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画蜻蜓美术教案 教孩子画蜻蜓》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案分类:托班美术活动教案
表现内容:小朋友们注意认真观察蜻蜓有哪些重要的特点组成,并在纸上画出来。
画蜻蜓美术教案
教案目标:在画画中找好蜻蜓翅膀的对应方向。通过分解画法知道蜻蜓的结构。
教案准备:蜻蜓画一张。蜻蜓分解图。
教孩子画蜻蜓
教案流程:
一、蜻蜓画一张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我们什么季节能见到蜻蜓啊?
3、这张画上的蜻蜓好看不啊?
4、我们也来学着画一画吧!
二、学画蜻蜓
1、先画蜻蜓的身子,橄榄形。
2、在画上蜻蜓的眼睛,小圆圆。
3、眼睛画完,在前面画上嘴。
4、在画上蜻蜓的翅膀,翅膀画完后。
5、最后画尾巴,和蜻蜓的小眼珠,
6、一只蜻蜓就画完了,我们画的不同,飞的姿势也不同。
活动结束
给我们漂亮的蜻蜓涂上颜色,写上自己的名字,贴在园门口的黑板上,让家人接你们的时候好看见。
更多相关教案分享给大家:
模仿小蜻蜓蜻蜓小飞机游戏
和老师一起模仿蜻蜓小飞机
立体的小蜻蜓折纸图解折纸蜻蜓
飞翔的蜻蜓大眼蜻蜓画法
不知道本文画蜻蜓美术教案 教孩子画蜻蜓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小蜻蜓捉蚊子》音乐活动教学》!
《小蜻蜓捉蚊子》音乐活动教学
【教案准备】
音乐磁带、音乐图谱、图片(小蜻蜓一只,蚊子3只)。
【教案过程】
一、集体欣赏音乐。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在这段音乐里来了一些会飞的小动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2、提问:刚才你听了这段音乐觉得是什么小动物在飞呀?
3、(出示小蜻蜓和小蚊子)看,原来是小蜻蜓和小蚊子在飞呢。
二、看图谱感受三段体音乐。
1、提问:你知道什么时候是小蜻蜓在飞?什么时候是蚊子在飞呢?让我们看着这张图谱再来听一听这段音乐好吗?
2、(教师演示教具)让幼儿看着图谱再一次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三段体的结构。
三、模仿小蜻蜓飞行。
1、提问:你们知道小蜻蜓是怎么飞的吗?(象架小飞机)
2、哪个小朋友来学一学?(个别)
3、其他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学小蜻蜓飞呀?(引导幼儿进行不同方位的飞行)
4、跟着音乐飞一飞。
四、游戏《小蜻蜓捉蚊子》。
1、(放蚊子飞来的音乐)听,是谁来了?(蚊子)对了,可恶的蚊子又来了。你们喜欢蚊子吗?为什么?那你们知道小蜻蜓可是捉蚊子的小英雄哦!下面我们来玩个《小蜻蜓捉蚊子》的游戏。
2、交待游戏玩法:当听到蚊子飞来了,就用力打死它。
3、听音乐游戏1—2遍。
五、教案结束。
听着这么优美的音乐,我们再来学学其他小动物飞。好吗?
关于《小蜻蜓捉蚊子》音乐活动教学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下面是《和小朋友一起体验“沉与浮”》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放入水中做实验,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孩子提出:铁做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变形状。那怎么办?为了支持和延续孩子探究的兴趣,在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讨论之后,我设计了本次正规活动--怎样让小铁块不下沉。活动以问题开始:怎样让小铁快不下沉?让孩子在观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假设。
老师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不知道本文《和小朋友一起体验“沉与浮”》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综合《超级模仿秀》
活动目标:
1、模仿一些人物、动物,发展表现能力。
2、满足模仿欲望,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
活动准备:
1、幼儿至少准备一个节目以及表演所需的简单道具,音乐伴奏带等;
2、幼儿每人自制亮分牌,正面为1分,反面为3分;
3、一个遮脸用的面具。
活动过程:
1、简单布置超级模仿秀表演场。
(1) 请幼儿回忆电视上的模仿秀节目,说说自己最喜欢看的节目。
(2) 引发幼儿产生举办模仿秀的愿望,启发幼儿简单布置超级模仿秀表演场。
(3) 带领幼儿简单布置,如将条状皱纸悬挂在室内,把座位排成小组方阵,布置一个后台等。
2、自由表演——动物篇。
(1) 我们第一个板块是动物篇,请你们用最简单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喜欢的动物。
(2) 鼓励幼儿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教室也参与其中,请其余幼儿当观众以抢答的方式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
(3) 每一方阵幼儿按照自己对表演者的满意程度亮分,教师给予记录,并报出总分。
(4) 如果大家看不明白个别幼儿的表演,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让人看得明白,并共同设计动作。
3、自由表演——人物篇。
(1) 我们第二个板块是人物篇,请你们表演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模仿这个人经常说的话。
(2) 幼儿上台表演,教室也参与其中,渲染周围的气氛,调动幼儿的情绪,请观众以抢答的方式猜出该人物,如大风车节目主持人,开心辞典主持人,服装模特,某流行歌手,卡通片主人公等。
(3) 请幼儿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知道模仿一个人应模仿他的神态、动作、语言风格等。
(4) 每一方阵幼儿依照自己对表演者的满意程度亮分,教师给予记录,并报出总分。
4、教师小结,表扬表现积极的幼儿、模仿能力强的幼儿、会评价的幼儿。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跟老师一起学习制作印章》!
