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知道,绘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内调查显示:爱听故事、读绘本的孩子,其理解力和表达力是不常阅读的孩子的2倍以上。孩子烦躁、无聊、焦虑的时候,绘本能够很大程度上安抚他们的情绪,并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很多问题。今天小编分享一下不同年龄段的选书要点,也为大家推荐几本各年龄段我认为宝宝最适合看的经典绘本。
每个年龄段适合孩子看的绘本
0~1岁宝宝
选书要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看书主要是为了开发视力和触觉、启发好奇心、感受亲子阅读的氛围。书的内容要简单、清晰,有色彩鲜艳的图画,图大字少;有动植物或娃娃笑脸的图书更受宝宝青睐。可以给宝宝买一些撕不烂的布书或大卡,牢固且易于清洗。
推荐图书:
1、《拉拉布书认知系列》
2、《婴儿游戏绘本》
3、《小手手,出来啦》
4、《小猫当当》
5、《Oh,cats!》
6、《蹦》
特别推荐:
1、《我爸爸》、《我妈妈》
理由:因为每一个看过这两本图画书的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爸爸和妈妈,也都希望有这样的爸爸和妈妈。在阅读中再次体验充满温暖的亲子情感。
2、《脸,脸,各种各样的脸》
理由:看书,配合书进行表演小宝宝很喜欢,适合刚开始看书的宝宝
3、《抱抱》
理由:整个绘本只有抱抱两个字,简单易懂,很适合低龄宝宝。信宜版本的开本很大,图片精美,书中动物种类多,色彩艳丽,能够吸引宝宝眼球,内容是讲亲情的,充满爱得一本绘本。
4、《肚子好饿的毛毛虫》
理由:有知识,有趣味,不同的年龄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思。
5、《月亮的味道》
理由:迎合宝宝丰富得想象力,认知小动物。
1-2岁宝宝
选书要点:这个阶段宝宝什么的东西要想去动手,适合一些让宝宝去动手、能启发宝宝探索的书。还有一些有简单情节、有助于习惯养成的书。
推荐图书:
1、《Benny's big bubble》
2、《Don't wake the baby》
3、《老虎来喝下午茶》
4、《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5、《chicka chicka ABC》
6、《 From Head to Toe》
7、《 Five Little Ducks》
8、《我的连衣裙》
9、《K is for Kissing a cool kangaroo》
10、《Llama LlamaNighty-night》
11、《Llama Llama wakey-wake》
12、《不要再笑了,裘裘》
13、《快活的翻斗车司机》
14、《好朋友》
15、《亲爱的小鱼》
16、《晚安,月亮》
特别推荐:
1、《小熊宝宝》系列、《噼里啪啦》系列
理由:这两套买其中一套就好,内容差不多,都是通过一些故事,教宝宝拉粑粑、交朋友、刷牙等习惯的,只是噼里啪啦系列有折页,有些可以抠出来,趣味性大一些。
2、《100层的房子》
理由:初步认识数字1-100。了解十种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和喜好。书的设计巧妙,细节丰富,可以反复阅读,有启蒙性,每一次都能找到新的亮点。推荐。
后又出了地下100层的房子,可以同时收。
3、《奇妙洞洞书》
理由:这一阶段的宝宝喜欢用小手去抠东西,看到洞洞都要去戳一下,这说明宝宝到了精细小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奇妙洞洞书用各种创意奇妙的洞洞,让宝宝去探索和学习,非常有意思。厚纸板、圆角设计,不怕撕不伤手。这种书买两三本即可,不用买整辑。
4、《谁藏起来了》
理由:这又是一本带有游戏性质的读本,锻炼小宝宝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5、《大自然之旅》系列、《亮丽精美触摸书》系列
理由:带孩子去感受丛林和海洋。这里面的东西材质经过特殊的仿真制作,蛇的舌头真的是黏黏的,兔子的尾巴绒绒的,帮助宝宝切身感受“坚硬”、“柔软”、“光滑”和“粗糙”是什么俺觉,辨别温度的冷热,物体的轻重、厚薄。非常值得推荐。《亮丽精美触摸书》系列跟《大自然之旅》是姊妹篇,如果感觉大自然之旅还不过瘾,可以也入这套。
6、《首先有一个苹果》、《小船的旅行》、《沃尔夫翻翻书》、《biscuit》系列、《the little critter》系列
理由:《首先有一个苹果》是一本很好的数学启蒙绘本,《小船的旅行》可以让小朋友理解什么是坚持和毅力,特别是最后的大翻页,非常漂亮。《沃尔夫的翻翻书》就像一个神秘宝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biscuit》系列非常适合小宝宝的英语启蒙,《the litter critter》系列稍微难一些,但情节更加有趣活泼,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2-3岁宝宝
选书要点: 随着孩子认知力的增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时,帮助孩子选择一些科普方面的书籍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绘本方面,则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书,跟宝宝一起去感受喜怒哀乐,培养宝宝的同理心和情商。
推荐图书:
1、《斯岂凯瑞的金色童书》
2、《挖空认知绘本》系列
3、《无字书》
4、《排排队》系列
5、《小酷和小玛认知绘本》系列
6、《幼儿认知双语绘本》系列
7、《5 little monkey jumping on the bed》
特别推荐:
1、《看里面》
理由:科普益智方面,可以选择《看里面》低幼版,“see inside”是英国儿童科教图书排行前十名的经典科普系列。低幼版是专为低幼宝宝设计的,含《揭秘机场》《揭秘农场》《揭秘汽车》《揭秘科学》四本。书里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翻翻页和各种小机关,让宝宝在各种惊喜中探索世界。
2、《不可大卫以 》
