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

07-27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青少年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爸爸每三个月一次「个别约会」儿女。

2、在假日举行棋类或「大富翁」等马拉松大赛,跟子女一较高下。

3、元宵节与孩子散步去看灯饰。

4、与孩子一同维修家具或同做家务。

5、为妈妈做一顿特别的晚餐。让孩子定菜单,并扮演服务生,好好服侍妈妈(别忘记饭后饭后收拾及洗碗)。

6、一起出外用餐,让孩子为你安排一切。

7、一起砌模型或拼图,但尽量让儿女自己动手做。

8、去郊外远足,或到野外宿营。

9、与孩子一同做美味的小吃,分送给孩子的好朋友。

10、户外猎影:预备两部轻便照相机,带足够底片,一起到郊外、动物园或主题公园拍照。精挑制作一辑家庭乐纪念册。

11、挑选圣经金句,一起背诵,讨论经文的宝贵之处。能一字不漏背出来的就得到一份奖品。

12、举行网球或羽毛球大赛。

13、一起玩电脑游戏,或一起上网寻找资料。

14、出席孩子参加的运动或球类比赛,在场边为孩子呐喊打气。

15、告诉孩子:「这星期我要为你祷告,你有什么事情希望我为你祷告呢?」

16、一起种植花草。

17、一同选购水果,面食和罐头,装成一个礼物篮,送给有需要的家庭。

18、问孩子:「今天什么事最令你开心?」

19、请孩子为你祈祷。

20、告诉孩子你为何爱他们的妈妈,鼓励他们各自说出爱妈妈的原因,用彩笔写在一张巨型卡片上,让他们设计装饰后送给妈妈。

21、邀请其它家庭,举行「天才表演之夜」,并把当晚的盛况录影。

22、在饭桌前分享「我最尴尬的事」。

23、亲手用纸制作一本优惠券送给孩子,可与爸爸单独上冰淇淋店、赛球、溜冰或自由选择。每人每月限用一张。

24、与孩子一同读圣经、讲解及讨论。

25、一同参观博物馆yjS21.cOM

26、与孩子一起为妈妈选购香水

27、一同选购衣物

28、一同出席大家都喜爱的一项户外文娱康乐活动

29、带孩子上图书馆,为他们每人申请一张借书证,帮助他们发掘阅读的乐趣

30、购买或租借健身操的录影带,在家里一同健身

31、一同出席音乐或戏剧晚会

32、一同到郊外骑脚踏车,或放风筝

33、去工地观察建造房屋或修筑道路的情况

34、若孩子的祖父母仍健在,每年至少安排一天「感谢祖父母日」,与孩子一起制作谢卡和礼物。也可为妈妈,亲友或牧师举行同样的「感谢日」

35、家里举行大扫除时,先玩「猜领袖」游戏决定胜负。胜利者可以优先挑选他想负责的工作

36、与年幼儿女一起趴在地上,看他们喜爱的电视儿童节目

37、与儿女一起挑选鲜花,亲手结成花束送给妈妈或一位特别的亲友

38、亲手做花束送给女儿

39、与儿子一起自制书架或玩具

40、共享烛光之夜:熄灯、点蜡烛,一边吃零食,一边谈心

41、一起为你们亲爱的人祷告

42、在圣诞节、复活节或国庆日等重要节日,与儿女排演戏剧,表达这些节日的特别意义

43、孩子12岁生日时,送他、她一个精致的「优待彩瓶」:里面有52张优惠券,例如「本周内可选一晚迟1小时上床就寝」、「本周内可邀请一位朋友回家留宿一宵」或「与爸爸上冰淇淋店」。让孩子每周抽出一项「优惠」,给他一个惊喜

44、与孩子一起作义工,关心贫穷家庭,老弱伤残者

45、工余时间与子女一同报读兴趣下班,例如摄影或木工

46、一同阅读儿童文学名著,例如《爱的教育》或鲁益师的《那里亚》等

47、去接儿女放学,带他、她去看一部电影或上他们喜爱的餐厅。(不要作预告,给他们意外惊喜)。

48、预备简单的食物,去学校接幼年的儿女到附近的公园野餐

49、为每个家庭成员安排「颁奖之夜」,当晚为「得奖人」预备他、她最喜爱的食物,及制作奖状或奖牌,每个人都要向「得奖人」说出欣赏和衷心赞美的话

50、每个月在家举行一次正式宴会,摆上名贵的餐具,每人要盛装出席,利用这机会教导儿女饮食的礼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培养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面对如此状况你是否有些许焦虑和担心,该如何处理好这段关系,小滴嗒为你带来香港教育大师李中莹的对中国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技巧——“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

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有更好的方法

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应该帮助孩子成长

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做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在问候中培养亲子关系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早上好!”

