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问题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

07-2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2005年8月,我去北方的某省会城市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讲课。三天的讲课时间里,有一个下午安排现场访谈,也就是说,让我当着几十名学员的面,跟咨询者交谈。选择案例时,一名咨询师告诉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组曾对市里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进行调查,发现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特征的多达18%,而且她手头上就有这样的案例。这名咨询师问我能不能就这样的案例现场访谈,我回答说当然可以。

在访谈之前,我向学员们陈述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两点看法。

第一,不同意给孩子们戴上“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帽子。毕竟这一诊断不是真正的病因学诊断,而是现象学诊断,所以不科学;再说,孩子们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给予任何疾病诊断都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成长受阻。还有,如果告诉孩子“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那就像告诉抽烟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瘾综合征’”一样,并没有实际帮助。我还警告说,下个“时髦诊断”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恋表现,不可不慎。学员们都笑了。有学员问:“如果家长问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说:“那就告诉家长,孩子没什么问题,还是好孩子,只是上网多了点儿,你们不让孩子上网,才把问题弄大了。”学员们又是一阵哄笑。我严肃地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要耐心细致呀!”

第二,大家都是学心理学的,请大家一定记住,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因为内心世界是所处关系的反映。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下午,管先生一家三口如约而至,我和他们一起坐在讲台上,每人拿一个话筒,开始了访谈。

我先作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问管先生一家:“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沉默了一会儿后,管先生说:“我的儿子威威从上个寒假结束,就几乎没去上学,成天呆在家里或者到网吧上网,我和他妈妈怎么说都没用。威威已经上高二了,再这样下去,估计连专科学校都考不上。我和他妈妈都很着急。威威将来怎么办呀?”

管太太补充说:“威威越来越不服管,以前还听一点我们的话,现在我们还没跟他说完一句话,他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和他争论起来,他竟一掌把我推倒在地。”说着忍不住擦眼泪。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威威看了我一眼,显得有点紧张,一句话也没说。

我问管先生夫妇:“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觉得一家三口谁最痛苦?”管太太脱口而出:“当然是做父母的。”过了几秒钟,管先生说:“我以前没想过这问题,总觉得儿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懂得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现在仔细想想,倒觉得儿子也很不容易。威威曾几次下决心戒掉网瘾,好好地去上学,但就是坚持不下去。看得出来,他挺矛盾的。他应该比我和他妈妈更痛苦。”说完,他怜惜地看了看儿子。威威有点坐立不安了,似乎被一些什么东西打动。管太太一脸惊奇地看着丈夫,似乎在猜测他这样说的真实含义。

我问威威:“你每天上网几小时?”威威答:“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网上玩游戏或聊天。”“网络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可以让我听不见爸妈的唠叨。”“他们怎么唠叨了?”“他们成天在我耳边说学习怎么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学,还让和我一起去网吧的同学不跟我玩,弄得我一点面子都没有。有时候,我真想自杀。”威威越说越激动。管先生夫妇却毫无表情,大约这样的抱怨他们听得太多了。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转而问学员们:“你们说说,威威为什么会那么长时间上网?”一个学员站起来说:“因为被父母管得太多了,到了网上,他可以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另一个学员说:“因为学习领域是父母和老师的地盘,而网络是自己的地盘,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呆,肯定觉得舒服。”有个学员说得更严重:“是父母把他推向网络的。”……眼看着访谈渐渐变成批斗会,我及时叫停,对管先生夫妇说:“台下的心理咨询师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对的,可以听;觉得不对的,可以不听。我认为你们是很负责任的父母,你们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

我又问威威:“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管你,不对你唠叨,你心里不烦,就不那么需要上网?”威威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肯定。”管太太马上反驳:“算了吧!有一个月我们没怎么管你,你还不是成天在网上?”威威辩解:“那段时间,我也看书了!再说,你们虽然没说什么,但脸色比任何时候都难看!”管太太又忍不住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早就不打算要你这个儿子了,权当没生过你,没你这不争气的儿子……”

等管太太的哭声稍停,我问:“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你觉得威威现在坏到几分?”管太太擦擦眼泪,似乎不想回答,直到我再追问,她才说:“两三分吧。”我笑了:“才坏到两三分,你就打算不要他?”