理由:画面非常接近孩子的画,让孩子非常喜欢。孩子做“错”很多的事情,但妈妈依然是爱孩子。孩子做的事情,与生活中几乎没有两样,让孩子有很强的共鸣感。
3、《我要读·小橡树读童书学英语LEVEL2》
推荐理由:《小橡树:读童书学英语LEVEL2》由斯特林出版公司授权,畅销全美,幼儿英语分级读物。地道的英语,有趣的故事,简单的句子,纯正的发音。
4、《巴巴爸爸》系列
理由:亲子阅读没必要很在意分级的,关键是书里有宝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内容即可。根据法国绘本改编的美国动画片《巴巴爸爸》在我小时候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另外要补充的是,巴巴爸爸第二辑的内容相对不如第一辑吸引低年龄段的宝宝,所以2-3岁,还是只推荐《巴巴爸爸》第一辑的5本。
5、《暖房子经典绘本》系列
3-4岁宝宝
选书要点:3-4岁是孩子语言敏感期和理解能力发展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期。选择绘本时简短直白的对话优于较长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孩子自身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而且进入了幼儿园,开始有了好恶区隔,会从中寻找角色认同。会对某一类型的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恐龙书、汽车书、公主书等等;
推荐图书:
1、《生气汤》
2、《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
3、《我讨厌妈妈》
4、《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
5、《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
6、《跟屁虫》
7、《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8、《鸡蛋哥哥系列》
9、《古利和古拉》系列
10、《狼大叔的红焖鸡》
11、《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12、《老鼠牙医-地嗖头》
13、《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14、《开车出发》系列
特别推荐:
1、《菲菲生气了》
理由:生活中,宝宝之间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闹矛盾,故事中菲菲的情绪变化过程描写得非常逼真,能引起宝宝的情感共鸣,给宝宝良好的暗示。能够让宝宝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设法摆脱愤怒的情绪,重新使自己快乐起来。
2、《猜猜我有多爱你》
理由: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浅浅的蓝、绿、黄色的水彩,描绘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它们跳向树梢,望着天空,一心只想要计算出,谁爱谁更多一些。但是,爱是不能计算的。它让宝宝从对妈妈说“我爱你”开始学会爱,懂得爱。
3、《小黄和小蓝》
理由:当孩子两岁之后,开始初步感知和认识不同颜色名称的区别,读这个故事正是时候。这本书画面非常简单,就是不同的色块,以拟人的方式告诉孩子蓝色和黄色混和之后变成绿色。讲完故事,家长也可以带着宝宝用颜料尝试一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彩虹色的花》
理由:一本关于爱和帮助的绘本。一朵彩虹色的花,把自己的花瓣都送给了有困难的小动物们,去帮助它们,最后自己却被覆盖在白雪之下了。不过结局很美好,春天到了,太阳公公又见到了美丽的彩虹色的花。画面很有立体感,能让孩子在故事中感知与人分享快乐,帮助他人的美好情感。无私奉献的彩虹花,一定会在孩子最纯净的心灵上种下“乐于助人”的种子。
5、《小金鱼逃走了》
理由: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用白色的背景衬托色彩鲜明的图案,使这本书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孩子们会兴致勃勃地在不同的环境里寻找离开了鱼缸的金鱼……这本书很妙,透过在不同的场景找出小金鱼躲在哪,利用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小读者从身边的环境中去认识形态和色彩。
6、《儿子,吐吐》
理由:故事很简单,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小猪“胖脸儿”吃起东西来总是又快又多——这一次。吃瓜不吐子儿违背生活常识,可通常也无甚大碍:缺乏生活知识的幼儿就很容易犯下这样小小的错儿。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取材,它一头联系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日常经验,另一头则悄悄打开了文学创造中奇特有趣的想像空间。
4-5岁宝宝
选书要点:4-5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整天蹦蹦跳跳动个没完。他们可以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孩子们最喜爱做游戏、看电视、看电影、听故事、看画书等。所以这这个阶段,要常常带孩子一起看书,与助于孩子养成一生爱看书的习惯。
推荐图书:
1、《蚯蚓的日记》
2、《爷爷一定有办法》
3、《炉小弟变石头》
4、《快活的狮子》
5、《南瓜汤》
6、《帽子》
7、《看!身体怎么说话》
8、《形状游戏》
9、《雪山救助犬和旅行者》
10、《生日》
特别推荐:
1、《蚯蚓的日记》
理由: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纪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认同。