“早上好。”

在一日之初能听到这样的问候,无论是谁都会心情愉悦。尽量高兴地、大声地和家人互问“早上好”吧。父母问候孩子,孩子问候父母,谁先问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被问候的一方,必须认真地回答:“早上好!”

当然,最好先由孩子来问候“早上好”,然后父母回答“早上好”。但最初需要家长先用愉快的声音问候孩子“早上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问候的习惯。

如果,一方问候“早上好”,而另一方没有任何回应的话,谁都会非常失望、心情郁闷。因为问候表示对另一方的认可、尊重,表明想和对方建立友好关系,如果问候被无视任谁都会非常伤心。因此请一定养成愉快地回答问候的习惯。

问候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出门散步、扔垃圾、上班、上学的时候,碰到了熟悉的邻居或者同一公司、同一学校的人,都应该主动问候“早上好”。家长以身作则问候他人的姿态,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

过了早上10点之后,“早上好”就换成了“你好”。日常生活中需要根据时段的不同将问候语分为“你好”、“晚上好”等。

我曾经听说有的孩子不知道“你好”与“晚上好”是什么意思,而家长也难以解答。其实“你好”与“晚上好”的语源分别是“今天你好吗”和“今晚打扰了”。如今分别用两个省略的形式表达问候的意思,单就词汇本身并无其他含义。

问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表达了想和对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另外,像“我走了”、“您走好”、“我回来了”、“您回来了”等等在出门和回家时候的问候也非常重要。有不少家庭当家人外出的时候,都会在大门口送行,但如果大家工作都很忙不能亲自送别,至少要互相大声问候一声。

出入家门时的问候,蕴涵着“请小心出行”、“请安全回来”的关切,是家人之间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机会。回家后,说一声“我回来了”,也能确认是否有人在家;有事回家晚了,若看到爱人为此不高兴,就可以压低声音怯怯地说“我回来了”,这样,通过声音就能向对方传递出你略带歉意的心情。让我们高高兴兴地送迎家人吧。否则,早晨因为吵架而没有问候你的家人,他们又万一突然遇到什么意外情况或事故的话,你一定会后悔的。

家人之间如果能养成这种相互问候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地问候邻居,问候熟人,问候门卫了。

有些女性认为有了孩子就无法继续过自由的生活,工作和生活无法兼顾,所以选择了不要孩子。

的确,因为孩子,自己的行动自由会受限,花销会增加,各种各样的负担也会随之而来。但是,拥有孩子、养育孩子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认为主动放弃拥有如此美妙经历的机会实在可惜。当然,会有一些特殊原因使得有些女性选择不要孩子,我们不能强迫所有人都一样,但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生养孩子,并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孩子促进父母的成长

有些女性觉得现在太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希望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当妈妈。我想说的是,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的时刻根本不会到来。不必等待条件完全成熟的那一刻,先迈出第一步,路总会有的。孩子会在你的悉心照料下不知不觉地长大,你也会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体里惊人的能量。而且,“车到山前必有路”,在你辛苦育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延续人类生命的纽带,就是这样靠无数忘我的父母代代传承至今的。

在自然界中,动物,不,甚至是植物,都希望繁衍更多的子孙后代,都想借此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父母充满慈爱地养育子孙后代也许出于一种本能。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不能很好地繁衍和养育后代的种群最终都无法逃脱灭绝的命运。

但并不是说,只要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把他养育成人就可以了。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和娇惯是毫无益处的。日本现在不仅面临“少子化”②,即下一代人口减少的问题,下一代人的素质退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孩子软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格无论对本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自己作为家长,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品格高尚的人,就必须首先由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品格教育。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不断体现、渗透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

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家长对孩子有各种各样殷切的期望,不过,最多的可能还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希望孩子在结婚后能拥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希望孩子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体验幸福的生活。

此外,在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日本,父母该如何与成人后的孩子相处,孩子该如何同衰老多病、需要特别看护的父母相处,已经成为当代的新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亲子关系,以及在亲子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些东西吧!