接下来,我在屏幕上投放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

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

(针对孩子过度上网)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男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我对管先生夫妇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的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这是很严肃的问题。管先生夫妇低头沉思,威威也似乎有所触动。

我问威威:“你是男子汉,愿意选择哪条路呢?”威威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如果不逼我、不烦我,我当然愿意选择最好的路。”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流出来。那一刻,鲁迅的话在我耳边响起:救救孩子!当然,管先生夫妇是一片好心,只是由于好些事情没想清楚,才导致孩子用自己的前途与他们对抗。我的职业任务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现清楚的现实。

谈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承受着不少压力。我宣布休息20分钟,让大家消化一下。

休息完回到会场,我让在座的心理咨询师给管先生夫妇出主意,结果很快就有了一大堆主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大约有一正一反两派观点。

正方认为:威威还不懂得好好学习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反复对他说以后竞争很激烈,如果不上好的大学,将来连饭都没得吃,以增加他的危机感,等等。

反方却认为:如果17岁的男孩连这些道理都不懂,那就是傻瓜,随便讲啥道理都是没用的;相信管先生夫妇已经把这些道理讲了无数遍,结果是越讲越没用,所以还不如抓住一个核心——守住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营造友好的、理解的气氛,即使威威每天24小时上网,但他还是儿子,要让他享受“儿子的待遇”,不让网络阻隔亲情;亲情第一,上不上网简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听着各种主意,管先生夫妇表情极为复杂,威威则表现得有些慌张。我估计他在想:如果父母这样对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三小时很快过去了,我对管先生一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在他们一家三口离开后,我建议对管先生家进行追踪咨询,并提出了一些咨询思路。

三个月后,学员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后来又给管先生家做了四次访谈。情况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管先生夫妇一直努力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把儿子上网看成次要事情,整个家庭温情脉脉。半年后,她又打电话告诉我:“威威上学了。上学那天,他对父母说:‘你们对我这么好,别说让我上学,就是让我跳火坑,我也愿意。’管先生很幽默:‘儿子呀,不管是上学还是跳火坑,你都是我们的好儿子。现在想想,上个屁网算什么,竟搞得差点儿把整个家毁了。’”

我听了大笑,既为好学员,也为威威这个曾经很可怜、现在却很强大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关系问题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要在孩子10岁之前学会接纳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亲子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双向互动

“沟通的技巧、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跟孩子有真实的、内在的联结。”张娟说。

张娟举例说,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心中充满了喜悦、幸福、兴奋,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四肢健全、没有毛病就心满意足了。那一刻父母对孩子是全然的接纳、全然的爱,发自内心地接纳他的每个部分,这就是联结。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用自己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来纠正孩子,逐渐失去了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那份初心,开始有目标、有比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让自己有面子。张娟说,孩子3岁以后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越大越希望表达自己,就开始跟父母反抗,父母如果总是用“如果你不这样,妈妈就那样”的方法跟孩子讲道理,用“如果你好好的,妈妈就给你这个”的方法训练孩子,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爱。他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好,妈妈爸爸就爱我;如果我不好,他们不一定爱我”。

为什么家人之间看起来给出去的都是爱,但有时候彼此收到的却是伤害?张娟认为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能量流通,让孩子听到父母的想法,也让孩子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就不是爱。父母只顾唠叨指责,孩子就学会了沉默,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剥夺孩子认识世界、体验世界、见证自己内在力量的过程和经历。而这个过程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张娟总结为:有情绪时先不沟通,避免情绪化导致无效沟通;在公众场合单独沟通,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关注;每次沟通结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回馈,形成完整的沟通。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很多妈妈一边指责孩子不干事,一边大包大揽把事情干了。等孩子好不容易出去干了一件事,妈妈又说孩子干得不够好。”张娟说有一次看到孩子们在义卖,摊位上的孩子多数戴着耳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旁边的妈妈则不停地说:“阿姨问价呢,你赶紧说,10块10块,你快招呼,这是你的摊位。”“你快当老板,你快卖呀。”“哎呀,你给的折扣太多了。”张娟建议父母反省一下,如果有担忧、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到底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父母的内心往往都期待能说服孩子。无论表现得和蔼还是坚定,都要让孩子听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讨好的、愿意听爸爸妈妈话、让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做自己了。

