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总爱把小手放在嘴巴里面。
还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喜欢在地上爬,然后在把脏脏的小手摸脸,放到嘴巴里。
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
但如今的孩子,一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许多家长认为“我们小时候吃了苦,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只有一个,不能让他受苦受累。
”因此,在生活中他们时时处处依顺孩子,吃饭﹑穿衣时出现了几个大人围着孩子一人转的现象;晚上睡觉时还任孩子嘴里含着糖入睡或是整天为孩子买一大堆的零食,结果使孩子对正餐了无兴趣……殊不知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一旦坏习惯形成了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
所以老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所谓,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家庭,老师则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家长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受着影响,因此,老师对幼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平时,老师在幼儿面前,要有意思无意识地让幼儿知道老师是这样爱干净,讲卫生的。
例如,吃饭前和小朋友一起洗手、擦手。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自然会跟着做,久而久之,幼儿饭前洗手的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应从小事做起。
有好多小朋友爱玩纸,可每次玩过后,教师里就会一片狼籍,满地的纸啊等令老师头疼。
为此,在一次美工活动中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让小朋友自己按意愿玩纸,小朋友可高兴了,等他们玩累了,地上也遭殃了,碎片到处可见。
于是,我就唱起《开火车》的曲子,玩起游戏来,小朋友兴趣来了,也纷纷加入进来,当我们开着开着我停了下来,对小朋友说:“不好前面有障碍物,我们的火车过不去”。
说完,将一堆纸捡器起丢进纸篓。
火车又开了,前面又有一堆纸片,我正想开口,只见杏子小朋友主动跑上前去说:“老师,我把这个丢进纸篓。
”我冲她一笑,大声说:“小朋友看,教师里还有这么多东西,我们怎么开火车呀?”小朋友明白了我的意思,都争着将地上的垃圾丢进纸篓。
这下,火车开得真快!
从那以后,幼儿往地上丢东西的习惯明显好转,不管是进行活动,还是吃午点,小朋友都很自觉往纸篓仍。
由此可见,老师对幼儿的耐心引导,会促使孩子两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
孩子要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也表现在要有独立自理能力,玩具玩过后,一定要让幼儿学会物归原主,如果老师让老师来收拾整理,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从让幼儿学会收拾玩具,逐步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学会穿、脱衣物等力所能及的事。
日后,这种好习惯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工作中去,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认真的督促,培养幼儿爱清洁,将卫生的好习惯,让孩子健康成长。
您想想,有多少父母和祖辈,孩子刚一哭闹耍性子,就心软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顺了。
等到孩子已经“掌握”了任性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任性可以“摆布”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家长才挠头,才想到要治治了,这时的确难办了。
因为大人已经教会了他任性。
有什么法子吗?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任性表现,一般也有规律。
您可以留意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犯拧劲,当这种情况临近时,您可以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约法三章”。
比如孩子和祖辈在一起容易任性,那么您带他到姥姥家去之前,就该打打“预防针”。
说理引导 孩子有些要求是无理的或不能满足的,您应赶紧利用童话、故事等方式,给孩子讲清道理,这常常可以避免孩子犯拧。
但一定要及时,别等孩子拧劲上来了再去说理。
激将夸奖 小孩子好胜,更喜欢“听好话”“戴高帽”。
在孩子出现任性的初期,您或者顺向地夸奖他的某一长处,为孩子“转变”找台阶,或者反向地激将,说他“不会怎样,不能怎样”,孩子可能就来了“我能……”的劲。
这样,也往往使孩子摆脱任性的情绪状态。
注意转移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该做的事,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行,一个要干,一个要拦,相持不下局面尴尬。
若恰在这时推门进来一个生人或发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拧劲不消自灭了。
这是因为孩子的注意转移了。
孩子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
您可以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利用当时的情境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别的、新颖的事物上去。
这一方法在任性初起时更灵。
不予理睬 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也有过任性哭闹的毛病。
一次他非要在饭前吃粉羹(通常饭后吃的一种食物)不可,为此大声哭闹起来。
爸爸、妈妈并没有哄他,而是先后走了出去,屋里只剩舒拉自己。
开初,他仍然大声哭闹,过了一阵,不见回音,没有听众还哭给谁听?自觉没趣也就收场了。
这启示我们,在孩子任性地耍脾气时,您在料定没什么“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去理睬他,听任他闹一阵子。
等他不闹了再去说理。
这种方法需要您一不要太性急,二不要心太软。
自我强化 孩子任性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自己也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则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
这可以叫“自我强化”。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矫治孩子任性的毛病。
比如,孩子一犯拧劲不吃饭,拿不吃饭要挟大人。
那么好,您就赶快收拾饭桌,让孩子好好饿一顿。
这饿肚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负强化。
再如开头提到的,没到穿裙子的季节孩子犯拧非穿不可,如果其它办法不管用了,那么就让孩子去穿,受凉挨冻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用这一方法,一是要确保后果对孩子身心没多大的伤害,二是大人要狠狠心。
我班幼儿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平时的家园通讯栏和网上的宣传,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平衡膳食,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只有合理的营养才能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游戏儿歌等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小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岁亦然”,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对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创造性、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的培养。因此,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是他们受益终生。以下谈谈本人对托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得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分步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3岁的幼儿可以听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沟通,单毕竟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幼儿做太多事,他们无法记住的,更谈不上按要求执行。在洗手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步进行,一次只讲一个动作,如:教幼儿洗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手背搓一搓,冲一冲,甩一甩,擦擦毛巾小手好。”每天我只教一步,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每次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我班的顾天成小朋友,刚入园时老师让他洗手,他总是说我不洗,我的手洗干净了,户外活动回到活动室,他坐在小椅子上不肯洗手,我和他一起去洗,他说我不会洗,后来经过我的分布步洗手法,他很快的学会洗手了,每天活动回到活动室,他不用老师提醒一声不响的去盥洗室洗手了。看到别人忘了关水龙头,他还会帮助别人关掉。多么好的习惯呀!