2、《花婆婆》
理由:花婆婆的一生并不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但安详而美丽,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她身披草绿色风衣、伫立在海边山丘上,如同仙女下凡般的女人,手一挥,一把把花种随风而去,转瞬间大地上就会开满了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花海,那是一朵朵串珠般的鲁冰花。一个人,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生命被满山遍野的鲁冰花簇拥着而更美丽的事情呢?
3、《不要再笑了裘裘》
理由:“不要再笑了,裘裘!”负鼠妈妈说。她要教裘裘装死的本领,只有这样,遇到敌人时才能逃脱。“没问题,妈妈。”裘裘说。可是,裘裘总是忍不住要笑出声。负鼠妈妈假扮成一只饥饿的狐狸、一只可恶的狼和一只可怕的野猫,可裘裘还是不停地笑。负鼠妈妈一点办法也没有:要是裘裘在森林里碰到一头凶巴巴的大熊,那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有趣、意想不到的故事。
4、《母鸡萝丝去散步》
理由:这本绘本的画风也是比较特别的,基本以红色和黄色的色调为主,暖色调的图画比较能刺激宝宝的眼球。这个绘本非常幽默有趣,更多考验宝宝的观察能力。
5-6岁宝宝
选书要点:学前期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宝宝的词汇更加丰富,可以与别人自由地进行言语交流。阅读时,父母可手指读物,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常用字。5-6 岁孩子在看图书、听故事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和以前不一样。5-6岁的孩子则喜欢连贯的、有情节的故事。
推荐图书:
1、《疯狂星期二》
2、《小绿狼》
3、《小老鼠和大老虎》
4、《亲爱的小鱼》
5、《大象的算术》
6、《爱心树》
7、《1001说不完的故事》
8、《野马之歌》
9、《点》
10、《活了100万次的猫》
特别推荐:
1、《棒棒仔心灵之旅图画书》
理由:卡诺小镇的新居民:卡诺小镇的生活是单纯快乐的。小妖怪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宁静。而他和山米的经历却告诉孩子们,只有大胆地尝试去了解、辨别、发现、体会,用宽容、平等的心态与人共处,才能从容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贝贝熊》系列
理由:这套书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问题几乎都涵盖了。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不仅仅对孩子有教育意义,对家长来说,也都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孩子犯错了,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的问题,大人应该怎样对待,怎样处理,都可以通过书中得到帮助。
3、《十万个为什么》
理由:这本书可以大人小孩都能看,最好买那种有彩色图案的,宝宝会更感兴趣。当宝宝问月亮为什么白天不出来的时候,你就去翻这本书吧。
小学1-2年级(形象思维时期)
选书要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喜欢借助声音、线条、色彩来了解世界,开始加大文字书阅读。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15-20分钟),喜欢短小的故事和充满想象的书籍。
经典推荐:《笨狼的故事》、《洋葱头历险记》、《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我的第一套科学漫画书系列、神奇校车第一辑等。
小学3-4年级(历史故事时期)
选书要点:到了小学中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书籍的内容和范围更广,阅读兴趣也更宽,对自然科学、历史等领域的兴趣提升。因此,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阅读的最佳时机。
经典推荐:《夏洛的网》、《女巫》、《淘气包埃米尔》、《森林报》、《非洲历险记》等。
小学5-6年级(知识与伦理的时期)
选书要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客观,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能够试图从多种角度看待一个问题。
经典推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狼王梦》、《说说你们国家的故事》、《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等。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以下介绍10类适合婴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启智玩具,可参考选用。
1。响环:3个月的婴儿就能一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摇动“响环”时的声音又可训练婴儿的听觉。这类最简单的玩具就是婴儿开发智力的第一步。
2。球:6个月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3。积木:8个月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使两块积木上碰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4。复合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18个月大小的婴幼儿较合适。