培养亲子关系先要和他“拉关系”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咨询现场 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

读者1 :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

李子勋: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

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

读者2 :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

李子勋: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

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

淡化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

读者3 :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

李子勋: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

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

读者4 :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

李子勋: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

用夸奖来拒绝孩子

读者5 :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

李子勋: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

关于如何培养亲子关系的汇总


改善亲子关系要【尊重】孩子教您如何提升亲子关系拒绝做亲子鉴定的情况下,法院可依法推断亲子关系怎样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10句话教您改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亲子关系的鉴定及相关法律责任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健康的亲子关系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建立好“亲子关系”的方式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是付出感亲子关系鉴定及相关法律责任鉴定亲子关系,凭血型可以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方法亲子鉴定被拒之后,推定亲子关系成立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增加亲子关系的活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三大原则全家共玩的游戏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何判断亲子关系?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判断亲子关系的办法如何改善亲子关系?怎么判断亲子关系?八大方法教您提高亲子关系怎么样确定亲子关系?检验你的亲子关系足够亲密的十条标准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亲子关系培养需要尊重、接纳和沟通与孩子轻松建立安全、健康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沟通亲子教育与亲子关系的差别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十大亲子关系要诀怎样快速改善亲子关系?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的10句话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该怎样改善亲子关系?培养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培养你是否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鉴定申请书参考生命力没有自由绽放的母亲,是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孩子的好性格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在问候中培养亲子关系怎样建立有质量的亲子关系培养亲子关系的50个小游戏这5个时间段,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透过阅读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亲子关系问题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亲子关系中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都有哪些?青少年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是否可以利用血型遗传规律鉴定亲子关系?简单的亲子游戏,帮您促进亲子关系10个小游戏,帮你促进亲子关系促进亲子关系的方法参考关于建立亲子关系的分享

培养亲子关系的50个小游戏


听说陪宝贝玩游戏可以促进亲子亲密度,宝贝们乖巧听话又贴心,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小小这里准备了50个促进亲子关系的小游戏,不要嫌多,留起来慢慢用,孩子成长需要更多游戏。

1、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多少人?

2、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多少小孩/大人?问问孩子是大人多,还是小孩多?然后想想其他的分类方式,再问孩子。比如:有多少人穿绿色衬衫?多少人穿蓝色袜子?多少人比你高?比你矮?

3、让孩子猜猜你脑子里想的数字,告诉他这个数字前面和后面的数字,让他猜。

4、猜猜从房间的一头到另一头需要走几步路?然后走一次,试试之前的猜测是否正确。然后再猜猜如果是跳跃、跨越、小步跳、单脚跳或其他的移动方式,会需要多少次才能从房间的一头到另一头?对假设进行验证。

5、在地上或桌上标注一段距离。然后选择一件物品,如棍子、树叶或勺子,来猜测需要多少根棍子、多少片树叶或多少个勺子才能量完这段距离。对假设进行验证,并用其他物品来重复这个游戏。

6、选择一个字或一个字母,让每个孩子说出一个由这个字或这个字母开头的词。选择其他字或字母继续这个游戏。例如选择“水”这个字,词便可以是“水瓶”或“水井”。

7、在一个平面上撒上少量面粉、沙子或灰,让孩子用手指在沙上写字。然后尝试写数字、写词和画形状。

8、让孩子猜猜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告诉他这个东西的用途,让他猜。

9、说一个词,让孩子想出一个和它押韵的词,然后想出其它押韵的词,越多越好。

10、在杂志或报纸上找出一个图片,让孩子描述图片里发生了什么。然后让他们猜测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

