,园长在制定目标时,把情感管理放在首位,在落实目标的实施中把内容细化在活动上。这样在活动的进展中,拥有的是激情,释放的是热情,这种激情与热情的火花就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种子。
3.情感管理是放飞快乐的无尽空间,于华在爱的呵护下得到了幸福,也从情的释放中体验到了亲情,只因被围绕在快乐的氛围中,她没有拘谨、没有压力,投入给工作的是尽心,奉献给事业的是全力。带给园所的是荣誉的提升,回报给自己的是经验和欣慰。
4.情感管理是照亮别人,辉煌事业的灯塔,它照亮的是理想之路,成才之路,更是成功之路、辉煌之路。
一、案例描述
“哭泣”的画纸
绘画活动后,教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整齐的贴在“小小作品栏”内,孩子们正在作品栏内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咦?怎么少了一幅作品,教师迅速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洋洋趴在桌子上拿纸折来折去,老师生气的夺过洋洋手中作品揉皱后扔到了垃圾筐里,这时,只见洋洋满脸泪水的对老师说:“老师,你从来不喜欢我的画,贴上去你也不喜欢的”。
二、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展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引导他们自主发展,并做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三、反思
1、教师应尊重幼儿
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当幼儿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时,如果教师总是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幼儿,其结果只会加重幼儿的胆怯心理。“哭泣”的画纸中,如果老师看到洋洋的表现是内疚,对孩子道歉,而后以欣赏的态度鼓励洋洋把画帖在墙上,或许能唤醒他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为幼儿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条件,他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克服胆怯、自卑,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措施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尽相同,性格脾气各有特点,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在保教过程中,教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各个方面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均等机会,孩子就如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而老师应如和煦的阳光、甘甜的春雨,去温暖、滋润每个孩子。更要记住,学前教育的失败是教育者的失败,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败,不会赏识孩子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对于孩子我们一定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宽容、学会提醒。
导读: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呀,握握手,我是你的好朋友……可是,如果孩子胆小,不擅交往,家长怎么办—
打造一颗乐于交往的心
女儿童童是个文静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胆小,不敢与人交往。刚上幼儿园时,别的小朋友很快熟稔了,一起追打着玩。童童开始想玩球,没接到,被小朋友抢了去,她就吓得大哭,再也不肯去玩了。整个活动中靠在我身边,一步也不肯离开,无论怎样鼓励、表扬或者威胁都不管用。
现在童童三岁八个月了,开朗了许多,会主动向人问好,家里来了客人,也会主动要求表演节目给大家看,在幼儿园还有一群小伙伴,挺受小朋友欢迎。见到童童的朋友,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其实,这是我对她进行教育改造的结果。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也有些小小心得,愿与家长们一起分享。
首先,煅炼孩子的胆量。胆小的孩子多接触人是首要的,我带她去固定的商店,找固定的营业员买东西、聊天,教她向营业员问好。刚开始,她不敢出声,熟悉之后,她慢慢地敢向人问好,也敢回答别人的提问了,然后再扩大她的“社交”圈子,带她到人多的场所,见得多了,她也就不再怕见生人,敢主动和人谈话了。
其次是加强她与人交往的欲望。我给她专门设了个小本子,表现好,就给她贴朵小红花,同时写明原因:“主动向阿姨问好。”“跟XX小朋友玩得开心”等,表现不好,就打个X,写上原因。为了鼓励她与人交往,我特别注意表扬她在这方面的进步,每当她主动向人问好,我总是适时表扬;认识新朋友,我也会给以鼓励。孩子都有被人认同的渴望,下次她就会做得更好,然后自己评价:“妈妈,我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时候,我总是诚心地夸奖她,让她感到自己的表现是受欢迎的。
三是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给她一个发泄的机会。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出现冲突。童童刚开始只会哭,回家向我告状,说小朋友欺负她。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希望他个性强些,甚至霸道些也无妨,这样不会吃亏。作为母亲,我也曾有这种心理,最初我教她:“谁打你,你就打他”但是随着她渐渐长大,我发现孩子的世界有另外一种规则:很多孩子产生矛盾时,都会赌气说:“我不跟你玩了。”并非真的不想玩,而只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很快就忘了,发泄后,觉得心理上得到了平衡,就比较容易以平和的心态与小朋友相处。如果家长此时一味地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打他?”就容易让他心理紧张,对别的小朋友产生排斥心理,最后变得孤僻,没有朋友。
四是少干涉。孩子有了交友能力后,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他喜欢的朋友。只要他在某个小群体里,觉得开心、自信,体会到交友的快乐,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总是在一旁指导、保护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依靠,总指望着大人来帮他撑腰。我认为,只要不危及安全,就不必干涉他们,只在事后和他分析一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可以了。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比如“打人不对”“排队是有礼貌的孩子”,发生了矛盾,让他自己去判断谁是谁非,与人讲道理,比大人直接干涉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手的灵巧程度是大脑发育状况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的灵巧有多么地重要,而“手巧”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
婴儿是怎样学会用手的
孩子出生后6周内,手总捏成拳头,只在啼哭时,有时才可能张开一下。到了8周后,孩子张开手的时间多了,会表现出有意识的运动,代替了抓握反射。这时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东西不如以前有力时,感到很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孩子是在学习新的技能,几周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在此之前,孩子不想把手与手指的动作协调起来,只把时间用在观察手的外形、感觉和动作上。孩子会常常张开小手,活动一下手指,进行仔细的观察。从外表看,孩子好像在利用手之前检查一下手的能力。
在4-5个月时,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伸手,可能会同时向物体伸出双臂,并用双手抓住。
6个月后,孩子可以用双手抓住物体,或是将物体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但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这时孩子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并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张开手。孩子特别喜欢感受物体,所以尽量给孩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在孩子躺着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抓住自己的脚,再将其放在嘴里。但孩子不理解物体有什么用途,所以如果给孩子一个方块,他就会抓住它,如果再给他一个方块,他便会丢掉第一块,去接第二块。这时,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手学习吃东西。孩子的手一眼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抓起小食品,放在自己的嘴里,但放得还不太准。
8个月的孩子能把东西递给你,但还没有学会怎样松手、怎样给你。能完整地做出这一点必须在1岁以后,这时孩子可能喜欢从高处或是小车上故意让东西掉下去。
从8个月起,孩子的抓握精确性越来越好。到了9个月,不再把东西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而是夹在拇指与食指间。到了1岁后,孩子可以用拇指尖与食指尖抓起很小的物体。孩子可以把物体从—只手放到另一只手,两只手可以同时各拿一件物品。
到了8-10个月,孩子开始学习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进行挤、拍、滑动、捅、擦、敲和打。孩子用手探索所有的东西,包括食物等,并混合在一起,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质物质。孩子可以准确地把大多数固体物质放入嘴里,例如脚、手指、塑料玩具或盖子等。
随着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内,转而开始玩一些像拍饼这样的游戏。同时孩子也学会了—些社会交际能力,可以用手向别人告别。
你能做点什么?