所有孩子本来都是有主见的,但是都会在妈妈的说服、讲道理中被瓦解掉。等孩子长到16岁时,妈妈突然失望地发现孩子没有自我、没有主见。

对此,张娟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能够坚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自己要什么或不要什么,就是内在的力量。允许孩子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是父母跟孩子联结的第一步。

张娟认为“允许”有很大的疗愈作用,允许孩子做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叫嚣、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蹲下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看到了,我就在这里,你可以试着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孩子知道在你这里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安全的,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家里被允许发脾气,被允许哭,被允许看着父母的眼睛说“我不想听你的,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值得恭喜,因为孩子可以表达自己,他内在的力量和心智的建构就开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张娟说:“父母随时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并愿意协助他去走情绪的探索之路,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健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一天父母死了,他也能够独立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因为他是一个内在健康的人。”

安全地体验被拒绝

“孩子吵着要喝可乐、要买名牌鞋,怎么办?”讲座现场,听众问及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难题。张娟建议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家庭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被拒绝和爸爸妈妈是否爱他没有关系,“我爱你,但同时我也有权利拒绝你,拒绝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你。”这样孩子就收到一个重要的讯息:爸爸妈妈爱我,我会有被拒绝的可能。

对于很多家长咬着牙为孩子牺牲的做法,张娟认为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挡掉所有他要面对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设,教孩子知道如何应对问题。爱孩子要有规则,允许孩子主张他的权利,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义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

一旦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表达自己、探讨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家庭就成了孩子练习面对冲突、解决困难、面对外在挫折的场所。“只要父母愿意把成长的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相信他,孩子就知道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创伤,父母也是可以帮他抚平的。”张娟说。

跟10岁之前的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到孩子如何建立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建立跟其他个体的关系。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历练自己、体验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孩子借助这样的经验去面对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勇敢。

“如果你想要一个内在和谐、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又能够跟你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接纳他、了解他、相信他、祝福他,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跟孩子内在的联结。”

亲子关系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人是社会型动物,而亲子关系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对于每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12岁前形成亲密依恋关系意义重大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现代家庭,亲子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关系的度,非常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太多内容可以去说。这里单就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爱孩子,给大家一些建议。

我们怎么和孩子相处,

可以借鉴三个原则:

1、真诚;

2、同理心;

3、尊重。

第一、真诚。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你的情绪,你的想法,是诚恳的,开放的。 去年大热的电影,叫奇迹男孩。原著的题目更好,就叫奇迹,wonder。这里面有一句台词,在对和善良之间,选择做善良的事情。我套用一下这句台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在对和真诚之间,选择做真诚的事情。 真诚很简单的一点,父母自己做错了,一定要麻溜地给孩子道歉,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很多父母觉得一句对不起,怎么都说不出口。没什么说不出口的。我在孩子们4,5岁的时候,就一直跟他们说,妈妈是普通人,不是超人。是普通人就会犯错,是普通人就会累,是普通人,耐心就有限。有时候我错怪了孩子,弄清楚了,马上跟他们道歉。有时候我说话太急躁,冷静下来,马上跟他们道歉。生活里有很多小事,父母有时候真的说话口气什么的挺影响孩子心情的。

第二、同理心。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者是从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这么一种能力。 大家老是说情商,希望培养孩子高情商。我认为,同理心是父母必须具备的情商之一。

有些父母常常问我,我们碰到这样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做。很多时候,你把自己代入到孩子的视角,别人这么说你,别人对你做这样的事情,你会不会觉得舒服。将心比心,你这样想想,很多事情,其实都能想得通了。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无比正义,我又不打不骂的,我讲道理,为什么他听不进去?一个方面,孩子还小,单单靠讲道理,就指望他们自觉去做到,很多时候是很不现实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讲道理的时候,其实你要想想,你是怎么讲的?你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我认为,你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优先于讲道理。这就是我说的,在真诚和对之间,选择做真诚的事情。你去看到孩子的感受。

第三点,尊重。在为人父母的领域,就是,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尊重他的,接纳他的气氛。 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挺难。 要做起来,也必须要具备前两点,真诚和同理心。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