11、在杂志或报纸上寻找带有某字(或您选择的其他字或字母)开头的词的图片,把图片剪下来,用它们来讲故事。

12、在您家里、杂志里或报纸上寻找对称的物品。

13、在家里走一圈,让孩子告诉您每个物品名称的首个字 (例如”电视”的首个字是“电”)。

14、用押韵的词编一首诗歌或歌曲。

15、尝试用押韵的句子组织一段对话。

16、让孩子指出家里所有红色的物品。用不同的颜色重复这个游戏。

17、在附近散散步,注意您周围的声音。练习模仿这些声音。当您回家后,用声音讲一个关于您散步的故事。

18、在您的家里寻找圆形的、方形的、长方形的和三角形的物品。还能找到什么其他形状?是否有五边形?让您的孩子找出一个环形的东西,然后找出一个球形的东西。找出一个方形的东西,然后找出一个立方形的东西。

19、让孩子想一个他希望去的地方(如果你哪都能去的话,你希望去哪里?)。

让孩子描述这个地方,并讲一个关于到这个地方去的故事。

20、用手拍出一段节奏,让孩子重复。然后让孩子拍出一段节奏,您来重复。交替地由一方拍出节奏,另一方重复。

21、让孩子把他名字的节奏用手拍出来,然后把他朋友的名字拍出来。

22、在玻璃杯子里放不同量的水、沙子或尘土。(同样尺寸的杯子放的量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把杯子从低音到高音一字排开,形成一个音阶。用勺子敲击杯子演奏一首歌。

23、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如“哞”或“咩”,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假装您就是这种动物。那么您是怎么移动的?是什么样子的?吃什么?生活在哪里?

24、假装您是一个动物,向孩子描述这种动物的特点,让他猜猜您扮演的是什么动物。

25、用一个碗装水。在家里收集一些安全的物品,猜测这些物品会沉入水中,还是会浮在水面上。然后把物品放入水中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26、编一些关于健康生活的儿歌,如洗手歌和刷牙歌。每次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唱相应的儿歌。

27、和孩子玩“20个问题”的游戏。在房间里挑一个物品,然后让孩子通过问您问题来猜出您脑子里挑中的这个物品。鼓励孩子问有关物品颜色、重量、质地和声响方面的问题。

28、取一条绳子或线,让您的孩子设法用绳子或线拼出不同的字,字母,或数字。

29、拿一本带有图画的书或杂志,让孩子描述画里面的人在做什么。问孩子他是否也能做这件事。如果他们愿意还可以试着做给您看。

30、从您的家里或外面取能配在一起的物品,如袜子和鞋子,碗和勺子。把这些物品堆在一起,挑出一件,然后让孩子选出与之相配的另一件,并解释为什么它们能配在一起。

31、找一块空地,移动您身体的一部分,让孩子模仿您。然后再加上另一个动作,再让孩子模仿您。不断增加动作,让孩子从头模仿。

32、取出几张家庭照片,把它们放在桌上,告诉孩子您脑子里正在想其中一个人,让孩子问问题,然后猜出您脑子里想的人是谁。

33、对着家庭照片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您可以说:“你和你的爸爸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喜欢蓝色,而你爸爸喜欢红色。”告诉孩子们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带给我们独特之处。

34、在一个袋子里装一些物品,让孩子从中取出一件,然后让孩子讲一个关于这个物品的故事。然后您再从袋子里取一件物品,用这件物品继续刚才讲的故事。再轮流取东西、讲故事,直到所有的物品都用完。接着可以再来一次!

35、给孩子纽扣、杯子、碗或其他尺寸不一的物品,让孩子把这些物品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起来。

36、拿一些胶带或一条绳子,随意放在地上,让孩子顺着绳子或胶带的形状在上面走。

37、和孩子玩“妈妈我可以吗?”的游戏。站在大房间或大块区域的一头,让孩子站在另一头。让孩子问您是否能走、跳、小步跳或单脚跳数步,直到他来到您的身边。(“妈妈/爸爸,我能单脚跳5步吗?”)