5。玩沙:所有的幼儿都爱玩沙、玩水。18个月以后的幼儿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他们玩沙了,让孩子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6。娃娃:两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7。叠杯:对一个两岁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8。图画书:两岁的幼儿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啊!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9。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幼儿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真是其乐无穷了。
10。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幼儿拉着能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在行家的专业术语中所谓的学龄儿童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哪些特点呢?
第一,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才面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且这个竞争的结果是可以用考试的分数来量化的。
它并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宽松,虽然也有竞争,但成果的优劣只是由老师的喜好来评判。所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残酷、如此一翻两瞪眼的竞争结果时,他幼小的心灵绝对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保护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期所建立的“自我图像”,也会对他日后面对竞争情境时的性格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从幼儿阶段进入到学龄儿童阶段之后,孩子的生活从本质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是“游戏性质”的生活,现在则转变为“工作性质”的生活。还没上小学之前,孩子不管是去上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背古文,都是在游戏的氛围下进行,老师虽然也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以太认真的态度去严格执行。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各种活动都变得严肃起来,上课得规规矩矩地坐着,必须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得按规定写作业,还得参加实打实的考试。所以许多孩子在这种生活本质上的转变中遇到了调整的困难,为日后的低成就埋下了伏笔。
第三,从认知和思维方面来说,学龄儿童已经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获知,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说明、解释、举例中获取新知。这种认知和思维上的转变,意味着他的世界正在逐渐放大,知识结构也在逐步通过不同的触角而形成。所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帮他建立起良好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那么将来他在面对更为严苛的学习挑战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第四,从生活和活动的范围来说,学龄儿童的活动重心已经从家庭扩展到社会。
除了日趋沉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又要开始面对除了家人以外的“复杂”人际关系,例如班上可能会有喜欢欺负人的同学,可能会有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可能会有爱表现、争强好胜的同学,因此,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会和在家里截然不同。如果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没能察觉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有互动上的困难,让他不得不独自承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就有可能跟着他长大,甚至影响到日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第五,孩子上小学之后,是最初开始和爸妈较劲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矛盾的阶段。
我曾经在一场对妈妈们的演讲中,弄哭了许多妈妈。我说,我们对孩子的“钳制”,大概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岁以前,孩子总挂在嘴边的是“我妈妈说”;6岁到12岁,管用的是“我老师说”;12岁到18岁,变成了“我同学说”;18岁以后,又变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说”;结婚以后,毫无疑问当然就是“我老婆(老公)说”了。
所以,孩子把崇拜的眼神转向他人,对父母来说是个令人难过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主权之争”下的衍生品罢了!
