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上幼儿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1.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使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在家中和孩子玩"幼儿园"游戏。如果家长本人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可以请邻居中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使孩子在游戏中熟悉幼儿园的生活,了解幼儿园的一些常规。另外,家长事先可以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3.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4.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5.主动和老师接触,使孩子在入园前能认识老师,并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只要引导有方,相信孩子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的。
另外:
1、在入园第一天,可以在宝贝的小书包里放一两个宝宝平日较喜欢的小玩具,告诉老师如果需要,可用来安抚;
2、入园初期,在园时间的阶梯过渡法:第一天午饭后接,第二天午睡后接,第三、四天下午加餐后接,第五天再稍推迟至下午4点接,第二周即为4点、4点半再到5点。通过采取这种早接、逐渐延长在园时间的办法,来缓冲情绪,平稳渡过焦虑期;
3、入园时,按照幼儿园的要求,给宝贝准备几件衣裤放在幼儿园里,以防初入园时因不适应而尿湿裤子,容易造成孩子受凉而生病;
4、在孩子入园前不是将重点放在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上,而应该让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更重要的是要提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做的要学会,暂时没学会的知道要用语言明确告诉大人;
5、入园前绝对不能有消极暗示的话语,幼儿都是极其敏感的,不能在孩子面前谈及入园后可能会发生诸多不利的情况等等,大人要首先端正态度,应该相信,上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尽量要相信和信任老师;
6、无需不停地叮嘱孩子,特别是在入园的路上,“要听老师的话”、“在幼儿园不要哭”、“说话要大声”等等,想法都是好的,但却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是一种消极暗示,这类话说了也不会有什么作用,老师都会教的更好。
7、在家中,不要同孩子过多谈入园的事,少做思想工作,偶尔谈起,也要以平静而略带羡慕的态度与他简要谈幼儿园的事:长大了要上幼儿园,就象爸爸妈妈去上班;早上爸爸妈妈送宝贝去幼儿园,要在幼儿园里玩、吃饭、睡觉,下午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下班后会准时来接宝宝回家等。
8、入园前,全家人就要统一口径,必须定下了规则,大人不要过多地问这问那,如:今天在幼儿园哭没哭?早上吃的什么、中午吃的什么?老师教的什么歌、跳的什么舞?打架没有?……有些人喜欢每天将孩子在园中的吃喝拉撒睡、穿脱玩病哭问个遍,这其中有一些是消极暗示,是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孩子的不信任,这种做法对入园初期的适应是极不利的。家长要以平静而略带羡慕的态度与他简要谈幼儿园的事,诱导其对第二天入园的向往。
9、幼儿接回家后,不要觉得他肯定饿了,零食一大堆随便吃,饮料一大瓶随便喝,这种“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的假定,是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不信任的表现,乱吃一通,到晚餐时自然没有食欲了,许多家长可能又要追着喂、逼着喂、看电视喂、讲条件喂了等等,把孩子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点独立性又给喂没了,得不偿失。好的做法是:从幼儿园回家后,喝点水,直到晚餐。
能够一一实践,条条去履行,的确需要全家人的通力配合。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是众所周知的,英语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想想来看,无论是从内容的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还是精神沟通层面来讲,语言都和音乐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性。
一位语言学家说过“学习外文就像攻堡垒,我们要从四面八方冲击它”。必然,唱英文歌就是其中“战略”之一啊。唱英文歌扩展孩子的词汇量、建立孩子的英语韵律感、增强孩子的英语语言连贯性等等等,这些好处想必精通语感启蒙的家长们都已烂熟于心了,可是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到底要怎样和孩子一起唱歌,和孩子唱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选择能调动孩子各种已有技能的歌,以增加孩子们在唱歌过程中的自信度。拿我们最熟悉的“Head,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为例,唱歌的同时孩子们能跟着老师摸不同的身体部位,带领孩子摸身体部位的动作一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各个身体部位的词汇,同时,如果有的孩子英语水平还没达到清清楚楚的唱出歌词的阶段,那么能跟着做简单的动作,孩子会觉得我还不能唱但我能做,唱歌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嘛!这样孩子不会对唱英文歌有抵触感,随着他们对词汇的熟悉度的增高,他们也会越来越自信!
