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07-03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内在渴望,人们希望被重视和尊敬他人,通常, 当我们觉得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捍卫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尊重的概念和普遍性都引起了哲学家和道德传教士的注意,许多生物伦理学概念被唤起。

即使在家里,我们也渴望被家庭成员欣赏和尊敬,这对亲子关系尤其重要。每一位父母都努力获取孩子的爱和尊重。然而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什么不对。对于这类父母,我们在下面列出了如何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1.要赢得尊重,你应该学会给予别人尊重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对你的孩子不尊重,并且总是评判,它将影响你们的关系。爱你的孩子,但同时设置明确的界限,并且让他们明白怎样划清界限。

2.尝试做孩子的榜样

通常孩子觉得家里维护纪律的规则设置是只针对于他们来说的,成年人可以自由打破这些规则。试图证明他们是错误的,父母也会遵循相同的规则,如果你有了孩子的话。M.YJS21.COm

3.让孩子了解责任

在年幼阶段, 如果不了解后果或结果,孩子往往会犯错误。他们的想法总是好奇一些复杂的问题像毒品,性等等。他们无法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这个混乱的年纪里,他们可能经常会走向歧途。作为一名家长,让他们了解和他们的行为需要承担责任是你应该做的。教导和建议孩子是每个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这样你一定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

4.试图了解孩子,但给他们一些私人空间

太多的制约将会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同时你会失去他们眼中的尊重。记住,尊敬和恐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5.如果你犯了错,毫不犹豫地向孩子道歉

事实上,向你的孩子显示你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做出改正,这种方式,将会启发他们做同样的事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兴趣,而孩子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化的。错了,家长们大错特错了,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今年我担任小班的教学工作,我发现一个叫凤杰的女孩特别胆小.特别害羞,当时来幼儿园的时候没怎么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孩子刚刚来到陌生的环境这是正常的现象,当凤杰的妈妈走时,凤杰很恐惧的眼神以及双手拽住妈妈的衣服不放,我好说歹说把他劝到座位上,在以后的一.二周里,我发现凤杰还是这个样子

,一点变化也没有,总是低着头走路,也不和小朋友们交谈。我担心孩子长时间这样下去会妨碍她的的成长的。于是,我和凤杰的妈妈商量制订了一些办法。

一.家庭教育

1.在家中为凤杰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我告诉凤姐的妈妈让她多给孩子爱,多给她鼓励,家长要言传身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情愉快,才会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在家中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强制性的让孩子干什么,这样会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时给予孩子以鼓励。由此看来要学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二.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告诉凤杰的妈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时我们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玩,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慢慢地孩子就会感受到与伙伴们交往的快乐的。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之所以能发展到“感觉没救了”,教育专家们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灵丹妙药。有的教育专家甚至坦言,“特烦这种家长,把孩子弄成这样了才想起请教专家,就像一盘没炒好的菜,他想起厨师了,让厨师改一下,厨师不把鼻子气歪了才怪!”

教育专家们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恢复双方的信任度,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下点工夫,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慢慢地向学习导入,这可是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耐性。

2.请一个家庭指导师帮助孩子,不要光请家教,现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

3.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甚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

4.父母对孩子的管理还要“刚”中有“柔”、目标一致。家长教育孩子要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要意见一致,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这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坚强后盾。比如:双方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孩子,让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等,当妈妈的不忍心,并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而,孩子变得胆小,不敢一人独处,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立能力发展。

理想教育的核心是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实现这种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应以民主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爱好、交友等方面的尊重。家人的教育意见一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使他有一个固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不知听谁的,无所适从。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

教育专家认为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精心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成功的家长和一批优秀的老师。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人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如何当好这终生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只有家长、孩子、老师的良好配合才能够在孩子身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与环境

有很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如何如何不喜欢上学,如何如何与老师闹别扭,如何如何与家长顶嘴等,谁谁家的孩子,不用家长管,屁颠屁颠的就学习去了,而且学习特好,而我的孩子,巴掌也打过,好话也说过,都不管用,就差跪下磕头喊老祖宗了,气死我了。其实,多半孩子的态度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家长的学习兴趣与认识、对学校、对老师的态度等对孩子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

1、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

孩子们一般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行动。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许多学业不良的孩子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打牌、闲聊、外出跳舞、看电视、玩游戏、喝酒闹脾气。

2、 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积极的态度

家长应该多向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学校的趣事,向孩子多传达一些自己对学校美好的向往、美好的记忆,努力培养孩子对学校的情感。否则如果家长给孩子传递的都是自己多么多么不愿意上学、学校生活多么多么枯燥无味等一些消极信息,可以想象孩子对学校的概念会是什么样。

正确对待“常言”,许多人对刚入学的孩子说:“进了蝈蝈笼了”或者说“进了监狱了”之类的话,其实他们的话语就等于告诉孩子:学校生活是痛苦的潜台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这种负面的信息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的期望。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老师“管”孩子的初衷绝不是与孩子为敌,