孩子需要父母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他的思想、感受、所有物都需要成人的尊重,例如:在他专注一件事情时,不去打扰他,便是一种尊重,叫唤他时,口气轻柔些,也是一种尊重;动用他的东西时,当然也应先征得他的同意。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东西还不是父母花钱买的,何必要经过他的许可呢?可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尊重所带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一生却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也要培养尊重自己的习惯。有些妈妈把先生、孩子、亲戚、朋友等任何人的需要都看得比自己重要,总认为自己委屈一点没有关系。于是,专吃家人的剩菜剩饭、舍不得给自己休闲时间,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等等。如果有这种倾向,父母应该告诉自己:“我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一样重要,我也是值得被尊重,需要被照顾的人。就像切蛋糕时,不要忘了也给自己留一份。”

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都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矛盾愈演愈烈的现象,一起探讨这一矛盾。在与《“如鹰展翅”青少年卓越领袖训练营》的营员家长交流中,似乎大部分的家长都在反应这一矛盾,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在此整理一些观点共大家探讨和思考。

青少年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一个发展过渡阶段,处于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已经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对父母顺从、听话、无话不谈,因为他们正处于青少年逆反期。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性,加之与家庭 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性,很容易产生亲子关系矛盾或者冲突,被有的学者称为“亲子关系危险期”、“疾风暴雨期”。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转型阶段,家庭受到来自各方面文化的冲击,亲子关系矛盾愈演愈烈,一触即发。

在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中,每一个父母无一不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又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观点的影响下,扮演者严父严母这样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真心希望孩子有主见,有判断力,不断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但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在传统家长制权威的熏陶下,不断去干涉自己子女的一切,希望子女都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并利用子女对自己的依赖来满足心理成就感。在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允许子女有言行失误,要求子女在生活学习中都要是最好的,一旦子女表现不够好,轻则冷眼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实际情况却是,青少年子女作为成长之中的个体,他们的身心素质还是不成熟的,处理问题的技能和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自主意识增强,希望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且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许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许多父母都对子女报了太高的期望,因而对子女所得到的结果不满意,进而要求子女严格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这就使父母和子女在亲自关系中扮演了一对相互冲突的角色,进而就使亲子关系产生了矛盾。

1、青少年的“独立意向”与父母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让他们取得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少年心中已经有了“我已经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这样一种观念。他们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大人,因而,他们在思考或者行动上都已让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这时候,他们就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束缚,建立新的亲子关系。但是父母却不愿让孩子取得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因为他们把“现实中的子女”同“心里的子女”当做了一个,因而在他们的眼中,少年永远都还是一个孩子,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做主。我所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在中考后、分科和填高考志愿的时候。

2、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与孩子实际能力的矛盾

家庭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特殊社会团体。在这个团体里,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子女对父母有极强的信任和依赖感,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成为了孩子上进的力量。因此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了实现希望,严格要求孩子,不允许孩子的成长出现一点与期望所不符的迹象。结果是有的孩子也许小时候还听从父母的话,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父母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可以不顾孩子的意识,一切都由他们做主,甚至是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们胡思乱想后,就会加强他们对父母的反叛,进而加深与父母的矛盾,即加深亲子关系的矛盾。

3. 解决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的方法

想要解决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矛盾,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父母加强心理学学习,以便更合理的处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矛盾其产生的原因都与心理学有观。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后,他们就能够正确的分析孩子的行为、心理,根据孩子孩子的现实情况及时给予建议,而不再是一味的严厉要求,这样就可以是孩子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谈话,更加了解自己,综合自己与父母的认识,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青少年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青少年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由于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在思考问题上还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冲动,做出一些不对的事情,甚至悲剧。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决定、行为、言语,这样就可以是孩子能够充分的了解父母行为的意图、目的,从而体谅父母。也许父母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他们也会太极端,也可以慢慢地学会去分析,想办法去解决那些争端。若从这两方面出发,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一般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矛盾了。

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的家长抱怨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相互关系极为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此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无法解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可能较为重要。