第六,孩子6岁以后,在“心性发展”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性蕾期”一度萌芽的对性的兴趣,到了学龄阶段会暂时被搁置一边。表面上,他们会开始排斥异性,喜欢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此外,也会表现出对性的厌恶。所以这个时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潜伏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谓的“同性认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钓鱼、看球赛,向爸爸学习男人的事情;女孩则跟随妈妈去买菜、逛街、打扮,向妈妈学习如何做女人。这些都是心性发展的特点,也都是为接下来的青春期做准备。所以孩子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充分地作好同性认同,对将来的性别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孩子到了10岁左右,心性发展又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表现得更排斥异性,甚至会出现嘲笑、捣蛋、捉弄等行为。其实,这些心性反应都是在为进入青春期而进行的自我防卫准备。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会被喜欢的异性吸引,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被这莫名其妙的感觉吓到,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或处理它,所以就只好用更激烈的反应来隐藏内心的焦虑了。
另外,女孩的心性发展要比男孩快上一两年,身体的发育也来得较早,男孩在情绪和心理上多少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更会用激烈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但是,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很容易受到师长或父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不正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也能减少父母对自己“教子无方”的自责和挫折感。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健康平和中度过的,而且只要我们稍微留点心,适当地关注一些,就能听见很多爸爸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带着五味杂陈的心理,先叹口气,然后告诉你这句话:“孩子的成长真快,一眨眼,他就长大了!”
对成长中的宝宝,家长总是急着让孩子进步,用各种活动和内容填满孩子的生活,不给他们独处的机会。其实,孩子独处对孩子自身有益,其作用是明显的。
不同阶段宝宝独处的特点不同
0-1岁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常会伊伊呀呀地说着“话”,玩弄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丫,不时翻动一下身子,开开心心而又不受打扰地独自玩耍。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很明显,他在享受这段独自玩耍的时光。
学会爬、学会走之后,宝贝的兴趣开始扩展到自身以外的空间与物品,他用小手够着他看到或触及到的物品,将它们抓起来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品尝着这些意外获得的“食物”。如果他玩够了某个物品,他的视线就会转移,他的小手就会伸向另外一个更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目标,继续他独自玩耍的活动。通过这种玩耍,他开始“独立思考”,并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有当他独自一个人玩腻了,他才会通过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1-3岁
1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他独自玩耍时不再仅仅通过抓握、咀嚼来探究外部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会自言自语,与他周围的玩具或者其他器具“交流”。他的独自玩耍看起来带有更多享受的成分。尽管有时候在父母听来,他的自言自语根本就不知所云。对于已经会行走的宝贝来说,周围环境实在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于是,他们可能不知深浅地到处闲逛,去发现、挖掘那些令他十分感兴趣的事物。
3岁以上
前3年的探索经验让孩子掌握了更多独自玩耍的技巧,于是,很多时候,他会更加醉心于独自主宰自己游戏内容的活动中。灵巧的动作结合他机灵的心智,即使仅仅是一个他早已熟悉的简单物体,他也能开开心心玩出很多花样来,并利用这些物品设计自己喜爱的游戏。
方略:
在独处中发展自我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活动。
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些在父母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也一样充满了诱惑,并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这些活动,更不要自以为是地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
自由落体的神奇、空气流动的美妙、阳光洒在羽毛上形成的熠熠闪光、不断变换的光影、享受自主的快乐……所有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根据孩子的需求留给他独处的时间。
仔细观察孩子需要独处的时机。这时候只要他人不干预,孩子会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当然,他也会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注,当孩子不停地四处张望,甚至开始哭闹着想要引起父母注意时,不要强迫他继续独自玩耍,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小肩膀,这些都是最好的给予孩子安慰与关注的方式。当孩子发现父母依然在不远处关注他,他就会放心地继续他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让孩子养成尊重彼此独处权利的习惯。
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过分地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然后做出一些在某个时间段里彼此独处的约定,让孩子在约定的时间控制自己想要打扰父母的欲望,学习自己想办法去发现周围环境的神奇有趣,并尝试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这个约定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很短,比如从5分钟甚至1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最好给他准备一个闹钟,告诉他,分钟走到哪个位置,他就可以来找爸爸或者妈妈。时间由短到长调整,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效的缓冲时间,让他慢慢习惯独处。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到处闲逛。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或者遭遇别的事情而限制他活动的空间。在家里,父母可以努力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闲逛环境。在户外,只要没有危险,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尽情地闲逛。在闲逛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这些有趣的事物会成为引导他仔细观察事物的契机,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十分有益。
整理了教育心得:各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新生宝宝因为大脑还处在生长阶段,所以需要大量的睡眠来补充,一天到晚几乎都在睡梦中度过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睡眠也随之减少了。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多久呢?