38、拿一本图画书,和孩子坐在一起。开始朗读这本书,在翻到下一页之前,先让孩子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39、开始从一数到十或背字母表,在中间跳掉一个数字或字母,让孩子猜猜哪个数字或字母被跳掉了。

40、和孩子一起坐在地上,让孩子背对着您坐,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写一个字母或数字,让孩子猜猜写的是什么。

41、让孩子描述事物移动的方式或发出的响声。“汽车的轮子一圈一圈地滚,钟表的指针滴答滴答”, 等等。

42、通过玩游戏让孩子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站在您孩子前面,叫孩子摸摸身体的某个部位。然后加快速度,看看孩子是否能跟上,而且不出错。(“摸摸脚趾、摸摸鼻子、摸摸嘴唇”,等等)。

43、在家里找有对比特性的物品,如潮湿和干燥的物品,高大和短小的物品,柔软和坚硬的物品,大和小的物品等。然后再到外面看看能找到些什么。

44、用一个罐子和勺子作为鼓,让孩子打出拍子,然后让他们改变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悲伤、愤怒、愉快或害怕。让孩子编出和拍子及情感相配的舞蹈。

45、让孩子找出和我们的身体不一样的动物,如“想想什么动物有长长的鼻子?”当孩子说出动物的名字后,可以说:“让我们一起甩甩鼻子吧!”用身体的其他部位重复这个游戏。

46、告诉孩子您喜爱他的地方,然后告诉孩子您喜爱您的朋友或家人的原因。

47、选择一些有质感的物品,如棉球、软布和干树叶等,把它们放在袋子里。让孩子闭着眼睛到袋子里摸,让他们孩子描述物品摸上去的感觉,再猜猜到底是什么。

48、跟孩子说假设地板变成了厚泥浆,让他假装走过厚泥浆。接着假设地板变成了沙滩、雪地、软草地、晒热的人行道或其他表面,然后让孩子模拟如何走过这些表面。

49、找一个你喜欢的故事里面的角色,想想如果从另一个角色的角度来陈述这个故事会有哪些不同。一起把新的故事演绎出来,故事发生了什么变化?

50、找出两本不同书里的两个你喜欢的角色。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把两个角色相遇的情景演绎出来。如果可能的话,用家里的物件做成演出服装,演一场戏。

亲子关系问题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2005年8月,我去北方的某省会城市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讲课。三天的讲课时间里,有一个下午安排现场访谈,也就是说,让我当着几十名学员的面,跟咨询者交谈。选择案例时,一名咨询师告诉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组曾对市里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进行调查,发现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特征的多达18%,而且她手头上就有这样的案例。这名咨询师问我能不能就这样的案例现场访谈,我回答说当然可以。

在访谈之前,我向学员们陈述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两点看法。

第一,不同意给孩子们戴上“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帽子。毕竟这一诊断不是真正的病因学诊断,而是现象学诊断,所以不科学;再说,孩子们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给予任何疾病诊断都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成长受阻。还有,如果告诉孩子“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那就像告诉抽烟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瘾综合征’”一样,并没有实际帮助。我还警告说,下个“时髦诊断”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恋表现,不可不慎。学员们都笑了。有学员问:“如果家长问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说:“那就告诉家长,孩子没什么问题,还是好孩子,只是上网多了点儿,你们不让孩子上网,才把问题弄大了。”学员们又是一阵哄笑。我严肃地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要耐心细致呀!”

第二,大家都是学心理学的,请大家一定记住,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因为内心世界是所处关系的反映。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下午,管先生一家三口如约而至,我和他们一起坐在讲台上,每人拿一个话筒,开始了访谈。

我先作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问管先生一家:“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沉默了一会儿后,管先生说:“我的儿子威威从上个寒假结束,就几乎没去上学,成天呆在家里或者到网吧上网,我和他妈妈怎么说都没用。威威已经上高二了,再这样下去,估计连专科学校都考不上。我和他妈妈都很着急。威威将来怎么办呀?”

管太太补充说:“威威越来越不服管,以前还听一点我们的话,现在我们还没跟他说完一句话,他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和他争论起来,他竟一掌把我推倒在地。”说着忍不住擦眼泪。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威威看了我一眼,显得有点紧张,一句话也没说。

我问管先生夫妇:“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觉得一家三口谁最痛苦?”管太太脱口而出:“当然是做父母的。”过了几秒钟,管先生说:“我以前没想过这问题,总觉得儿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懂得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现在仔细想想,倒觉得儿子也很不容易。威威曾几次下决心戒掉网瘾,好好地去上学,但就是坚持不下去。看得出来,他挺矛盾的。他应该比我和他妈妈更痛苦。”说完,他怜惜地看了看儿子。威威有点坐立不安了,似乎被一些什么东西打动。管太太一脸惊奇地看着丈夫,似乎在猜测他这样说的真实含义。