二.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利用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把用餐、饮水、洗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的去学。在游戏活动中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我利用《娃娃家》的游戏教幼儿自己吃饭,我准备了好多瓶娃娃和蚕豆、小勺,请幼儿一勺一勺地喂娃娃吃,让瓶娃娃吃的饱饱的,孩子们经过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拿小勺喂饭的诀窍,这时我再让孩子们自己吃饭,,就容易多了,他们很快掌握拿小勺自己吃饭的技能。在建构游戏时,往往有些孩子会吧所有用过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算收拾玩了,怎么让孩子把各种玩具分类归放呢?光靠老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我就说“我们来布置一个家吧!”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家的感觉最好!”家是人的心灵之旅的港湾,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大积木放大箩筐里,小积木放小箩筐里……”一切按家的方式安设,整理干干净净,分类放置。多整洁的一个家呀!孩子从中学到了活动后要把玩具收拾干净,分类放好。在以后的活动中,就再也没有出现乱放的现象了。
“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我发现班里的孩子特别浮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不管是在听老师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根本不听别人在讲什么。这样,就导致其他同伴无法听清楚,影响同伴的思考。对于这个现象,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经过思考,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来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思考步骤:
一、晨间谈话“说新闻”
二、利用游戏朋友幼儿的倾听习惯。
1、利用“指令性游戏”发展幼儿倾听能力,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利用“传话游戏”发展幼儿倾听能力,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利用“辩错游戏”发展幼儿倾听能力,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三、把握教育活动中的时机,不断培养强化倾听习惯的形成。
1、教师身体力行,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产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2、善于捕捉每个活动中的细节,及时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帮助幼儿建立认真倾听的常规意识。
四、家园合作强化幼儿倾听习惯的形成。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习惯的养成会伴随着人一生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欣欣是家中的独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宠爱她,生活上过度照顾,所以养成了一些娇气的性格。在幼儿园欣欣还算是个听话的孩子,但她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别慢,尤其是吃饭,每次都是最后几个吃完的。有一天,欣欣又吃到最后几个了。我不时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却丝毫没有反应,我给她讲道理,但是没有效果。怎么办呢?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欣欣最感兴趣的娃娃家里有几个小朋友玩得正热闹。于是,我的主意来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对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了几句话,然后快步走到她身边,轻轻地对她说:“欣欣,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刚才告诉我,还缺一个人来当妈妈。你快吃饭,跟他们一起玩,娃娃家的宝宝们还没吃饭,你快给宝宝们做饭去好吗?”欣欣往后看了看,连说“好”。终于欣欣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了。本来不多的饭,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欣欣来到了娃娃家,经过老师的几次引导,欣欣吃饭越来越快了。看来,老师的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说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引导,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变自己的行为。该案例中的老师善于抓住幼儿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兴趣的地方,从而改正了她吃饭慢的毛病。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又让孩子乐于接受,还满足了她的游戏欲望。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反思,不断尝试用积极正面的方法鼓励幼儿吃饭,从而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老师也能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如何培养“双语”宝宝?》,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期是从出生到7岁,大脑在这个阶段最易接收第二语言的声音和模式。研究人员希望研究成果能帮助成人更轻松地学习外语。
培养“双语”宝宝
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发音规则。科学家发现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区别各种语言的发音,但这种能力在婴儿1岁左右开始退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帕特丽夏·库尔博士通过一个例子证明他们的发现:日本人无法区分英语中字母“L”和“R”的发音,rake和lake经常被混读。一名7个月大的日本婴儿和一名同龄美国婴儿对“L”和“R”的发音都能正确区分,但日本婴儿长到11个月却丧失大部分区分两种发音的能力。
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花同样时间便可以掌握两门语言。一般来说,“单语”和“双语”宝宝都是1岁左右开始说话,到1岁半时大约能够学会说50个单词。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双语”宝宝不仅不比“单语”宝宝学习语言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双语教学还能使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研究发现,7岁是学习新语言的最佳时间,一旦过了青春期,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就会显着下滑。
“人类大脑在青春期前更具可塑性,”库尔说,“但对成年人而言,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与孩提时代截然不同,说一口地道外语的希望非常渺茫。”
尽管儿童学习外语有先天优势,但一项由美国应用语言中心发起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中很多美国小学削减了外语课程。1997年,约有25%的小学教授外语,这一数字在2008年缩减为15%。
“我们认为可以从孩子学习语言的魔力中,提取一些原则、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成人语言教学,”库尔说。
她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致力于将这种语言教学课程变得更具操作性。
补救教学
已经错失学习外语良机的人怎么办?库尔与日本科研人员共同开发了一个计算机语言教学程序。这个语言教学程序用“妈妈腔”教学,“妈妈腔”夸张的语气和缓慢的语速就像是父母在教幼儿说话。
一些日本大学生借助这个语言教学程序学习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库尔说,“这虽然是最初步的尝试,但它(语言教学程序)的收获显著。”
库尔的另一项实验显示,当日本学生反复听电脑播放的“夸大版”“L”和“R”的发音后,可以更好地区别这两种发音。
她希望研究成果用于成人学外语。“婴儿学习外语时的基本原理可以运用到成人语言学习培训中,让成人的学习更轻松,”她说。
库尔还建议家长们尽早让孩子接触外语,会说外语的家长可以在家里说外语,或是定时让孩子身处另一种语言环境。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以海绵吸水的速度学习外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