1.睡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睡眠时间的长短可以按年龄区分,宝宝大一岁睡眠时间就减去十五分钟。对于小宝宝来说,不同的年龄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睡眠好了,才能保障宝宝身体的健康。
有一部分儿童比其他人睡的要少,但是并不影响他玩耍和进食,然而大部分的儿童还是需要充足的睡眠,因为身体和大脑发育都离不开良好的睡眠质量。
对于具体的睡眠时间的把握,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睡眠学教授推荐了儿童睡眠时间表,并请了小学生进行实践。结果显示,看似简单的睡眠时间表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尽快了解孩子应该几点睡觉,所以这次实验也引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关注。
2.各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
五岁儿童的睡眠时间应该有11个小时15分钟,十二岁的儿童应该睡足9小时45分钟。根据这个要求,家长可以粗略计算出自己的孩子在前一晚上床休息的时间了。按理论,要求十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十个小时,每长一岁可以相应减少十五分钟。
上床时间可以自觉培养孩子准时睡觉的习惯,孩子早些上床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孩子玩的兴奋或者做完作业过度疲劳,那么就很难入眠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该如何让孩子安稳入睡
比方说,你的孩子喜欢听故事的话,就给孩子讲故事,这样能够让孩子放松下来,可以让孩子尽快进入睡眠。法国睡眠学教授戴敦认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她自己的孩子在学龄前都是七点上床休息,然后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到了七岁,孩子早就已经有了早睡早期的好习惯。
她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因为学习和作业的缘故,作息时间会有所推迟,但她从来不被允许在睡觉时做其他事情,孩子如果睡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学习能力,整个人精神也不太好,听课会走神。睡的好的,第二天工作或者记忆力更好。
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容易被睡眠质量影响。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小时候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0-1岁感觉统合发展特色
嗅觉:婴儿出生后,开始用鼻子呼吸,随着每一次的呼吸,时时嗅到环境中的气味。正由于婴儿的视力不好,更需要仰赖嗅觉知道母亲的存在,嗅着母亲的体味,在熟悉、安适中,香甜地进入梦乡。随着婴儿的逐渐成长,母亲不再时时刻刻待在身旁,婴儿在召唤母亲与等待母亲的同时,发现盖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气味及触感让自己得到舒畅,从此这件毛毯成了小宝宝的依恋物。
味觉:人生品尝的第一种食物,是母亲的乳汁。在吸奶的同时,体认到母亲身体的温暖与柔软,感觉到无比的安全与温馨。4个月大之后,母亲喂宝宝吃精心调制的副食品,开始尝到不同食物的味道与质感。饥肠辘辘使身体难过、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蕴含着提供食物者的关爱,使婴儿身心获得满足。
触觉:婴儿0~1岁阶段的发展特色是透过触觉细胞密布的嘴唇,寻找乳头,以得到食物营养。婴儿也喜欢吸吮奶嘴或手指,来放松情绪,获取心理安全感。同时,透过口腔内丰富的触觉细胞,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外在环境。
