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过分地保护孩子正确吗?

07-22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亲子关系:过分地保护孩子正确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总是想方设法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过,有的家长会疼,而有的家长却不会疼,表现最突出的是“怕”字当头,过分地保护孩子。

其实这样疼孩子,不仅一点好处也没有,还会限制孩子发展。

因为幼师接触形形色色的家长,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举一些家长不会疼孩子常见的例子,给大家提个醒:

怕孩子饿着,不怕孩子撑着

在家长眼里,孩子不能饿着,如果把孩子饿着,家长可就于心不忍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孩子遇到爱吃的东西就多吃,不爱吃的东西就少吃或者不吃,结果导致孩子偏食,甚至严重偏食,造成营养不良,您说这算是疼孩子吗?

怕孩子冻着,不怕孩子捂着

天气只要稍微凉一点,家长就怕把孩子冻着,于是便给孩子添加衣服,导致孩子“内火”。

其实,给孩子加衣服本身是为了让孩子别着凉,别生病,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孩子自身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御寒能力,才是十分必要的。

怕孩子不高兴,不怕惯出毛病

孩子虽然小,但懂得怎样向家长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家长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会使用多种方式(哭闹打滚)使家长妥协,从而达到目的。

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帮孩子养成任性的毛病。孩子长大以后,不可能事事如意,当遇到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事情时,自然就会固执己见,与家长甚至与同事之间发生矛盾,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一些烦恼。

怕磕、怕摔、怕碰着,不怕孩子弱不禁风

家长总是愿意让孩子在父母的高度保护下生活,不敢让孩子登梯爬高,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自然而然获得的运动经验就少。

家长别以为是在为孩子的成长做好事,其实您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您说这算是疼孩子吗?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孩子的,但过分的保护只会害了孩子。

但愿您不仅仅是一个疼孩子的家长,而且是一个会疼孩子的家长,一个能够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上疼孩子的家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正确的处理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1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像。安全感是1种大部分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爸妈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看到爸妈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爸妈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因此,爸妈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多1分爱心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闹离婚的爸妈,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的。

爸妈要"善为子师",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示范。比如,要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习惯,爸妈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1言1行,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1位名叫博萨德{Bossard}的学者这样指出:爸妈的言行举止,是悬于子女眼前的1面镜子,家庭的生活方式,是1份丢不掉的家庭遗产。这话确实令每1个爸妈深思。

爸妈要"善为子师",还需注意各自形像的自我调节,使父亲与母亲的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家庭教导,从总体上来说,重视母爱,忽视父爱,强调父亲管教中的严厉的1面,忽略母亲教养中的娇宠的危害。这种"严父慈母"的旧观念、旧形像,其实应当改变。在对子女的教导中,既应重视母亲的作用,又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父亲的教导效果,甚至比母亲更为有效。比如,雷丁{Radin}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提高。对于童年期儿童的个性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然,就总的情况而言,爸妈双亲对子女的教导是同等重要的。假如爸妈能够密切配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像,使得慈爱与严格,教导与养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教导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导的整体功能。

二:爸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办法教导孩子。

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1样的,即使在同1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它身心差异。1般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1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喜欢游乐,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大部分的心理需求,爸妈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导效果。

三:爸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爸妈的心理素养提高了,家庭中的心理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爸妈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要有深厚稳定的教导情感;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要有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等等。

怎么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1.定时沟通或即时沟通

如果你很忙,但只要你是一个守信用的家长,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一至二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如果你有比较多的时间陪孩子,当然是即时沟通比较好,但切忌唠叨。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是随机的。沟通时要注意让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子女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够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形成了。

2.给情感发泄一个渠道

亲子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父母的独断给孩子带来的情绪压抑。为了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情绪发泄是很重要的。每周让子女发泄一次,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给孩子一个讲话的机会。在孩子发泄的时候,父母只能耐心地接受,不能反驳,但可以对孩子做出一些解释。

