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及手脑协调性差的问题。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智慧活动,需要手眼耳脑的配合能力,心态及学习方法等条件。不少聪明“笨孩子”的家长并未意识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出了问题,只盲目地靠补课来解决学习问题,不但成绩没提高,反而使孩子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日前,市教育局关工委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小学生学习力与心理状况调查》,涉及4个区8所小学、5852个家庭,收回有效问卷5352份。问卷内容分“学习状况”、“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三方面,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学习高智商的“笨孩子”
调查结果:不会学习的学生有35%,注意力不集中的占22%,缺乏主动性的占36%,有厌学倾向的达38%。
典型案例:上小学2年级的小明(化名),别人夸他聪明,做事情反应快,但一谈到学习就不行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很慢,晚上听写的汉字第二天再问就忘了。
专家分析:小明智商值很高,但存在明显的注意力、视听觉及手脑协调性差的问题。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智慧活动,需要手眼耳脑的配合能力,心态及学习方法等条件。不少聪明“笨孩子”的家长并未意识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出了问题,只盲目地靠补课来解决学习问题,不但成绩没提高,反而使孩子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心理三成孩子不够自信
调查结果: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有30%,情绪自控力弱的占35%,挫折应对方法不当的占20%,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倾向的达26%。
典型案例:11岁的彬彬(化名)平时上课总搞小动作干扰同学,不能容忍同学比他强,否则就闹情绪,常与人发生冲突,几乎到了无法上学的程度。
专家分析:心理测评显示,彬彬属感觉统合中度失调,注意力缺陷,视听觉发展年龄明显落后于其生理年龄,情绪控制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通过对孩子及其父母进行的心理教育干预,目前他心态好转,敢于承认错误和不足,人变得很阳光很有自信。
家庭家长应先改变自己
调查结果:47%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期望值较高,41%的学生成长环境欠佳,主要表现在家长夫妻关系不和,在孩子面前争吵,教育理念与方法不统一;亲子沟通上存在问题,一半以上家长希望得到帮助。
专家分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高源教授指出,孩子的问题是积累来的,源于不良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家长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并坚信问题能够解决,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潜能和可塑性。
家长应更新观念,反思在家庭教育方面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方法,与孩子一起进步。总之,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影响着幼儿的现在和未来,并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才能全面培养他们的智力、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长正当时,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需关注”,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要有效地注意到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 观察:
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注意他们的情绪表达、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特别留意幼儿的反应和态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2. 与幼儿沟通:
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聆听他们的言语和需求。问询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3. 与家长合作:
与幼儿的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生活和互动情况。家长可能观察到幼儿在家中的变化,并与施加在幼儿身上的社会或家庭压力有关。
4. 记录:
定期记录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食欲、睡眠情况等。通过比较记录的数据,可以观察到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和发展趋势。
5. 寻求专业帮助:
如观察到幼儿心理行为变化较为明显或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幼儿心理学家的帮助。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评估和建议。
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需要关注的方面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1. 社交能力:
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学会与别人建立联系、交流和合作。关注幼儿是否能够主动与他人接触、分享和合作,以及他们是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和与别人建立友谊。
2. 情绪管理:
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需要学会辨认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适当地处理负面情绪。关注幼儿情绪的变化,以及他们处理困难情绪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3. 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需要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关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以及他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可以帮助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取得进步。
4. 语言发展:
幼儿的语言发展对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至关重要。关注幼儿能否使用语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发展水平。
5. 自我独立:
幼儿需要逐渐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我管理和自主决策。关注幼儿是否有适当的自我独立能力,以及他们参与日常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水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独立能力。
导读:你家孩子的心理需求你了解吗?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多关注孩子的各方面需求,给孩子以健康的成长环境。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