我问威威:“你每天上网几小时?”威威答:“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网上玩游戏或聊天。”“网络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可以让我听不见爸妈的唠叨。”“他们怎么唠叨了?”“他们成天在我耳边说学习怎么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学,还让和我一起去网吧的同学不跟我玩,弄得我一点面子都没有。有时候,我真想自杀。”威威越说越激动。管先生夫妇却毫无表情,大约这样的抱怨他们听得太多了。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转而问学员们:“你们说说,威威为什么会那么长时间上网?”一个学员站起来说:“因为被父母管得太多了,到了网上,他可以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另一个学员说:“因为学习领域是父母和老师的地盘,而网络是自己的地盘,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呆,肯定觉得舒服。”有个学员说得更严重:“是父母把他推向网络的。”……眼看着访谈渐渐变成批斗会,我及时叫停,对管先生夫妇说:“台下的心理咨询师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对的,可以听;觉得不对的,可以不听。我认为你们是很负责任的父母,你们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

我又问威威:“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管你,不对你唠叨,你心里不烦,就不那么需要上网?”威威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肯定。”管太太马上反驳:“算了吧!有一个月我们没怎么管你,你还不是成天在网上?”威威辩解:“那段时间,我也看书了!再说,你们虽然没说什么,但脸色比任何时候都难看!”管太太又忍不住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早就不打算要你这个儿子了,权当没生过你,没你这不争气的儿子……”

等管太太的哭声稍停,我问:“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你觉得威威现在坏到几分?”管太太擦擦眼泪,似乎不想回答,直到我再追问,她才说:“两三分吧。”我笑了:“才坏到两三分,你就打算不要他?”

接下来,我在屏幕上投放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

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

(针对孩子过度上网)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男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我对管先生夫妇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的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这是很严肃的问题。管先生夫妇低头沉思,威威也似乎有所触动。

我问威威:“你是男子汉,愿意选择哪条路呢?”威威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如果不逼我、不烦我,我当然愿意选择最好的路。”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流出来。那一刻,鲁迅的话在我耳边响起:救救孩子!当然,管先生夫妇是一片好心,只是由于好些事情没想清楚,才导致孩子用自己的前途与他们对抗。我的职业任务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现清楚的现实。

谈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承受着不少压力。我宣布休息20分钟,让大家消化一下。

休息完回到会场,我让在座的心理咨询师给管先生夫妇出主意,结果很快就有了一大堆主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大约有一正一反两派观点。

正方认为:威威还不懂得好好学习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反复对他说以后竞争很激烈,如果不上好的大学,将来连饭都没得吃,以增加他的危机感,等等。

反方却认为:如果17岁的男孩连这些道理都不懂,那就是傻瓜,随便讲啥道理都是没用的;相信管先生夫妇已经把这些道理讲了无数遍,结果是越讲越没用,所以还不如抓住一个核心——守住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营造友好的、理解的气氛,即使威威每天24小时上网,但他还是儿子,要让他享受“儿子的待遇”,不让网络阻隔亲情;亲情第一,上不上网简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听着各种主意,管先生夫妇表情极为复杂,威威则表现得有些慌张。我估计他在想:如果父母这样对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三小时很快过去了,我对管先生一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在他们一家三口离开后,我建议对管先生家进行追踪咨询,并提出了一些咨询思路。

三个月后,学员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后来又给管先生家做了四次访谈。情况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管先生夫妇一直努力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把儿子上网看成次要事情,整个家庭温情脉脉。半年后,她又打电话告诉我:“威威上学了。上学那天,他对父母说:‘你们对我这么好,别说让我上学,就是让我跳火坑,我也愿意。’管先生很幽默:‘儿子呀,不管是上学还是跳火坑,你都是我们的好儿子。现在想想,上个屁网算什么,竟搞得差点儿把整个家毁了。’”

我听了大笑,既为好学员,也为威威这个曾经很可怜、现在却很强大的孩子。

家园共育《青少年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青少年宫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