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她真的肚子痛吗?
每次我上早班,我都满脸笑容地迎接每一位幼儿的到来。记得一天早上,我在教室门口远远地看到我们班的涛涛来了,可到了教室门口,他却不愿进教室了,嘴里嘟囔着,说肚子不舒服,肚子很疼,他的妈妈看到我来了,就把我拉到一边说:“老师,我们阿龙今天装肚子疼,不肯到幼儿园来上学。因为昨天身体不好,拉肚子,在家休息,今天好了,可是他还不想来,就装肚子疼。老师你的帮我想想办法吧。”我说:“你先回家去吧,这里交给我了。”说完,涛涛的妈妈走了。我走向他,牵着他的手进了教室,可是他还是往后缩。我蹲下来说:“涛涛,妈妈刚才和林老师说好的,今天你如果在幼儿园里肚子疼得很厉害,就打电话给她,她带你到医院里去,现在你的肚子不痛,就要跟老师学本领。”我又说:“涛涛,如果你的肚子真的很痛就要和老师说,老师会通知你妈妈带你到医院去看医生的,医生给你打针,明白吗?”我特意把医生给你打针说得重一些,果然,一直到放学他动没有说一声肚子痛。涛涛真的肚子痛吗?不是。他是有时侯厌恶上幼儿园,是因为他享受着另一个愉快的刺激。涛涛的刺激就是在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平时习惯了讲脏话,习惯了上幼儿园就得用买零食做替换条件,久而久之,若家长不顺从,他便会想出各种理由拒绝上幼儿园。所以家长在家不能过分地宠爱孩子,更不能以买零食或玩具来换取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条件。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袁慧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孩子们像发现了什么宝贝,都争抢着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袁慧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羽绒服里的小毛毛”“迎春花”“棉花”“小鸟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振振说:“它像小伞。”“它是白色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啊,真神奇,原来种子也会飞呀!”孩子们听了,发出了阵阵惊奇的赞叹声。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将这颗蒲公英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兴了。
大自然就是课堂,大自然里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素材。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增长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作为幼儿教师应多留心观察,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
下课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跑到操场上去玩耍了,操场上到处都是欢笑语,突然,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团,不知道在做些什么,我走过去一看,发现他们很兴奋的在看着一棵草,小朋友看到我走过去很兴奋地说:“老师老师,这是蒲公英吗?”我蹲下去一看,还真是,我对小朋友说,想看蒲公英飞吗?小朋友大声的说:“想!”我把蒲公英摘下来,用力一吹,蒲公英都四散飞了起来,小朋友都高兴的拍起手来!小朋友围在我身边,问“老师,蒲公英会飞去哪里?”我说:“蒲公英的种子会去旅行,找它自己的新家,,然后又变成一棵蒲公英。”“老师,蒲公英的种子会飞,那其他的植物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水稻的种子是大米,能吃,还有还有玉米的种子是玉米”我说,老师也只知道一些常见的种子,其他的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好吗?
通过小朋友的好奇心,设计了种子去旅行一堂课,小朋友在课上积极性相当的高,了解了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知道了植物的种子能借助外界的力量遍布世界。
教育随笔:西瓜虫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几场春雨过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幼儿园的种植园里热闹起来啦!今年的种植园经过整理改建,修筑起了各种形状的种植区,有正方形,五边形,小伞形,星形,圆形,半圆形等各种形状。我们大一班分到了三角形,“吕”字形,无边形,星形四块种植区。带孩子们领取了种子和小苗后,我们一起来到了我们班的种植区。孩子们一走进种植园,个个欢呼雀跃,七嘴八舌的讨论,小手指指点点的说着,我喜欢吃西红柿,我喜欢吃西瓜,我喜欢吃……
“孩子们,如果你是种子,你是小苗,你喜欢住在全是土块的家里,还是喜欢住在泥土松软的家里呢?”
“当然喜欢泥土松软的家呀!”
“对呀对呀!松软的泥土会很舒服的!”大家纷纷说。
“很对,那我们怎样才能把满是土块的种子的家整理的舒服点呢?”