前庭觉:婴儿出生前半年,脑发展到皮质下层(脊髓、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出现原始反射动作。6个月大以后,发展到终脑部位,原始反射动作渐次统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壮的肌肉张力,以及保护自己的平衡反应。透过这些发展,维持头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体平衡,以及预防跌倒时碰撞头部,能做最快的反应。这些姿势反应,终生护卫着我们。
运动觉:在宝宝生命的头6个月,肢体受到原始神经反射的控制,动作的本质也大多属于不自主的。之后,原始神经反射渐次被统合,宝宝的动作控制从头颈部(会抬头)开始,到躯干(会翻身),然后是骨盘(会坐)、膝部(会爬),脚踝(会站),届1岁时到脚板(会走)的境界。婴儿终究获得肢体的自主性、身体的主控权。
听知觉:婴儿在刚出生时,听神经尚未髓鞘化,声音在传送过程中虽扩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声音的特质。婴儿听到声音后,将头转向声源,藉视觉影像,帮助了解所听到声音或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跟婴儿说话,要用缓慢、清晰、简单的儿语方式,如:用动词时加上明确的动作示范、说名词时将物品清楚地展示给他看、用迭音(如:抱抱、奶奶、车车)等。说话时腔调高一点、强度有变化,比较能吸引婴儿的注意
视知觉:对新生儿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的世界,「光」是相当大的冲击。尚未满月的新生儿,房间不要过亮,满月后就可以放在一般亮度的地方。在各种图片中,婴儿偏好看人的脸、喜欢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动画又优于静态的图。6个月大后,宝宝开始有深度视知觉。10个月大起,对环境讯息的接收,80%来自视觉。0~1岁婴儿环视周遭,对视力及后脑的发展十分重要。
1-2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前庭觉与运动觉:孩子会走路以后,自信心大增,喜欢到处游走,一岁半就由快走变成跑步。此阶段孩子虽然依旧喜爱父母的拥抱,但享受够了就从大人怀中挣脱下来。在四处探索时,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骑骑摇摇马,不亦乐乎。
触觉:此阶段孩子仍在口欲期,拿了东西还是会放入口中,但是与婴儿不同的是,下一步就用手去把玩、用眼睛去观察,所以手指尖的触觉辨识能力开始培养,对口腔的触觉依赖则逐渐降低。
知觉:幼儿藉触摸与手部的操作,逐步建立视知觉的智慧,如:大小、形状等概念。至于视力方面的发展,有赖孩子主动做手眼协调的活动,才不会发生弱视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幼儿的听觉敏锐,会从大人的动作了解语汇的涵义,而语汇的丰富能启发听知觉智慧。至于音乐的旋律及节奏,能触动孩子的心弦,自发地拍手、摇摆身体。
嗅觉与味觉:当宝宝长大一些,母亲未必随侍在侧,当宝宝觉得孤单、委屈时,可藉依恋物(手帕、毛毯等)的气味及触感,让孩子得到片刻慰藉。父母可用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烹调过的食物,引导孩子用嗅觉与味觉去品味,有计划地扩展宝宝对食物的喜爱。
2-3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嗅觉与味觉:孩子出生时已具备嗅觉与味,但是对陌生食物的接受性有待后天的教育。大多数食物在热的时候香味四溢,热食尝起来也特别好吃,自然就激发嗅觉与味觉的活跃,进而引发食欲。
触觉:2~3岁是孩子的肛门期,对自己排泄器官的触觉讯息开始敏感。有便意时下意识地会用手去触摸排泄器官,解便的过程会感觉到快感。但孩子如有便秘的问题,体会的将是疼痛,可能很害怕解便,恶性循环下将变成大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2~3岁的孩子,语言理解及听觉记忆,已经有一些基础,喜欢学大人的语调、反复运用经常听到的语汇,因此听知觉反应更快,语言的运用从迭音进步到短句。
