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

06-30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

有句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求不可能总是一样的,当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冲突。

有了冲突,吼叫当然无法解决问题,吼叫是本能,但和孩子相处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本能。

当大人采取吼叫方式的时候,孩子内心的反抗情绪会被激活,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暗气暗憋也不能解决问题。

情绪都是不能压抑的,一旦被压抑了,情绪就会变得像一股无名狂蹿的火。要不,积压到一定程度会集中爆发,杀伤力巨大。要不,情绪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迁怒”。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正当权益时,父母怎么办?小雅教育给出6点建议

1、描述孩子带来的具体妨碍

描述要用“第一人称”,就是以“我”开头的表达方式,比如“我觉得”、“我认为”、“我的想法是”等。

这样的表达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大人一开始就带着情绪指责孩子。

以“你”开头的表达,常常会让对方感觉到被责怪,被攻击,对方也会选择回击或者防御的手段,这会让双方都远离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面对一个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如果告诉对方“我觉得有点呛,很不舒服”,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主动把烟熄灭,因为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指责对方。

相反,如果直接说“你这人还有没有公德心,不知道公共场所不能吸烟吗”,相信以这种对抗的方式进行沟通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借用描述可以让对方看到事实真相,而不是被我们情绪加工过或者扭曲过。

比如,大人昨天刚提醒了,结果孩子今天又忘了带盒饭回去。

如果大人用类似的说法:你怎么忘性这么大,如果脑袋不是长在你脖子上,估计你都会把脑袋弄丢了。

这就是被我们情绪扭曲和夸大的事实。

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妈妈发现你这星期已经是第二次忘带盒饭了。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大人和孩子都把焦点对准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有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就拿本案例来说,妈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告诉孩子:我在房间没办法静下心来看书,因为电视机的声音实在是太吵了。

2、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大人造成了什么具体的妨碍,可以让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如果没有告诉孩子大人的真实感受,孩子就会像一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他才会动一下,需要大人时刻提醒,这样无法培养出孩子真正的自律精神。

比如我在房间写东西,一个小朋友猛的推门进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东西,你这样突然进来会吓我一跳,我很不喜欢。感受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让对方能真切的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案例中的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一直被吵到让我很不开心,甚至是有点恼火。

3、大人要说出合理、具体的期望

中国人的思维普遍偏重于感性思维,与西方精确的理性思维不同。

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留学,有一次他问教他中国历史的老师,我都来了三年了,你怎么还说是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应该是五千零三年呀。

我们中国人说话喜欢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比如:等我一会儿,马上来……究竟“一会儿”、“马上”是多长时间?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也就容易造成误解。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类似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很困扰,因为无法把握一个准确的“度”在哪里。

比如案例中的妈妈,让女儿把声音“关小点儿”,估计女儿被妈妈吼了有情绪,更重要的是她也不知道把声音调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关小点儿”,因此女儿并没有合作。

如果妈妈告诉女儿:妈妈希望你能把声音调到20,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让孩子知道具体怎么做。

通常情况下,只要亲子关系良好,走完这三步很多冲突基本都会化解。毕竟冲突让双方心里都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大家是双赢的。

这样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看电视的需要,又满足了妈妈看书的需要。

但仍然可能会存在特殊的情况,就是走完这三步,孩子如果还是不配合怎么办?

4、采取行动

大人要用实际行动帮孩子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如果正当权益被侵犯了,大人选择委屈自己,这等于是在误导孩子他的需求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别人的需求都不重要。这将为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埋下无穷的隐患。

采取行动最好的方式是给孩子提供选择,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孩子的自尊。

比如,案例中的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要不,把声音调到20,要不,关掉电视,你自己选。孩子能配合当然皆大欢喜,如果孩子无动于衷,妈妈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走过去,把声音调到20或者直接关掉电视。

5、保持冷静的情绪

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肯定会有情绪,甚至会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保持镇定。

不要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负责产生负罪感或者内疚感,更不要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感染,对孩子大打出手。否则,父母的做法就不是在引导孩子,而是变成了报复孩子。

孩子的需求没满足本身就不开心,如果父母还粗暴对待孩子,这会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在保持镇定的情况下,大人要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妈妈把电视关了,你很不开心,所以你就哭了。那你哭吧,妈妈陪着你。

在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父母不用安慰孩子,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为孩子递上一张用来擦眼泪的纸巾。安慰只会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可怜。

孩子需要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那么当以后父母不在身边他再次遇到类似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被负面情绪所淹没。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6、事后再次沟通

在孩子有情绪的情况下你跟他说什么他是听不进去的,心情好才能做的好。我们必须要等双方情绪都比较平稳的时候,再找一个机会,大家就刚才的事情再进行沟通。

每一次犯错都应该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外在的经历都终将成为他自己内在的经验。把孩子吼一顿或者打骂一顿,这样做除了让孩子更恨父母以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帮助。

本文来自小雅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男孩教育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

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原则三: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

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

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原则四:男孩的成功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男孩家长常常会有许多的无奈。教他勇敢,他做事却总是唯唯诺诺;教他坚强,他屡次轻易放弃;教他果断,他还是拖拖拉拉;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

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

希望每位男孩的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儿子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为荣!