首先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此外,他们过去都是通过父母或老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根据父母或老师的喜好来判断事物,现在,则会突然转变成对父母或老师的疑问和批评。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就必须要首先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张往往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有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女儿来到心理门诊,希望心理医师帮助他们解决女儿的心理障碍,经过咨询后才知道其实这个女中学生是不满父母对她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横加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竟决定采用“离家出走”作为对父母“家长制”的反抗。对待这个案例,可以将重点转到对父母的咨询方面,帮助他们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实际原因,并检查自己在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当。

其次,是亲子之间尚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一些传统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过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多,现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感到陌生,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另外,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使他们获得较好的教育,将来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他们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此外,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要求独立之处,在心理上既有闭锁性的一面,又有选择性地向外开放的一面。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这也是造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种类型的来访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家庭治疗,而且可以采用“记花帐”的方法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

最后一个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是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是其情绪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称为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期”,是因为,在0~2岁左右的儿童与看护者可以发展出非常密切的情感联系。儿童与父母若不能正常经历这个阶段,相互之间的这种亲密联系就很难重新建立起来。有一个15岁的中学生,出生至4岁时,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就把他送到外地祖父母家抚养。这种情况在过去很普遍。这个男孩与祖父母建立了很深的情感关系。4岁后父母把他接回来一起生活,发现他和父母很少有感情沟通,并且对父母有很强的敌对情绪,亲子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投其所好,均不成功。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尽可能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且父母在儿童早期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开。此外,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检查以往的亲子交往是否正常,坚持那些有助于亲子交往的活动,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改善家庭的气氛,并制定相应的家庭计划。在学校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还可以举办适当的团体活动,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亲子关系不良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碍和疾病产生的促发因素和背景因素。在心理辅导和家教指导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当中,人际关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矛盾与冲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和表现,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点是家庭。成年之前,父母是长辈中跟子女关系最密切、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人,亲子关系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困境,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给与及时有效的帮助。

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 亲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孩子心理不断成熟,要求独立自主,对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个体对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选择朋友和度过闲暇的方式,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在其需要结构中越来越居于优势地位。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进程:

(1)依赖父母:对父母依然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随着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的世界,向往成人式的生活。

(2)争取独立:青少年经常以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标志着自己已经成熟。摆脱的方式可能是自我表白或是主动承担某些任务,当活动受阻时则可能采取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是亲子之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3)走向成熟:到了十七八岁,即将踏出中学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家庭和社会上逐步取得成人的地位。不过父母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观念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

虽然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推心置腹的程度不如同龄朋友,但是“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遇到问题时,依然选择与父母商量。但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常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代沟”是引发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亲子两代人成长的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生活阅历、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都不相同,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有所差别,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难免会有不一致的时候。父母作为权威,势必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教导。处于“心理断乳期”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简单地接受父母的看法,不甘心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可避免地要与父母发生冲突和争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代沟”。

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潜伏着双方可能发生的冲突。如果父母和高中生亲子间在价值观和理想上能够达成一致,就能发展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无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会产生“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拒绝把父母作为榜样。

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过度保护、过份溺爱和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对亲子关系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过度保护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内心向往独立的同时会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且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束缚,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难与父母和谐相处。过度溺爱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他人着想,由于放纵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满之处就会大吵大闹,鸡犬不宁。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因迫于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顺从,亲子之间心理距离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说真心话,要么表里不一,要么消极抵抗。

父母角色定位偏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全方位介入。在孩子整个人生历程中,父母都要充当重要角色,尽自己所能培养子女,为其设计美好未来,并一步步做好准备,打好铺垫。家长们关注子女的成材,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但是父母想要一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就违背了心理发展的规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和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对青少年来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仍旧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对于自身的消费会有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经济上没有决定权,有些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在学业方面,父母会由“主角”逐渐演变成“配角”。学习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活动,而且随着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对于自己的学业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方面面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应对策略,尤其是那些学习认真,成绩不错的孩子,家长过多的干涉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家庭气氛不和谐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之间感情不合,甚至经常爆发“家庭战争”,家庭中严重缺乏温暖和亲情。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怨恨父母,希望远离家庭,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冷漠、敌对甚至破裂。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亲本身并非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诱因,关键是卷入事件当中的成年人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以及孩子成长的质量。另外双亲关系紧张的家庭比单亲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