2、准备歌曲相关的书或玩具。唱歌前看和书相关的书或玩与书相关的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熟悉各种的某些关键词,降低歌曲的难度;唱歌后看这些书或者玩这些玩具,能起到复习的作用。
3、练习你的 “唱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家长有必要在想让孩子唱歌之前自己先练习。即便你不懂英语,如果你每天都看一会英文节目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英语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样;你不需要有多么甜美的嗓音,只要你能和孩子一起唱就行。
4、读与歌曲配套的书或玩相关玩具。先和孩子一起看看书,或者有歌曲中提到的玩具,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出来在唱歌前玩。这些都会让孩子在唱歌之前事先有个铺垫,唱的过程就会容易很多,永远记住,太困难的事情,孩子是不会喜欢做的。
5、尊重孩子的唱与不唱“时间表”。有的妈妈会问,如果事先准备了玩具,孩子就有可能不想唱直接玩上了。如果真是这样,请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先玩会儿,然后再唱,否则即便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下唱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很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6、 遇到生词的时候不要过多解释。本来孩子对美妙的音乐很感兴趣,孩子听的正是兴头上呢,家长突然给停了,还要讲这个词什么意思那个词什么意思,一下就可能没了兴致。这样的歌可以多唱几遍,编一些动作来解释,不用担心孩子觉得你的动作傻,任何动作都可能对他们有意义。老师课上带孩子们唱歌的时候,经常是自己课前想好了动作,课上的时候就用了孩子们发明的动作。
7、多表扬孩子。无论孩子们唱的好与坏,都要对他们的参与给予表扬,同时对他们唱的好的部分要着重指出,具体的表扬有更强的激励效应。
8、重复一首歌不是问题。如果孩子就喜欢听一首英文歌,没问题,那就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看似他们是在做同样一件事,但每次他们都可能听出不同的效果来,小则多听出来一个单词,多则会听出其中的韵律甚至是词与词之中的自然连读。
9、泛听很重要。有的妈妈跟我说,平时孩子课很多没时间听英文歌,其实孩子可以听歌的时间是很多的,比如他们玩玩具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是拉粑粑的时候都可以。
父母们都希望请到一名好保姆,那么怎样才能请到一名好保姆呢?好保姆的条件是什么呢?这里提几条供参考的建议:
(1)保姆要有责任心。养育孩子的工作是一件复杂的、细致的、琐碎的工作,是不能疏忽大意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生长发育的好坏,对其一生影响很大;况且孩子对疾病的抵抗力又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比较差,因此保护和增强孩子健康极为重要。这就需要保姆从孩子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到认真、细心、负责,特别是小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危险,常常会出现意外事故,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其健康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保姆要有责任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保姆要有养育孩子的常识。最好雇佣曾经带过孩子的保姆,因为这类保姆已有些经验,当然如果能雇到具有养育孩子常识的保姆则更好。
(3)保姆的品行要端正。保姆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偷窃行为和虐待孩子的保姆不是没有的。当然在雇佣时,这一点是不会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你日后对她的观察了。
(4)保姆身体要健康。保姆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若患有传染病,就会将病传染给孩子。所以,在雇佣保姆之前,要让受雇者去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确认健康才可担任保姆工作。在带孩子期间,如果保姆患了传染病,也要立即停止工作,以防将疾病传染给孩子。
对孩子方面的考虑:1.孩子在心理上必须成熟到足以承受和妈妈分开的程度。对于那些还不满两周岁的孩子来说,只要他在自己的身边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他们就会误认为,妈妈永远地从自己身边消失了,从而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安。一般来说,只有当孩子长到3周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能够产生“妈妈只是暂时不见了,过一会还会回来”这样的想法。当然,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通常,女孩子在这方面成熟的会比男孩子更快一些。对于那些成熟得特别快的孩子,即使在他们2周岁左右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他们一般也会适应的。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则要尽可能地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因为只有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把自己的意思正确地传达给他人。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子
,他们的表达能力还非常欠缺,所以就很难判断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究竟如何。2.孩子要具有能够和自己的朋友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还处于霸着自己的东西不放、别人连碰都不能碰一下的阶段,或者还存在着总是试图“独占”自己老师的情况,那么,要想把他送到托儿所则为时尚早。3.孩子必须懂得自己上厕所,不随地大小便,食欲好,不挑食,同时身体也要健康。对于正处在生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如果经常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活动,就非常容易生病。因此,对于那些身体素质弱的孩子,应该等他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把他们送到托儿所里去。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对于托儿所方面的考虑:1.托儿所里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多一些。对于那些还不满3周岁的孩子来说,平均每3-4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照顾他们。对于3-5周岁的孩子,则平均每7-8个孩子就需要有一名老师。
2.如果托儿所里的老师所学的专业就是“幼儿教育”的话,当然更好。但是,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她们要真正地喜欢孩子、并且心地善良、热情。当然,如果你重视的只是孩子的学习,那就另当别论了。3.托儿所里的通风要好,空间也要尽可能地大。当然,也会存在这样一些情况:自己住处周围的托儿所并不能完全具备以上的条件,可是由于客观的原因,你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突然就把孩子长时间地送到那里,而是要有一个过渡期。开始的几天,你要和孩子一起去那儿呆上几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你可以和孩子分开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再逐渐加大和孩子分开的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心理上的不安,使他逐步适应托儿所里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托儿所里的老师也要对这个孩子格外地加以照顾,要经常抱孩子,让他经常呆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他和自己逐渐亲近起来。有时候,孩子上托儿所上得好好的,可是在某一天突然就不想去了。这时,你就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孩子不想去了。等到这些因素都被完全消除以后,你再送他们去也不迟。如果你为了养成孩子上托儿所的习惯,经常使用强迫的方法硬让他们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就会出现孩子坚决拒绝上幼儿园的情况。如果孩子们硬闹着不想去托儿所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即使你暂时还搞不清楚这些原因到底是什么。你一定要有耐心,你可以先让孩子休息几天,然后再送他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刚结束学前教育、进入新学校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
3.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4.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5.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男孩教养要注意什么
近期网上讨论社会上对中国男人普遍不满意,认为男人女人化,由此引发“男孩危机”。男孩不好教是很多家长内心的痛,在养育男孩的道路上,你是否进入过以下禁区?