“嗯……把土块弄碎!”砚砚想了想说。
“好,现在我们就用小工具把土块弄碎吧。”
孩子们围在种植区四周,一点一点把土块弄碎,我和沈老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安全使用小工具。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努力,我们的几个种植区的泥土都被孩子们整理的松软细腻。接下来我们带领孩子们挖坑,播种,插苗,培土,浇水,一阵忙碌之后,我们的种子和小苗都在他们舒适的新房子里安家了。
正在这个时候,奇奇握着小拳头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有西瓜虫种子,你快过来看看,我种下了西瓜虫种子,秋天就会长出很多很多西瓜虫啦!”
“奥?我看看你的西瓜虫种子。”
奇奇松开他的小拳头,慢慢张开胖嘟嘟的小手,手心里有四五颗圆圆黑黑的“小种子”。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蜷缩成球的小西瓜虫。
“奇奇,西瓜虫哪里来的?”“我从旁边的草地里抓的呀!”
“你为什么要种西瓜虫呢?”我问。
他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说“我喜欢西瓜虫,它会变成小圆球,我想有很多很多的西瓜虫!”我笑了,孩子们也笑了。
我把孩子们聚到跟前说:“孩子们,植物的种子和小苗种到地里可以发芽、长大,可是小虫子是由它们的妈妈生的,你把它埋到土里,它会闷死的。奇奇,你的西瓜虫种到哪里了?我们快点把它们救出来吧!”奇奇带着我们找到了它种“西瓜虫种子”的地方,我们一起“拯救”出了西瓜虫,并把它们送回草地去找它们的妈妈。“老师,等它们长大了会生出很多的西瓜虫宝宝吗?”“嗯,会的”我点点头。
通过种植活动,孩子们体验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尝试了播种,栽培,浇水等简单的田间劳动技能。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一块小小的种植园地,为孩子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环境,激发和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
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则日志说:“把菠萝头上的叶子切下来之后泡在水里,等它长出根来之后种到地里会长出新的菠萝”。为了验证它的真实性和我们对它的好奇心,园里为孩子准备的菠萝,我就把它的头部切下来之后泡在水里看看能不能真的长出菠萝。这件事情我们的孩子也特别的感兴趣,我们相约好了:我们既然种上菠萝,我们就要守护好它,谁也不能随便动它们,每天来上学时都要观察一下,看谁第一个发现菠萝长出根来。这件事所有的小朋友都一致认同,就连我们班最调皮的孩子也愿意守护它。
就这样孩子们每天都期盼这能吃上自己种的菠萝,所以每天他们都去看它们。忽然一个周一的早上,我们班的xx小朋友是第一个发现我们的菠萝长出了细细的根,告诉了所有小朋友,他们那个兴奋啊。着急的问什么时候长菠萝,都有点激动和迫不及待了。我让他们都观察了一下菠萝并且描述一下,他们有的说菠萝的根像毛毛虫,有的说像胡子,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发现菠萝的叶子也开始长啦,他们就像是一朵花一样”。可见他们都很认真的观察它,不光观察它的根还有观察它的叶子,你们真是太棒了!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孩子们的好奇心非常强,尤其是接触一样陌生的东西,他们都会对它感兴趣。我们幼儿园老师就要抓住孩子的心理,不时的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刺激,来激发他们细腻的或许是兴奋的内心,使他们对我们的世界充满向往充满热情,从而创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教育随笔:牵手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又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寒冷的冬天已经悄然的离去,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着,给这充满朝气的季节带来了更多的五彩缤纷。忽然想起了一句诗“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呀,久违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轻轻地轻轻地来到了……
星期五的早上,太阳早早的就出来了,照的大地是明朗朗的,几只说不出名字的鸟儿从窗前一掠而过,却也留下了声声清脆的歌声,孩子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纷纷说:“老师,我们去外面玩玩吧!”其实我的内心也早被这美好的早晨吸引住了。
校园的东边是一片果树林,点点嫩芽已经长出,嫩嫩的绿的晶莹,绿的那么可爱,就像是天使一样。我们小朋友可喜欢在果树中穿来穿去玩了,还好他们身子娇小,不会触碰到那些新生的绿芽喔!