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或闲暇时间的伙伴,其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生活中,父亲却在“淡出”家庭教育。认为男性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错误观念使一些父亲放弃了教育责任。

错误的教子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导致父亲失去教育权利,比如有些父亲的教育就是板着面孔训斥甚至打骂子女,侮辱孩子的人格,无视少年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因而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

针对亲子关系不良的心理辅导 ,要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来进行。在众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当中,近年来逐渐上升至主流的“家庭治疗”最为有效。辅导教师或是咨询师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问题澄清、原因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订,通过促进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实现辅导的各级目标,是很多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辅导和咨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总的说来,对于父母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孩子则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父母进行自我调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1、对子女期望值适当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属于信念价值动机,这种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弗鲁姆(V·H·Vroom)的激励公式指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就是说,一个目标是否能对人产生激励力量,不仅要看该目标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价值大小,还要看实现这个目标,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二者之积才是该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倾向性。 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可以用来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但必须承认只有努力未必就会成绩优异。特殊能力往往被家长忽略,其实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才能。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予以尊重和接纳,轻视和否定会伤害孩子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2、运用有效沟通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接受正确的理念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代沟是可以跨越的。亲子之间的误解、矛盾、偏见和冲突都与沟通障碍有关。沟通障碍首先是由沟通层次过多造成的,父母轻易听信他人的传话,对孩子缺乏信任,往往不经自己亲自证实便对孩子产生误解,是导致孩子抵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时刻强调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长辈,以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容易形成沟通障碍。

父母必须认识到沟通的首要原则是态度真诚。真诚是以真实、诚恳、坦率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和共鸣,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其次是尊重。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时很需要父母的尊重,却经常被忽略,父母挑三拣四或完全否定会封闭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宽容和接纳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亲子间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关键要看如何解决和面对。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因为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是最珍贵的礼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

亲子沟通还需要家长提高主动性。青少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很亲近,无话不谈,内心世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不能因为感到孩子的冷淡就对其不理不睬。

3、调整不当的家教观念和方式

专制、放任或是溺爱的家教方式必须及时调整,最适宜的是民主型的家教方式,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合理的调整和变换节奏,最好拟定一个可行性计划,尽管很难做到让孩子难以察觉,也要保证能够被孩子接受。孩子已经十分习惯了多年以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突然改变会很不适应,甚至惊讶、怀疑或是排斥,产生反作用。另外切莫半途而废,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考虑,调整家教风格一定要有持久性。

4、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加强自我提升

父母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要考虑孩子的评价视角,一般来说青少年对父母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视:

(1)能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方式与子女交往。

(2)能否对子女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而非期望过高。

(3)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彼此尊重。

(4)父母的个性特征。对于母亲,喜欢的特定是关心体贴、和蔼可亲和爱子女;最讨厌的是罗嗦、发脾气。对于父亲,喜欢的是关心帮助自己,事业心强和爱子女;最反感的是过于严厉和粗暴。

在辅导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和父母出现矛盾和冲突应该怎么办?可以提醒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父母是最亲的人,要懂得珍惜人间至真的情感,不能轻易伤害他们的心。

(2)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家庭矛盾和后果。

(3) 对父母要关心、爱护、理解、包容,不能一味地索取,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回报。

(4)与父母交流观点看法也要注意态度、场合、措辞、时机的适宜性。

通过有效的亲子关系心理辅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当事人学习与身边的其他人和睦相处,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谓意义深远。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掌握运用得成功不但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还会促进学习与工作绩效,可谓一举多得。

亲子关系中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子关系有关,那么我们势必要考虑,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一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国奥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告诉您: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父母,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现在的经济现状以及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忽视。

忽视孩子心理问题,首先就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懂很多,心理提前发育,更早的认识自我、认识荣辱,同时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足,也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理智,而现在的社会或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又过高,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有些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不够尊重。他们采取极端方法可能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乏管教,更应考虑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如:儿童多动症;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如:污言秽语综合征。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

其次是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问题,但不愿为其治疗。原因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机构大多是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的名声,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精神病;有些父母认为服用治疗此类病的药物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以至于疾病发展得越来越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此时的治疗也是极为困难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亲子关系问题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