教案分类:幼儿园大班美术学习,美术教案
表现内容:通过教案学习,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印章,印章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手工的工具材料制作出个性的印章。
教案准备:两块长方形的粉色橡皮、圆珠笔(红色.蓝色.绿色)、纸板、白纸、剪刀。
教案流程:
1、将一块纸板剪成边长大约为5cm的正方形,在这块长方形橡皮上画一条将橡皮等分的线。
2、在纸板上和橡皮上分别画上简单的图案,比如星星或心型的图案。用彩笔将两个图案涂上颜色。
3、分别将纸板和橡皮图案朝下放在一张白纸上,用力将纸板和橡皮向下压,然后将它们从纸上拿起来。哪一个印得清楚些?你认为为什么一个印得效果好,而另一个印得效果不好?
4、在橡皮的另一半上也画上星星或一朵花的图案。你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花朵画得更美丽些。记住,颜色一定要浓一些。去试试看,无需再添色,你可以在纸上印出多少朵清晰的花朵。
5、你可以用另一块橡皮制作一枚刻着你名字的印章,这可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为了让你的名字准确地印在纸上,你必须在橡皮上反着写你的名字。下面为你提供两个例子,只有像这样将名字反着写,才能将正确的名字印出来:
你可以在你的名字周围加上一些图案以装饰你的印章。
跟老师一起学习制作印章
用蔬菜瓜果制作一个印章
一、教案目标
1.尝试用剪、切的方法,制作蔬菜印章。
2.在操作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蔬菜的特点。
二、教案准备
1.各种蔬菜,如:辣椒、药芹、青菜、藕、苦瓜、花菜等。
2.白纸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3.水粉颜料:红、黄、绿、湖蓝、淡绿、橘红,颜料盆(中间放海绵)。
4.每组准备没有开封的刀和剪刀若干把。
三、教案过程
(一)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的兴趣。
1.教师引导:小朋友,你们桌上的箩筐里是什么?那就请每个小朋友拿出2"3样,仔细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玩一玩,比比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然后相互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轻轻地把蔬菜放回箩筐里,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
(二)尝试制作蔬菜印章。
1.教师:小朋友看的很仔细,知道蔬菜有根、茎、叶、果实,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有趣的形状,那我们能不能用蔬菜来做印章呢?
2.请幼儿动手试一试、做一做,交流自己做的印章是用蔬菜的哪部分做的。
3.提供颜色盆,请幼儿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用自己做好的蔬菜印章印出美丽的图案。
4.幼儿尝试操作,鼓励幼儿发现、交流所印出的图案是用蔬菜哪部分印出的,印出的图案相同吗?
