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很好动家长怎么办

07-25

毋庸置疑,作为一位刚入职不就的教师来说,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优秀的教育笔记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宝宝很好动家长怎么办》,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里有个好动的宝宝让父母很头疼,孩子活泼好动,就不能严格遵守纪律,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其实,3-6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最佳时期,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艺术特长的敏感时期,还是增进幼儿品德的奠基时期。只有根据孩子活泼好动的原因,才能进行针对性教育。那么,怎么帮助幼儿克服好动的行为呢?

一、参加运动释放能量 既然孩子精力过剩,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参加运动释放能量,比如:做广播体操、打跆拳道、打太极拳、蹲马步、跳舞、做体育游戏等,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让孩子玩个够。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消耗了过剩的能量,使孩子稍嫌疲劳,不再兴奋异常。 二、培养注意的坚持性

家长要对孩子加强注意坚持性的训练,比如观察力、记忆力训练,让孩子注意的范围更广,坚持的时间更久。常见的有记忆电话号码、记忆数字、记忆字母、走迷宫、蹲马步、金鸡独立、站岗放哨游戏、守门员游戏等,既增强了注意力,又克服了好动的行为。

三、加强延迟满足的训练

由于孩子活泼好动是因为孩子常常要喝水、吃零食、上厕所、玩玩具等行为过多而导致学习半途而废,不能坚持有始有终,那么家长就可以加强延迟满足的训练,要求孩子遵守规范坚持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就进行具有吸引力的奖励。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身坐正,手放平,两眼看前方,上课发言先举手,不要抢答,不要随意讲话,不要随意下座位,按时完成任务等等。m.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孩子之间起冲突家长怎么办


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生冲突往往不可避免。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很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不放心让他独立解决问题,常常包办代替。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和失败,并在感悟中成长。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与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现象,有破坏性作用。实际上,冲突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机会。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将孩子们分开。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代为处理。对孩子们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正所谓“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也可亲历一次失败,这也是一种积累。当看到孩子同伴间发生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孩子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暂时冷处理,切忌从孩子的一时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他产生对立,导致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来说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能使孩子形成安全感,这有助于孩子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应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说教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孩子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做,但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应从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入手,并示范教授一些解决冲突的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他们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只有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幼儿园宝宝“暴力”怎么办?


一、案例

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二、原因

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小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三、怎么办

1、父母注意正确示范

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

2、坚持一贯原则

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3、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4、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没有睡着,怎么办


哎,萌萌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天来到幼儿园,萌萌表现的中规中矩没哭也没闹,但一到午睡时,她就紧皱眉头,老师问他原因,她就嚎啕大哭,哭声如雷声,惊天动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脚踢。搞得老师手足无措,只能带他到教室外散步,她总是马上安然无恙微笑了。我总会提醒她好多次,试图让她能够睡着,避免午后疲劳,可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和家长也反映过,可是家长的态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她不想睡就不要勉强她睡,只要不影响其他的幼儿。第二天,我想也许可以照着家长的意思试试,于是,今天我走到萌萌小朋友的身边,对她说:"宝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可以吗?"她兴奋的告诉我:"可以,老师你真好。"她送给了我灿烂的微笑,我同样也回应了她微笑。以后的几天,萌萌小朋友都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所谓"打盹儿",就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无疑,午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然而,很显然,午睡对于我们班上的这位宝宝来说是"不来电"的,我也曾想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这样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造成一个不健康的幼儿。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萌萌存在午睡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为使幼儿克服午睡障碍,除了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1、开展快乐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老师、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

2、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心理幼儿午睡时我常常扮演幼儿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爱哭的幼儿入睡,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信任、喜欢和亲近老师,产生愉快和情感,哭闹也就随即停止。

孩子任性怎么办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那怎样引导任性的孩子,使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一、要严、爱适度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同样也是老师心中的“宝贝”,在真诚的爱护和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的坚持说服教育,不能随意顺着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使他们知道做的对的,大家会支持他,相反,则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使孩子慢慢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二、以多种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对荣玉的教育中,老师告诉孩子,得“第一”的渠道有很多,例如:在幼儿园里帮助老师和小朋友打扫卫生、整理玩具、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等等,都是“第一”的表现,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并不是以不合理要求排在“第一”,大家就会认可。

三、“冷”“热”处理要恰当

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重视孩子此时个性上发展的特点,“冷”“热”处理要恰当,对其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一时难以说服,可采取“冷处理”,使孩子明白无理取闹所得到的收效是不大的。

四、家园协同教育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重视幼儿的在园教育,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恰当,要求不一致,会使其有机可乘,从而形成孩子在园很听话,而在家仍是“小霸王”的现象。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孩子不肯认错,怎么办?


曾经在一期幼儿刊物上见到这样一个讨论话题:有一个叫康康的小男孩,是班里的调皮大王,经常恶作剧。

在一次制作动物面具的美工活动中,值日生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图画纸,可是,当老师准备上课时,康康大叫,没发给他图画纸,值日生确信已经发给他了,全班幼儿也都证实已经发给康康纸了。

可他还是百般抵赖:没有发给他纸。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幼教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暂且不去管他拿没拿纸,而是重新发给他一张纸。

然后,老师蹲下来和他一起共同完成这件动物面具,做一件全班最漂亮的面具,并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康康,让康康在小朋友面前重新树立起信心。

老师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励康康:“原来老师还是喜欢我的。

”而且,也能改变小朋友们对康康的偏见:“康康这不也挺棒的,做的面具可真漂亮!”我想,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得到表扬,得到表扬的孩子,这个时候心情最舒畅,这个时候最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老师可以在称赞完康康的作品后,委婉地向康康询问值日生发给他纸了没有,如果值日生确实发给他纸了。