3.相互尊重并给适度的关心

任何年龄的人之间所产生的问题,通常都是缺少相互尊重的结果。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尊重长辈之余,可曾也自省自己是否平等的对待孩子?建立互相尊重,我们必须先从愿意表现对孩子尊重开始。把我们负面谈话减少到最少,在气氛友善的时候和子女说话。仔细听他说话,认真的注视他,让他了解我们真的关心并想知道他的问题所在。

4.传达你的爱意

你是否常常应用话语或行动,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对年幼的孩子,你也许说一些“我喜欢你”一类的话,孩子大了,有的家长可能不好意思或不习惯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非言语的信号也非常重要,如一个温暖的微笑和关心的眼神,拉拉手或拍拍肩膀,即使是很微小的亲密动作都是很重要的。(插述一个小故事)在爱人与被爱中,他获得了满足和鼓励。同时他也会用爱来回报你。

5.适当的鼓励与引导

当孩子作了一些让你感到贴心的事时,要及时的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满意。一定让他听到、看到、感觉到你对他的鼓励,千万不要只会当面数落他的不是。当孩子做了一件你认为不对的事时,希望你能冷静一下,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决定如何引导。

6.共赏生活中的乐趣

人与人之间最能维持长久的是精神上的欣赏和依靠,美满的家庭生活是需要建设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绝非是“量”的问题,关键在相处的“质”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花点时间与孩子做一些你和他都喜欢的事,发掘他的潜能,也会测出你对孩子的包容度,孩子在此时也可能透露出他的一些问题和想法。

亲子沟通“六要”

1.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

2.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

3.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

4.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

5.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

6.要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

1.不要在情绪高涨时,急于与孩子沟通或讨论问题。

2.不要把工作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3.不要太过急躁,因为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

4.不要先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因为这也于事无补。

5.不要用批评、指责的语气(以言语或是肢体暴力管教)。

6.不要轻易说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等话语。

与孩子沟通六秘诀

给他机会;能进能退;潜移默化;缩短距离;疏导情绪;知足常乐。

正确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不一样的事物。那成功的亲子关系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快来和我一起看看把!

· 孩子不会在你面前刻意隐藏情绪 ·

经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熊孩子的“坏脾气”。但是每个人都有各种情绪的波动,只是不一定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对成年人来说,越是在亲近的身边,越容易表现他们的情绪。孩子也一样,心理越是和父母贴近,就会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一些负面情绪——愤怒、紧张、悲伤、恐惧等等。

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的安全感时,才会和父母撒娇。档孩子很少表现情绪,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表明了着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了。父母需要注意,是否有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帮他们说出来。

· 孩子遇到问题、受到伤害第一时间跟你说 ·

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遇到了事情会第一时间找家长寻求帮助,其实并不是。孩子会先设想父母对事情的反应,预测可能的后果,孩子所有判断都是基于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当孩子判断会获得帮助,并不是受到指责和说教时,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如果孩子曾经在外面受到伤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态度,那孩子以后宁愿忍耐痛苦,也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求助。

· 孩子会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

孩子能自然的吐露自己的任何想法,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厉,经常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慢慢的不愿和父母沟通。孩子能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是不会告诉父母的。

· 对孩子的答案不评判、不臆断·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不客观的反馈,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我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不爱吃蔬菜。这本没什么,但是她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性格急躁。虽然这两者唯一的关系可能是,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还有父母在倾诉孩子行为以后,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磨蹭等等。这些臆断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像“想象”的那样。

· 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很多孩子被繁重的课业束缚着,很少有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孩子喜欢做的事可以帮孩子激发成就感。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会养成“持之以恒”的能力,孩子也会更少的去尝试危险行为。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领域。父母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往往上是自己未满足的兴趣、爱好。父母不让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害怕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也会很大,导致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 孩子会配合你设置的恰当规则 ·