(三)展示作品和评析。欣赏自己制作的作品,说说什么地方最漂亮。
关于《跟老师一起学习制作印章》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亲子游戏:开飞机喽》,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亲子游戏:开飞机喽现场照片
玩法一:
爸爸双手夹住孩子的胳肢窝,把孩子举起。孩子用双腿夹紧爸爸的腰部,身体前倾,同时两臂侧平举,作成机翼状。
爸爸转动身体,与孩子一起说儿歌,念完最后一句,把孩子送到妈妈的怀里。
玩法二:
1、爸爸躺在床上,双腿并拢,弯曲、抬起、靠近腹部。
2、孩子趴在爸爸的小腿上,爸爸抓住孩子的双臂,似“开飞机”状。
3、爸爸反复曲伸双腿,帮助孩子身体上升、下降。爸爸边开边说:“飞机起飞了;飞机飞行平稳;飞机降落了。”并要求孩子保持身体平衡。
开飞机相关儿歌:
我是一架小飞机,
张开翅膀飞呀飞,
围着妈妈转三圈,
落在妈妈怀抱里。
亲子游戏实例:
佑佑喜欢飞机、汽车,只要是以这些不切入点展开的游戏,他都会喜欢。
飞行开始了!佑佑机长:“各位乘客请上飞机,飞机马上就要开始起飞了!”热情地给我安排了一个座位。
“
机长,这趟飞机是不是飞往宁夏银川啊!”我故意这样问佑佑。
“是啊!是的,飞往宁夏银川!起飞啦!呜——”我跟在佑佑后面跑,来在中国地图前,我们在上面找到了宁夏,找到了银川,“目的地到啦!”我说,“哇!今天,我要去了个很神秘的地方旅行,这个地方就位于银川的北部,看,这个湖真美啊!湖中间那一撮撮的绿色是芦苇耶!听说,原本这是一片荒漠,只是地势比较低,1958年贺兰山暴发了一次特大山洪,才形成了这个1万多亩宽阔的湖泊。这个湖的名字叫:沙湖!”
如果我单独给佑佑讲沙湖,不配合飞机飞行,不配合地图位置,佑佑根本不愿意听。这样的游戏让佑觉得自然界很神奇,并产生想去看看的期待。多好的游戏啊!
在这里要说,这次团的这几套书真的很好!《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我是相当缺乏这些识知识的,原本想着佑佑现在看不懂就让我先恶补一下吧,那天在群里岚妈的一句:“你就天马行空地讲!”提醒了我。我先看书,把觉得有意思的知识第二天再讲给佑佑听,同一个地方,我们可以飞去无数遍,因为风景好嘛,为什么不行呢!
不知道本文亲子游戏:开飞机喽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中班综合实践活动《我和泡泡一起玩》说课材料
一、活动背景和目标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高中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以我能结合十五课题“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为幼儿创设条件,组织开展各类适合幼儿当时兴趣和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为小学乃至终身的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幼儿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动手实践是幼儿获得知识、促进探究能力的最好方式和途径。最近,发现有几个幼儿带来了泡泡液,当他们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其他小朋友惊奇于泡泡的美丽,追逐着,兴奋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新《纲要》指出,活动要抓住幼儿的当前兴趣和需要,所以我设计了以游戏、自主活动为主的综合活动“我和泡泡一起玩”,让幼儿在玩玩、做做、跳跳中了解泡泡的特征,探索泡泡的调制方法,感受和泡泡共舞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究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第一是知识准备,活动前请幼儿调查泡泡液是由什么材料、什么方法调制而成。问题一提出,幼儿就主动出击,有的问父母、有的问商贩、有的通过网络、有的通过实践观察等,了解泡泡液的调制材料和方法,在这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交往调查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探究的兴趣及欲望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让幼儿跃跃欲试。
第二是物质准备,当幼儿通过调查得出调制泡泡液的材料是肥皂片、洗涤剂、肥皂粉、沐浴露等时,我就和幼儿一起准备以上材料、制作吹泡泡工具铁丝圈及相关的水桶、小调棒等,让幼儿积极参与课前准备,体现其主体地位。同时为了让幼儿更好感受泡泡的多彩、轻飘、会随风旋转等特点,我制作了课件并配以动感的音乐,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了解泡泡的属性,同时也能用肢体语言表现泡泡的特征,体验与泡泡共舞的乐趣,渲泄成功的喜悦,使气氛达到高潮。
三、活动流程
1、玩泡泡,发现泡泡的特征
玩中学,学中玩,是幼儿教育的学习特点,而爱玩又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利用多媒体画面“一个吹泡泡的小姑娘”引发幼儿吹泡泡的欲望,又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点,告诉幼儿泡泡有许多小秘密,要求幼儿边吹边观察,比比谁发现的秘密多,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发现泡泡特征,让幼儿有意识地玩。幼儿听说有许多秘密,都迫不及待的吹着、看着,相互间热烈地交流着,争着向我汇报:泡泡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泡泡很轻、很薄、透明,泡泡会飞、会碎、有大有小,有的是圆形的,有的象葫芦,有的象妈妈抱着孩子,手不能抓住泡泡,而塑料圈却能抓住泡泡等等,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吹着、顽着,沉浸在泡泡的世界,主动地探索着,积极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通过互相交流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泡泡的特征。
2、动手实践,探究调制方法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意识,是我教学的研究重点。