“管”比“不管”绝对强!出现老师教错了或老师管“多”了的现象在所难免。家长心里着急或生气是正常的,但从教育好孩子的角度出发千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否则不但破坏了老师的威信,以致老师今后很难开展对你孩子甚至对其他孩子的教育工作,而且也使孩子陷入了两难境地,使孩子心目中的两类权威发生激烈冲突,让孩子觉得不知道听谁的好了,长期下去容易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在家长面前表现一个样,在老师面前一个样的双重人格。

3、给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地点

孩子在学校里有固定的座位,在座位上的任务就是学习

在家里,孩子也应当有个固定的学习地方,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形成一种学习地点的定向,也就是说,每当孩子在习惯的地方坐下来,便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学习,犹如医生走进病房,科学家走进实验室,即刻来了精神一样,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用来读书做功课的专门地点。

有条件的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房间,住房条件不允许的,也要为孩子安排一个墙角,放一个书桌,供孩子存放书和作业本,使孩子处在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中。

好多学业不良孩子不写家庭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里没地方写!

4、注意在家里用完东西就放回原处的榜样作用

以培养孩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这不仅会使学习环境保持整洁而有条理,而且可以节省寻找学习用品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前把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收干净,只留下学习用品、书籍、作业本等,这样既免得其他东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孩子铺开了写。要求孩子在学习后将各种用品都放回原处,再次学习时可随手拿来。否则:学习用品乱放,杂乱无章,学习时又找这,又找那,半天还找不齐,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情绪,妨碍脑力集中,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业,以至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

5、家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和孩子的兴趣订阅一些报刊杂志

一方面自己拓宽知识面以便有与孩子交流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以书中的某些内容为话题与孩子进行讨论与交流,这对做孩子的榜样、促进孩子学习、促进情感交流、防止“代沟”的产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注意生活方式:

早餐不可轻视、进食应该恰当、保证营养供应、杜绝傻吃傻喝、生命在于运动。

二、反思过去的教育方法

1、专制型父母

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

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另一种专制——过度保护

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上学,拒绝与同学交流,拒绝老师教育帮助,形成孩子的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等。

2、放任型父母

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长辈,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种家长属甩手父母。

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

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教育是相背的另一种放任——过分的溺爱和宽容。容易使子女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过激行为。

当前学校教育中老师遇到最头疼的问题:

家长“管”的孩子一般不怎么需要老师“管”,老师“管”的都是那些家长一般不怎么“管”的孩子,而这类孩子的教育由于缺乏有力的家庭教育配合,其教育效果一般也比较糟糕。

“放任”型的学生

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孩子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父母不和,视孩子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经常体罚、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这类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终日。

3、民主型父母

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民主教育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

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亲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母亲,母亲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又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母亲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浙江“徐力弑母”正是这种悲剧的结果。

父母意见不和。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们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孩子会钻你们两人的空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要让孩子确信你们在家务活、日常杂务、作息时间以及禁止打架、偷窃、撒谎等规章制度上的意见是一致的。

即使一方强烈反对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孩子在场时也应作出暂时让步。

要给双方以管理不同事务的权力,如父亲负责处理杂务,母亲监督执行作息时间,避免一方负责所有的规则,否则,当这位"负责人"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会对规则置之不理。

三、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前和小学阶段,成绩不是太重要的,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高中才能应付那些更需要用头脑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没有好习惯只凭借一点表面的智慧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到了初高中以后就会应接不暇,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到终生的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差错。

1、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的习惯

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知难而退,或转向老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攻克困难。此时,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语言,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使他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2、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形成一种时间定向。

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

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

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

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

3、力戒拖延和磨蹭

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不专注;

学习时摸摸这儿摸摸那儿;

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

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

貌似学习,学习效果极低;

“老模”(老磨就是老磨蹭)恶果是白白浪费了时光。

养成了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

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力降低。

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

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

4、 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孩子有不懂的地方,老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5、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

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

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校里就会产生积重难反的大困难。

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一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6、 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因此,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

最好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7、 良好的休息习惯

“学生比老师还累”的说法不无道理,老师讲完课后可以回到办公室休息,一天上3-4节课,而学生必须马不停蹄地开始应付下一个老师,如此车轮般忙碌一天,再加上完成每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都消耗很大、十分疲惫,因此休息和睡眠对学生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注意与老师密切配合

调教好自己的孩子,学会与老师合作。

1、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对教学活动反应的灵敏度:

?接受知识的速度快;

?学习成绩好;

?理解老师暗示的水平高;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

?教学时不乱接下茬、不取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不经常打断老师教学;

?回答问题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学习行为不迟钝;

对学习和老师的态度:

?学习认真不马虎;

?按时认真写作业;

?不傲视老师;

?对老师交代的任务认真完成;