我想在这个时候康康会承认的,这时老师就用十分惋惜地口吻说:“哎呀!太可惜了,你要是不把纸弄坏就好了,那样的话,你就可以做两件漂亮的动物面具了。

”用这种方法批评康康不该浪费纸,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对于犯错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易于接受。

如果康康还不承认值日生发给他纸了,老师就不要再对这件事追究下去了,也许这一次值日生是真的忘了发纸给他。

对于康康来说,这件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

但是,在老师的眼里,康康仍旧是一名问题儿童。

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要多留意观察康康,并且与家长经常沟通,找到康康不肯认错的原因,对症下药。

我想,康康会改掉这个坏毛病的。

尿裤子不说怎么办


俞宸彬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别看他小,可是说话做事就像一个小大人,还喜欢跟我聊天,每次有什么事都要与我分享,的确很讨人喜欢。

在一次午休后,我要他们去解小便,彬彬摇摇头不想去,于是我就让他先回到教室,等其他小朋友小便后回到教室做好了,我看见彬彬自己站在椅子旁不肯坐下,于是我走过去抱了抱彬彬,当我的手触到他的裤子时,他的裤子湿湿的了;我问彬彬你是不是尿裤子了,彬彬一边挣开我的怀抱一边说“没有没有是我的小椅子上有水把我的裤子弄湿的”我笑着看看他的小椅子根本没有水,我想了想可能是他尿裤子害羞了,不好意思告诉我,,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对他说“是吗?彬彬没有尿裤子,那要是彬彬尿裤子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打电话,可要是尿裤裤不告诉老师穿着湿湿的裤子是很不舒服的而且还会感冒的,?”彬彬低下了头抿着小嘴说“我尿裤裤了”我笑了笑领着彬彬去打电话,等妈妈来换上干净的裤子,经过这次尿裤子事件,我每次要小朋友解小便时彬彬一定会很积极,有时忘了我也会提醒他一下让他去小便,每次去小便回来后我也会检查一下他的裤子是否尿湿了,没有尿我就表扬他一下,到现在为止他再也没有尿过裤子。

孩子不肯叫人怎么办?


刚学说话的孩子肯叫人,是因为孩子开口讲话多数是从叫人开始的,随着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他叫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从最熟悉的人开始一直喊到他不认识的人,尤其是得到表扬后,叫人的积极性更高。 但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他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他一般爱向自己喜欢的人、最亲近的人打招呼。另外,与社会环境也有关,如果使用礼貌用语尚未形成社会风气,大人尚且不习惯讲“谢谢”、“对不起”,小孩叫了人以后得不到相应的反应,当然孩子就不那么乐意叫人了。 当孩子不熟悉的客人刚进门时,不要勉强孩子叫人(这样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可以吩咐孩子招待客人,为客人让座、拿糖果、分水果等等;以亲切的语气向孩子介绍客人的身份,再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讲孩子是肯叫人的,如果再不肯就不要再勉强了,千万不可在客人面前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叫人。”这类话只能起相反的作用;还可以带孩子一起送客人,一般孩子都较愿意说“再见”的。此时,家长可多鼓励他与客人道别。 当然,父母自己也要作出表率,做到文明礼貌,即使对自己孩子也要注意礼貌用语,如孩子为你做了一件小事,你要对他说声:“谢谢!”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

孩子经常“迟到”怎么办?


孩子在幼儿园里来园的时间都比较宽松,因此“迟到”现象时有发生。

进入一年级后,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每天上课时间增多,平均每天4节课到6节课,每节课40分钟。

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增加,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幼儿会有疲劳、消瘦感。

有的幼儿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

所以,入学前就开始增强幼儿准时入园(上学)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给孩子时间经验的准备。

我们在大班活动中让孩子认识时钟,借助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单位: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等,和时间赛跑以及钟表的滴答声,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经验。

在同孩子做游戏时,我们增加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游戏内容,让孩子制作一日计划表。

每天早上来园后看看谁没有迟到等,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孩子在时间观念。

所以,这次“总是迟到的嘟嘟”图一,让孩子孩子看嘟嘟起床时几点钟了,说明了什么?孩子们看到钟面的时间已经是7点了,起来晚了。

让孩子找到迟到的原因

为了解决迟到现象,不仅要从种种具体问题入手,更要从认识和态度这一根本问题入手。

把迟到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某个具体问题往往是幼儿容易产生的想法。

因而,活动中,我们都应抓住认识和态度这一关键,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使幼儿体会到: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当嘟嘟说出是“不是我的错,妈妈骑自行车太慢了,不是我的错,是爸爸喊我太晚了,不是我的错,是闹钟太轻了。

”的一系的推脱,让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嘟嘟一开始的行为确实不对,还把责任推给爸爸、妈妈和闹钟,没有想想自己的原因。

后来他照着老师的话尝试了自己早点起来,动作快一点,最后真的没有迟到,体会到了不迟到的感觉真好。

以故事的形式转移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以故事的形式转移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玩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如与孩子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玩具摆放得又快又准、活动结束后可以利用午睡起床后组织幼儿进行穿衣服比赛,以训练他们的速度。

让幼儿更有积极性比比谁最棒!幼儿园的规定是:“早操前来的幼儿都算没有迟到”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讲有没有迟到过的,讲出原因为什么迟到、与没有迟到过的事件原因。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宝宝很好动家长怎么办》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