通过吹泡泡游戏及互相交流探讨,幼儿对泡泡属性已基本了解。在幼儿余兴未了时,我故意用圈蘸着“水”吹泡泡,咦,怎么吹不出泡泡呢?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一抛出,能激起幼儿思考,他们运用生活经验和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泡泡水应用洗涤剂加水调制而成,应用肥皂、肥皂粉加水搅拌而成等等。噢,真的吗?我们来试试行吗?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有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探究才进入真正的状态,于是给幼儿提供操作的材料,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给予幼儿开放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动手实践,探究泡泡水的调制方法。而我呢,只是一个引导者,发现能力差的幼儿制作不成功时,引导他们想想是什么原因,是水太多了吗?想什么办法呢?鼓励他们自行解决在调泡泡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可以分别用几种材料试试,对比一下各材料调制的效果。由于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情绪高涨,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哇,我成功了!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拿着自制的泡泡水吹着五彩缤纷的泡泡,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我注重孩子的探究过程,所以不管结果怎样,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成绩,然后请孩子说说“你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有没有什么发现或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等,给幼儿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幼儿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借鉴,能促使幼儿从多角度去实践、探索。
3、与泡泡共舞,体验成功乐趣
为了让幼儿更了解泡泡的属性,同时也能用肢体语言表现泡泡的特征,体验与泡泡共舞的乐趣,渲泄成功的喜悦,使气氛达到高潮。我首先让幼儿欣赏配有美妙音乐的动感画面,让幼儿观察发现泡泡飞舞、旋转、嘻戏的各种动态,然后请幼儿创编动作,与泡娃娃共舞。当时,泡泡在孩子们中间飞舞,孩子们在泡泡中旋转,整个场面洋溢着欢乐。
四、活动反思
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教学活动就能培养得了的,要求我们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做到:1、善导,诱发孩子大胆质疑。老师应仔细观察幼儿,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需要,选择来源于生活经验的内容,创设条件,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质疑。2、会引,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在教学中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主动探索新知、发现新知,激发探究的欲望。3、敢放,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敢于放手,建立以幼儿为主的教学模式,提供材料,给予开放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4、能启,迁移孩子实践经验。学以致用,所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孩子在实践中探索出调制泡泡的方法时,我能启发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如:探索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等等,使幼儿在此过程中知识经验得到强化,又有利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我能结合生活实例,启发幼儿拓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想玩吹泡泡时,鼓励幼儿自己调制泡泡液,这样既省钱,又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总之,活动内容、目标突出综合性,活动时空突出开放性,活动过程突出实践性,活动形式突出游戏化,那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主地学习、探究,从而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大早,宝宝的妈妈就皱着眉头对我说:“这些日子干燥,孩子运动量有多,可是不爱喝水,你看一大早起来鼻子就干得流血了,真拿他没办法。”
为了让孩子喝足够的水,我特意在全班小朋友前讲了饮水的重要性。喝水时,别的小朋友都能将杯中的水咕咚咕咚地喝完,只有宝宝总是喝了一点点就不喝了,当我为其他的事走开时,天天跑来对我说:“老师,宝宝把水吐出来了。”我一看,桌上有堆水,心里一怔,难道刚才我的那一大堆话对他就一点作用也没有?真想过去好好的罚他,让他当着我的面重新把水喝完,可一想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今天当着我的面喝了,可明天又会怎么样呢?正在无奈的时候,我的眼睛无意中扫视到窗台上的花朵,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下课后,我把宝宝叫到身边,指着那盆花说“你知道怎么才能让花开得越来越好看吗?”宝宝想了会儿说:“每天都要浇好多的水”“以后你喝不完的水给它喝好吗?”宝宝高兴的点点头,从那天以后宝宝每天都把自己喝不完的水给它喝,花朵开得越来越精神了。
一天晨间谈话时,我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那盆花,还不失时机的表扬屠正轩:“小朋友,宝宝每天都把自己喝的水,给花儿喝,所以花儿长得越来越好了,花儿可感谢宝宝了,不过它还有些担心。”小朋友不解的问:“是什么?”“它说啊,我可心疼屠正轩了,每天只顾得上让我喝水了,自己却没喝多少,鼻子干得流了血,嗓子也干得直咳嗽,它多希望他像花儿一样天天喝足了水,这样就不会生病,身体长得又高又壮,你说呢?”他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以后宝宝真得能把杯中的水全喝完了。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类似上面所述的故事,如果我们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并用简单的说教方式解决问题,他们是不会理解和接受的。相反,如果我们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多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去巧妙地启发引导他们,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立刻被幼儿接受,我们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