爸爸不能缺失
教育男孩,爸爸不能再缺位。调查表明,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只有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可见生活中“隐形爸爸”的现象较为常见。
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过分满足,姑息迁就;包办代替,过分呵护;过度保护,剥夺独立锻炼的机会。会使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各位爸爸千万别当“隐身人”,不能做到跟孩子如影随形,至少也应当经常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不包办代替不有求必应
在生活中,当孩子分内的事向大人求助时,男孩父母选择“有求必应”的比例高于女孩(男3.07%,女2.40%),而选择“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低于女孩(男40.99%,女41.02%),说明父母对于男孩更易迁就,缺乏原则性。
在学习中,学生做完家庭作业后,男孩父母选择“代孩子检查”(男19.30%,女17.89%)和“让孩子先检查一遍,家长再检查一遍”(男53.15%,女52.99%)的比例高于女孩,而选择“督促他自己检查”(男20.08%,女20.99%)和“随他自己安排”(男5.41%,女6.31%)的比例则低于女孩,说明父母在男孩的学习中也易为他代劳。
不可忽视亲子交流沟通
很多家长都感觉到,男孩越大,越不愿意跟爸妈说说心理话。但是越不说,孩子就越不愿意说。对男孩的教育,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亲子沟通。
调查显示:男孩与父母间沟通话题范围较窄,缺乏适宜的沟通方式。男孩不善于向父母袒露心迹,影响了父母对自己的深入了解,也使得亲子之间难以良好沟通。
此外,当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压力时,女孩选择“和父母沟通,寻求理解”(男36.26%,女45.38%)和“向同学倾诉”(男4.12%,女7.12%)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孩选择“向父母反抗”(男6.67%,女4.51%)和“忍耐”(男46.56%,女37.51%)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表明男孩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也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因此面对大人提出的要求或给予的压力,要么反抗,产生亲子冲突;要么沉默忍耐,不利于身心健康。
正因为男孩有上述特点,如果父母在亲子沟通中仍采用随性的沟通态度和方式,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无形中还会淡化情感,也使得男孩不能在日常的亲子交流中获得理解和帮助。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加强亲子沟通,当妈妈有些话不好说时,爸爸可以跟儿子来场“男人之间的对话”。
放手给男孩自由
男孩女孩性格有差别,女孩更喜欢得到父母的深入了解或理解,男孩不喜欢被约束和限制,更加向往自由。但是很多爸爸妈妈并没有了解到男孩、女孩这种差异。
调查发现,父母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未有意照顾到孩子性别差异,尤其没能关注到男孩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没有考虑到其安排自己事情的自主性。家长对待男孩的教育方式较为独断,在某些事情的决定上没有给予其应有的权利,这与男孩自身喜欢自由、挑战的性格相左。
成绩不可作为考核男孩的唯一
现在很多人都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到高中,男孩的学习成绩都比女孩差。由此,有人喊出了“男孩危机”。但是,对于男孩的父母来说,越是孩子成绩差,越不应该对孩子消极对待。
调查显示,在学习动机、课外阅读和学业成绩三个学习的核心方面,男孩的情况均比女孩差。例如,将学业水平进行对比发现,成绩优秀的男、女孩比例分别为45.35%和52.11%,女孩比例明显高于男孩。其实,男孩在学业中表现出的困境,是由于某些特质被现行教育方式约束而得不到施展。例如,男孩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而当前学校里诸多学科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以言语教学为主,限制了男孩潜质的发挥。
而男孩的学业成绩又影响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如学生学业成绩较好,父母常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则父母的负面教养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调查显示,对于孩子的错误,选择“训斥”等教育方式(成绩优17.84%,良20.13%,中24.34%,差29.81%)和“忍不住动手”(成绩优3.71%,良6.78%,中7.68%,差13.58%)的比例,则随子女学业水平的降低而升高。
此外,考察对男孩的了解程度时,父母选择比例较高的三个选项是:“三个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最喜欢的课和不喜欢的课”;选择比例较低的选项是:“孩子近期最大的愿望”、“孩子不愿提的缺点或糗事儿”、“孩子最崇拜的人”。由此可见,父母对男孩的了解多为学习、交往等外在情况,而对于男孩的愿望、心事等内心世界缺乏了解,这自然会影响到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因此,男孩在学业上面临的教育困境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男孩自身的学习特点受到当前小学阶段教学方式的约束,由此难以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而其学业成绩的弱势又易引发父母消极的教育行为,让男孩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充满失败的体验。男孩的父母,越是孩子成绩差,越不应该对孩子消极对待。
父母需要认识和了解男孩在智力、行为、性格、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运用顺应或更适宜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男孩发挥出自身优势,促进其成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