聪明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会与孩子沟通设置恰当的规则。不会因为孩子不高兴或不喜欢自己,就对孩子听之任之。完全没有规则的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麻烦。恰当的规则包括: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生活习惯、时间规划;晚回家要和父母沟通,使用礼貌用语,注意餐桌,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 会对孩子道歉并商量弥补方式·

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如果父母出现情绪反应过度,对孩子发脾气,打孩子,就需要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可以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换位思考会怎么做?当时是什么情绪和想法,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对孩子就是应该高高在上,付出都理所当然,甚至只要自己觉得“为了孩子好”就不考虑孩子感受。想让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沟通。打孩子,只会让孩子害怕“被打”,孩子最后会得出结论——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但为什么?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鉴定亲子关系,凭血型可以吗?


一天,输血科窗口处来了一位朴实的小伙,他悄悄地咨询道:“大夫,我父亲住院查的血型是B型,可我以前献过血人家说我的血型是A型,我们爷俩血型怎么不一样?会不会……会不会我不是亲生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血型虽然是在亲子之间有遗传性的,但这种遗传并非是子女的血型会和父母的“一样”,而是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所以上文中那位小伙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而ABO血型的遗传规律究竟是怎样的?

这要从血型基因开始讲起。目前已经明确,ABO血型系统分别受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人的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在遗传时按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分离与自由组合,会出现AA、AO、BB、BO、AB和OO六种遗传型。因为A和B属于显性基因,O属于隐性基因,所以只要一条染色体带有A基因、另一条染色体是A或O都会表现为A型,B型同理,而只有两条染色体都带有O基因的人才会表现为O型血。换句话来说,同样表现为B型血的人可能有BB和BO两种遗传型。理解了这个原理,就很容易能推断出什么血型的父母可能生出什么血型的孩子了(见下表)。

表1 ABO血型遗传规律

父母的血型

孩子可能的血型

A×A

A,O

A×B

A,B,O,AB

B×B

B,O

B×AB

A,B,AB

A×AB

A,B,AB

AB×AB

A,B,AB

O×AB

A,B

A×O

A,O

B×O

B,O

O×O

O

既然ABO血型是基因遗传并且遵循固定的遗传规律,是不是就可以鉴定亲子关系呢?

答案并非肯定的,因为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就算知道父母二人的血型,除非两人都是O型血,不然的话孩子血型还是会有多种可能性。并且ABO血型只有4种表型,重复率很高,没有血缘关系也很可能血型“相符”。比如父母都是A型,孩子即便是A型或O型也并不能确定就是亲生的,因为世界上这两个血型的孩子很多,只是孩子如果是B型时可以说明不是亲生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根据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只能做出否定推断,不能做出肯定判断,在亲子关系中只能做参考。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特殊情况,如极罕见的顺式AB型等。如果真的想要准确的认定血缘关系,还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DNA亲子鉴定。

孩子与汉字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热爱文字,是否爱看书,同样取决于他童年时是否与汉字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小被逼识字,被逼写字,甚至心中憎恨汉字的孩子,长大后会爱书爱文字!

可是我们的孩子与汉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忍受着这样的“酷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知把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汉字粗暴地摆在孩子面前,强行让孩子记忆、书写。

也许孩子是认识了几个字,是会背几句经文,家长也很高兴,我的孩子终于会识字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断送了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也许孩子一生都讨厌读书写字。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这一生又能有怎样的前途和人生呢?

所以说,孩子对汉字的最初感情,也就是孩子与汉字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这一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但是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吗?有人在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字吗?现在几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英语。

为了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不惜变出各种花样吸引孩子。但偏偏是对比英语不知伟大多少倍的汉字,中国人自己却采取了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汉字之间的“亲子关系”!