?对老师有礼貌。

纪律:

?自控行为好;

?不小气、动不动就还手、吃不得半点亏;

?不狡辩、能自我批评;

?上课时不随便说话、不影响老师讲课;

?无说谎、偷拿等行为;

?不过分活泼或放肆文明礼貌:

?嘴甜;脚勤;

?助人为乐;人缘好;

?在老师面前和背后一个样;

?关心体谅老师;

?热爱集体、关心他人;

?不自私自利;

2、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对孩子负责的情况:

?关心关注自己的孩子(衣食住行、成长、学习、品行);

?敦促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

?不以繁忙为借口而推卸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不企望老师过度照顾自己的孩子;

?不过分将孩子的错误归咎为家长的不是。

家庭背景: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孩子成长和孩子教育的理解;

?不对自己的孩子关爱过度;

?不对自己的孩子自以为是;

?不自觉有钱、有势力、高人一等;

?当自己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家长不缺乏宽容

对老师的理解与配合:

?对老师积极的评价及态度;

?与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一致;

?对老师交代的事情完成情况;

?对老师暗示的理解及反馈;

?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不在老师面前一味责备别的孩子的不是;

?不动辄以向学校报告而向老师施压;

?不只听片面之辞而对老师言语偏激;

?不在老师面前和背后不一致;

?不当着老师的面冲孩子发火;

?不当着孩子的面评价老师的过失;

?不对老师工作横加指责等。

3、家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用多种形式主动和家长联系,尊重家长,和家长平等交流沟通,帮助家长全面认识、了解孩子,并在教育孩子上形成合力。

?帮助、指导家长不断提高家教水平和自身素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热爱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关爱学习困难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对学生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

?课上得有趣,孩子乐意听老师上课,喜欢老师教的这门课,喜爱崇拜老师,作业布置得当,批改认真及时。

?仪表端庄大方,服饰得体,言得文明。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1、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态度不认真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孩子自己的态度问题、“他们就是不想好好学!”、“对他说了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怎么说也没有用,只有狠狠揍他一顿才行!”

殊不知,孩子的学习不好大多是由于学习能力的问题。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而不是打骂所能解决的。

2.把孩子当大人对待

没有必要向他们解释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

有些事你可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但有些要他们做的事却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而不能用提问的方式。

3.忽视惩罚

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公平合理地处罚并没有什么错。

惩罚要同他犯的错误相关联——不要“秋后算帐”。

惩罚要同犯错误的程度相当——不要感情用事。

惩罚的方法:

谴责、静坐思过、取消特权(取消游戏、脱离集体、取消资格等)、剥夺心爱(玩具、食品、活动)、忽视(视而不见、不理他)。

4.忽视奖赏

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

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

奖赏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奖赏莫过于是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他们尤其需要家长、老师的鼓励、微笑等。

5.过多指责、否定一切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通常都是瞪大眼睛盯着孩子的缺点。如果你总是喋喋不休地专拣孩子的缺点去指责,那么"失败"可能真的要与他相伴了。应该做的只是对孩子予以纠正,比如:"你忘了装文具盒了。"让他知道你相信他能按你所期望的做好,即使他这次没做对。

6.忽视让孩子学会吃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

?只要功夫深,钢杵磨成针。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六、深思现在的孩子、可怜现在的孩子、理解现在的孩子

吃精制食物,娇弱的胃口让他们厌恶养育人类的五谷杂粮——体质下降;

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了万物的风雨和泥土——童趣丢失;

居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小集体——心灵孤独。

周末去上奥校、体校、钢琴班、歌唱班、绘画班、英语班、舞蹈班等等——休息不好;

一切事情家里已经做妥,唯一能做的事是给大人挣回点面子——期望的压力;

不再听奶奶讲七只小山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缺乏亲情交流;

不谈学习活泼可爱,面对书本只有发呆——普遍厌学;

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界获得一点启示——没有实践;

会按图示垒起精美的积木,再也造不出一把木枪和柳笛——失去创新。

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而童年的记忆却是没有色彩——彼此悲哀孩子是无辜的,孩子是无助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

行动起来吧,一切为了孩子!

家长获得孩子尊重的三大秘诀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呢?这里有几个“秘诀”:

办法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办法二: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认真写,一定能行!”家长切不要在作业本上指指点点,愤愤地说:“你看你,这写得像什么字呀?乱七八糟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原则问题,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这样的态度比打骂责备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办法三: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探孩子的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相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担心孩子有什么事瞒着家长,有利于及进教育。家长的想法没有错,因为孩子毕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的。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解孩子吗?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

家长平时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

如果孩子告诉你一些真实感受和想法,如对某男同学有好感,或某男对她有好感等,千万不可指责她,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理解她,然后告诉她该怎么办。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父母要耐心地给他们指导帮助,为他们解疑答惑。

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记住: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人!请尊重你的孩子吧!

家园共育《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