触碰、抓握训练
新生儿的手是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状,他还不会抓住玩具,手的动作也只是将手放进嘴里吸吮,以后就是将手放在眼前细看,到3个月时可将两手握在一起放在眼前玩。此时手还不能主动张开。尽管如此,父母也要有意识地放一些带有细柄的玩具在他手中,如花铃棒、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等。刚开始可先用玩具去轻轻地触碰宝宝手的第一、二指关节,让他感觉不同的物体。待宝宝的手完全展开后,将玩具柄放入孩子手中,使之握紧再慢慢抽出。也可以等宝宝抓住玩具后,大人可握住宝宝的手,帮其摇出响声,同时讲“摇!摇!”以引起婴儿视听的关注。
除了让宝宝触摸和抓握带柄的玩具外,大人可以把
自己的拇指或食指放进其手心,宝宝碰到手指就会无意识的抓住,一会儿便放开。大人还可以把铅笔杆、水果糖或其它光滑的小玩具放进他手心,让其抓住。
除了上面这些训练方法外,还可用宝宝的手去触碰某些物体,如吃奶时把宝宝的手放在母亲乳房上或脸上,让他触摸。抱着宝宝时前方放一些玩具,让他去触碰,以帮助他进行早期的感知活动。训练一段时间后他就会主动地抓握玩具。
这个年龄选择带柄易于抓握能发出响声的玩具比较适宜,如摇棒、哗铃棒、小摇铃、各种环状玩具等,装有珠子和小铃的玩具一定要结实,以防脱落后被宝宝误食引起窒息。
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
三个月的宝宝能用眼睛看到自己的双手,你会发现在宝宝清醒时经常在玩自己的双手,两手在眼前握着,手指乱动,手会抓脸抓衣被,因此要在宝宝睡着后用指甲刀轻轻剪去指甲,不让他把脸抓伤,千万不要用手套裹住宝宝双手,因为他要用手来学本领。大人可在他手能够着处吊一个小球,大人拿着宝宝的手去拍打吊着的球,使球前后晃动,引诱宝宝再去拍它。宝宝伸出手时有时会因位置不对而经常拍不到吊球,但练习多次后他就会调整手的位置和伸出的长度,逐渐击到小球,击中小球,这是手眼协调的结果。除了拍打吊起的球外,大人还可以一手竖抱宝宝,另一手提起宝宝的一只手去碰房间里悬挂的一些物品,大人可以说一些话以提高宝宝碰物的兴趣,碰一下讲一句,如“碰得高,碰得响,碰一碰,响一响,碰一碰,跳一跳。”大人可以轮流举起宝宝的左右手碰物,当宝宝有些经验后,可被动主动相结合,逐步过渡到主动碰物,为以后主动抓握物体打下基础。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手巧,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指导孩子做手工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
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从日常生活做起,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从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的一些小游戏
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孩子多锻炼: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
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用左手?用右手?
许多专家认为,强迫惯用左手的孩子使用右手,会导致口吃、阅读困难或在感情上出现麻烦。
孩子是惯用左手还是惯用右手,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有些婴儿在一岁之前习惯于使用两只手,到了一岁以后逐渐习惯于用右手或左手。有些婴儿很早就显露出要永久以右手或左手为主的偏爱。还有些婴儿开始几个月用一只手,过后,又转向用另一只手。
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的科学家认为,不管孩子习惯用右手还是习惯用左手,这种特性是天生的,早晚要在每个人身上显露出来,而且约有10%的人惯于使用左手。这与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有些家里可能会有几个“左撇子”,有些家里可能就一个也没有。
许多专家认为,强迫惯用左手的孩子使用右手,会导致口吃、阅读困难或在感情上出现麻烦。因此,最好不要试图给婴幼儿施加影响,以免把有可能使用左手的孩子脑子里搞得一团糟。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惯用右手,或者左右手都行,那就假定他今后要惯于使用右手,把玩具拴在童车上靠近右手的地方,而且在给他玩具、食物和勺子时,尽量使他偏向使用右手。但是,如果他一开始就偏爱使用左手,或者说,如果今后他开始坚持使用左手,那就最好别同他争辩、动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好了。
幼师资料《案例:打开心灵之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打电话教学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