中国为什么所有影响世界的了不起的成就和了不起的人物都诞生在古代?为什么现在所有象征着思想和智慧的伟大奖项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看看古人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可知一二:

在古代,凡是写了字的纸,是不能用来擦拭污渍的,废掉不用的纸,只要上面有字,就不能随便撕掉扔掉,更不能被脏物玷污,只能在一个叫字库的地方集中焚烧。而现在,却是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

而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正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对汉字没感情!没有任何人做着在孩子与汉字之间建立亲子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将研究如何吸引孩子对英语感兴趣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让孩子喜爱上汉字呢?一个喜爱汉字的孩子,一个从小与汉字建立了亲子关系的孩子,才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啊!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改善亲子关系要【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集体社会中,当我们和各种各样的人相互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含很多,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关系才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聊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何谓亲子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忽视了亲子关系;

我们要明白,对子女的教育基础来源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在和谐的亲子状态下,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谈何教育呢?

再者,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现今很多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却是这样的:

「言语上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大声苛责”;

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孩子包办一切;

害怕孩子学坏,偶尔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

以上归结到底都是家长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要想改善亲子关系就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

与孩子“平等相处”

尊重是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有时候家长需要暂时抛开长辈的身份,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平等地相处;

如孩子犯错误或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先耐心地倾听孩子所想,而不是责骂为先;

大家都说陈小春和应采儿都是“暴脾气”的人,怎么会生出如此软萌的Jasper;其实Jasper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就十分和谐;

某节目中,Jasper不想完成任务,应采儿看到了并没有大声苛责,而是耐心地劝说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

只有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原因;而不是让孩子产生恐惧而不敢言;最后Jasper也跟妈妈袒露了心声;

除了语言上的轻声、尊重之外,行为动作上的尊重也很关键;

大人比孩子身高和体型上有优势,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太注意就会造成对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样孩子会产生距离感,有时候甚至害怕;

试试和孩子对话的时候蹲下来,慢慢说轻声说。

杜江在某综艺节目中被称为最受孩子欢迎的爸爸,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大概是他明白孩子的需求吧,特别是他蹲下、微笑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话的时候......

“蹲下”这个小动作是为了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一水平面,眼神有交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与父母是平等的,才会有安全感;记住,平等是尊重的第一步;

与孩子“有商有量”

在孩子还不能自理的时候父母当然需要为孩子处理各种事,但当孩子逐渐成长,父母就应该慢慢学会放手;

所以“孩子的一切我做主,我包办”的想法就要改变了;这里并不是说让父母都听孩子的,而是在作与孩子有关的决定时,我们试着和孩子商量,沟通;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父母不能因为觉得孩子不懂事、还小就为孩子作任何决定;关系到孩子的事情,譬如孩子的穿着、参加什么兴趣班等等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如果孩子能自己作决定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做并尊重他的选择;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宜的讨论建议上,不能剥脱孩子被尊重的权利;

而当孩子的意见不可取时也应该耐心告知源由;这样孩子感觉被尊重了被重视了,亲子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有隐私权的,孩子也有;尊重也包括尊重对方的隐私权;

比如孩子也有自己的个人物品,我们不希望有其他人去处置我们的东西,孩子也一样;未经得孩子同意时,家长不可以不顾及孩子的反对就随意处置;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在进入房间时也应该先敲门,经得允许进入;信任孩子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除此之外,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也很有必要;

孩子在做作业时,玩玩具时,如果不是孩子求助或者有危险的情况下,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主去完成手上做的事情;因为不经意的打扰可能会打断孩子专注的思路;

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才能逐渐让孩子形成自主独立的习惯;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毋庸置疑;因此我们更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与他们平等地相处,重视他们的心声、想法、情感......为之尊重;

尊重并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去执行并且保持、坚持;

就像邦元英语一样,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孩子最适合学英语的年龄段给予孩子专注于听力训练的英语课程;

而且更是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致力让孩子能更轻松,简单地快乐学英语;