惩罚教育的九大原则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原则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原则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原则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原则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原则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原则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原则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原则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原则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孩子犯错家长需谨记的七大原则


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笑一笑

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能清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六大原则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幼儿自信心培养中应循以下原则。

1、爱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成人的拥抱、抚摸、点头、微笑以及亲切热爱的语言,不仅使幼儿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儿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愉快地探索世界。

而成人的忽视、冷漠、拒绝、不理会,不仅使幼儿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恐惧感和不安感增加,而且使幼儿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种关怀、宽松、平等、和谐的精神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满足幼儿的正当需要,不以简单、粗暴、严厉的态度对待幼儿。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成人给予幼儿爱的同时,又要对幼儿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指出幼儿行为中的不足,并且俱乐部幼儿能够弥补不足。成人的这种信任使幼儿没有过重的压力,同时由于对幼儿寄予了一定的期望,使幼儿既愿意弥补不足,又不至于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能独立、勇敢、自信地去面对生活。

2、肯定、鼓励的原则

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病学者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批评他、否定他,以训斥甚至挖苦的态度对待他,那么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很笨或者行为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而经常得到成人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获得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

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性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指责、训斥幼儿,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幼儿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成人要注意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要一味指责,以保护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实践锻炼的原则

幼儿自信心缺乏与能力较弱密切相关。因此,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必须多给予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教师和父母都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所应掌握也能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游戏能力、运动能力等;要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实践中增强能力;相信幼儿的自我决策能力,难能可贵他们一定的自选择、决定、交往和游戏的权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鼓励他们主动行为,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增强自信心。

4、过程、纵向比较的原则

幼儿的发展或进步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是必然的,每个幼儿的成长速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和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对幼儿的要求不能过高,在评价幼儿的行为时,要多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不要只关注活动的结果;要多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不要只关心结果的好坏。

特别是当幼儿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对他们所作出的努力,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幼儿感到自己可以通过再努力取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与此相应,成人在评价幼儿时,要立足于幼儿自身、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与进步,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不要将他与别的幼儿作横向比较,更不宜以许多幼儿的长处与某个幼儿的短处相比。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优势,成人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我也行”、“我也可爱”的观念,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追求进步。

5、成功体验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

个体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常能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很少产生过分沮丧和自卑,而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成功的体验较少,容易被成人或同伴忽视,自信心容易受到挫伤。

因此,成人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要结合幼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使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特别是要注意给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弛能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乐趣。

但同时,老师也要注意不能为了让幼儿获得暂时的成功感而降低要求,一味造就他们。否则,只能使幼儿获得脆弱而虚幻的成功感。幼儿的成功感不仅来自自己的成功、教师的肯定,而且还来自与同伴活动结果和能力的比较上。因此,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要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幼儿不断提高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6、家园合作的原则

如果教师注意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家长却时常随意贬斥、否定幼儿,或者,教师注意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幼儿回家后家长却什么都不敢放手,不让锻炼,是不可能培养和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的。

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可通过开办家长园地、定期举办讲座,举行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方式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指导。此外,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自信心表现,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总之,幼儿园和家庭只有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强的新一代。

根据以上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原则,我们建议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开展类似以下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小小广播员

每天上午自由活动结束或午餐过后的一段时间里请幼儿轮流担任主持人,由他们向大家讲一讲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或自己的新发现等。该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可以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生活的良好品质,增强自信心。

2、“我能......”

让全班幼儿互相交流,让每个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能干什么,内容可包括学习、纪律、活动、家庭服务等方面。该活动可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并在大家相互交流、肯定与鼓励中树立自信心。活动前教师要做必要的准备,要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或缺点稍多、自信心不足的幼儿。

3、我知道遇困难怎么办

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如他人抢了你的玩具、不小心摔倒了等等,启发幼儿讨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并踊跃发言。对幼儿的发言,特别是胆怯幼儿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4“小博士”

教师可以在户外币由活动时间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请每个幼儿轮流担任“小博士”,给其他幼儿出一个谜语、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题目,请大家解答。如没人答对,最后请“小博士”告诉大家正确答案。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因获得了同伴的肯定和鼓励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5、今天我是小班长

教师可以每天轮流安排幼儿担任小班长(能力强弱搭配),给他们挂上小班长的标志,要求他们承担班长的职责,如分发物品、讲故事、检查整理玩具柜,表扬好人好事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管能力强弱,都有机会担任小班长,既为同伴服务,又在同伴面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增强自信心。

6、小小画展

教师可以经常或者特意为全班幼儿或部分幼举办画展,组织全体幼儿参观。参加画展的幼儿可以是绘画能力较强但其他方面较弱的幼儿,通过画展促使他们树立起对自己其他方面的信心;也可以是绘画能力弱、对绘画乃至自己其他方面缺乏信心的幼儿,通过特意为他们举办画展,鼓励他们努力争取进步,增强他们对绘画的信心,促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家长也可根据这些活动的基本原理在家里开展类似的活动。

家长教育男孩的四大原则


家长教育男孩的四大原则

教育男孩的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教育男孩的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

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

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

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

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教育男孩的教育男孩的原则三: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

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

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教育男孩的原则四:男孩的成功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男孩家长常常会有许多的无奈--

教他勇敢,他做事却总是唯唯诺诺;

教他坚强,他屡次轻易放弃;

教他果断,他还是拖拖拉拉;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

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

希望每位男孩的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儿子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为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的几要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