校园的南边是各班级的种植园地,每次走过那儿,小朋友都会希望在那儿种一些植物,有的想要种一些胡萝卜给小兔吃;有的想要种些南瓜,可以送瓜给老奶奶;有的想要种些青草,做青草蛋糕吃;还有的想种世界上最大的树,那样我们就可以以树为家,像小鸟一样在大树上嬉戏和学习了……
是呀,春天是一片肥沃的大土地,需要我们播下春天的种子,圆圆的春天的种子。人们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付出了就是一定会有收获的,而我也要时时在这耕耘的季节里播种,因为播种是我的职责,一批又一批纯真的孩子都是我们的祖国的春天啊!我爱那些可爱的孩子,我愿意无怨无悔的为了他们奉献我的青春和汗水。
又是一年花开时节,却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去的都将成为过去,无法弥补也无法挽回,但是明天我们是可以把握的,播种春天,将勤劳和努力播种成我的个人信念,我相信下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一定会更美好!
郁晓兰聪明,好学,是班中有名的“才女”。也因为如此,家人对她很宠爱,尤其是她“奶奶”听不得她受半点委屈,成了她的“保护神”。对孩子也颇有震慑力,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一天午点后,孩子们都在活动室玩,郁晓兰欣欣然取出了从家里带来的充气“枕头”,开心地独自拍了起来。拍了一会儿,就把兴趣转向了平时颇爱玩耍,又挺冒失的“张立涛”并朝他拍了上去,张立涛则开心地与她追逐拍玩枕头……过了一会儿,郁晓兰大哭着向我跑来,“老师!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她边哭边指着自己的牙齿,“他怎么打的,会打到牙齿?”我诧异得的问“他是这样拍的!”她边说边做给我看。“张立涛呢!”我问,“在那!”几乎有一群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我,“郁晓兰,肯定会告诉他奶奶的。”有几个孩子在悄悄的议论。听着议论,张立涛则更像惊弓之鸟,“我是不小心的,我不是故意的!”他不停地用这样一句单调的话极力得为自己辩护着,可是似乎没有人相信他。如果没有看见开始的一幕,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张立涛的“冒失”在先。
如何让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呢?于是我决定让孩子通过讨论来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这对于培养大班幼儿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价值的。我先请他们俩说说事情的经过,郁晓兰仍委屈地说:“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好疼!”“他用枕头拍到你了,你能说说你拍他了吗?谁先拍的?”我接着问,这时,她才稍稍收起了音量说:“我先拍的,我想跟他玩。”孩子们听了纷纷议论,于是我请孩子,帮他们找找问题出在哪?怎样做可以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孩子们觉得郁晓兰先用枕头去拍人玩,这样做不对;张立涛用枕头拍人也不对。他们俩玩的方法不好,容易伤人。解决的方法是:郁晓兰玩拍枕头要和张立涛商量玩法,在游戏中张立涛拍痛郁晓兰应马上向她道歉。
这时,郁晓兰仍觉一脸委屈地低喃:“我真的是轻轻地拍的,可他拍的好重!”“是啊!你的玩法正确又好,但是你告诉他了吗?”她摇摇头。我马上说,“这就对了,下次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和小朋友商量着玩。不然又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连连点头。之后,张立涛慎重的向郁晓兰表示了歉意。
平时这样的事发生的很多,郁晓兰是班中的佼佼者,深受老师的青睐,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她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很快会向老师声援,在声援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她心疼的是她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看到的只是张立涛粗暴的行为造成了她的痛苦。而无法看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在本案例中如果我没有看到郁晓兰主动去拍打张立涛,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斥责张立涛的“冒失”!试想这样做非但会助长这些“佼佼者”的娇众感,而且会使老师的威信在张立涛这些孩子的眼中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孩子是非判断能力的形成。《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通过体验才能真正内化。郁晓兰有了较为“沉重”的体验,而张立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小心”带来的“战战兢兢”在引领他们认识各自的问题根源时,我一改平时直面主题,以老师“说理”为主的教育,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在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帮助郁晓兰指清了问题的根源,由于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她还会委屈“低喃”,这时老师的适时、适宜的点播使孩子豁然开朗了。张立涛在大家的明示下,也发现了自己的过错。体验到了自己的“不小心”给郁晓兰带来得痛苦。
看来,当孩子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沉着冷静地搜集各方信息,把握问题的根源,把其中可讨论,发展孩子的机会及时的抛给孩子,大胆得引导他们去分析处理,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获得较为充分的体验。从而优化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