亲子关系理论分享


多数做父亲的苦笑一下,当然也有甜蜜的感觉。父亲这个角色不好当,家庭的责任要担当,但是小孩的教育也要负责,从此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如何和这个小冤家相处的难题,相处就是相互发生作用,这个作用很可能就是副作用!下面我给你分享一个我们做行动学习催化师经常用的一个理论,也是经常用到管理和亲子关系中课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叫“TA理论”,全称是“相互作用分析论”

相互作用分析(TA)由伯恩(E.Berne,1964)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分析心理异常者的人格结构,启发其自我发现并加强人格积极方面,指导其建立和形成适应现实的信心和能力。后被用于管理实践。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训练员工和领导人,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有效的组织发展技术。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从生活中习得的自我,即专断的“父辈自我”、无理性的“儿童自我”和理智的“成人自我”。三种自我总是通过人的外部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父辈自我”的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权势作风突出,喜欢统治、支配、训斥他人。行为表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儿童自我”的心态以儿童样冲动、幼稚为特征。表现为服从和任性交替或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依赖、退缩、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

“成人自我”的心态以理智和平等待人为特征。能客观、冷静、按现实原则作决定。行为表现有理性、待人处事平和、慎思明辨、尊重他人。

伯恩认为,三种自我构成人格,潜藏在人的下意识中,在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或相互之间发生转换。“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和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格局可分为互补(平行)式的和冲突(交叉)式的两大类。任一格局均包含甲以某种自我方式对待乙,并期望乙以某种自我方式回应自己和乙以某种自我对甲实际作出的回应两个方面。当两者相符合时,是互补式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际沟通。当两者不相一致时,是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和交往,常见的格局有八种。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①甲:我何时能得到你的报告?

乙:明天三点整。

②甲:你必须为我明天做完这件事情。

乙:是!是!我一定

③甲:妈的!班长真讨厌。

乙:老子也烦死他。

④甲:我在车间甭想出头了,咋办?

乙:别怕,我给你撑腰。

⑤甲:我急需你的合作、帮帮忙吧!

乙:你都没法,我还有办法吗?

⑥甲:你这活干得太不认真,马上给我改过来!

乙:我讨厌指手划脚,你算老几?

⑦甲:你的工资最好能合理安排使用。

乙:谁要你管闲事!管好你自己吧!

⑧甲:你太不象话,我要开除你。

乙:请你指出来,我哪点不象话。

显然,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人际沟通进行下去,而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但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并不都能建立理想的、平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例如③、④格局的情况。同时,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第⑧种格局,在乙的“成人”态度回应下,甲很难不用建设性的“成人”态度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沟通又能进行下去。

相互作用分析用于组织发展,就是要在工作组织中提倡发展“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人际格局,避免消极的互补格局和冲突格局,使冲突格局向积极的沟通格局转化。其具体作法是首先组织群体成员通过影视手段或听讲座学习相互作用分析原理、格局的种类、区别和导致的结果。然后训练成员学习、分折认识自己的人格自我、习惯化的“自我”行为方式和与人交往的格局。必要时也可辅之以格局测验法以确定员工倾向。最后,应用于人际交往实际,在交往中发挥自己人格自我的积极方面、避免消极方面,努力把情感、思想、举止行为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自觉地用“成人自我”待人处事,提高自己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的能力。当组织成员都按“成人自我”与人相处时,整个组织也随之得到发展。

目前,世界上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训练员工和领导人的企业组织日益增多,大多数反映效果良好。例如,美国航空公司八千名接触顾客的职工接受这种训练后,86%的人对工作更积极而有信心,更能用“成人”心态处理业务工作。典型的案例如:一位女售票员正在接待前面的几位男顾客,位于后面的某女顾客出言不逊道:“见了男人就没完没了!”女售票员答道:“很抱歉,让您久等了,你需要什么?”女顾客内疚地:“我??我买一张圣路易斯的机票。”女顾客的“儿童”心态与“父母”表现遭到女售票员“成人”姿态的回应,格局发生扭转,使沟通进行下去。

相信《亲子关系:过分地保护孩子正确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环境保护儿歌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