前庭觉与粗动作协调:到儿童游乐场玩是2~3岁幼儿最感兴奋的事。无论是溜滑梯、荡秋千、攀爬架、浪板、跷跷板等,都是古今中外儿童游乐场的标准配备。藉玩的经验,培养平衡技巧与双侧动作协调。此外,把父母的身体当成运动设备,进行亲子体能游戏,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视知觉与精细动作协调:玩颜色归类、玩具排序或堆栈,乐此不疲。体认到自己会做的事越来越多,无论吃饭、喝水、脱鞋袜衣裤等都要自己做,坚持演练手眼协调。
本体觉:小哥哥玩球、小姊姊跳房子,幼儿都充满了新奇,令他燃起无比想要模仿的学习热情。没多久,孩子就学会双脚跳、走直线、骑三轮车、滚接球等技巧性的动作。
感觉统合发展特色
3-4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视知觉与听知觉:视力逐渐敏锐,孩子会辨识更多颜色与形状,也开始有数量概念,可玩简易拼图、走迷宫等益智玩具。同时学习相关的形容词,去描绘多采多姿的花花世界,孩子表达的语句变得更长、更生动。
触觉与细动作协调:孩子的触觉兴趣,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手部。在彩色缤纷环境的视觉挑逗下,喜欢动手东摸西碰,来认识环境的人、事、物。惯用手也逐渐建立,一步一步学着自己来满足欲望。美劳活动能提供手部良好的触觉刺激,又增进精细动作的协调。
前庭觉:由于动作反应更协调,孩子喜好更刺激的前庭活动,其中以溜滑梯为最爱。甚至尝试用坐、躺、趴等各种姿势体会不同强度的前庭刺激。
运动觉:幼儿的身高快速成长,跳跃运动十分重要,也对提高本体动觉帮助良多,如:连续双脚跳、开合跳、兔子跳等。此外,手提物、背背包、推椅子,则能增加臂力与上肢本体动觉。
4-5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辨识:孩子喜欢动手探索各类物品与工具,如剪刀筷子等。使用工具比用徒手直接操作物品,需要更精巧的手部协调。而手掌与手指的触觉辨识,配合手部动觉,对提升手部灵巧有重要影响。
视知觉与动作统合:孩子喜欢观察外围的人—父母、老师、同侪、陌生人等,默默模仿其言行。此阶段是学习视动协调整合的时机,以奠定操作能力。可是孩子在模仿中,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受外围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理由。
前庭觉与动觉:孩子对身体的操控更上一层楼,开始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在欢乐中交到好朋友。例如: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时,在快跑中可及时煞车转向,既获得丰富前庭觉与动觉,大家又玩得不亦乐乎。
听知觉与动作统合:听孩子的音感与身体节奏感开始发展,喜欢律动唱游、打击乐器等活动,舒畅身心。
嗅觉与味觉:此阶段孩子成长很快,需要丰富的营养提供能量。若家庭以外食为主,孩子很容易吃腻,也养成挑食的习惯,同时吃进过多油、盐、糖、味素。烹饪界有句名言:「只要敢放调味料,保证食物好吃」。此定律有损营养、嗅觉和味觉,父母不可不知。
5-6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此阶段一手成为优势手,另一只手做为辅助手,喜欢玩操作性玩具,日常生活的事也坚持要尝试自己做,如:绑鞋带、扣钮扣等。
前庭觉与动作计划:全身性的运动,如骑单车、钻拱桥、爬格子、单杠上翻转身体,体会头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觉,使用双手双脚控制身体的平衡,过程中需要许多动作运用计划。多给孩子身体位置变化的游戏。
听知觉与视知觉:孩子的听觉记忆力逐渐灵光,区分主题与背景的视知觉判断也更敏捷。多加训练,建立静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从花很多时间、精力在动态游戏中,逐渐转移到视听方面的学习。
嗅觉与味觉:此阶段孩子容易受广告影响,吵着要吃市售零食、饮料。一旦孩子习惯吃重口味的食物,就会越吃越甜、越咸,长此以往,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